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美文选粹之汪曾祺篇
目录:
1、 汪曾祺:看画
2、 汪曾祺:沽源
3、 汪曾祺:冬天
汪曾祺:看画
寄语:
汪曾祺师从沈从文,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
夫”。他的文章清新质朴,平淡简练,语言如行云流水般潇洒自如,信马由缰,如诉家常般娓娓道来,
看似恬淡随性,实是笔力浑厚,于无声处见真功。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下
来没有什么,放在一起就有味道。正如王羲之的字: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他的文章就像是一幅幅美丽、意蕴悠远、韵味无穷的水乡泽国风俗画,在读者心中打下了深刻的
烙印。尤其散文最擅长从小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论乡情民俗,于漫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
既有平民化特征,又富于闲情闲趣,如《胡同文化》《端午的鸭蛋》等。他超迈古今的旷达和淡泊,丰
富了现代文学和汉字的表达方法,也成就了当代散文的经典和高峰。
语言后面是文化的积淀,汪曾祺曾经说过:“一个当代作家的思想总会跟传统文化、传统思想有
些血缘关系。”他的散文总是平淡自然却充满了传统的文化底蕴,带有鲜明的风俗画特征。今天,我们
就来欣赏一幅画。
披文入情
看画
汪曾祺
题目即中心。
①上初中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一路上只要有可以看看的画,我都要走过去看看。
引出本文要写的话题。
②中市口街东有一个画画的,叫张长之,年纪不大,才二十多岁,是个小胖子。小胖子很聪明。
他没有学过画,他画画是看会的。画册、画报、裱画店里挂着的画,他看了一会就能默记在心。背临
出来,大致不差。他的画不中不西,用色很鲜明,所以有人愿意买。他什么都画。人物、花卉、翎毛、
草虫都画。只是不画山水。他不只是临摹,有时也“创作”。有一次他画了一个斗方,画一棵芭蕉,一
只五彩大公鸡,挂在他的画室里(他的画室是敞开的)。这张画只能自己画着玩玩,买是不会有人买的,
谁家会在家里挂一张“鸡巴图”?
写中市口街东张长之的画。画的内容,画风,用色,特点是临摹加“创作”。
③他擅长的画体叫做“断简残篇”。一条旧碑帖的拓片(多半是汉隶或魏碑)、半张烧糊一角的宋版
书的残页、一个裂了缝的扇面、一方端匋斋的印谱……七拼八凑,构成一个画面。画法近似“颖拓”,但是颖拓一般不画这种破破烂烂的东西。他画得很逼真,乍看像是剪贴在纸上的。这种画好像很“雅”,
而且这种画只有他画,所以有人买。
正面举例说明张长之擅画“断简残篇”。
④这个家伙写信不贴邮票,信封上的邮票是他自己画的。
侧面说明张长之的画逼真。
⑤一九四七年,我在上海先施公司二楼卖字画的陈列室看到四条“断简残篇”,一看署名,正是
“张长之”!这家伙混得能到上海来卖画,真不简单。(侧面说明张长之擅画“断简残篇”。)
②③④⑤自然节详写张长之的画。
⑥北门里街东有一个专门画像的画工,此人名叫管又萍。走进他的画室,左边墙上挂着一幅非常
醒目的朱元璋八分脸的半身画,高四尺,装在镜框里。朱洪武紫棠色脸,额头、颧骨、下巴,都很突
出。这种面相,叫做“五岳朝天”。双眼奕奕,威风内敛,很像一个开国之君。朱皇帝头戴纱帽,著圆
领团花织金大红龙袍。这张画不但皮肤、皱纹、眼神画得很“真”,纱帽、织金团龙,都画得极其工致。
这张画大概是画工平生得意之作,他在画的一角用掺糅篆隶笔意的草书写了自己的名字:管又萍。若
干年后,我才体会到管又萍的署名后面所挹注(比喻从有余的地方取些出来以补不足的地方)的画工
的辛酸。画像的画工是从来不署名的。
介绍北门里街东专门画像的画工管又萍的画,特点是真,极其工致。
⑦若干年后,我才认识到管又萍是一个优秀的肖像画家,并认识到中国的肖像画有一套自成体系
的肖像画理论和技法。
过渡段落,承上启下。
⑧我的二伯父和我的生母的像都是管又萍画的。二伯父端坐在椅子上,穿著却是明朝的服装,头
戴方巾,身著湖蓝色的斜领道袍。这可能是尊重二伯父的遗志,他是反满的。我没有见过二伯父,但
是据说是画得很像的。我母亲去世时我才三岁,记不得她的样子,但我相信也是画得很像的,因为画
得像我的姐姐,家里人说我姐姐长得很像我母亲。
用二伯父和“我”的生母的画像举例,说明管又萍是一个优秀的肖像画家。
⑨画工画像并不参照照片,是死人断气后,在床前直接勾描的。然后还得起一个初稿。初稿只画
出颜面,画在熟宣纸上,上面蒙了一张单宣,剪出一个椭圆形的洞,像主的面形从椭圆形的洞里露出。
要请亲人家属来审查,提意见,胖了,瘦了,颧骨太高,眉毛离得远了……管又萍按照这些意见,修
改之后,再请亲属看过,如无意见,即可完稿。然后再画衣服。
⑩画像是要讲价的,讲的不是工钱,而是用多少朱砂,多少石绿,贴多少金箔。
⑪为了给我的二伯母画像,管又萍到我家里和我的父亲谈了几次,所以我知道这些手续。
⑨⑩⑪自然节详细介绍画工画肖像的经过。照应第⑦自然节“中国的肖像画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肖
像画理论和技法”。
⑫管又萍的“生意”是很好的,因为他画人很像,全县第一。
强调管又萍画人很像,照应第⑥自然节所说的画像特点“真”和极其工致。
⑬这是一个谦恭谨慎的人,说话小声,走路低头。(强调管又萍的为人。)⑥⑦⑧⑨⑩⑪⑫⑬自然节详写管又萍如何画肖像画。
⑭出北门,有一家卖画的。因为要下一个坡,而且这家的门总是关着,我没有进去看过。这家的
特点是每年端午节前在门前柳树上拉两根绳子,挂出几十张钟馗。饮酒、醉眠、簪花、骑驴,仗剑叱
鬼、从鸡笼里掏鸡、往胆瓶里插菖蒲、嫁妹、坐着山轿出巡……大概这家藏有不少种钟馗的画稿,每
年只要照描一遍。钟馗在中国人物画里是个很有人性,很有幽默感的可爱的形象。我觉得美术出版社
可以把历代画家画的钟馗收集起来出一本《钟馗画谱》,这将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画册。这不仅有美术意
义,对了解中国文化也是很有意义的。
写北门一家卖画的,重点写他们的钟馗画。作者认为钟馗画有美术意义,对了解中国文化也很有
意义,体现了他的思想和传统文化的血缘关系。
⑮新巷口有一家“画匠店”,这是画画的作坊。所生产的主要是“家神菩萨”。家神菩萨是几个本
不相干的家族的混合集体。最上一层是南海观音和善财龙女。当中是关云长和关平、周仓。下面是财
神。他们画画是流水作业,“开脸”的是一个人,画衣纹的是另一个人,最后加彩贴金的又是一个人。
开脸的是老画匠,做下手活的是小徒弟。画匠店七八个人同时做活,却听不到声音,原来学画匠的大
都是哑巴。这不是什么艺术作品,但是也还值得看看。他们画得很熟练,不会有败笔。有些画法也使
我得到启发。比如他们画衣纹是先用淡墨勾线,然后在必要的地方用较深的墨加几道,这样就有立体
感,不是平面的,我在画匠店里常常能站着看一个小时。
“画匠店”的主要产品和作业特点,以及某些画法给“我”的启发。
⑯这家画匠店还画“玻璃油画”。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画福禄寿或老寿星。这种画是反过来画的,
作画程序和正面画完全不同。比如画脸,是先画眉眼五官,后涂肉色;衣服先画图案,后涂底子。这
种玻璃油画是作插屏用的。(“画匠店”如何画“玻璃油画”。)
⑮⑯自然节详写新巷口的一家“画匠店”——画画的作坊。
⑰我们县里有几家裱画店,我每一家都要走进去看看。但所裱的画很少好的。人家有古一点的好
画都送到苏州去裱。本地裱工不行,只有一次在北市口的裱画店里看到一幅王匋民写的八尺长的对子,
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认为王匋民是我们县的第一画家。他的字也很有特点,我到现在还说不准他
的字的来源,有章草,又有王铎、倪瓒。他用侧锋写那样大的草书对联,这种风格我还没有见过。
粗略写县里的几家裱画店,评价王匋民的字。
1993 年 6 月 1 日
选自《草木春秋》,有删改
文章珠玑
双眼奕奕,威风内敛,很像一个开国之君。
有些画法也使我得到启发。比如他们画衣纹是先用淡墨勾线,然后在必要的地方用较深的墨加几
道,这样就有立体感,不是平面的。
这不仅有美术意义,对了解中国文化也是很有意义的。思考探究
1.全文一共描绘了几次看画的画面?详略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2.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有些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如为去世的人画像这门技艺。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呢?
汪曾祺:沽源
寄语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一生经
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但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
诗意的文学人生。行云流水、散淡从容的语言使他的篇篇佳作赢得了人们的喝彩,令人感受到朴素而
不平板,流畅而不浮滑,自然本色,舒爽清新的文风。文章字里行间又透发着一种洞察世事的旷达与
从容。难怪贾平凹曾在一首诗中把汪曾祺比作“文狐”。汪曾祺的语言值得寻味,汪曾祺的文章值得品
读。
披文入情
沽源
汪曾祺
题目交代抒情对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①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派我到沽源的马铃薯研究站去画马铃薯图谱。我从张家口一清早坐上长
途汽车,近晌午时到沽源县城。
交代去沽源的原由。
②沽源原是一个军台。军台是清代在新疆和蒙古西北两路专为传递军报和文书而设置的邮驿。官
员犯了罪,就会被皇上命令“发往军台效力”。我对清代官制不熟悉,不知道什么品级的官员,犯了什
么样的罪名,就会受到这种处分,但总是很严厉的处分,和一般的贬谪不同。然而据龚定庵说,发往
军台效力的官员并不到任,只是住在张家口,花钱雇人去代为效力。我这回来,是来画画的,不是来
看驿站送情报的,但也可以说是“效力”来了,我后来在带来的一本《梦溪笔谈》的扉页上画了一方
图章:“效力军台”,这只是跟自己开开玩笑而已,并无很深的感触。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只身到
塞外——这地方在外长城北侧,可真正是“塞外”了——来画山药(这一带人都把马铃薯叫作“山
药”),想想也怪有意思。
交代沽源的历史由来。联系自己“右派”的身份,用“效力军台”来自嘲。这种境遇之下仍说是
“怪有意思”。
③沽源在清代一度曾叫“独石口厅”。龚定庵说他“北行不过独石口”,在他看来,这是很北的地
方了。这地方冬天很冷。经常到口外揽工的人说:“冷不过独石口。”据说去年下了一场大雪,西门外
的积雪和城墙一般高。我看了看城墙,这城墙也实在太矮了点,像我这样的个子,一伸手就能摸到城墙顶了。不过话说回来,一人多高的雪,真够大的。
写沽源雪之大,天气之冷。
④这城真够小的。城里只有一条大街。从南门慢慢地遛达着,不到十分钟就出北门了。北门外一
边是一片草地,有人在套马;一边是一个水塘,有一群野鸭子自自在在地浮游。城门口游着野鸭子,
城中安静可知。城里大街两侧隔不远种一棵树——杨树,都用土墼围了高高的一圈,为的是怕牛羊啃
吃,也为了遮风,但都极瘦弱,不一定能活。在一处墙角竟发现了几丛波斯菊,这使我大为惊异了。
波斯菊昆明是很常见的。每到夏秋之际,总是开出很多浅紫色的花。波斯菊花瓣单薄,叶细碎如小茴
香,茎细长,微风吹拂,姗姗可爱。我原以为这种花只宜在土肥雨足的昆明生长,没想到它在这少雨
多风的绝塞孤城也活下来了。当然,花小了,更单薄了,叶子稀疏了,它,伶仃萧瑟了。虽则是伶仃
萧瑟,它还是竭力地放出浅紫浅紫的花来,为这座绝塞孤城增加了一分颜色,一点生气。谢谢你,波
斯菊!
沽源城狭小荒僻。作者担心树木难成活,更看到波斯菊伶仃萧瑟,珊珊可爱。
⑤我坐了牛车到研究站去。人说世间“三大慢”:等人、钓鱼、坐牛车。这种车实在太原始了,
车轱辘是两个木头饼子,本地人就叫它“二饼子车”。真叫一个慢。好在我没有什么急事,就躺着看看
蓝天;看看平如案板一样的大地——这真是“大地”,大得无边无沿。
⑥我在这里的日子真是逍遥自在之极。既不开会,也不学习,也没人领导我。就我自己,每天一
早蹚着露水,掐两丛马铃薯的花,两把叶子,插在玻璃杯里,对着它一笔一笔地画。上午画花,下午
画叶子——花到下午就蔫了。到马铃薯陆续成熟时,就画薯块,画完了,就把薯块放到牛粪火里烤熟
了,吃掉。我大概吃过几十种不同样的马铃薯。据我的品评,以“男爵”为最大,大的一个可达两斤;
以“紫土豆”味道最佳,皮色深紫,薯肉黄如蒸栗,味道也似蒸栗;有一种马铃薯可当水果生吃,很
甜,只是太小,比一个鸡蛋大不了多少。
牛车原始,大地苍茫,一般人会感到无奈无聊,作者却说“逍遥自在”。马铃薯而已,作者竟能品
出其中美味。
⑦沽源盛产莜麦。那一年在这里开全国性的马铃薯学术讨论会,与会专家提出吃一次莜面。研究
站从一个叫“四家子”的地方买来坝上最好的莜面,比白面还细,还白;请来几位出名的做莜面的媳
妇来做。做出了十几种花样,除了“搓窝窝”“搓鱼鱼”“猫耳朵”,还有最常见的“压饸饹”,其余的
我都叫不出名堂。蘸莜面的汤汁也极精彩,羊肉口蘑潲(这个字我始终不知道怎么写)子。这一顿莜
面吃得我终生难忘。
⑧夜雨初晴,草原发亮,空气闷闷的,这是出蘑菇的时候。我们去采蘑菇。一两个小时,可以采
一网兜。回来,用线穿好,晾在房檐下。蘑菇采得,马上就得晾,否则极易生蛆。口蘑干了才有香味,
鲜口蘑并不好吃,不知是什么道理。我曾经采到一个白蘑。一般蘑菇都是“黑片蘑”,菌盖是白的,菌
摺是紫黑色的。白蘑则菌盖菌摺都是雪白的,是很珍贵的,不易遇到。年底探亲,我把这只亲手采的
白蘑带到北京,一个白蘑做了一碗汤,孩子们喝了,都说比鸡汤还鲜。
沽源有做法讲究的莜麦,沽源有珍贵鲜美的蘑菇。一切生活都有滋有味。
⑨一天,一个干部骑马来办事,他把马拴在办公室前的柱子上。我走过去看看这匹马,是一匹枣
红马,膘头很好,鞍鞯很整齐。我忽然意动,把马解下来,跨了上去。本想走一小圈就下来,没想到
这平平的细沙地上骑马是那样舒服,于是一抖缰绳,让马快跑起来。这马很稳,我原来难免的一点畏
怯消失了,只觉得非常痛快。我十几岁时在昆明骑过马,不想人到中年,忽然作此豪举,是可一记。
这以后,我再也没有骑过马。
在沽源更有骑马飞奔让人痛快的豪壮之举。
⑩有一次,我一个人走出去,走得很远。忽然变天了,天一下子黑了下来,云头在天上翻滚,堆
着,挤着,绞着,拧着。闪电熠熠,不时把云层照透。雷声訇訇,接连不断,声音不大,不是劈雷,
但是浑厚沉雄,威力无边。我仰天看看凶恶奇怪的云头,觉得这真是天神发怒了。我感觉到一种从未
体验过的恐惧。我一个人站在广漠无垠的大草原上,觉得自己非常的小,小得只有一点。
⑪我快步往回走。刚到研究站,大雨下来了,还夹有雹子。雨住了,却又是一个很蓝很蓝的天,
阳光灿烂。草原的天气,真是变化莫测。
沽源让作者感到天高地迥,也让他知道风雨之后阳光灿烂。
⑫天凉了,我没有带换季的衣裳,就离开了沽源。剩下一些没有来得及画的薯块,是带回沙岭子
完成的。
⑬我这辈子大概不会再有机会到沽源去了。
离开“绝塞孤城”,没有迫切逃离,只有些许惋惜。
文章珠玑
在一处墙角竟发现了几丛波斯菊,这使我大为惊异了。波斯菊昆明是很常见的。每到夏秋之际,
总是开出很多浅紫色的花。波斯菊花瓣单薄,叶细碎如小茴香,茎细长,微风吹拂,姗姗可爱。我原
以为这种花只宜在土肥雨足的昆明生长,没想到它在这少雨多风的绝塞孤城也活下来了。当然,花小
了,更单薄了,叶子稀疏了,它,伶仃萧瑟了。虽则是伶仃萧瑟,它还是竭力地放出浅紫浅紫的花来,
为这座绝塞孤城增加了一分颜色,一点生气。谢谢你,波斯菊!
思考探究
1.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本文的语言特色。
2.从文章中,你读出了作者汪曾祺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内容简析。
汪曾祺:冬天
寄语:
身在冬天,心里会想什么?
会先想天冷了,家人如何应对,家里该如何布置?再想想吃的,吃什么,如何吃,为什么要这样
吃?还会想想玩的,冬天那么冷,玩什么,怎么玩?当然还有雪,冬天终归是要有点雪的,雪有什么
特别的,在雪中,又可以干些什么事情?其实,这些事情,汪曾祺先生在《冬天》里面都想到了,可谓是面面俱到,文随意到,情随境到,
兴味盎然,自然之中,流连忘返。读之,当别有一番滋味萦绕在心头。我想,他身心俱在冬天,亦在
关于儿时冬天的温暖回忆里,更在回忆的过年上,因为“就快过年了”。
我读到了朴实,感到了喜庆,沐浴了吉祥。我也在冬天。
披文入情
冬天
汪曾祺
①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
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
人闲坐,灯火可亲。
用“上槅子”,交代天冷;因为有了“槅子”心里感觉多了一层保护,“冷”就变成家的温暖了。
②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捡一个晴朗的好天,当天就晒干。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
里,夏天离得远了。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
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一拆一铺之间,四季的更替,时光的流逝,人情的温暖,岁月的香味,幸福的感觉扑面而来。
③不过也还是冷的。(“也还是”的委婉语气让外在的“冷”变成了情感的反应,凸显了情感的温
度。)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升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
袄棉裤,真冷。
以晚睡早起片刻之间的冷,来说明南方整个冬天的冷,以偏概全之间自有一种默默的温情在流淌。
④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冬天有寒假,寒假可以睡懒觉,愉悦之情溢于言表。)棉衣在铜炉
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烘烤过的棉衣棉鞋的“舒服”,让冬天的冷成了一种衬托,暗示了对冬天的喜爱,与上文早起穿衣
的冷形成照应,也为后文介绍冬天的用度吃穿做铺垫。
⑤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在与“铁火炉”
的对比之间,引出铜炉、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
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 )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
烟,不一会,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
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
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
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诗:“冬天,脚炉焦糠的香。”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
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煤炭研为细
末,略加蜜,筑成饼状),以纸煤头引着。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详叙脚炉和手炉的材质、使用,言语之间,不说暖而暖自生;脚炉和手炉的实用,再加其造型修饰与日常生活完美契合,不仅暖了身,更温润了心。
⑥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
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
“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
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
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
大白菜是从山东运来的,美其名曰“黄芽菜”,很贵。(引入大白菜和“青菜”形成对比,凸显后者。)
“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阴天下雪,
喝咸菜汤。
介绍冬天吃的菜,虽比不上山珍海味,但在作者眼中却是美味异常,凸显作者偏爱之情。
⑦冬天的游戏:踢毽子,抓子儿,下“逍遥”。(概述冬天的游戏,前两者常见,故略而不言,专
述“逍遥”。)“逍遥”是在一张正方的白纸上,木版印出螺旋的双道,两道之间印出八仙、马、兔子、
鲤鱼、虾……;每样都是两个,错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时候各执铜钱或象棋子为子儿,掷骰子,
如果骰子是五点,自“起马”处数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则可向内圈寻找另一个兔子,以子儿押
在上面。下一轮开始,自里圈兔子处数起,如是六点,进六步,也许是铁拐李,就寻另一个铁拐李,
把子儿押在那个铁拐李上。如果数至里圈的什么图上,则到外圈去找,退回来。点数够了,子儿能进
终点(终点是一座宫殿式的房子,不知是月宫还是龙门),就算赢了。次后进入的为“二家”“三家”。
“逍遥”两个人玩也可以,三个四个人玩也可以。不知道为什么叫做“逍遥”。
具体详细地介绍游戏“逍遥”,让读者也感受作者曾经无限的乐趣,以此表现冬天的美好。
⑧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一个“亮晃晃”化静为动,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
言表。)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腊梅开
得很长,天竺果尤为耐久,插在胆瓶里,可经半个月。
折花采果,展现如“明黄”“鲜红”般艳丽的雪天记忆,而且历久弥香。
⑨舂粉子。有一家邻居,有一架碓。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轮流借
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筛子、箩。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
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糕,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
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舂粉子,就快过年了。
详细介绍过年前舂粉子,在钟情口腹之余,品味渐浓的年味,质朴中饱含着深情;冬天的冷已变
成心中的暖。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文章珠玑
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
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
久贮不坏,可吃一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
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
思考探究
1.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语言特色。
2.文本第⑦段中为什么要详细介绍了下“逍遥”这个冬天里的游戏,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