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写作素养提升:《逍遥游》拓展阅读材料大全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阅读写作素养提升:《逍遥游》拓展阅读材料大全

ID:347913

大小:27.11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6-1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阅读写作素养提升:《逍遥游》拓展阅读材料大全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鲍鹏山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 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 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 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 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 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 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 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行其义 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 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 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 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 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 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 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 死时也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 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 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 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及成就 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 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 耳朵了。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 太难堪。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 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 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 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 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 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 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 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 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 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 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的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 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 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 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 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 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 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 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读庄子 蒋 勋 幸好有庄子 庄子是善于说故事的人,他的故事是神话,是寓言,充满想象力和好奇,充满活泼的画面。 青年的时候,厌烦了学校千篇一律的死板教科书,常常要偷偷翻开《庄子》。翻到第一页,那一页 就说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无边无际的北方海洋里,有一条叫“鲲”的大鱼,不知道为什么,不想做鱼 了。它想化身成一只鸟,它想飞起来。 庄子一定相信,有一天梦想可以成真。他说的“逍遥”是心灵的自由,是创造性的自由,不被现实 捆绑,不被成见拘束,你想从鱼变鸟,你想飞,你就成就了“逍遥”。 “逍遥”就是,你可以是鱼,你也可以是鸟。你可以是鲲,你也可以是鹏。你可以在水里游,你也 可以在空中飞。 逍遥是彻底的心灵的自由。 我感谢庄子,在那个苦闷孤寂的年代,借着他的故事,我可以做梦,在荒凉孤寂的岁月,有了飞起 来的狂妄梦想。 不被世俗价值捆绑 我常常会想起《庄子·逍遥游》里说到的“大瓠”的故事。 惠子很有趣,他和庄子常常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惠子得到国王送的一颗大瓠的种子,国王告诉他 这颗种子很特别。惠子拿回家种在土里,等待种子发芽,长出藤蔓,开花结果。瓠瓜可以吃,也可以 晒干,剖成两半,当水瓢用。 但这颗“大瓠之种”的特别之处在于,瓠瓜越长越大,大得像一艘船。瓠瓜应该做水瓢,但是长到 这么大,大概可以盛装五石的水,五石水少说也是五百斤以上。惠子因此烦恼,这水瓢要如何举得起 来?他又烦恼,瓠瓜壳并不坚硬,盛装五百斤水,大概也要碎裂了。惠子把烦恼告诉庄子,庄子哈哈 大笑,说:这大瓠瓜,不能做水瓢,何不拿来做一艘船,浮于江湖之上。 我读《庄子》会常常为自己悲哀,总觉得不知不觉会被多少现实生活里“用”的概念捆绑住,无法 自在逍遥,心灵真正的自由谈何容易。庄子看物,没有成见,小水瓢是容器,一艘大船也是容器。庄 子探究的常常是物理的本质,也是创造的原点。 我们的教育多在是非选择中绕圈圈,老师是惠子,学生也跟着做惠子。惠子太多,一个民族只好望 着大瓠瓜烦恼。 无用之用的哲学 在《逍遥游》结尾处,庄子讲了一个“用”与“无用”的故事。 惠子有一天跟着一个工匠走进山里,找他要的木材,够直的树干砍下来去盖房子,就是我们讲的 “栋”或者“梁”。 后来,他们碰到了一棵大树长得不够直,歪歪扭扭,工匠就觉得这棵树真无用,既不能做“栋”, 也不能做“梁”,甚至砍下来以后连做桌椅都不够直,所以他弃而不顾就走了。 惠子回来后,就把碰到的故事告诉了庄子。庄子又哈哈大笑说,它如果有用,早就被砍掉了。 我们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有多少被世俗的“用”字所限制住了,也许“无用”才是最本质的追求。 那个“无用”其实是回来做自己向往的那个生命状态,可是我相信这非常难。 如果我们一直在考试里只是写圈或叉,就避开了很多现实生活里真正的难题。所以我后来常常会想 起自己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永远都是班上第一名的人。 当他们入了社会 20 年、30 年,如果在这个年龄再去回顾人生,我不晓得那个第一名是不是真的 帮助他们面对了生活的所有艰难课题,比如说恋爱的问题、婚姻的问题、孩子教育的问题。 我们在读《庄子》的时候,常常觉得他没有给我们任何答案,他只是讲了一个故事。 但其实我们的生命可以像蝴蝶一样翩翩飞起,没有沉重的东西、没有捆绑自己的东西、没有压迫 自己的东西,至少在心灵上逍遥而且齐物。 庄子:奇怪的年轻人 余秋雨 我要说的,是 2300 多年前的一位古人。让我描述一个可以想象的情景——一个高雅的会场,台上 坐着一排德高望重的学者,一个个都在讲授着自己的学说。他们讲得很自信、很权威,台下的听众, 都在恭敬聆听,时不时还低头记录。 会场外面,是一个门厅。那里有一个角落,聚集着刚刚从会场出来的听众。原来,他们围住了一个 奇怪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在自言自语,有时又对着靠近他的几个人发问。不等待回答,随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他们每个人都讲了那么多话,自己相信吗?”“生死一定是真的吗?做梦一定是假的吗?如果这是一 个梦中的会场,那究竟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 他,就是庄子。他确实“年轻”,比孔子小 180 多岁,比墨子小 100 多岁,比孟子还小了几岁。 庄子与他们完全不一样。他躲避官场,也躲避学界。因为,他觉得自己不是解答疑问的人,而是扛着 一大堆疑问。问题提出,他就在世间万物中寻找可以比拟的对象,那就成了一个个寓言。 寓言不是答案,却把问题引向了更宏大、更缥缈的结构,用现在的话来说,引向了哲学和美学。但 是这种哲学和美学,连小孩和老者都乐于接受。 大家还发现,这个不断提问而不急于找到答案的人,也让人们渐渐习惯了那些找不到答案的问题, 而且让人们懂得,一切真正的大问题都没有答案。 他的问题,触及了天地的源头、大小的相对、万物的条件、自由的依凭、生死的界限、真假的互 视…… 庄子取得了如此崇高的精神地位,但他提问的神态,仍然像个孩子;他讲述寓言的口气,仍然像个孩 子。他是大师气象和孩童气息的最佳结合体。 庄子提醒我们,首先要尊重自己心中的疑问。应该明白,我们心中的疑问,可能会比种种讲解更加 珍贵。说不定,其中确实包含着“开天辟地”的功能。 对此,我想起了两件琐碎的往事。读初中的时候,物理老师给我们讲起了外星人的事。他判断着外 星人可能的长相,设想着地球人该用什么语言去与他们沟通。我提出了一个傻问题:“有没有可能, 外星人早就来了,连这个教室里也有,只不过他们比灰尘还小,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些动静?” 感谢物理老师,他没有嘲笑我,怔怔地听着,说:“有可能。”一位同学一听,也站起来说:“如 果外星人比灰尘还小,那么有没有可能,我这么一跺脚,就毁灭一大批更小的星球?”物理老师想了 想,又说:“有可能。”每次回忆到这事,我就想,当时我们两个小孩子提出的问题,确实不比物理老 师的讲述幼稚。 很多年后,我担任了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有一次,一位年长的教师向我抱怨,他在课堂上分析了几 部古典剧作的创作特色后,有一个调皮的学生完全不在乎讲课内容,只是问:“这几部剧本有没有演 出过?演了几场?”居然有好几个学生响应。教师认为,这些捣蛋的学生,严重影响了他的教学进程。 看到这位教师的气愤表情,我安慰了几句。但一年之后,我以此为例,开始向全院讲授《戏剧社会学》。 支撑这门新兴课程的,是不同的剧作在各地剧场演出时的观众数据。这件事再次证明,能够真正推动 思考的,是提问。其中,包括不太礼貌、不合时宜的提问。 不要总是关注讲台:请注意,那个刚刚离开会场的背影,或许更有分量。不要总是仰望白发:请注 意,那些稚气未脱的眼神里,闪烁着更深的哲理。不要总是等待结论:请注意,那些远离结论的无稽 疑问,倒是触动了世界的秘密。 不要总是相信斩钉截铁、气势恢宏、神采飞扬。请注意,那些困惑、忧愁、无奈,才是人类最真诚 的表情。那么,谢谢庄子,谢谢这位古代的年轻人。 庄子的三条鱼,人生的三重境界 洞 见 庄子可能是最喜欢鱼的哲学家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将生活的极大智慧,写进了三条鱼 的故事里。读明白了,人也就活通透了。 北冥之鱼 庄子在《逍遥游》里写的第一条鱼,是北冥有一条名为鲲的鱼,能化作鹏,遨游于九天。它会乘着 六月的风,飞去南冥。可是庄子却说它不自由,一旦没有风,就只能从高空坠落。 那时候有一个名叫列子的人,能够驾着风在天上飞,跟神仙一样。但是没风,他也要发愁。 站在风口,谁都能飞起来。这样的自由,靠的是外物。是靠着财富、名声,才能够填补自我的空虚。 陶渊明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他情愿种豆南山下,戴月荷锄归。官场再好的 锦衣玉食,也不如手中一杯菊花酒。吴宫深处埋荒草,晋代衣冠成古丘。荣华富贵转眼就成了别人口 中的笑谈趣事,又有什么好在乎的呢? 在庄子的智慧中,不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层境界。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每次钓上来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丢回河 里。其他人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我家的锅只有尺这么长,太大的鱼装不下。”物质上的需求要寻 求一个恰当的尺度,“够用就好”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 濠梁之鱼 庄子在《庄子·秋水》说的第二条鱼,叫作儵,是濠河之鱼。有一天,庄子和惠子路过濠水的桥 上。庄子说:“你看这些儵鱼在下面游得多么快乐。”惠子却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不快 乐?”庄子立刻答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生活就像一出戏,我们不在别人的曲目里,怎么能知道别人的悲欢。鱼的快乐是自由嬉戏在水中, 人的快乐是能够自然生长在世间。一个迎合别人改变自己的人,注定不快乐,邯郸学步的人生也没有 光。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你明明与众不同,却总希望和别人一样。好的快乐从来都是自己的,不是别 人眼里的。与其绞尽脑汁去想着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倒不如努力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在庄子的智慧中,人生的第二种境界就是:不为别人的评价所累。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选择一种 喜欢的方式活着。 江湖之鱼 庄子在《大宗师》里写的第三条鱼,叫作鲋,是车辙的小鱼。一块池塘干了,两条小鱼暴露在陆地 上。两条小鱼互相吐沫,互相湿润,勉强维生。庄子却说,与其这样互相熬着,不如放生彼此,去大 江大河里过自己的新生。 天命无常,人如风絮。不知道哪一天你的水就干涸了,和你相伴的人总有一天会离场。人与人都是 相伴而行的旅者,只有自己才能走完全程。 杜甫曾经和李白结伴而行,策马江湖。杜甫羡慕李白的洒脱和潇洒,崇拜他的天赋与才华。可惜我 心向山,君心向水,他们终究挥手而别。 杜甫成不了李白,可那又如何?写不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就写“国破山河 在,城春草木深”。 在庄子的智慧中,人生的第三个境界是:找到自我。寻找自我的路上,或许会显得孤独。 拥有自我的人,才会久处不厌。我们结伴而行走过江湖,但总还是要一个人去看天空和海洋。庄子说:“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所有的幸福都无法复制,活得通透舒服的人,都读懂庄子的三重人生智慧:不滞于物,不困于心, 不乱于人。身体可以戴着镣铐跳舞,心灵则要插上自由的翅膀。 庄子:空船理论 佚 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空船理论,虽说它名为空船理论但我觉得实际上就是一个寓意深刻的寓言。 在很多时候都值得人们深思,那这个空船理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的《山木》中的“方舟济河”,这是一篇极富道家哲学的寓言。一个人在乘船渡 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这个人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 眼。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你生气仅仅是因为对方“竟然这样”“竟然有这样的人”,而非仅仅是 那个人对你造成的伤害。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地放下对别人的偏见,更不要用一把你认为对的尺子去衡量别人的好与坏、 是与非,也不要轻易因为别人影响到自己的心境。如果碰到一个奇葩,就要生一顿气,那就是自己跟 自己过不去了。 庄子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一个人“看不惯”的东西、人和事越多,这个人的境界也就 越低,格局也就越小。 二 空船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都要把别人看成一个“空船”。你被同事绊了一跤,就要想, 他一定是无意的。当你被一些垃圾人伤害的时候,不要想着去报复,更不能沉溺于痛苦之中,而要把 这一次的伤害当作一次空船事件,你是被一只空船撞伤了,而非是一个人有意开着船撞你。只有这样, 你才能尽快地从愤怒和痛苦中走出来,尽快完成创伤后的自疗自愈,才能不断放大自己的格局。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横在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 愚蠢。这与空船的故事如出一辙。 空船,虚己以游世。 庄子说,“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意思就是不要太自我、太自私、太把自己当回事。 三 一个人如果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太把自己当回事,那么就很容易与别人起冲突。一个人如果不把自 己当回事,不以自我为中心,放下自以为是,放下偏见和无用的面子,谁又能伤害他呢? 例如,在一个门口,你和一个人撞上了。如果你开口第一句就是,“你眼瞎?干吗撞我!”对方肯定 会勃然大怒,因为你让他感到你的自私自利和不可理喻,就像你被一艘有人的船撞伤。如果你开口第 一句话是,“对不起,您没事吧”,结果就会完全相反。因为这时候,对方感觉到的是一个空船,船上 没有一个自私自利、不明事理的人,这样就不会有争执,更不会有伤害。 从世俗角度讲,太看重自己,就容易与别人发生争执,如果有“空船心态”,则人生会少些纷争, 人就少生闲气。 庄子说,虚己以游世。就是要虚己、外己、忘己,忘掉自己的私欲,忘掉偏见,这样才能不被伤害, 不害物亦不害于物,不伤人亦不伤于人,最终走向大“道”。 我们应该经常想想这些前人的哲理妙言,现如今生活压力真的很大,人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里生存 很容易迷失自己,我们需要让自己静下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安心安逸一些。其实生活也没那么烦 琐,没那么累的。愿每一个人都幸福快乐,安心安逸。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