阅读与写作:物馆,换个姿势走进千家万户 阅读写作导写练
导语: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限制了人们去博物馆参观的脚步,却阻挡不了博物馆开门迎客
的热情。从故宫到布达拉宫,从秦陵到敦煌,他们通过网络把博物馆搬到“云端”,从
国之重器到民间珍宝,无不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人们得以在“云端”漫
游,近距离领略艺术瑰宝的风采,感受传统脉搏,拥抱多元文化。博物馆因疫情推出直
播,虽是权宜之计,却也不失为传统与流行碰撞的创意之作,值得肯定。
“云”游博物馆也是值得拥抱的文化时尚
(题目即观点。“云游”生动形象,吸引读者注意力。)
①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
元和包容”,各地围绕主题纷纷推出活动。与往年不同,相关活动大都立足于“云游”
二字。(开篇由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引出相关活动大都立足于“云游”的话题。)
②“拂云游四海,弄影到三山。”与旅行家云游四海不同,这里的“云”游博物馆
大抵是线上观看之意。也有相同之处,比如同样浪漫,同样大开眼界,同样充满着奇遇。
当前,受疫情影响,公众无法像往常那样实地到博物馆一游。而避免聚集和扎堆,以
“云”游的方式参观博物馆,未尝不可。
(论述“云”游的含义及产生背景。)
③对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不同的人或有不同的解读,但不可否认,“云”
游博物馆体现了一种观者的平等。此外,通过“云”游的方式尽可能领略不同文化的博
物馆,打量、欣赏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历史,体现出的正是多元和包容之意。换言之,博
物馆还是那些博物馆,是亲临现场还是线上“云”游,丝毫不妨碍我们对不同文化的亲
近和热爱。
④“庚子鼠年的开篇有些特别,特别长,特别宅,特别紧张,特别到亲朋好友难聚
首,特别到行人只能隔罩两相望,特别到广州博物馆只能暂停开放。”这是今年 2 月初
广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官微上发布的一段话,一时间让无数人动容。近期,各地的博物馆陆续开放,但还是有人选择“云”游,而不少博物馆也乐于为游客“云”游提供方便。
多年以后,我们一定会记得这个不一样的国际博物馆日,一定记得“云”游的独特体验,
也一定记得抗疫期间的守望相助。
⑤疫情再凶猛,也阻碍不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拥抱,对不同历史的探究。“云”游
博物馆就是阅读人类发展史,就是走近璀璨的文明记忆,在不知不觉中能够增进对不同
文化的认同,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
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多到博物馆看一看,就能领受到不一样的精神洗礼。
(“云”游博物馆反映了观者的平等、抗疫期间的守望相助和人们对不同文化的认
同和理解。)
⑥2008 年 1 月,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为
民众免费参观博物馆提供了方便之门。博物馆好进了,内容会不会好看?这是人们的疑
问。从全国各地铆劲开展的精彩活动看,现在的博物馆的确越来越好看。好看之后,还
要有人看,特别是怎么吸引到年轻人看,吸引中小学生看。对于管理者来说,这是一个
不大不小的考验。
⑦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地方尝试将“文博+校园”变成“行走的课堂”,以更好地激
发中小学生主动亲近博物馆;还有的地方推出博物馆微型分馆,展出陶片、大型打制石
器、磨制石斧等,并带领孩子动手制作陶器。诸如此类的措施,都有利于孩子对博物馆
的兴趣、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而如今,“云”游博物馆盛行,怎么才能提高孩子的参与
度、沉浸感?有关部门应想出更多的妙招、高招。
(“云”游博物馆盛行,但也应想办法吸引年轻人和中小学生的兴趣。)
⑧“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孩子需要“进修”,成年人也需要进修。为此,
博物馆应有个性,不能变得“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
出特色。只要博物馆办出特色,“博”出“干货”,讲得有吸引力,就能吸引到更多的游
客“打卡”,从而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也火起来。
(发出呼吁,展望未来。)
来源:2020 年 05 月 18 日 《光明日报》【时代警语】
“云”游博物馆就是阅读人类发展史,就是走近璀璨的文明记忆,在不知不觉中能
够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
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多到博物馆看一看,就能领受到不一样的精神洗
礼。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每处不超过 20 字。
“ (1) ”,孩子需要“进修”,成年人也需要进修。为此,
(2) ,不能变得“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
要 突 出 特 色 。 只 要 博 物 馆 办 出 特 色 ,“ 博 ” 出 “ 干 货 ”,讲 得 有 吸 引 力 ,
(3) ,从而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也火起来。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新时代领路人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
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请结合你的读书体验和个人经历,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不
少于 500 字。
【相关链接】
博物馆,换个姿势走进千家万户5 月 18 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
展现出从业者对博物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普惠化的关注。在国内,从“国云展”
平台上线,到“为国宝代言”活动,再到“文创节”兴起,围绕博物馆多元包容发展的
主题,一系列陈列展览、学术研讨、公众互动活动将陆续开展。这启人深思:如何吸引
更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受众走进博物馆,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应该何去何从?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行业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在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同步发展。
博物馆数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300 多家增加到现在的 5300 余家,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不
断增多,为更多人“解封”展柜里的历史、读懂文物里的故事提供便利。而现代科技的
赋能,丰富了推介展览的形式,突破了实体展馆的时空限制。以配合疫情防控需要产生
的“云端博物馆”为例,全国陆续推出 2000 余个在线展览项目,仅春节期间浏览量就
超过 50 亿人次。这虽是非常时期的权宜之策,事实上也成为数字博物馆建设的一次集
体展示,成为推动文博资源走进千家万户的有益尝试。
面对群众差异化、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必须走多元化、包容性发展的路
子。博物馆是人类文化的缩影,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博物馆及展陈的多样性。我们需要
折射中华文明风貌的国家级博物馆,也需要展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方博物馆;
需要历史类博物馆,也需要艺术、自然、民俗等专题性博物馆;需要勾勒一业一时的大
展览,也需要关注一人一物的小展陈;需要面向大众的趣味展览,也需要学术性强的专
业展陈……各有所长,特点不一,各家博物馆方能茁壮生长,博物馆业才能百花齐放,
最终为群众带来更多样的文化大餐。
新时代领路人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
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题中之义。一段时
间以来,从《如果国宝会说话》的热播,到故宫文创的走红,再到数字敦煌、诗意长安
的展示,“博物馆+综艺”“博物馆+文创”乃至“博物馆+旅游”的新动向、新业态,赢
得各方好评。这也启发人们,“展品+介绍”不是展览的唯一形态,善于利用群众喜闻乐
见的各种形式讲好故事,利用科技、商业等方式传播文化,也是扩大博物馆受众覆盖面
的重要方向。
让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既需要多元的优质内容,也需要多样的表达形式,但形式应该服从于内容。忽略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而过分强调声光电的技术呈现,过分追逐文
博资源的商业化利用,都可能影响博物馆发展。国家文物局此前印发的《关于提升博物
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强调,“提高陈列展览创意策划水平,完善陈列展览从研
究、策划、实施到推广的工作流程”。这一要求,正是为了夯实学术基础、提升内容质
量,使得文博产品的多元表达更具内涵、更有看点,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连日来,全国各地博物馆纷纷发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见证物捐赠活动。致敬
英雄,可以更深刻地铭记当下;记录历史,也才能更好地观照未来。从历史文化中汲取
前行的精神力量,从文物展览中寻找前人与来者的心灵联结,博物馆才能不断发挥应有
价值,为更多人带来知识与文化的滋养。
来源:2020 年 05 月 18 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