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备考:2020高考作文素材之最新时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素材备考:2020高考作文素材之最新时评

ID:347484

大小:21.79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6-1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素材备考:2020 高考作文素材之最新时评 目录: 1、 中青报:寻找沟通中西方观众的“理、事、情” 2、 中国古代的“礼法之治 3、 “你学习的样子真美” 中青报:寻找沟通中西方观众的“理、事、情”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下称《杜甫》)引起 不少国内观众特别是青年网友的热烈关切,该片主持人和导演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历史 学教授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他深度参与的其他作品如《中华的故事》《中国 改革开放的故事》等此前同样被国人追捧和喜爱。 要找到能够相互感知和理解的“共通性”。杜甫的诗歌及其精神世界在中华文明中 历经千余年依然熠熠生辉,但是如何让西方观众对他们陌生的诗人同样感兴趣?并且让 中西方观众同时欣赏和喜欢?伍德有自己的理解。 一个人的故事、情感和心灵世界,往往具有跨时空的共通性。中西文化某些方面能 够实现共通,也在于其间的“理,事,情”。杜甫的伟大,在于其传世诗歌的形式之美, 还在于他具备打动观众的那种超越时空和语言的能在不同文化中流转的“共通性”内容, 即对生命疾苦的关注——是生命受困之时的坚韧和达观,是在自然和天地中感受到的沉 郁和壮阔之美。杜甫一生随唐王朝兴衰而起伏颠沛,但是,他对国家的情意、对妻子的 爱意、对孩子的歉意、对朋友的诚意,这是人心最根本的共通之“理”。这个“理”,不 会因为肤色、人种、民族、国家的差异就有所不同。 杜甫一生所为之事,大多是在困顿中坚持、于险阻中奔波、在无望中努力,他的诗 歌中始终充满了对人间疾苦的关切,对山河的热爱,对家国的心愿,虽沉郁凝重,但神 思飞扬,创造了一个自由且丰沛的情感世界。因而,杜甫既活在历史中,也活在当下; 既活在中国,也活在世界。伍德是在讲杜甫的故事,也是在讲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要带着“温情和敬意”走进他者的文化。钱穆先生曾主张用“温情和敬意”对待中 国古代文化和制度。细致观摩《杜甫》和《中华的故事》这样的题材,我们足以感受到 这种“温情和敬意”。伍德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让中国观众感觉到——尽管是外国人 制作的——这部纪录片是真实的,这是他们最喜欢的诗人的肖像,他们会赞同也会感到 舒服,就像《中华的故事》一样。 如果制作一部关于外国文化的电影,而这种文化中的人们觉得这部电影不符合他们 的感情,也不能触动他们的心灵,那么整个事情就毫无意义了。《杜甫》及《中华的故 事》,其视角、态度和话语,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他者”对“自我”文化的尊敬和温情, 也体会到一种友善和真诚。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温暖,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丽和伟大,比 如,在成都的杜甫草堂,小女孩背诵杜甫的诗歌,就很好地传递了这种温暖,以及古老 故事在现实中国的传颂。 伍德认为,虽然大多数人是通过翻译来阅读世界上伟大的诗歌,这比不上通过母语 的阅读,尤其像杜甫这样在语言、节奏和典故层次上如此成熟、丰富的诗人,但是,伟 大的诗人能在不同文化间产生共鸣,他诗歌中的人类心灵世界,在英语文化中同样非常 强烈,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兵车行》。 选择合适、恰切的讲述方式和结构。《杜甫》及此前的《中华的故事》都选择了把 旅行、生活文化、风景和遇见与讲故事的人融合在一起。伍德像一个寻访者,踩在中国 的大地上,行走在现实与古老并行的路上,用脚步、心思和目光去丈量、打量和思量中 华文化的模样,在中国当代探寻古代中国的文化价值。 通过杜甫当年的实际旅行来跟踪杜甫的生活故事。在《杜甫》中,伍德从洛阳到西 安,从奉先一直到成都,顺流而下到白帝城,再到长沙和平江。在实地行走的过程中, 切身感知杜甫一生的行走,历史就此铺展开来,人物从史书中跃然而出。对于任何一种 文明的寻访之旅,必须是语境化的,如果不能在长出一种文明的土壤中去发现其适宜性 和必然性,就无法知晓其文明为何以某种特定形式展示出来。 无论是“他者”视角下的中国题材纪录片,还是我们关于中国故事的自我叙述,找 到可以融通中西方观众的“理、事、情”,以及合适的讲述者和讲述方式,并以温情、 平等和敬意之心来对待,都是优秀中华文化如何实现全球有效传播需要思考的问题。伍德说,自从数年前的《中华的故事》开始,他一直非常热衷于拍摄一些客观并且积极描 述中国人民及其文化的电影(纪录片),所以才有纪录片《杜甫》的诞生,而伍德拍摄 系列中国题材纪录片持续受到热烈欢迎的秘密,或许都在于此。 人民日报学术随笔:中国古代的“礼法之治” 俞荣根 中华文明绵延 5000 多年,积淀了丰富的法律思想,流传下浩如烟海的法律典籍, 成为我们今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文化资源。汲取传统法律思想的智慧,一 个前提是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态、性质、内涵等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经过长期积累,我国学者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不过,在对我 国古代法乃至中华法系的认识上仍然存在一些误读。比如,一些研究我国古代法律史的 学者认为,我国古代法是一种“律令体制”,即把我国古代法归纳为“律”和“令”两 种法典形式。“律”“令”都属于“公法”,“律”即刑律,“令”是对“律”的延伸、补 充和细化。对“律令法”进行研究十分必要,但不能将我国古代法仅仅归纳为“律令体 制”“律令法系”,“律令”并不能准确完整表达传统中华法系的丰富内涵和特质。我国 古代法除形成“律令体制”外,还包括礼典、大量的礼俗习惯法等。这些规范习俗被不 少学者称为“礼法”,并认为由此形成了“礼法之治”。 礼典是指由朝廷编纂、颁布的礼仪大典。早期研究者中曾有人认为:“西人所谓法 者,实兼中国之礼典。”意思是说中国古代的礼典,也要纳入法律的范畴内。汉代就有 《傍章》作为礼典,唐代《大唐开元礼》集礼典之大成,是后世礼典之典范。作为典章 制度,礼典也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并蕴含着一定道德规范。同时,几乎历朝历代都 会修订法律。律典是由历代朝廷编纂、颁布的正式法典。律典以其刚性规则规范人们的 行为,维系官僚系统运行,保障社会秩序。《唐律疏议》是传统律典的代表作。此外, 还存在大量礼俗习惯法,主要是指以礼义为旨归、以礼俗为基础的乡规民约、家法族规、 村规寨规、行规会规等,这些“礼法”规范着民间经济、社会活动和生活日用的方方面 面。 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偏重刑律,而民事法律不发达。实际上,只要存在民间活动,相应的规范就会存在,只是在不同法律文化中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我国古代存在 大量礼俗习惯法,其特征是将礼义内容扎根社会土壤,深入百姓心田,成为一种生活的 常理、常情、常识,并一代代口耳相传。我国古代的民事关系基本上依赖这样的礼法来 加以规范和调整。尽管朝代不断更替,但民间物和债的关系、婚丧嫁娶和祖宗血脉、财 产的承继关系都可以维系而不乱。 我国古代“礼法之治”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夏商周三代之时,夏有 “夏礼”“禹刑”,商有“殷礼”“汤刑”,周有“周礼”“九刑”。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礼法 体系的初创阶段。春秋战国至秦代,礼刑分离,也是“律令”发轫时期。汉承秦制,又 在法制领域向“礼”回归。同时,礼典和民间礼俗习惯法都有所发展。不同规范形式有 其各自作用领域,并不是只有“律令”在起作用,仅靠“律令”也无法包容所有权利义 务关系。我国古代法逐步形成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共同发挥作用的模式,其中的礼 典、律典到唐代日益成熟。这样就形成以礼率律、律外有礼,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 三者相辅相成的治理格局。 我国古代“礼法”是一个内容复杂的综合体系。从法律形式上说,有成文法和不成 文法、法典法和非法典法、中央法和地方法;从法的层级上说,有结构严密、条文繁复 的礼典,有体例完整、疏而不漏的“正律”,有大量的以礼俗为中心的成文和不成文的 家法族规、乡规民约等。对于“礼法”一词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有学者认为,“礼法” 是一个法哲学范畴,也是一个治理概念。“礼法之治”这样一种治理模式,既发挥法律 刚性规范功能,又发挥礼仪和道德的教化作用,同时尊重民间事务自理自治习惯,体现 了中国法律文化的特色,也彰显出传统社会治理的特有智慧。 我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和治国理论有自己的范畴、逻辑体系和发展规律。学者在研 究中需要注意这些内容,避免简单以现代的概念和范畴来加以裁剪、比附,努力使研究 更为全面准确。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继续在传统法律文化这个园地中辛勤耕耘,为法 治中国建设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你学习的样子真美” 魏 寅61 岁的万雪琴,是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老年大学学员。今年 3 月,这所老年大学开 通“空中课堂”,万雪琴第一时间进行了注册。白天要照顾外孙女,她就利用空闲看时 间短、集数少的课;晚上 10 点以后,就看时间长、集数多的课。平均每天学 3—5 门课, 一个多月以来,她已经学完了茶艺、隶书、楹联等多门课程。此外,万雪琴还给同学推 荐优质网课,并组织交流互动,帮助大家增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 荀子《劝学》有云,“学不可以已”。学无止境,而之所以要“劝学”,是因为养成 学习自觉并不容易。每天学 4—6 个小时的万雪琴则相反,她不仅不需要别人“劝学”, 就连女婿“劝她少看会儿”都不听。她说:“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到了这个年纪睡得少, 有时间可以多学些知识。”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学一生而不是学一阵的品质, 难能可贵。 近段时间以来,像万阿姨这样走红网络的“学习达人”还有不少。在武汉的方舱医 院,一位年轻人躺在病床上专心看书;在河南洛宁,一个初中女孩每晚去村委会“蹭 网”,不落下一门功课;在湖北五峰,一名小学生在卤味店里的案板下,聚精会神上网 课……一个个动人场景说明,无论身处何地、条件怎样,只要想学习,就没有什么能阻 挡人们汲取知识的脚步。正如网友所说:“你学习的样子真美。” 一个家住珠峰脚下的大二男生,为了不错过每一次和老师“面对面”上课的机会, 每次都要骑摩托去找网络,来回近 6 个小时。学习是自我提高的机会,不浪费每个机会, 就要更自觉一些、更主动一些、更自律一些。认真学习有用的知识,理应困而学之、学 而不厌。 有人说,学习是“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疫情给人们带来了不小冲击,原有的生 活节奏打乱了,原本的学习计划搁浅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人们对学习也有了新认识: 在线教育成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个有益补充,知识供给更丰富、知识获取更便捷;烹饪、 维修、手工等技能增长为生活添加一抹亮色,以劳动乐趣充实身心。在这个过程中,人 们往往不是“被迫成才”,而更乐意“自愿成长”,不负居家时光,用乐观、豁达心态迎 接挑战和机遇。 古人云,“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我们的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 止境。每个人都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积跬步以至千里,“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就能早日建成。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