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高考作文写作指津: 考场作文如何获得灵气
“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已为业内越来越多的人所共识,努力展示作文灵气,尽力
让读者特别是阅卷老师认可已是越来越多师生的目标。什么是灵气?此指人对外物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展示自己的作文灵气呢?概言之,即言之有魂、言之有情、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
言之有魂。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之于文章得失成败关系甚大。作者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不朦胧,泾渭分明不含糊。立意要集中、
单纯。诚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一篇载一意,一意则自一气,首尾顺成,谓之成章。”立
意要深刻新颖,老生常谈我不谈,人云亦云我不云,同时还要志趣高远。2019 年全国卷Ⅰ地区考生
《美好生活,从劳动开始》一文的最大亮点是立意突出而单一,正确而鲜明,演讲稿的主体用“美好
生活,从学会劳动开始”“美好生活,从尊重劳动开始”“美好生活,从热爱劳动开始”的层进式结构,
由自己身边的生活延伸至身边的劳动者,进而言及脑力劳动,彰显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要求。
言之有情。世上最是情难抒,汤显祖说:“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形诸动摇。”作文
的情感必须真挚,必须跳出“小我”,走向“大我”,以天下之乐为己乐,以天下之忧为己忧。2019 年
江苏考生《九子粽争新》从真挚的情感出发,借助于粽子的多味交错行文构思,写实景,抒真情,极
力渲染“她”对家人的付出、对家人团聚的渴望,笔端有情,文如泉涌,尤其是上升到关爱空巢老人
的高度,凸显留守老人对和谐家庭生活的向往,呈现出温情、透明、忧伤、纯粹、朴素的诗意风格,
因情真而感人。
言之有物。不是空喊口号,不是云里雾里,人、事、景承载情感,论据支撑观点,内容翔实,方
能让人心服口服,以至信服。2019 年北京考生《文明的韧性》精心选取新中国之初、二十世纪五十年
代和今日的中国三个时间节点,具体剖析文明韧性的具体表现,有理有据,展示出较好的语文功底。
言之有序。记叙的前因后果,议论的起承转合都必须交代清楚显豁。2019 年全国卷Ⅱ地区考生
《吾辈志岂在封侯?》由“国之危矣,吾辈志岂在封侯?”言起,以四十年洋务运动为承,突出“我
辈之志不在封侯,仅在救国救民”的使命担当,其主体部分用“吾辈志岂在封侯?在乎修身以为效例”
“吾辈志岂在封侯?在乎治国而惩恶扬善”“吾辈志岂在封侯?在乎平天下彰大道”三个分论点逐层剖
析,最后,考生以“完我神州光我志,吾辈志岂在封侯?始于而今民族之存亡,至于数年未来之环球,
让吾辈青年一路奋斗!”作结,神思凝聚,条分缕析,凤头、猪肚、豹尾,了了分明,是为文之最大
亮点。
诚然,灵气不会与生俱来,不会天上掉馅饼,因为作文是脑力劳动,是考生独立而为。客观地说,每一位考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作文灵气。在过去 12 年的求学生涯中,我们读了几百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写了几万字的各类文章,特别是经历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诸多变化,经历了自己或体察了他人成长
的烦恼,有了语文素养厚实的积累,有了一定的生活积淀,作文时,只要用心思考,善于捕捉,就可
以挖掘出自己的作文灵气。
作文灵气来自于心中有梦。林语堂说:“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
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
寻找阳光。”每一位考生都有作文梦,都想让自己的“半壁江山”山清水秀,让人非读不行。用尽心思,
使自己的作文增添优点、彰显美点、闪烁亮点。
作文灵气来自于足下有行。“行”就是行动,就是读书和练笔。高尔基说:“在生活中,没有任何
东西比人的行动更重要、更珍奇了。”2001 年高考满分作文第一人蒋昕捷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听《三国
演义》,喜欢看文言文,《三国演义》《西游记》更是看了不下 10 遍,对故事情节熟烂于心;在第一场
语文考试时作文是让写有关“诚信”的话题文章,他瞬间就想到了《三国演义》的赤兔马,随后用 40
分钟左右写好作文《赤兔之死》,整篇文章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本来老师们商量着打 58 分,最后给
了满分 60 分。2017 年,江西上饶高考考生郝什嘉的《走近鲁迅》获得满分,她说:“卷子刚发下来,
看到这个作文题目的时候,我心想,周树人有什么怕的?我就喜欢读他的作品,我喜欢他还来不及呢。”
他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没有行动,作文灵气之梦便只是梦而已。正如刘勰所云:“操千曲而后晓
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犹如苏轼所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作文灵气来自于写时有法。文无定法,但文章有法。具体而言,一是在立意构思上彰显自己的作
文灵气。何永康说:给文章制造一轮太阳,即给阅卷老师一个“亏他想得出来”的感觉。要拥有这轮
太阳,就得力求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如可以按命题的思路再向前走一步,做本质的透彻的思考,
或换个角度做全新的思考,或做与命题思路不同反向思考。2018 年上海考生《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打破常规,认为“被需要”如同机器上的螺丝钉“安稳却不自由”,视角独特,不落窠臼,让作品披上
迷人的外衣。二是在材料选用上突出自己的作文灵气。客观地说,中学生知道的材料不可谓不少,问
题的关键是怎样用好它。用好材料的标准是新颖、厚重而又服务于文章中心。只有选用富有个性的、
有分量的材料,才有望拥有一个月亮。2018 年贵州考生《我的青山,爸的银山》,选择“绿水青山也
是金山银山”的主题,表达热爱自然、热爱家乡,与青山、与花草雀鸟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及幸福快
乐的心情,反映了祖孙三代热爱、尊重自然,自觉参与持续发展的理念及行动。此文打动了阅卷老师,
获得 59 分。三是在遣词造句甚至标点的选用上凸现自己的作文灵气。当我们一时不能有太阳或月亮时,
我们还可以拥有“手电筒”或“萤火虫”,这同样可以使文章呈现出一定的亮色。2018 年湖南考生《你
我同祖国共崛起——写给 17 年后的新青年》使用设问、排比、整句、感叹句等,充满个性,与众不同,
让人读来感到亲切,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