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高考作文写作:青岛二模:不负韶华,做推动时代的“后浪”导写
作文题【2020 山东青岛高三二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某网站发布的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一经播发便火爆全网。“你们
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向你们的自信致敬”“向你们的
大气致敬”“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饱含深情的真挚表达,在互联网
上掀起了“巨浪”。
《后浪》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不少人给予年轻人充分肯定,以欣赏、赞美、致敬的姿
态,为年轻人加油鼓劲;也有不少人表示,有些年轻人不是这样的“后浪”,承受不起
这样的夸赞。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对上述材料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
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情怀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责任担当: 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某网站发布的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饱含深情地表达
对年轻人的欣赏、赞美,引起了巨大反响。演讲内容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不少人给予年轻
人充分肯定;也有不少人对有些年轻人持否定态度,认为他们不是这样的“后浪”,并
不值得如此夸赞。考生的认识与思考不可脱离这一情境。
2.典型任务的限制。“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对上述材料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
包含着写作任务指令,意味着考生应以“新时代的年轻人”的身份紧扣材料内容写,且
要针对上述材料发表认识。
3.价值判断的限制。本材料体现的价值观是:肯定那些具有自信、大气、爱国,为
时代奉献,具备为祖国建功立业品格的年轻人;对那些承受不起这样的夸赞“后浪”应
持批评态度。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可以从现实社会中不少人给予充分肯定,以欣赏、赞美、致敬的
姿态,为年轻人加油鼓劲的角度立意,肯定他们的奋斗、担当、创新等品格,表达学习
其精神,不负青春,不负时代等思想情感;可以从“不是这样的‘后浪’”的年轻人的
角度立意,通过分析那些年轻人“佛系”“无感”等状态产生的原因,表达引以为戒,
绝不同流合污之意等。立意角度相对来说是自由的。
2.文体选择自由。“明确文体”,意即考生只要不写成“四不像”文章,可以根据自
身实际,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等皆可。
解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思辨能力等。题目由材料、
提示语、要求三部分组成。审题立意重点看前两部分。材料的第一段内容涉及五四青年
节之际,某网站发布的演讲——《后浪》,饱含深情地表达对年轻人的赞赏、激励, 引起
了巨大反响;第二段承接“巨浪”二字提及两种不同反响——或给予年轻人充分肯定,
或对有些年轻人持否定态度。提示语中的“对上述材料”主要指的是针对那两种态度,
“认识与思考”提醒考生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总的来说,考生须整体把握材料的内在
含义,再结合特定的任务立意行文。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做推动时代的“后浪”。
2.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
3.奔涌吧,后浪!
4.不负韶华, 努力成为国家最好看的风景。
……
偏题立意: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表意模糊,未能抓住材料中心内容立意)
2.潮平两岸阔。(远离材料,“潮平两岸阔”只是扬帆远航的条件,题目强调的是对
“后浪”的态度问题)
3.雨打梨花深闭门,忘却青春。(立意价值观有偏差)
……
范文展示
做推动时代的“后浪”
百年前的五月四日,在民族危难时刻,青年学生扛起了救国大旗,把热血倾注于捍
卫领土的斗争中。百年后的五四青年节,某网站推出的视频演讲——《后浪》,表达了对新一代年轻人的赞美与激励。《后浪》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不少人给予年轻人充分肯定,
也有不少人表示,有些年轻人不是这样的“后浪”,承受不起这样的夸赞。我认为新时
代的年轻人堪称推动时代的“后浪”。
《后浪》之声,并非来源于个人,而是整个社会对年轻人的祝辞;《后浪》之赞,
不只落于少部分的社会精英,而是指向所有有理想、敢奋斗的新生力量。这样的肯定,
让蓬勃的“后浪”们,感受到了来自整个时代的炽热目光。诚然,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
中啃老者有之,“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者有之,心态佛系者有之,
陷于颓废和绝望之“丧文化”泥沼而难以自拔者有之,但这远非主流。
“猛志固常在。”《南方周末》的新年贺词中说,“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普通人把个人
的生涯与历史的变革,时代的进步融汇到一起。这是个人的幸运,更是公众的福祉。”
在 2020 年严峻的疫情之下,许多年轻人做到了这一点。
在 4.2 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就有 1.2 万多名“90 后”,相当一部分还是
“95 后”甚至“00 后”。刚满 20 岁的“00 后”护士陈玉婷,在疫情肆虐之时,主动签
下请愿书,成为援鄂医护队的一员。她说:“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我深知肩负的责任
与使命。在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抗疫一线,有多少这样英勇
的“后浪”,将点滴的努力聚成汪洋大海,推动着我们走出最艰难的日子。哪有什么白
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冒死从死神手里抢人罢了。《后
浪》中的赞美,他们当之无愧——“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
的你们”。
不忘初心,担当使命。除了抗疫英雄,还有许多年轻人用奋斗谱写青春。
风雪担书梦,山村教师张玉滚挑起了大山未来;女研究生韦慧晓毕业即申请入伍;
博士生巨彪在军工企业基层车间挥汗如雨;北师大硕士研究生黄文秀毕业后回到大山,
为山区扶贫事业积极奔走,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把青春挥洒在了祖国大地上,用
壮丽的青春,用无私的奋斗谱写对祖国至纯至深的爱。
作为见证了居家隔离停课不停学、高考推迟一月的高三的我们,能否担得起“后浪
“之赞?
正如萧伯纳所说,“我们要把人生的火炬燃得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前浪”对“后浪”的认可,就像“前浪”们交给我们的火炬,是所有年轻人共同追逐
的一道光。它激励着我们,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努力达到时代对我们的期许。它激励着
我们,向更广阔的天地探索,让世界“因为我们而更喜欢中国”。
马克思曾言,“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
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新时代的年轻人们,无论前路是否崎岖,征程
是否遥远,都当在奋斗中追逐理想。自信、大气、勇毅、坚强,做推动时代的“后浪”!
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标题即全文的中心论点。正文开头概引材料亮观点,第二段可以说
是过渡段,姑且承认年轻人中的确有“承受不起这样的夸赞”者,接着从勇敢、担当等角
度正面论证年轻人“后浪”之谓当之无愧,接下来联系高三学子实际情况论述“怎样
做”。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倡议。此文结构较严谨,脉络较分明,亦较有文采,不时透
出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