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云考古”带来的文化体验 阅读写作导写练
导语
因为疫情缘故,被誉为“考古界的奥斯卡”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采用了
创新的形式——全网直播“云考古”。此次“云考古”产生了空前的传播力和社会影响
力,带给社会公众和考古人全新的文化体验。考古火热“出圈”,走进大众生活。中国
考古不仅需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还应面向社会、开放共享,让更多的人了解考古、支
持考古事业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互联网的广阔平台必会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
公共文化服务。
“云考古”带来的文化体验
(突显关键词“云考古”,吸引读者。)
①今年的“五一”小长假,许多网友与考古人一起在“云端”,见证了“2019 年度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产生的全过程。一段时间以来,利用互联网发布馆藏、介绍展览、
选评项目等“云端”文化供给新方式不断涌现,一起开启着文博领域的数字时代。(开
篇由许多网友与考古人一起在“云端”见证“2019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引出数字
时代“云考古”的话题。)
②往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都是进入最后候选项目的领队或者负责
人暂时放下田野考古的手铲,前往北京向同行及评委交流汇报自己的工作。因为新冠肺
炎疫情影响,今年的终评会主动创新形式,利用“五一”小长假在网络会议平台全程直
播了 20 个入围项目的汇报展示、专家提问点评以及最后的荣誉揭晓。据不完全统计,
观看总量达 2278 万人次,与“十大考古”相关的网络互动话题总阅读量达到 1.66 亿人
次。“云考古”开创性的一小步,促成了考古文博经由网络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一大步,
考古人把一个原本属于业界的聚会,变成了与大众共享的活动。
(重要性分析。“云考古”是主动创新的形式,具有非同凡响的社会价值及意义。)③“云端”文博不仅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和平台,更因其共享性、便捷性扩
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面。通过“云端”漫步、手指触行,公众轻松进入到国家级的
考古评审现场,走进考古人的世界。这种文化体验非同凡响:原来考古人要研究从 10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南宋的沉船这么迥然不同的年代;原来考古人既可复原 9000 年
前的玉器生产技术,又能在看似简单的土层中辨识出 4000 年前的车辙;原来在地处江
淮地区的安徽肥西县三官庙遗址也可以一次性出土那么多夏商时期的青铜器;原来新疆
奇台石城子遗址就是史书中的疏勒城……
(“云考古”带来的文化体验之一:轻松进入评审现场,走进考古人的世界。)
④一个个“原来”的背后,凝结着中国考古人的心血和汗水。他们通过自己的手铲
不懈付出和专业攻关,丰富提升着我们的历史文化认知。在直播中,评审专家发出近乎
刁钻的专业提问,考古领队的学术解答启人深思,讲述的考古历程同样极为吸引人。“茫
茫沙漠中如何找到玉矿遗址?”面对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占奎老师抛出的这一问题,甘
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国科在“答辩”中回顾了自己寻找玉矿遗址的种种艰辛和孜孜探
求未知历史的心路历程,感动了不少网友。许多人现在才知道,有些考古领队和自己负
责的项目已经一起走过了一二十年甚至几十年。
(“云考古”带来的文化体验之二:丰富提升人们的历史文化认知。)⑤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文物使命神圣。“考
古人为何总是追着盗墓贼跑?”在公众面前谈考古,盗墓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每年
总有很多重要考古发现是盗掘后的抢救性发掘。即使经历了盗墓的“劫后余生”,许多
考古项目还是发现了令人惊艳的文物,能提供丰富的知识与信息,能够产生填补历史空
白之类的重大考古影响。这次考古评审直播,有助于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建树起保护
文物、传承历史文脉的正确态度。
(“云考古”带来的文化体验之三:建树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文脉的使命感。)
⑥这些年来,我国的公共考古一直在不断创新发展,特别是考古现场直播、考古文
博综艺节目、关于考古发现的纪录片、博物馆考古类展览等创新形式不断出现,成为大
众文化生活中有滋有味的记忆。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创办的初衷,也是为了面
向社会、开放共享,让更多的人了解考古、支持考古事业的发展。如今这初衷并没有变,
而且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借助互联网这个广阔平台,考古文博工作必会为公众提供更多
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回顾并展望,初心不变。)
来源:2020 年 05 月 13 日 人民日报
【时代警语】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文物使命神圣。
【思维串联】【考点精练】
1.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茫茫沙漠中如何找到玉矿遗址?”面对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占奎老师抛出的这一
问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国科在“答辩”中回顾了自己寻找玉矿遗址的种种艰辛
和 孜 孜 探 求 未 知 历 史 的 心 路 历 程 , 感 动 了 不 少 网 友 。 许 多 人 现 在 才 知
道, 。
A.有些考古领队和自己负责的项目已经一起走过了一二十年甚至几十年
B.有些考古领队负责的项目和自己已经一起走过了一二十年甚至几十年
C.有些考古领队负责的项目和自己已经一起走过了一、二十年甚至几十年
D.有些考古领队和自己负责的项目已经一起走过了一、二十年甚至几十年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小王是网络小说《盗墓笔记》的忠实书迷,一心报考考古专业,可小王母亲认为他
的决定太幼稚,坚决不同意。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本文的阅读和自己的体验,
谈谈认识,不少于 300 字。
【相关链接】
申遗成功是保护发展新起点
①最近,在阿塞拜疆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
随着木槌落定,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 55 处,位居世界
第一。申遗成功后,游客可通过预约进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一睹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区域城市文明。
②良渚古城遗址,地处浙江省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83 年前,大量新石
器时代的黑陶和石器在这一区域被发现,开启了良渚文化考古进程,也让这座公元前
3300 年到公元前 2300 年之间的“中华第一城”逐渐掀开神奇的面纱。11 条水坝组成的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神秘绚烂的礼俗制度、令人赞
叹的农业和手工业水平、规模庞大的城市系统,共同描绘出一幅中国史前社会文明的图
景。可以说,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力驳斥了国际学术界一些人认为“中华文明
始于有甲骨文、青铜器的殷商时期”“文明历史不足五千年”的论调,将世人对中华文
明史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③事实上,良渚古城遗址的独特贡献还在于,它让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脉络愈发清
晰。大量出土的玉琮、玉璧、玉玦等文物,折射出先民的精神追求,以鸟、蝉、鱼等为
原型的玉雕动物佩饰,彰显着古代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观念;二里头、殷墟等
夏商时代遗址中,源自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成为中华文明在多元交融中不断演进的实
证,印证了中华文明逐渐积累、不曾中断的发展特点。良渚古城遗址不仅真实、完整地
保留了人类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等特质的有力见证。
④正因其深厚历史和独特价值,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中华文明
史无可辩驳的实物依据和确凿的学术支撑,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填补了《世界遗产
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的空白,意味着它的突出价值、真实性和完整
性在国际上得到了高度肯定。
⑤作为世界共同的遗产、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良渚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对
遗产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协调研究与展示的关系?如何找到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
的平衡?如何推动考古和保护相融合?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让遗产保护朝着正确方向
前进。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在遗址保护上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可行路径。比如,
河南安阳殷墟对宫殿宗庙、王陵遗址采取地下保护、地上复原标识的方式;再比如甘肃
敦煌莫高窟,利用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手段构建虚拟洞窟。这些成功经验为公众架起
通向中华文明的桥梁,为文化遗产注入丰富时代内涵。
⑥推动从遗产大国向遗产保护强国转变,这是我们今天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实来看,在对待文化遗产上,不注重保护、盲目开发的情况仍然存在,有的利用和展示水平不高,
没有让遗产文物真正“活起来”。守护好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的根与魂,容不得一
丝懈怠,唯有保持不畏困难的决心、扎实推进的恒心,才能让历史文物更好地融入生活,
让中华文化昂首走向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
护工作一个新的起点。
来源:2019-07-15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