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人说高考作文题:名师解读 2020 年深圳市二模作文题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恰当拼接。而这些小小的拼图单片,
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嵌在恰当的位置上,它们才是不可替
代的存在。
其实,每一天,每个人,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既独特又相融。当然,
一幅完美的宏大图景,也会让每一块拼图单片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又
应该有怎样的行动?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人说题】
01
内容:思考一对关系
1.想到一句高频次引用的名言。
这个题目,会不会再次提升鲁迅先生一句名言的引用率呢?
这句名言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且介亭杂文附集·这也是生活》)
应该是,而且也有其必然性。
作为一位思想家、文学家的鲁迅,这句名言正是体现出其“言之深”和“言之文”的特点。其“言
之深”,正在于它体现出鲁迅对个体与整体之关系、义务、责任、应为、可为和必有的深刻理解;也正
因如此,鲁迅选择以笔为刀,以民族精神之重塑为自选型任务,从自我解剖到整体疗救,用自己的精
神铸成一座精神高峰,也让中国人的精神图谱因有了鲁迅的存在而丰富,而改变,而进步,呈现出新
的样式。其“言之文”,并不在于修饰,而是“无穷”空间之广,“无数”对象之众,以一“都”字集
中于“我”之中,足见语言的张力,让人过目难忘,因而成为自己的精神生命价值追求的“他言”表达。
鲁迅是伟大的。
王开岭说:“一个作家,能不能在精神和行动上与自己的时代缔结一种深刻关系,决定其作品的
气象和格局。他要具备两种能力:恨的能力和爱的能力。你的关怀力越大,越激发这两股力量,爱得
越深沉,越能贴身地看清爱的敌人,看清那些威胁美的东西,你就要去抗争,去捍卫这个生存共同体,
去保护你所爱的人和事。”
鲁迅自况式的表白,王开岭具体的阐释,都指向一对关系,现代一点的说法,是个体与整体,传
统一点或者文雅一点说法,就是群与己。
2.既现代又传统的一对关系型概念。
个体与整体,或说是“个人与集体”,都是中学生熟悉的话题内容,而且每时每刻都在这一对关系
中生存、生活、生长。中学生对于“个体与整体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熟而能详。从内容的理解上,
这个命题是没有难度的。
对应传统说法中群与己,由众多个人构成的社会群体就是“群”,一个个具体的个人就是“己”。
思考这对关系,重要的不仅在于分辨个体与整体、群和己,还在于思考和讨论如何优化群己的状
态。
既然是传统,我们不妨从传统经典表达中去参读其中精义。
由鲁迅的那句名言,你自然可以想到孔夫子的几句名言。
第一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为众”“聚而成群”。当然,孔子在这句名言里
把两类“群”中不同“己”表现概括为君子和小人两类相反的存在,孔子之所以褒君子而贬小人,自
然是由于他们对于群、己不同价值的认同。
第二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名言,中学生更是耳熟能详。“己欲立”
是指个人之立身与成德,“立人”则是指立他人和促进群体的圆满和谐。因此,从仁者须“自立”“立
人”这两方面来看,孔子认为人在群己两个维度上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
至于“何以立?”自然可以想到孔子的第三句名言:“不学礼,无以立! ”第四句:“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里的“命”为立于世的责任,“礼”是
行于世的规则,“言”是形成关系的关键。当然,“礼”在孔子那里,自然是在于重要地位,是孔子价
值体系中的核心。在这里,礼不仅是维系群体生存的规则,也是个人自立的标准。因“礼”而让群体
的“整体拼图”向善向美,因“礼”而让个体走向君子境界。
因此,从积极的角度看,群与己是人生存的两个基本维度, 二者都以善为最高价值。群,也就是
社会公共生活追求其发展与解放, 即“群之善”;己,也就是生命个体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即“己
之善”。
3.如何实现“群之善”和“己之善”。
对于人类社会之下必然无可回避的义利、公私、天理和人欲等重要范畴,而对于义利、公私与天
理人欲等问题,个体与整体双方,基本是“扬”与“克”两端。所谓“扬”,即发扬,发扬个体的积极
昂扬的一面,成为整体的共同发展的动力和因素;所谓“克”,即减少个体需要的唯一性,倾向于整体
的和谐,其实就是“修身”。当然是“群之善”作为整体价值的标准和引领,而“己之善”重要的途径,应该是个体价值并促进整体价值的丰富与提升。
放眼当今中国和世界,“个体与整体”“群与己”可以超越生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而更可以放大
至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之下。就当
下而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中国人在举国之力实现这场突如其来的斗争的胜利,其以举
国之力,人人有责战斗行动中,再次践行了“个体与整体”“群与己”关系的真谛。把眼光再放大至世
界,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取得完胜的时候,每一个国家、个人都不能存有侥幸之心,而要群
己合力,共同建立“人类卫生健康命动共同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下,一起努力走出新冠
肺炎疫情的“至暗时刻”,共同迎接人类光明美好的明天。这正是“个体与整体”在当下所彰显的造福
人类的、最闪耀的人文光辉与人类和美的最崇高的价值理想所在。
因而,“个体与整体”“群与己”,这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命题,作为“答卷人”的当代中学生,应
该有自己的独特认知和预期中的行动。
02
形式:一对关系的隐喻表达
1.隐喻,无所不在的表达方式。
隐喻,并不是什么高冷的不寻常的语言,它就是语言的一个平常特征。
中国人有用隐喻的传统。
《诗经》:“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修为和美玉的打磨产生关联,让君子修德的
抽象以治玉过程的形象而具体可感。以《论语》中,子贡与夫子对话:“《诗》云:‘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中有大量的这种变“实指”性内容为“喻指”性表达内容。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夫!不舍昼夜。”这里的逝者,和夫子看到的东逝水,之间就建立了关联,产生了隐喻之意。
孔子是用隐喻性语言的高手,《孔子家语》记载:子路曰:“学有益乎?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
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
路拜曰:“敬而受教”。子路拿南山之竹说事,借南山之竹的本性优良,来表白自己才学的自信;那孔
子也就借南山之竹子说事,即便是有才如南山之竹子,不如把竹子劈开,再加上羽毛和金属的箭头,
并磨砺使其成为一根利箭,那它射得“不益深乎”。这话之中,子路还有什么不服气的吗?而且,这要
比“你要好好学习,后天的进步能让人成就自我”之类的直接说服的话有力而有趣得多了吧,难怪,
子路“敬而受教”呢。
高中教材中,这类表达比比皆是。荀子《劝学》一篇之中,自“学不可已”之下,处处见各类隐
喻性表达:有“青蓝”“冰水”所自而比,有“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一直到文章最后“蚓无爪牙之利”“蟹六跪而二螯”,而有“用心一也”“用心躁也”的比
较。
自古而降,至鲁迅先生一代,更是对这类中国特色的表达发扬光大,《拿来主义》中的以对待“大
宅子”来类比文明遗产之类别与态度,更是化大命题为小巧灵透的分析论证。
而今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的国际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发展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育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廉政观等等,成为隐喻性表达的时代新方向。
著名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认为:“我的概念系统大部分是隐喻的——如果我们
说的没错的话,那么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每天所经历所做的一切就充满了隐喻。”
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目运用隐喻式表达,也是常见的方式。远的不说,2019 年全国Ⅱ卷中的任务 3
“科学的春天”,全国Ⅲ卷中的“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中的“看看”,都因隐喻的表达而别
有意味。2018 年的Ⅱ卷的二战“战斗机”所隐含的“幸存者偏差”、Ⅲ卷中的三则标语“时间就是金
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圳1981)“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浙江2005)“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雄安 2017)更是隐喻式表达。2017 年全国Ⅱ卷的六句“化育后世的名句”,每一句都是隐喻式表达。
同样,这次深圳二模作文题,以拼图为表意承载方式,就需要对其这种隐喻式表达进行阅读理解,
并且,在写作中,仍要受到隐喻式表达的限制,在这个题目隐喻之源的影响和启发下,进行横向的思
维拓展和纵向的现实生活关联,写出自己在隐喻表达之下的思考和行运,就如子路的“南山之竹”和
孔子的“人生之箭”。
2. 对“拼图”题目材料的“语文方式”细读。
拼图是学生熟悉的一种游戏。
这个题目中的“拼图”,则是一种隐喻的说法,这里的“整图与单片”隐喻类比了 “群体与个体”
或“群与己”的关系。
所谓“语文方式”细读,即对作文题目中的材料语段的章节、层次、语句进行语文专业的解读。
细读之下,我们可以透过语言表面,更清楚地理解题目材料所蕴含的题意,也就是读出题目的“应有
之义”。
材料语段分为两段。第一段是陈述“拼图”,第二段为拓展与延伸。
第一段的“陈述拼图”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恰当拼接”。以“需要”关联起整幅
拼图和拼图单片的关系,是“整幅拼图”需要“拼图单片”,而整图“完成”的条件是“单片的恰当拼
接”。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是整图离不开单片,二是单片的恰当拼接成为关键。类比到现实生活,则是
整体需要个体的努力“拼接”,即合作或相融;而个体与个体之间需要融洽相接。否则,就会影响到整
图的完成和完整性。
第二层是“而这些小小的拼图单片,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
只有嵌在恰当的位置上,它们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又以“;”分为两小层,一正一反,一肯定,一
否定。陈述主体是“小小的拼图单片”,先用假设复句,以否定的角度说出“拼图单片视自己为孤立的
个体”对“单片”的危害,是无法确认位置与价值。其中肯定的意见是自视为整体中的局部,整体中
的个体。
第二段也分两个层次,分别以“其实”和“当然”引领。
“其实”作过渡关联,引出下一段的关于拼图隐喻的意义和范围的拓展。“每一天”对于“拼图单
片”而言,其整体则是历史与现实,是从时间维度进行的拓展;“每个人”,其整体则是群体、集体、
国家、民族,甚至是世界。“每一天”“每个人”,拓展方向指向时空两个维度,这种拓展的可能性,可
以为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向度。“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既独特又相融”表达出这些拓展“时空”下的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内涵。“都”,强调别无例外,“应”强调其必然性,“某个宏
大图景”,可以启发考生对宏大图景的具化,“既独特又相融”,照应上一段中拼图的单片自身以及单片
之间的特征及关系。
“当然”再作思路转换,转换了陈述对象(主语)——“宏大图景”。这一转换,为这个作文题目
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或立场,即“整体拼图”,这个“宏大图景”若要求得“完美”,实现自己“宏大”
的价值追求,应该为拼图单片提供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让单片“各得其所”,有恰当的位置,并确
保其“不可替代”;让单片“各尽其能”,发挥个性,实现单片的独特价值,这是整体拼图应该给单片
提供的可能。所谓“参差百态是幸福本源”,那么,整体拼图要让参差百态成为可能,让幸福成为可能。
总结起来,作文题目以材料的关系型表达为主要语言形态,提供了一对关系:宏大图景,拼图单
片。二者都有着向善与美的价值追求。整体拼图追求完整、宏大、完美;单片拼图追求独立、独特、
恰当的位置感和不可替代性。在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上,整体拼图离不开单片的恰当拼接,因而对拼
图单片有义务,提供恰当位置,并使之得其所、尽其能;而拼图单片也有自我发展的价值追求,彼此
恰当拼接,获得恰当位置,实现其不可替代价值,也成为拼图整体上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且是独特
的一部分。
3. 对写作导语、要求的“导向性”理解。
如果说,前面的材料作文题目的内容、内涵,那么,写作导引,则指向具体的写作方向。
这个作文题目的写作导语:“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
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又应该有怎样的行动?”
这句导语也有两个小层次。
第一个小层次是对拼图整体的具体界定。“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一句,是对写
作背景的导引性语言,“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明确了材料中的整体拼图,“我们”也隐含拼图单
片群体意蕴,“创造”则明确价值追求的具体内容,“正在”指向当下意义。
第二个小层次是对写作者的身份和写作内容的具体明确。“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一句明确写作
者身份,“新时代青年”就是对这篇作文的写作者的时代身份定位,放在这个语境中,这就是拼图单片
在“整体拼图”中的位置和独特性;“你”这一人称代词的直接使用,隐含了很强烈的写作者的写作
情境代入感。“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又应该有怎样的行动?”包含“知”与“行”两个维度,“知”是
“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有的、正在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图景中的思考;“行”也是这代青年人
为着这个宏大图景的完成、完善和完美而现在正在做的和未来实现更加美好的、既能实现个人价值更
能实现其社会价值的行为和作为。
两个层次之间,由整体图景的“正在创造”,必然影响到“新时代青年人”的“思考”“行动”。这
里的“思考”,可以思考正在创造的图景的宏大景象和自己“小小单片”的关系,而作为“新时代青年”
这样的“小小单片”,必然思考己与群的“既独特又相融”关系,自己的位置感、独特性、位置感和不
可替代性,以及对于当下的自己的未来的自己,实现怎样的价值,如何实现价值。
最后是写作要求。在很多同学看来,这是一段可有可无的话,其实,这段话,除了列出写作的基
本要求之外,对于题目的类型、写作的达成等,都有一定的启发和引导。比如,这里的“结合材料”
和“联系现实”。先说“结合材料”,因为是材料为隐喻式表达,因而,其内含比较丰富含蓄,所以,就可以结合材料的某个方面、多个方面,甚至是材料的核心内容,这样的写作呈现出不同的层次,也
是考场写作实现区分度的一种方法。再说“联系现实”,正因为题目是隐喻式作文(有人称之为“寓意
类作文”),那么,写作者必然有一个理解隐喻形式之下的确切内容的过程,此为材料阅读理解(解构);
在此基础上,要完成写作(意义建构),必然是取其意,得其意,然后,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内容,
把“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写在现实的土壤里,写在生命的过程中,写在成长的时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