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典例分析: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是今年高考作文要注意的
加入VIP免费下载

作文典例分析: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是今年高考作文要注意的

ID:348110

大小:22.52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6-1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作文典例分析: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是今年高考作文要注意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深圳“二模”题】 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恰当拼接。而这些小小的 拼图单片,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嵌在恰 当的位置上,它们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其实,每一天,每个人,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既独特又 相融。当然,一幅完美的宏大图景,也会让每一块拼图单片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对此有怎样 的思考?又应该有怎样的行动?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一、思考一对关系 1.想到一句高频次引用的名言。 这个题目,会不会再次提升鲁迅先生一句名言的引用率呢? 这句名言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且介亭杂文附 集·这也是生活》) 这句话体现出鲁迅对个体与整体之关系、义务、责任、应为、可为和必有的深 刻理解。 王开岭说:“一个作家,能不能在精神和行动上与自己的时代缔结一种深刻关 系,决定其作品的气象和格局。他要具备两种能力:恨的能力和爱的能力。你的关 怀力越大,越激发这两股力量,爱得越深沉,越能贴身地看清爱的敌人,看清那些 威胁美的东西,你就要去抗争,去捍卫这个生存共同体,去保护你所爱的人和事。” 鲁迅自况式的表白,王开岭具体的阐释,都指向一对关系,现代一点的说法, 是个体与整体,传统一点或者文雅一点说法,就是群与己。 2.既现代又传统的一对关系型概念。 个体与整体,或说是“个人与集体”,都是中学生熟悉的话题内容,而且每时 每刻都在这一对关系中生存、生活、生长。中学生对于“个体与整体的对立统一” 的辩证关系熟而能详。从内容的理解上,这个命题是没有难度的。 对应传统说法中群与己,由众多个人构成的社会群体就是“群”,一个个具体 的个人就是“己”。 思考这对关系,重要的不仅在于分辨个体与整体、群和己,还在于思考和讨论 如何优化群己的状态。 既然是传统,我们不妨从传统经典表达中去参读其中精义。 由鲁迅的那句名言,你自然可以想到孔夫子的几句名言。 第一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为众”“聚而成群”。当 然,孔子在这句名言里把两类“群”中不同“己”表现概括为君子和小人两类相反 的存在,孔子之所以褒君子而贬小人,自然是由于他们对于群、己不同价值的认同。 第二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名言,中学生更是 耳熟能详。“己欲立”是指个人之立身与成德,“立人”则是指立他人和促进群体 的圆满和谐。因此,从仁者须“自立”“立人”这两方面来看,孔子认为人在群己 两个维度上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 至于“何以立?”自然可以想到孔子的第三句名言:“不学礼,无以立! ”第 四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 里的“命”为立于世的责任,“礼”是行于世的规则,“言”是形成关系的关键。 当然,“礼”在孔子那里,自然是在于重要地位,是孔子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在这 里,礼不仅是维系群体生存的规则,也是个人自立的标准。因“礼”而让群体的 “整体拼图”向善向美,因“礼”而让个体走向君子境界。 因此,从积极的角度看,群与己是人生存的两个基本维度, 二者都以善为最高 价值。 群,也就是社会公共生活追求其发展与解放, 即“群之善”; 己,也就是生命个体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即“己之善”。 3.如何实现“群之善”和“己之善”。 对于人类社会之下必然无可回避的义利、公私、天理和人欲等重要范畴,而对 于义利、公私与天理人欲等问题,个体与整体双方,基本是“扬”与“克”两端。 所谓“扬”,即发扬,发扬个体的积极昂扬的一面,成为整体的共同发展的动力和 因素;所谓“克”,即减少个体需要的唯一性,倾向于整体的和谐,其实就是“修 身”。当然是“群之善”作为整体价值的标准和引领,而“己之善”重要的途径, 应该是个体价值并促进整体价值的丰富与提升。 放眼当今中国和世界,“个体与整体”“群与己”可以超越生命个体与群体的 关系,而更可以放大至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复兴”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之下。就当下而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中 国人在举国之力实现这场突如其来的斗争的胜利,其以举国之力,人人有责战斗行 动中,再次践行了“个体与整体”“群与己”关系的真谛。 把眼光再放大至世界,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取得完胜的时候,每一个 国家、个人都不能存有侥幸之心,而要群己合力,共同建立“人类卫生健康命动共 同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下,一起努力走出新冠肺炎疫情的“至暗时 刻”,共同迎接人类光明美好的明天。这正是“个体与整体”在当下所彰显的造福 人类的、最闪耀的人文光辉与人类和美的最崇高的价值理想所在。 因而,“个体与整体”“群与己”,这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命题,作为“答卷 人”的当代中学生,应该有自己的独特认知和预期中的行动。 二、如何对“拼图”题目材料的“语文方式”细读? 拼图是学生熟悉的一种游戏。这个题目中的“拼图”,则是一种隐喻的说法, 这里的“整图与单片”隐喻类比了 “群体与个体”或“群与己”的关系。 所谓“语文方式”细读,即对作文题目中的材料语段的章节、层次、语句进行 语文专业的解读。细读之下,我们可以透过语言表面,更清楚地理解题目材料所蕴 含的题意,也就是读出题目的“应有之义”。 材料语段分为两段。第一段是陈述“拼图”,第二段为拓展与延伸。 第一段的“陈述拼图”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恰当拼接”。以 “需要”关联起整幅拼图和拼图单片的关系,是“整幅拼图”需要“拼图单片”, 而整图“完成”的条件是“单片的恰当拼接”。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是整图离不开 单片,二是单片的恰当拼接成为关键。类比到现实生活,则是整体需要个体的努力 “拼接”,即合作或相融;而个体与个体之间需要融洽相接。否则,就会影响到整 图的完成和完整性。 第二层是“而这些小小的拼图单片,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难以确认自 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嵌在恰当的位置上,它们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又以“;” 分为两小层,一正一反,一肯定,一否定。陈述主体是“小小的拼图单片”,先用 假设复句,以否定的角度说出“拼图单片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对“单片”的危害, 是无法确认位置与价值。其中肯定的意见是自视为整体中的局部,整体中的个体。 第二段也分两个层次,分别以“其实”和“当然”引领。“其实”作过渡关联,引出下一段的关于拼图隐喻的意义和范围的拓展。“每 一天”对于“拼图单片”而言,其整体则是历史与现实,是从时间维度进行的拓展; “每个人”,其整体则是群体、集体、国家、民族,甚至是世界。“每一天”“每 个人”,拓展方向指向时空两个维度,这种拓展的可能性,可以为写作提供了广阔 的时空向度。“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既独特又相融”表达出 这些拓展“时空”下的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内涵。“都”,强调别无例外,“应”强 调其必然性,“某个宏大图景”,可以启发考生对宏大图景的具化,“既独特又相 融”,照应上一段中拼图的单片自身以及单片之间的特征及关系。 “当然”再作思路转换,转换了陈述对象(主语)——“宏大图景”。这一转 换,为这个作文题目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或立场,即“整体拼图”,这个“宏大图景” 若要求得“完美”,实现自己“宏大”的价值追求,应该为拼图单片提供的发展条 件和发展空间,让单片“各得其所”,有恰当的位置,并确保其“不可替代”;让 单片“各尽其能”,发挥个性,实现单片的独特价值,这是整体拼图应该给单片提 供的可能。所谓“参差百态是幸福本源”,那么,整体拼图要让参差百态成为可能, 让幸福成为可能。 总结起来,作文题目以材料的关系型表达为主要语言形态,提供了一对关系: 宏大图景,拼图单片。二者都有着向善与美的价值追求。整体拼图追求完整、宏大、 完美;单片拼图追求独立、独特、恰当的位置感和不可替代性。在相互关系和相互 作用上,整体拼图离不开单片的恰当拼接,因而对拼图单片有义务,提供恰当位置, 并使之得其所、尽其能;而拼图单片也有自我发展的价值追求,彼此恰当拼接,获 得恰当位置,实现其不可替代价值,也成为拼图整体上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且是 独特的一部分。 对写作导语、要求的“导向性”理解。 如果说,前面的材料作文题目的内容、内涵,那么,写作导引,则指向具体的 写作方向。 这个作文题目的写作导语:“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你作为 新时代的青年人,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又应该有怎样的行动?” 这句导语也有两个小层次。 第一个小层次是对拼图整体的具体界定。“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 图景”一句,是对写作背景的导引性语言,“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明确了材 料中的整体拼图,“我们”也隐含拼图单片群体意蕴,“创造”则明确价值追求的 具体内容,“正在”指向当下意义。 第二个小层次是对写作者的身份和写作内容的具体明确。“你作为新时代的青 年人”一句明确写作者身份,“新时代青年”就是对这篇作文的写作者的时代身份 定位,放在这个语境中,这就是拼图单片在“整体拼图”中的位置和独特性;“你” 这一人称代词的直接使用,隐含了很强烈的写作者的写作情境代入感。“对此有怎 样的思考?又应该有怎样的行动?”包含“知”与“行”两个维度,“知”是“新 时代的青年人”应该有的、正在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图景中的思考;“行”也 是这代青年人为着这个宏大图景的完成、完善和完美而现在正在做的和未来实现更 加美好的、既能实现个人价值更能实现其社会价值的行为和作为。 两个层次之间,由整体图景的“正在创造”,必然影响到“新时代青年人”的 “思考”“行动”。这里的“思考”,可以思考正在创造的图景的宏大景象和自己 “小小单片”的关系,而作为“新时代青年”这样的“小小单片”,必然思考己与 群的“既独特又相融”关系,自己的位置感、独特性、位置感和不可替代性,以及 对于当下的自己的未来的自己,实现怎样的价值,如何实现价值。 最后是写作要求。在很多同学看来,这是一段可有可无的话,其实,这段话, 除了列出写作的基本要求之外,对于题目的类型、写作的达成等,都有一定的启发 和引导。比如,这里的“结合材料”和“联系现实”。先说“结合材料”,因为是 材料为隐喻式表达,因而,其内含比较丰富含蓄,所以,就可以结合材料的某个方 面、多个方面,甚至是材料的核心内容,这样的写作呈现出不同的层次,也是考场写作实现区分度的一种方法。再说“联系现实”,正因为题目是隐喻式作文(有人 称之为“寓意类作文”),那么,写作者必然有一个理解隐喻形式之下的确切内容 的过程,此为材料阅读理解(解构);在此基础上,要完成写作(意义建构),必 然是取其意,得其意,然后,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内容,把“文章写在中国大地 上”,写在现实的土壤里,写在生命的过程中,写在成长的时空里。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