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备考: 新材料作文“网络语言”导写
文 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昨天晚上,我的 GG(哥哥)带着他的“恐龙”(丑陋的) GF(女朋友)来我
家吃饭。饭桌上,GG 的 GF 一个劲地向我妈妈 PMP(拍马屁),那酱紫(样子)真是好 PT
(变态),7456(气死我了)。我只吃了几口饭,就到 QQ 上“打铁”(发帖子)去了。——
《哥哥来我家》
这段乍看不知所云的文字,出自天津某学生的作文。面对其熟练使用的网络语言,很多
老师慨叹:学生的作文都要看不懂了,这代沟真是越来越大。
材料二:网络时代,出现“网语”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语言与时俱进,与生产、
生活相生、相存,共同发展的佐证。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和看法,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
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思路点拨
第一则材料列举了一段充斥网络语言的学生作文,教师发出感叹:代沟真是越来越大了。
材料对网络语言含有否定的意味;第二则材料强调网络语言的出现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
的结果。综合分析,此题的核心在于“网络语言”,意在讓考生表明自己对网络语言的看法。
作为初中生,可谓时代的弄潮儿,对“网络语言”自然不会陌生,甚至很多人是网络语言的
“拥趸”。因此,对于“网络语言”这个话题,肯定有自己的想法。
假如你不认同网络语言,可以选取网络语言的一些弊端:如不够正规,影响书面表达,
难登大雅之堂;网络语言的泛滥影响了语言的发展,趋于浅表化,对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非
常不利。比如古人面对美景,可能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诗句,
可在网络语言席卷而来的今天,现代人通常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只会发出“哇塞,帅呆
了,酷毙了”的感叹。同样是赞叹美景,两相比较,高下立见。又如,很多网络语言篡改成
语或者典故,不伦不类,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也可赞同网络语言,肯定其时代性与时尚性,网络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与互联网的
兴起有着必然联系,也是新一代青年人创造力与趣味性的体现。是一种属于年轻人的交流方
式,更轻松俏皮,配以表情包的网络语言更生动形象。存在即合理,所以不应否定网络语言。
也可表达中立的观点,批判网络语言中的一些不正规现象,肯定其时代特性,对网络语
言的更好发展提出建议和想法等。
文体方面,可以写记叙文,由一件事生发感悟,阐述对网络语言的看法;也可写议论文,
摆事实、讲道理。
不必把网络语言当成洪水猛兽
临泉县城中南路学校泉河文学社 刘永军
面对滥用繁体字、乱造简体字、企业取“洋名”和“洋字号”、网络语言满天飞的现状,
一些地方已着手制订规范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规,不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有可能违法。
对此,我不禁要问,网络语言真的是洪水猛兽吗?
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你会发现,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都会带来一批新
词汇。而网络语言的诞生,无疑也是这样的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诚然,网络语言中也有不
健康的成分,但这并不能否定网络语言整体健康活泼富有生命力的实质。因为网络语言中有
不健康的内容,就立法全面禁止,这就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意味了,犯了以偏概全的
错误。事实上,我们所谓非网络性质的主流语言,不也有很多不健康的成分吗?
据有关方面统计,2005 年 7 月 22 日,中国网民首次超过 1 亿,其中绝大多数会使用网
络语言,如果网络语言是“语言垃圾”、是“不健康的”、是“黑话”、“污染了汉语”,那么这样的判断要置众多网民于何地?难道众多网民都是喜欢说“黑话”,且以“污染汉语言”
为乐的狂人?
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促使一批新词语出现,繁荣了汉语,补充了语言血液,也增强
了汉语的生命力。刘半农创造的“她”字,可以说是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字之一,而林语堂
先生翻译确定的“幽默”一词,可谓准确而精当,这些语言我们一直用到今天。21 世纪的
网络时代,应该是一个更为开放,更具包容精神的时代,为何一些部门却容忍不了“美眉”
“斑竹”等网络语言,将它们视之为洪水猛兽呢?
其实,无论哪种语言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好的网络
语言是对汉语的改进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至于垃圾网络语
言,不用禁止,也会自然而然地被社会淘汰。
国家语委早就就网络语言有过表态:“是否规范网络语言并不是非常重要,关键看它是
否具有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
以接受。”
由此可见,网络语言绝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不应对其抱有偏见,也无需多此一举地遏制
其生长,大自然有优胜劣汰的原则,社会发展何尝不是如此。假若网络语言真的不应该存在,
那么它的繁荣也只是一时,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假若它经受住了考验,最终被时代留存,那
贸然扼杀岂不是在阻挠社会文明的脚步?所以,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语言,不妨放平心态,
顺其自然。
点 评
这是一篇有特色的驳论文。文章先列举有关部门的做法,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有关部门的做法进行批驳。文章有破有立,观点鲜明,批驳彻
底,不仅让人更清楚地认识到了网络语言的本质和作用,还让人体会到了作者严密的逻辑思
维。
【延伸阅读】
拔除网络生态“杂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01-15 11:24
作者:刘泽溪、张鹏禹
当我们借助互联网的便利自由浏览阅读免费、快捷、海量的网络信息时,网络暴力、人
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行为也在污染着网络生态。针对这些问题,国家
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 2020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旨在营造良好网络生态,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
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网络暴力是“毒瘤”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9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青少年在
上网过程中遇到过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为 28.89%。其中,暴力辱骂以“网络嘲笑和讽刺”
及“辱骂或者用带有侮辱性的词汇”居多,分别为 74.71%和 77.01%;其次为“恶意图片或
者动态图”(53.87%)和“语言或者文字上的恐吓”(45.49%)。
由于网络用户的匿名性与隐蔽性特征,网络暴力已成为威胁互联网环境的一大毒瘤。许
多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失实
言论,对当事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造成严重损害。
人肉搜索更是网络暴力的升级版。四川德阳的安医生在泳池里与两个男孩发生争执,事
后安医生在网络上遭到人肉搜索,给当事人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从根本上说,互联网领域的种种乱象都是网络信息发布者责任意识缺乏的体现,此次网
信办出台相关规定,对网络信息发布主体实行问责制,未来或对网络生态治理带来更积极影响。
给网络空间“洗洗澡”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出台《规定》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建立健
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需要;二是维护广大网民切身利益的需要。而《规定》中的生态治理,
是指政府、企业、社会、网民等主体,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网络信
息内容为主要治理对象,以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良好的
网络生态为目标,开展弘扬正能量、处置违法和不良信息等相关活动。
做好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需要率先承
担责任,规范自身行为。网络内容生产者应当保证所发布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并且应该有积
极的导向性;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网络信息内容生
态治理机制。在网络出现“夸夸群”之后,“互怼群”“互喷群”也相继出现,群友之间毫无
理性地谩骂指责,严重污染了互联网环境,也成为网络语言暴力滋生的土壤。
网民自律也必不可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 6 月,中
国网民规模达 8.54 亿,其中大学学历以上占 9.9%,而初中学历以下网民占比 56.9%。数量
庞大的网民群体包括青少年网民,都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做到文明上网。青少年在中
国网民中占有很大比例,由于涉世未深、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树立,在网上发表不当言论的行
为屡见不鲜。要加强对青少年上网行为的引导,使其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自由表达。
同时,针对网络技术发展催生出的网络直播等媒介样态,用户在用弹幕、评论等多种形式参
与网络互动时,应意识到这些网络空间也不是法外之地。
打好网络治理“攻坚战”
《规定》的出台,有利于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
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规定》的出台对于新时代中国互联网生态治理是一个良好开端。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单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法可依、依法治理是实现互联网良性生态治理的根本举措。目
前,《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数据安全法》两部关于完善互联网领域治理的法律也正在制
定中。”
“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对于违法违规的帖子、评论、回复等
内容要依法删除。”单勇认为,当前的互联网是一个以平台为基础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强调
平台社会、平台治理。在未来的互联网生态治理中,要努力实现社会整体安全与个人权利保
护之间的平衡,在为个人信息与数据权利提供法律保护的同时,实现网络总体安全的最大化。
网络监管部门也要拓宽治理思维,在互联网生态领域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网络生态治理是一场攻坚战,包括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以及网
络服务使用者等多个主体都应该参与其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共同努力赢
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刘泽溪、张鹏禹)
网络语言,到底该规范什么
2020-01-02 08:59:38 来源: 光明日报
从 2000 年《文汇报》刊登报道《网络语言不规范引起关注》至今,网络语言规范问题
不断被媒体、专家乃至政府部门提起。《人民日报》曾刊文指出,网络语言实际上会对语言
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负面影响,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可见,网络语言规范问
题已不仅是语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社会问题。然而,网络语言规范相当复杂,讨论
要不要规范的问题,需要先厘清最基本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
区分本体与内容
对各界抨击的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其实应该区分为语言本身和语言表达内容两个层面
的问题。 语言本身的不规范现象,指的是网络中使用的字、词、句等语言成分打破了既有的中国
语言文字系统规则,以及不遵守语言法规、规范和标准。具体到网络语言的不规范现象又可
分为三种情况:
(1)打破现有语法规则或改变现有字词的形音义关系,如“XX 控、恐龙、壕、666”
等。
(2)生造词,如“颜值”“白富美”“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
(3)夹杂使用图形、符号、外来语等,如用“∶)”表示开心,在汉语动词后加-ing 表
示正在做某事,用“hold 住”表示坚持等。
还有一种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就是网络与计算机术语的中文翻译规范问题,主要是缺
乏 统 一 翻 译 标 准 , 民 间 会 使 用 一 些 “ 俗 ” 的 翻 译 , 如 “ E-mail ” 译 为 “ 伊 妹 儿 ” ,
“download”译成“当”。
另一层面,语言表达内容的问题,是指语言使用者在网络平台中用不文雅、粗俗的语言
发布信息、评论等,或使用詈骂语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其中会出现具有负面感情色彩、违
背文化禁忌、反映社会丑恶现象以及不健康思想观念等的语言成分,如“屌丝、绿茶婊、逼
格”等。广受诟病的网络语言污染、语言暴力“乱象”其实指的是这类情况。这实际上是语
言所表达内容和语言使用者行为方面的问题,不是语言本身的规范问题。
语言的功能变体
谈网络语言规范,要界定清楚什么是网络语言,然后才能确定规范对象。网络语言有两
种含义:一是指跟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有关的术语和词汇;二是人们利用计算机互联
网媒介进行交际与表达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
另外,网络上还有很多信息并非原创于网络,包括各类组织、机构及部分个人发布的正
式的、内容严肃并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信息,基本上使用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其传播对
象和范围相对开放,属于大众传播性质,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网络语言范畴。
公众热议的不规范现象主要是针对上述第二种定义的网络语言,因为其中包含很多打破
常规的语言形式。这些非常规语言成分,是语言学所说的语言变异成分。
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功能变体,就像语言中存在书面语和口语变体、正式语体和非正
式语体变体一样,是由于交际对象、交际媒介与工具和交际场景等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
网络中一些特殊语言形式的产生,最初来自网络社区成员之间的交际,交际对象限于特
定群体内部,话题相对局限在某个范围内。信息发布者并不期待其语言为特定网络群体之外
的人所理解和接受,甚至有意不让其他人理解,因此会产生一些类似行话、黑话的成分,使
其有别于日常语言。
这种交际通过非面对面的电子屏幕传输媒介的影响,以及键盘输入、文字输入法、输入
速度等条件制约,难免会使用一些“新异”的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以取得期待的交际效果和
效率。
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它与大众传播性质的网络语言信息不同,而更接近日常口语语体,
风格比较随意,体现出个人之间交际的特点,属于人际传播性质。只不过这种交际借助网络
记录、传播而被“示众”,容易引起更多关注。
如何规范网络语言
语言规范是指政府或社会团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
的语言规划的工作,是对语言文字本身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目的是更好地满足社会交际需
要。规范的对象主要是社会公共领域使用语言时可能造成交际不便和混乱的问题,如建立语
言文字使用标准、统一字形、字音等,而非公共领域的个人语言使用则不在规范范围内。
语言规范只针对语言符号系统本身,而不能约束语言使用者的思想观念认知。语言规范
的基本原则是要从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的实际情况和实际交际需要出发,不能脱离语言的本质——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的存在与使用,从根本上说,无所谓合理不合理,满足需要、好用即可。语言的发
展变化是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变化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今天
的规范实现了规范,也难保明天就不过时。所以,语言规范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且只
能因势利导,不能人为一刀切或强制推行。想规定不许使用某些词语或语言形式是不科学的,
也是徒劳的。
弄清以上基本前提后,我们对该不该以及如何规范网络语言就可能有更科学的认识。
要区分不同性质的网络语言。大众传播性质的网络语言属于规范对象,应该规范。我国
现有语言文字法规和标准就提供了依据和操作标准。而且这部分语言产品也是正面树立规范
的有效依托,应该充分发挥其对语言规范的示范、引导作用。而对于人际传播性质的网络语
言信息,适宜按个人语言生活领域对待,不应用全民语言去看待和要求,可以顺其自然,静
观其变,不必过于强调规范。
为了更好发挥语言的全民交际工具的作用,适当保持语言系统的规范也是必要的。这种
规范在根本上应该正面引导,从提高全民语文修养入手,让人们更好掌握典范、文雅的语体,
分清全民语言与各种功能语言变体的区别。在网络空间里,应重点加强公共机构、权威媒体
的语言规范,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强化语言文字法规及标准的普及。
至于那些语言暴力、粗俗等所谓不健康语言现象,属于思想内容问题,可能是人的修养
问题,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用语言表达不健康思想,不能归罪于语言,提高人的思想道德
水平以及文化修养才是治本。(作者:张黎,系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教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