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高考作文写作:“疾病”材料作文指导与评析
原题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疾病乃谦逊之母,因其使我们想起自己并非永寿不死。当我们在尘世事务中煊赫
盛极之时,她揪住我们的耳朵,让我们认识自己。——罗•伯顿[英国]
②身体上的疾病,我们往往以为仅仅与身体有关,然而说到底,它也许只是心灵有
恙的一个症结。——霍桑[美国]
③生病是生活里的一部分,是生命的一种体验。许多大智者都是在一次次生命的重
创与濒临死亡的绝境之后,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陈染
④生命有如铁砧,越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伽利略[意大利]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得抄
袭,不得套作。不少于 800 字。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审题解析
这是名言警句类作文,材料的选择切合现实热点,可以引导学生由当下的“疫病”
生发开去,关注自身、他人及社会,反思生活、生命及人生。
名言警句类作文的审题要做到先总后分,先整体再局部。也就是首先从整体上理解
所有的名言警句,把握其核心关键词,我们可以发现本材料的核心词是:“疾病”以及
“生命的重创与绝境”。接着,分别理解和把握每句话的关键信息,对核心词进行不同
角度的解读。
可以有以下立意:①疾病(苦痛以及重创)对于我们生命的意义——它让我们认识
自己: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人的某种特性(脆弱)、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②让我们
发现心灵的问题:对物欲扭曲的追求、内心的浮躁……③它是一种生命体验,让我们走
出困境,迎来光明:绝处逢生、逆风飞翔……④它使我们经历锤炼,生命更加精彩、闪
亮:生命的坚韧、多难兴邦……。
还可以作以下立意延伸拓展:由个体或群体的疾病现象到分析疾病的原因,从而探讨疾病的意义;也可以由个人的病痛拓展到国家社会出现的毛病(问题)等。
佳作点评
从拉开窗帘到尘埃落定
华雨晴
近乎粗暴地扯开窗帘,等冬日厚重的云层里吝啬地透出几点灰调的光,停在新生的
伤口上。
是一种从小就有的皮肤病,病发时本是一次挂水就能解决的事,却被突发的疫情阻
断了出门的道路。于是痛痒难耐,五指发紧,眨眼间就划了个血肉模糊——颊侧到颈间,
触目惊心的血痕张牙舞爪地延伸,再是伤口发炎,烧得天昏地暗。
镜子上的水渍干涸,留下几点淡淡的痕迹。镜子前的自己盯着那血痕,只觉得它们
像几道红线缚网,成了无形的桎梏。便把自己锁在房间,不愿讲话,无心看书,了无杂
念地放空思想。伤口不断发痒,一直痒到指尖,细细密密的疼掩于其下,如白蚁噬心,
把仅剩不多的耐力啃得一干二净,露出底下近乎疯狂的烦躁和焦虑。
挪到窗边,用力扯开窗帘,在灰调的冷光里辨别手机屏幕上的文字。红色数字不断
攀升,
舆论喧闹如潮水,翻涌着肉眼可见的戾气和恐慌。按灭手机屏幕,盯着被窗帘扬起
的灰尘无声苦笑。只好酸溜溜地感慨太多人卑微渺小如尘埃,在疼痛和灾难来临时只好
在恐惧与焦灼里飘摇流荡,束手无策,不堪一击。
不记得哪天开始结的痂,愈发的痒,却不再痛了。于是奔到镜子前,抹掉那块水渍
细看,血色的伤痕变成暗色的痂,没有了当初的阴森可怖。结痂的痒钻到心口,却好像
悄悄撕开一道缝隙。
抬眼,镜子里的自己嘴角竟挂了一抹许久不见的笑。
回房间通风。是晴天,云层薄了许多,拉开窗帘的一刹那有微尘扬起,裹在淡金的
阳光里,像是突然突然有了生命,竟盯着它们出了神,诧异于尘埃在空气里悠悠扬扬下
落的姿态,不骄不躁,不紧不慢,像是在光里跳一曲华尔兹,尽显淡然。回想自己这几
十天以来的颓唐与焦躁只觉好笑,无论如何病痛的存在不会改变,是终将经历的过程,我又何尝不能安静等待落痂的那一刻呢?
家人们的谈笑声传来,欣慰地讨论着感染人数的锐减,顿时心中更觉透彻——从恐
慌无措到静待春来,也许每个人都在等候尘埃落定的那一天吧。
扭头,看微光里的细尘无声地舞动,静静地下落,停在书卷翻开的扉页上,其上一
行黑字:“小劫几人间,燃心换骨;万泉何芸芸,静候新生。”
又过几日,血痂褪尽,禁令放松,久违地踏出家门,又见漫天光尘在暖阳里纷飞舞
动再归于寂静。抬眼,这才惊觉春日已至,万象更新。
(点评:面对“疾病”这样的话题,如何巧妙地将当下的疫情付诸笔端?本文给予
了很好的尝试。作者由自身的病痛写起,将自己生病的过程与大环境里疫情的发展穿插
交映,形成相辅相成的两条线索:因生病自闭而关注手机里的疫情信息,内心的烦躁与
焦虑对应着社会舆论的恐慌与戾气,最后,以“血痂褪尽”呼应“禁令放松”。自身的
经历与疫情的变化浑然交织,自然真切。此外,本文在描写上也相当突出:贯穿文章的
“云层”和“光”的描写,既营造了独特的环境,还很好地暗示了事件的变化发展;在
细节描写上出,不管是“镜子上的水渍干涸,留下几点淡淡的痕迹”还是“伤口不断发
痒,一直痒到指尖,细细密密的疼掩于其下,如白蚁噬心”,都细致入微地折射出作者
当时的内心。)
我与铁生
项语煊
我已经活了四百多年了。
我是地坛。四百多年的风吹雨打、沧海桑田,除了剥蚀了我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之
外,便再也没能改变我的什么——几棵可怜的草本植物年复一年地生长、凋落,我身旁
的那株香樟仍然几百年如一日地伴我谈心。没有人来,亦没有人走。
直到那一天。
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方向升起,满园弥漫着沉静的光芒。许久无人光临我的住处。
“唧哩、唧哩……”略微有些刺耳的轮椅转动声越来越近——来了个可怜人,我想着。
他缓慢操控轮椅来到我身边。他的脸上写着凄苦与不幸:疾病夺走了他太多,无法动弹的双腿,难以自理的生活和永无休止的痛苦都将这个年轻人钉死在了这个不大的轮
椅上。
他叹息。我伴着他在树下徘徊,看孩童于地坛外嬉戏。“孩子,这都是你的罪孽与
福祉。”我低声同他说。他似乎是听到了,身体猛地一震,回首望了望我,一番沉静的
思考过后,便微笑着离开了。
之后,他便常来我这儿,不论阴晴,总在午后同我无言的谈天。我与他一同聆听祭
坛深处遥远的唢呐声,时而悲怆,时而缠绵,时而欢快,时而苍凉。他许是在这唢呐声
中读懂了我的思想。“当牵牛花初开的季节,葬礼的号角就已经吹响。”参悟死亡,他懂
得何为永恒;时光静好,他勘破何为无穷。
无数个日日夜夜里,我们共同赞美生命的欢唱,一起领悟生命的永恒。
他喜欢抬头仰望澄空,用眼神捕捉翩飞过头顶的花蝴蝶。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
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一只孤零的烟斗。
慢慢地,我从他家人的口中得知他叫史铁生,身患尿毒症,靠着可怕的透析治疗勉
强维持生命。他是个作家,每天用短暂的健康的时间拿起笔杆子记录下我与他的谈天,
还给文章起了名叫《我与地坛》。他有过轻生的念头,却在最后一抹生的希望中参透了
我口中生命的意义——人类精神的无限价值是最伟大的。他学会感恩自己的命运,包括
疾病,他选择生,即使终有一天他会死去。
如今斯人已去,我愿成为他永远的精神纪念碑,只是不知他走后我能否在人世遇见
第二个史铁生,他能否在另一个天堂找到第二个地坛。
谨以此文祭奠我生命的挚友,史铁生先生,我将永远与你的精神为伴。
点评:铁生之后,谁敢写地坛?作者转换角度,以“地坛”为第一人称,作了勇敢
而可喜的探索。一句“我已经活了四百多年了”,破空而来,起句不凡。下来,作者很
好地化用了《我与地坛》中的意象与语言,围绕其病痛,与轮椅上的史铁生对话,参悟
生死,感恩命运包括疾病,显示了地坛之于史铁生,是其“永远的精神纪念碑”,斯人
虽去,而精神永存。作为一篇文化散文,本文叙述角度独特,娓娓道来,纡徐有致,语
言隽永,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