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作文辅导:高考作文审题指导示例(附:参考思路)
加入VIP免费下载

名师作文辅导:高考作文审题指导示例(附:参考思路)

ID:348026

大小:17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6-1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名师作文辅导:高考作文审题指导示例(附:参考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 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 800 字。 【审题示例】 尽管作文导语材料说: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但东看西看,“回到原点”总是显 得大而空,难以琢磨。怎么办?请紧扣比喻义去切入。 请看导语中的示例:“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 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这里所谓的“起点”“源头”“中心”“根本”不都是比 喻义吗?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初始状态”“原本的状态”。既然是要“回到”,那就意味 着现在“偏离”“背弃”“迷失”“颠倒”“模糊”了“初始状态”“原本的状态”,出现了 “麻烦”“乱子”“危害”“事故”等负面情况。这样去揣摩,就能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 图:让考生通过作文,发出“回到原点”的呼吁,呼唤人们、社会、生活、心态、事情 从假恶丑中走出来,回归真善美。具体行文时,要以小见大,如:呼吁爱情从物质狂潮 中“回到原点”,呼吁人际关系从功利主义泥淖中“回到原点”,呼吁食品摆脱添加剂的 阴霾回到纯天然状态,呼吁官员抛弃浮华回归公仆本色,等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 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 不少于 800 字。 【审题示例】“金对金,玉对玉,木匠的邻居会拉锯”,以“与你为邻”为题写生活体验与感受, 重点应该讴歌和赞美“与你为邻”感受到的真、善、美,或者鞭笞和批判遭遇到的假、 恶、丑。具体行文时,可以选择有形的邻居来表现,如:住户、植物、动物、琴棋书画、 山川田野等,也可以习惯、爱好、性格、兴趣、宗教等无形的邻居来表现。如写记叙文, 一定要注意营造一波三折的情节、把握抑扬多姿的情感变化、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刻画惟妙惟肖的画面。如写议论文,则要站在古往今来的时空背景下,摆事实,讲道理, 让你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感召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阳光从天空奔泻而下,尽管有乌云飘过,但广袤的大地和你其实仍然拥有着阳光。 阳光仍然在奔泻,那么,你感受到阳光打在你的脸上了吗? 请以“阳光打在你的脸上”为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选文体, 不少于 800 个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思路: 作文题目从自然现象引出,但作文审题显然不能止于自然现象,而应该吃透阳光、 乌云、天空、大地的比喻意义。阳光总在奔泻,即使有乌云飘过的时候,但许多人误以 为阳光消失了。其实阳光只不过暂时被乌云遮挡了而已。生活总是美好,即使有苦难来 临的时候,但许多人误以为美好消失了。其实美好只不过暂时被苦难遮挡了而已。知识 改变命运,即使在拼爹时代,但许多人误以为知识贬值了。其实知识的力量只不过暂时 被关系遮挡了而已……请用慧眼去发现,请用乐观去面对,请用恒心去坚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上,陌生的事物时时都会出现。如何面对陌生的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 和做法,自然,结果往往也不同。 联系生活中与“陌生”有关的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 少于 800 字。参考思路: 本题要求考生联系生活中与“陌生”有关的体验与认识,自拟题目作文。从弘扬真、 善、美的宗旨出发,结合古往今来的正反成败经验教训,提出我们“博爱陌生”“善待 陌生”“探索陌生”“追求陌生”“科学面对陌生”等等见解和主张,或者现身说法,真 切讲述我们与陌生打交道中的细腻感受和真实体验。这陌生当然包括我们处处时时都会 遇到所有未知或不熟悉的万事万物。具体的和抽象的人、事、物、理,如知识、思想、 心理、情感、制度、人际关系、环境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数学家高斯 18 岁时解开了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多年后,高斯回忆说: 如果导师告诉我那是一道两千多年没有解开的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就把它解答出 来。 海伦•凯勒说:我没有见过这个世界,所以我可以描绘出更加美丽的世界。 一位中国作家也说:不知者无畏。 请以“不知者无畏”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 于 800 个字。 参考思路: 高斯 18 岁时解开了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其奥秘是导师没告诉他那是 天大的难题。海伦•凯勒可以描绘出更加美丽的世界,其奥秘是她没有见过这个世界。 提取三则材料之共同点,显然可以用中国作家的哲理妙语“无知者无畏”来归纳。如果 用自我追问法,还可以继续追问:材料中的无知是指什么?无知为什么可以让人无畏? 人若无畏有哪些好处?人若畏惧有哪些危害?赞成无畏,有哪些禁区?写记叙文,可以 选择将某一具体的无知者无畏获得成功的案例写得风生水起,俯仰生姿;写议论文,可 以旁征博引,以经典案例,摆事实讲道理,鼓励人们不要怕,大胆去探索、去创造、去 奋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生活中,有人认 为,放下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也有人认为,不放下是一种坚守,是一种精神。 请以“放下”或“不放下”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选文体, 不少于 800 个字。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参考思路: 无论是“放下”或“不放下”,范围都很大,概括性都很强。需要化大为小,化概 括为具体。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放下”就是放弃或停止,“不放下”就是不抛弃或 不放弃,反过来就是要坚持不懈、执着到底。哪些人、事、物、情等,可以放下,必须 放下,哪些不能放下应该坚持,哪些不能抛弃而应该抓紧?在草稿纸上一一罗列开来。 抽象的有哪些,具体的有哪些;主观的有哪些,客观的有哪些;自己的有哪些,他人的 有哪些;古代的有哪些,现在的有哪些;多余的、有害的、悲伤的、暂时不需要的;紧 缺的、有意的、喜悦的、眼下正在用的。……是暂时放下,还是彻底放下?放下是目的, 还是手段?放下是过程,还是结果?观点无所谓对错,自圆其说即可;如能紧扣生活实 际,让人茅塞顿开,得分会更高。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