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热点素材:IBM 要停用人脸识别技术,资料及作文范文
蓝色巨人 IBM,在一封呈交美国国会的信件中表示,将停止交付通行的人脸识别和
分析软件,并不再开发或者研究相关技术。
信中,IBM CEO Arvind Krishna 称,IBM 坚决反对也不会容忍使用任何面部识别
技术,包括其他供应商提供用于大规模监视、种族貌相、侵犯基本人权和自由,或任何
不符合我们价值观、信任、透明度原则的目的的面部识别方案。
事实上,得益于人工智能的进步,在过去十年里,面部识别软件有了很大的改
进。与此同时,这项技术--因为它往往是由私营公司提供的,几乎没有监管或联邦监督--
已被证明在年龄、种族和族裔方面存在偏见,这可能使这些工具在执法和安全方面变得
不可靠,并可能成为侵犯公民权利的工具。
此前,IBM 在 2018 年曾发布减少偏见的面部识别训练公共模型,但随后被发
现有 100 万张是未经授权拍摄的 Flicker 照片。
一文带你读懂生物识别技术的利与弊
早上
当你掏出手机准备查看消息时
不需要睡眼朦胧地输入密码
只要“刷脸”就能进入操作页面
......
当你去上班到达办公大楼
你不需要掏出门禁卡和钥匙
只要面朝着门站立几秒
大门就会自动打开
......
出国工作、旅行
你可能无需携带护照出入关时
用眼睛看一下扫描器
系统就能自动识别出你的身份
......
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这些基于生物识别技术来识别人的
身份的方法,逐渐变为现实。生物识别技术让你身体的生物特征既是“钥匙”又可以是
“锁”。生物识别包含哪些热门技术?它们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优缺点?小编为你一一
解读。
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是一种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生物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的优点是快,并且具有“非接触性”,可以大大提升系统响应速度,同时
避免指纹机器接触产生的卫生隐患。
但人脸识别有无法识别双胞胎的可能性,由于特征点数量少,一张高清图像就能攻
克二维识别系统。而先进的三维人脸识别系统也能被 3D 打印出的人脸面具蒙骗过去,
成功解锁。这也证明人脸识别系统并不绝对安全。
虹膜识别
虹膜识别是一种利用人体眼球内虹膜特征来验证身份的技术,它通过对比虹膜图像
特征之间的相似性来确定人们的身份。
虹膜识别在生物识别中具有唯一性,且安全性等级高。对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而言,
虹膜识别属于活体非接触式的识别。
四大特点:
1.通用性,人人都有,不受年龄、肤色和环境影响。
2.独特性,每个人都不同,260 多个特征点,保证万亿级的重复率。
3.一致性,特征不会改变,人出生 18 个月后就定型了,终身不变。
4.难以造假,真正的活体识别,极难仿制和伪造。由于虹膜识别对设备的高要求,因此许多装有普通摄像头的手机无法实现这一技术
的植入;同时,单体的虹膜识别机等设备售价较高。因此,想要获得更好的推广,降成
本是这项技术首先遇到的问题。
声纹识别
所谓声纹识别,是通过用电声学仪器显示的携带言语信息的声波频谱来识别身份。
声纹识别非常适合远程身份确认,只需要一个电话、手机或麦克风就可以通过网络
实现远程登录。
声纹识别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在嘈杂的环境中声纹不易获取;并且人的声音也会随
着年龄、身体状况、情绪等的影响而变化;除此之外,不同的麦克风和信道对识别性能
也会有影响。
步态识别
步态识别可仅通过识别对象走路的姿态,在超高清摄像头下,准确辨识出特定对象。
步态识别的识别距离可达 50 米,识别速度在 200 毫秒以内。此外,识别对象无需
主动配合,即便一个人在几十米外带面具背对普通监控摄像头随意走动,步态识别算法
也可对其进行身份判断。
然而,步态识别在行为识别中,从连续视频流中对人体运动的定位难、追踪难。在
视频行为识别中,要找到一个连续动作的起点和终点,即将连贯动作从视频流中定位出
来,在视频识别中是非常困难的。不仅如此,场景识别也是一大难点。即使是同一类动
作,在不同时刻、不同场景也具有很大差异性。
相关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人脸识别技术,有人说,人脸识别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中,给社会带来很多便利;也有人认为,人脸信息会侵犯人们的隐私权,人脸识别技术
的运用要有明确的边界;也有人说刷脸越来越多,消费者要有能够说不的权利……对此,
文德中学准备召开一次讨论会,让参与讨论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参加讨论会的学生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央视网评
高校试水人脸识别:技术的进化 教育的退化
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玩手机、是否闭眼打瞌睡,都被人脸识别系统一一记录在
案。这对教育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近日,有大学在部分教室“试水”人脸识别系统,
用于日常考勤和课堂纪律管理,引发很大争议。
媒体采访的部分学生比较支持这个系统,认为能避免刷卡的繁琐流程。但这些支持,
其实主要是针对考勤功能,而网上更多反对声音是针对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多数人的
印象中,大学毕竟不同于中小学,一个已经成年的大学生,还需要学校用探头来监控课
堂表现,听起来都显得荒诞。
这看似先进的技术,底层毫无科学的逻辑支撑。一个大学生优秀不优秀,和课堂上
有没有看手机、有没有发呆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发呆和思考之间怎么区分,玩手机和用
手机查资料之间怎么鉴别?大学教育如果这点自由度都不给学生,还要像管小学生一样
过于重视课堂纪律的话,那真是教育的悲哀。
在简单粗暴的技术思维背后,可能是对大学教育的错误理解。这种技术监控手段,
和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其关注重点是学生有没有“听
话”、有没有按照老师的指令行事。我们需要培养的不是课堂表现好、善于速记的人,
而应该是有独立思考和见解的人。
不可否认,有些大学生可能在课堂上是会发呆、玩手机,但解决的方向,也应该是
教授教师们调整教育方法,提高讲台上的魅力。即便最终还是有些“坏学生”课堂表现不佳,甚至无法顺利通过大学的考核,那也是大学教育的常态。优胜劣汰、责任自负,
本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更何况,中外都不乏一些杰出人士,他们是通常意义的“坏学
生”,但他们同样在大学接受到教学之外的精神滋养,感恩他们的大学岁月。如果大学
对这些人非用技术手段监控并进而试图矫正他们,效果恐怕适得其反。
教育是非常专业的事,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一些教育试验不是不可以,至少要经
过必要的论证程序。就这个人脸识别系统而言,这是哪个部门、什么人决定引进的,花
了多少钱,经过了怎样的论证程序,都有必要交代清楚。随着我们国家教育投入增加,
现在很多高校的经费相对比较富裕,但是怎么花好这些钱,却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议题。
高校“三公”经费公开这些年有所推动,但整体还是比较粗糙,不利于师生和公众监督。
相比于事后监督,事先的“专业把关”更重要。对于大学教育,人们一直呼吁“教
授治校”,就是因为考虑到教育领域的特殊性、专业性。就人脸识别对教育的利弊,如
果能更充分地征询师生代表的意见、进行公开的论证,也许就可以避免这种先试水再说
的现象。所以,人脸识别系统引进课堂的争议也再次提醒,大学的很多决策应该有更透
明、更专业的决策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