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华大新高考联盟2020届高三测评写作指导(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备考:华大新高考联盟 2020 届高三测评写作指导(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试题呈现】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 李子柒一个“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网红代表,全网视频播放量超过 30 亿, YouTube 粉丝有 735 万,与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 CNN 不相上下,她的视频主要根据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确定选题。——微博 材料二: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 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 要求: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自拟标题;不少于 800 字。 【材料分析】 两则材料,形式上各自独立,是非连续性的文本。但是,从内容上看,它们从不同 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对待文化的问题——利用本土文化和学习与借鉴外来文化。不可否认, 2019 年李子柒事件是众多网络事件中最火的事件之一。该事件不仅在国内红极一时,她 倡导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借助网络也一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引发一波国际热潮。 仔细分析材料,之所以能够圈粉无数,不是因为其拍摄手段的音画处理技术如何高超, 而是源于其内容取材于生活,其间包蕴内容关乎每个人,有的内容直击人的内心深处, 唤醒埋藏心底的沉睡的人性最原始的心理诉求。也正是能够引起情感的共鸣,才获得如 此高的点击量。而从视频材料依托的信息资源看,充分地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 时令节气、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是基本的手段。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 淀,厚重而有张力。其中的时令文化、节气文化和民俗文化因为与生活紧密关联而充满 浓郁的生活气息。视频材料尽管有限,但它从一个视角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下,速度与激情占据世人生 活的大部分时空。由于受制于外在的追赶,人们似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审视自我,而李子 柒所拍摄的反映农耕生活的视频,一下子把忙碌的人们带回到遥远的过去,其中反映出 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有了返璞归真的体验。 第二则材料取自所学的教材,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最后一段的内容。就文章 探讨的话题而言,鲁迅先生主要论述了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而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分别从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或使用(精华的),或存放(精华与糟粕共存的),或毁灭 (落后糟粕的),不同的文化遗产采取有差别对待的意义——主人成新主人、宅子成新 宅子,要做到这些的条件以及“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价值。综观几个方面,鲁迅先 生都在强调对待文化遗产要甄别优劣,要取长补短,不可“闭关锁国”。只有这样,文 化在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过程中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两则材料,一个是从弘扬本民族的文化的角度说明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一个是 从为了更好地发展和丰盈文化应以开放的胸襟和眼光,甄别优劣,汲取精华。角度不同, 但核心在于探讨如何对待文化和发展文化的问题。 【写作指导】 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三种基本能力。这三种能力渗透到 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学生语文素养如何,三种能力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对三种能力 的评价有很多方式,考试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以现有的语文试卷看,阅读理解和 语言文字运用构成了语文试卷的全部。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试卷,因学科属性所囿,材 料都是以语段和语篇的形式呈现。不论是什么样的试题,要准确解答,都离不开三种能 力。其中,写作对三种能力的要求更高。 回顾高考作文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所经历的变化,从传统的命题、半命题、话题和话 题加材料到新高考的任务驱动型写作,经过不断探索和纠偏,逐渐走向正规。设置具体 的话语情境,指定明确的写作任务,看似简单的变化,其实是对写作本义的回归。为生 活、为社会、为人生是写作的应有之义,即写作为生活、社会和人生服务,不是为了写 作而写作。就上面的材料看,它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写作。从提供的写作信息看,它包括素材本体、驱动任务和写作要求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在写作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素材本体划定了写作探讨话题的范围,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在素材 设定的情境中进行;驱动任务,源于素材的内容,设定写作任务指向;写作要求,提出 共性的——文体、字数等要求。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材料看,两则材料分别讨论了文化的输出与文化的借鉴、文 化的自信与文化担当、审视自己和审视西方、摆正姿态与重新认识等问题。根据“综合 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的要求,写作时必须把两则材料的内 容及含义进行综合,去除表层的相异的内容,找到两者共有的东西,然后进行整合加工, 提炼出共性本质的思想。就是说,写作时不能只关注其中的一则材料,文章讨论的中心 必须是对两则材料的提炼与整合。如果只取其一,就偏离了主题。由于两则材料提供了 两个思考的方向,所以写作立意时必须以辩证的思维进行分析。不过,在处理二者的关 系时,不是以相同的笔墨对待,可以有所侧重。当然,既然材料来自于生活,探讨的是 现实问题,那么在写作时必须紧密联系社会,而且要适当兼顾材料的内容。 【试水作文】 本固源清自高格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书写。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 谱系和文化表征的式样。每个公民只有根植本民族文化的基因,才不会患软骨病,才富 有精气神。 自有人类始,文化就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世,并以不同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演进。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诗词歌赋文,从万里 长城到港珠澳大桥,从远古的劳动号子到当下的史诗歌剧,从敦煌莫高窟到挥毫泼墨的 巨幅山水.......不论是实体的物态呈现,还是符号旋律的变换,不同的文化样式,不仅浓 缩了历史发展的影子,更让人们从中间读出那年那月人类在与大自然、与社会、与自我 抗争时所表现出的智慧与勇毅。 文化是历史的书写,更是后人温故历史的信物。“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对每一个国 民来说,了解和熟悉本民族的文化,读懂文化的精义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民族文化的根祗,在触摸历史的过程中才会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在内心深 处种下文化的种子。守住了民族文化的根,就不会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漂 浮不定之感。 认识和了解文化,感受它的博大精深,能够产生民族的自豪感。不过,自豪感与优 越感不是同质的。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深邃而厚重,固然值得骄傲和自豪,但是,那 毕竟是先人披荆斩棘,用汗水和血泪书写的。对后来人而言,我们不是躺在先人创造的 文化摇篮里做南柯美梦,而应该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时时浇水施肥,并内化到骨髓里。 这样,苍劲的文化之树才会枝繁叶茂,才可能硕果累累。 当然,发展和丰盈民族的文化,不是以中华文化独大的思维关起门来搞建设。“各 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狭隘,很难汲取丰富的营养。“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深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放出眼光”,弘扬“拿来主义”的精神, 这样“杂取种种,合成一体”的文化合体才更遒劲、健硕。 继承和发展文化,冲破“闭关自守”的思想壁垒,以兼容并蓄的思维经营,走出去、 引进来,相生相谐,这样才不至于发生畸形和变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守住自己 的根,剔除糟粕,汲取精华,文化的长河才会泾流不息。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