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物馆,换个姿势走进千家万户 阅读写作导写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阅读与写作:物馆,换个姿势走进千家万户 阅读写作导写练

ID:347474

大小:102.5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6-0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阅读与写作:物馆,换个姿势走进千家万户 阅读写作导写练 导语: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限制了人们去博物馆参观的脚步,却阻挡不了博物馆开门迎客 的热情。从故宫到布达拉宫,从秦陵到敦煌,他们通过网络把博物馆搬到“云端”,从 国之重器到民间珍宝,无不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人们得以在“云端”漫 游,近距离领略艺术瑰宝的风采,感受传统脉搏,拥抱多元文化。博物馆因疫情推出直 播,虽是权宜之计,却也不失为传统与流行碰撞的创意之作,值得肯定。 “云”游博物馆也是值得拥抱的文化时尚 (题目即观点。“云游”生动形象,吸引读者注意力。) ①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 元和包容”,各地围绕主题纷纷推出活动。与往年不同,相关活动大都立足于“云游” 二字。(开篇由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引出相关活动大都立足于“云游”的话题。) ②“拂云游四海,弄影到三山。”与旅行家云游四海不同,这里的“云”游博物馆 大抵是线上观看之意。也有相同之处,比如同样浪漫,同样大开眼界,同样充满着奇遇。 当前,受疫情影响,公众无法像往常那样实地到博物馆一游。而避免聚集和扎堆,以 “云”游的方式参观博物馆,未尝不可。 (论述“云”游的含义及产生背景。) ③对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不同的人或有不同的解读,但不可否认,“云” 游博物馆体现了一种观者的平等。此外,通过“云”游的方式尽可能领略不同文化的博 物馆,打量、欣赏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历史,体现出的正是多元和包容之意。换言之,博 物馆还是那些博物馆,是亲临现场还是线上“云”游,丝毫不妨碍我们对不同文化的亲 近和热爱。 ④“庚子鼠年的开篇有些特别,特别长,特别宅,特别紧张,特别到亲朋好友难聚 首,特别到行人只能隔罩两相望,特别到广州博物馆只能暂停开放。”这是今年 2 月初 广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官微上发布的一段话,一时间让无数人动容。近期,各地的博物馆陆续开放,但还是有人选择“云”游,而不少博物馆也乐于为游客“云”游提供方便。 多年以后,我们一定会记得这个不一样的国际博物馆日,一定记得“云”游的独特体验, 也一定记得抗疫期间的守望相助。 ⑤疫情再凶猛,也阻碍不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拥抱,对不同历史的探究。“云”游 博物馆就是阅读人类发展史,就是走近璀璨的文明记忆,在不知不觉中能够增进对不同 文化的认同,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 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多到博物馆看一看,就能领受到不一样的精神洗礼。 (“云”游博物馆反映了观者的平等、抗疫期间的守望相助和人们对不同文化的认 同和理解。) ⑥2008 年 1 月,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为 民众免费参观博物馆提供了方便之门。博物馆好进了,内容会不会好看?这是人们的疑 问。从全国各地铆劲开展的精彩活动看,现在的博物馆的确越来越好看。好看之后,还 要有人看,特别是怎么吸引到年轻人看,吸引中小学生看。对于管理者来说,这是一个 不大不小的考验。 ⑦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地方尝试将“文博+校园”变成“行走的课堂”,以更好地激 发中小学生主动亲近博物馆;还有的地方推出博物馆微型分馆,展出陶片、大型打制石 器、磨制石斧等,并带领孩子动手制作陶器。诸如此类的措施,都有利于孩子对博物馆 的兴趣、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而如今,“云”游博物馆盛行,怎么才能提高孩子的参与 度、沉浸感?有关部门应想出更多的妙招、高招。 (“云”游博物馆盛行,但也应想办法吸引年轻人和中小学生的兴趣。) ⑧“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孩子需要“进修”,成年人也需要进修。为此, 博物馆应有个性,不能变得“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 出特色。只要博物馆办出特色,“博”出“干货”,讲得有吸引力,就能吸引到更多的游 客“打卡”,从而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也火起来。 (发出呼吁,展望未来。) 来源:2020 年 05 月 18 日 《光明日报》【时代警语】 “云”游博物馆就是阅读人类发展史,就是走近璀璨的文明记忆,在不知不觉中能 够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 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多到博物馆看一看,就能领受到不一样的精神洗 礼。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每处不超过 20 字。 “ (1) ”,孩子需要“进修”,成年人也需要进修。为此, (2) ,不能变得“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 要 突 出 特 色 。 只 要 博 物 馆 办 出 特 色 ,“ 博 ” 出 “ 干 货 ”,讲 得 有 吸 引 力 , (3) ,从而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也火起来。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新时代领路人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 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请结合你的读书体验和个人经历,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不 少于 500 字。 【相关链接】 博物馆,换个姿势走进千家万户5 月 18 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 展现出从业者对博物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普惠化的关注。在国内,从“国云展” 平台上线,到“为国宝代言”活动,再到“文创节”兴起,围绕博物馆多元包容发展的 主题,一系列陈列展览、学术研讨、公众互动活动将陆续开展。这启人深思:如何吸引 更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受众走进博物馆,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应该何去何从?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行业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在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同步发展。 博物馆数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300 多家增加到现在的 5300 余家,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不 断增多,为更多人“解封”展柜里的历史、读懂文物里的故事提供便利。而现代科技的 赋能,丰富了推介展览的形式,突破了实体展馆的时空限制。以配合疫情防控需要产生 的“云端博物馆”为例,全国陆续推出 2000 余个在线展览项目,仅春节期间浏览量就 超过 50 亿人次。这虽是非常时期的权宜之策,事实上也成为数字博物馆建设的一次集 体展示,成为推动文博资源走进千家万户的有益尝试。 面对群众差异化、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必须走多元化、包容性发展的路 子。博物馆是人类文化的缩影,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博物馆及展陈的多样性。我们需要 折射中华文明风貌的国家级博物馆,也需要展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方博物馆; 需要历史类博物馆,也需要艺术、自然、民俗等专题性博物馆;需要勾勒一业一时的大 展览,也需要关注一人一物的小展陈;需要面向大众的趣味展览,也需要学术性强的专 业展陈……各有所长,特点不一,各家博物馆方能茁壮生长,博物馆业才能百花齐放, 最终为群众带来更多样的文化大餐。 新时代领路人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 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题中之义。一段时 间以来,从《如果国宝会说话》的热播,到故宫文创的走红,再到数字敦煌、诗意长安 的展示,“博物馆+综艺”“博物馆+文创”乃至“博物馆+旅游”的新动向、新业态,赢 得各方好评。这也启发人们,“展品+介绍”不是展览的唯一形态,善于利用群众喜闻乐 见的各种形式讲好故事,利用科技、商业等方式传播文化,也是扩大博物馆受众覆盖面 的重要方向。 让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既需要多元的优质内容,也需要多样的表达形式,但形式应该服从于内容。忽略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而过分强调声光电的技术呈现,过分追逐文 博资源的商业化利用,都可能影响博物馆发展。国家文物局此前印发的《关于提升博物 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强调,“提高陈列展览创意策划水平,完善陈列展览从研 究、策划、实施到推广的工作流程”。这一要求,正是为了夯实学术基础、提升内容质 量,使得文博产品的多元表达更具内涵、更有看点,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连日来,全国各地博物馆纷纷发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见证物捐赠活动。致敬 英雄,可以更深刻地铭记当下;记录历史,也才能更好地观照未来。从历史文化中汲取 前行的精神力量,从文物展览中寻找前人与来者的心灵联结,博物馆才能不断发挥应有 价值,为更多人带来知识与文化的滋养。 来源:2020 年 05 月 18 日《人民日报》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