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指导高考作文:守正创美--高考作文的开头技术
1.体量适度的行数限定技术
一般而言,高考作文的理想篇幅是 850—1100 字之间,这种典型的千字文篇幅,决
定了高考作文的开头,既不能毫无节制地拖沓冗长,也不能浮皮潦草地逼仄浅短,在体
量上应有一个相对合理的适度规模。根据笔者所做的优秀作文样本统计分析,高考作文
的开头虽然千姿百态,花样繁多,但在体量上,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规模空间。这个适
度体量,大体可以表述为“80—150 字区间(含标点)”。
比如 2018 年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一篇优作文《18 年与中国一同成长》,其开头
体量为 133 字:
2000 年至 2018 年,是一个十八年的跨度;2018 年至 2035 年,同样是一个十八年
的跨度。两个十八年,成长的是两代中国人的未来;一个三十五年,成就的却是一个伟
大、走向复兴的中国。
作为启信者的你和寄信者的我,同样有一段美好的成长经历;而与我们一同成长的
中国,在今时与在未来,必定有着千差万别。
高考作文的开头体量既然有了定量描述,那么如何有效转化为考生在考场的实际应
用效果呢?在一线作文备考中,很多教师总结出了“行数限定”这一技术路径,比如跟
学生提出“五行之内必须结束”的开头要求,笔者以为这一技术的操作性极强,在写作
实践中,考生完全可以运用这一技术来保障开头的适度体量。
为了恰当运用,需要在学理上加以阐明如下两个问题:
(1)体量既然是一个区间表达,那么行数就应该既有上限,也有下限。简单限制
为“五行以内”,容易导致体量变得窄化。
(2)“行数”应该是合理计算出来的,行数的具体数量其实受制于每行的格子数,
笼统地提一个行数,容易因为格子数的变化,而体量变得不适度。考生应根据格子数来
计算出一个大约行数,并将其作为开头写作的直观指导。
2.文从题出的点引技术
如何让评卷者快速有效感知到作文内容与作文题目的紧密关系,这是考生成功打造开头的重要议题。评卷现场反馈表明,开头中植入作文题目的材料内容,是一个比较靠
谱的写作共识。事实上,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里,从来没有硬性规定开头必须要引述材
料,但评卷者的阅读心理,事实上促成了这一不成文的规定。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实
现“文从题出”的评卷需要呢?
开头的引述材料的形式很多,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直接,有的间接,但无一例外
的是,只是止步于面上提出“引述材料”的要求,这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引述?引述到
什么程度?这两个关键问题其实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基于这一状况,笔者提出了“点引
技术”。
点引技术试图突破两个问题:一是引述的材料不宜过长过多,作文题目只是写作的
一个由头,故而在量上只需要一“点”即可,从而为制造美感腾出更大的发挥空间;二
是引述的材料不宜刻板僵硬甚至直接照抄照搬,对于评卷者来说,作文题目是心照不宣
的背景知识,考生只要找到关键的“点”,点到为止,评卷者即可意会于心。
那么,高考作文的开头具体应该如何运用点引技术呢?主要有三条路径:
一是词点式引述,即找到作文材料中与文章相关度最高的一个或几个关键词语,将
其植入开头的句子当中。比如,2019 年上海市评卷标标作文《”中国味”里的精神还乡》
的开头:
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语言的丰富表达,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生活抽象、深邃而又敏感
的一方角落。从奏到唱,从古至今,从内及外,多样的音乐形式,让我们在领略品味的
同时,认识、感受并思考着生活的种种。
考生锁定作文题目中的“音乐”一词,并由此展开论述,非常清晰地显示了该文与
题目的密切关系。
二是句点式引述,即找到作文材料中的某个关键句子,将其植入开头的段落当中。
比如 2018 年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优秀作文之一《给十八岁的你们一封信》的开头:
你们好!我是来自 2018 年的一个成年人,这封信写给在 2035 年刚成年的你们。成
年人,是对你们最恰当的称谓,是对你们的认可,更是对你们的期望;同时,我是以一
个成年人的身份,发出号召,希望 2018 年成年的我和 2035 年成年的你们,都可以在我
们的时代,与中国一起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其中“与中国一起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就是材料中的关
键语句,考生将其植入开头段落中,文题关系立刻变得紧密。
三是意点式引述,即在开头中不直接引用作文材料而是将其所暗含的含义表述出来。
比如 2018 年江苏省标杆作文《戏言》的开头:
念白起:“冷冷雪蝶临梅岭,曲中弦断、香销劫后城。此日红阁、有谁个悼崇祯?”
绰绰灯影,戏台上鼓声渐响。远远一声清丽缠绵的脆音“来——了”,拖曳着袅袅余韵,
仿佛醉了心一样悠长。青衣羞涩,徐徐而来,只水袖半遮,一颦一笑,皆是百般柔媚。
开头叙述的一段戏曲念白,正好暗合作文材料关键词“语言”的含义,使人一看便
能领会到作文与题目的内在关系。
3.显现中心的断语技术
高考作文的开头要力求做到“中心明确”,事实上,很多教师一再要求学生要在开
头“突出中心”。问题在于,这种要求对于很多学生尤其是那些力不从心的学生来说,
往往不能有效完成。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心句”的表达往往缺乏必要的语用技术,致
使“中心”被繁杂的语言文字稀释掉了。因此,解决显现中心的关键技术在于制造具有
判断性质的中心句,笔者将这一技术称之为“断语技术”。
所谓断语,即具有结论性的判断语句。考生在写作中可以制造出怎样的判断语句呢?
哲学上按照判断的内容划分为两种基本判断类型: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一切断语都无
外乎关于事实的或关于价值的,而断语技术的关键在于把握判断的言语形式。据此,我
们可以获得两种基本的断语表达方式:
一是事实判断:以“是”为基本表述词语,即“A 是 B”,当然也包括“不是”这一
否定的表述词语。
二是价值判断:以“应当”为基本表述词语,即“A 应当是 B”,当然也包括与之类
似的“要、应该、可以、就能”等表述词语。
针对作文题目中的任何一个话题或议题,我们都可以利用断语技术,表达出我们所
要论述的“中心”,比如 2019 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
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
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在这道作文题中,如果从事实判断的角度,我们可以获得如下一些断语:(1)事
物的品性是各有不同的。(2)水是平淡的。(3)盐是有味道的。(4)水加水还是水。
(5)盐加盐还是盐。
同样是这个题目,如果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我们还可以获得以下一些断语:(1)
我们应当体味不同的经历以丰富自己的人生。(2)世界应当在多元文化中和谐发展。(3)
中学生应当以融合的眼光去读万物、品百味。(4)每个人都应当学会敞开自我,接触外
物。(5)纯粹固然不错,但和谐共生应该更加美好。
以上这些观点句子,都是运用断语技术制造出来的一些断语,它们虽然有的肤浅,
有的深邃,有的矮小,有的高大,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能有效地表达出中心或主
旨。考生在写作中,如果能够运用断语技术制造出主旨句,并恰当地植入开头当中,则
能较为顺利地使中心变得明确。
4.制造美感的奇句技术
高考作文开头的真正竞争力在于美感制造,而制造美感的关键在于语言运用。古人
所谓“凤头”,其实质在于凸显其美感特征。清代学者李渔曾直率地指出:“开卷之初,
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在开头中制造美感的最有力的手段就是语
言表达,故将其称为“奇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