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热素材: 大热人物“李子柒”,原来还可以这样解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热素材: 大热人物“李子柒”,原来还可以这样解读!

ID:348129

大小:22.92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6-2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热素材: 大热人物“李子柒”,原来还可以这样解读! 李子柒是一个全网好几千万粉丝的视频博主,因拍摄乡村古风生活、传统美食、传 统文化等内容走红。 同时,她在海外也有大批粉丝,海外社交平台上订阅者达 741 万。作为参照,美国 主流媒体 CNN 在其上面订阅量是 794 万。 她的内容很特别。这个来自四川深山里的姑娘,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围绕 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展开,给网友们展现了一个近乎理想化的田园生活。 有人赞美她拍得令人向往的,让外国人深度感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食的魅力,也 有人质疑李子柒的视频并不真实反映中国的乡村生活,且加深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 象。 而央视的热评认为,她讲好了中国故事便已足够,这是平常心做出来的国际文化传 播奇迹!她的视频总是给人一种恬静治愈之感,也许在生活中追赶了太久,我们需要一 点节奏放慢。但是,慢视频相关主题的内容层出不穷,她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 其中有个很特别的原因就是她慢到极致,处处是诗。 讲中国文化故事怎么讲?她选择了一条追溯的路。李子柒拍摄的时间跨度会拉得非 常大,展现作品的整个制作过程。 拍“酱油酿造”,她从种黄豆开始; 过冬做“棉被”,她从养蚕宝宝开始,展现了手工蚕丝被制作全过程; 介绍活字印刷,她特地找师傅学习了小半年,学习制作文房四宝的视频拍了近两 年…… 文化故事还能怎么讲?从衣食住行逐一落笔。 从造面包窑、做竹子家具、文房四宝、做衣服,到烤全羊、酿酒、酿造黄豆酱 油…… 4 月会酿枇杷酒,5 月又能酿出樱桃酒,7 月做出七巧饼,8 月做苏式鲜肉月饼…… 她把文化细落成了物品,融进了生活的诗。 她像是一个万能手工达人,但姿态不炫耀;她有浓厚的文化含量,并不吹嘘干货满满;她像是中国传统的体验官,却从未标榜自己。 从她的视频里,你看到悠久的历史;你看到美丽的自然;你看到动人的传统;你看 到电影般的画面…… 这一切,都是文化的魅力。你感受得到,无需旁白点睛。 取于自然,心之向往;在中国是桃花源记,在他国是瓦尔登湖; 日出而作,日落 而息,劳作其身,净其精神。 看过了许多美景,最后留在心里的,不过都是春华、夏耘、秋实、冬乐。 漫漫人生路,我们需要这份中国的传统浪漫故事。 01 各方质疑 李子柒的视频作品能反映真实中国? 首先是作品内容方面,李子柒以中国原始农耕生活为主题的视频受到海外网友的关 注。这种单调的乡土生活,缺乏对科技、时尚等当今中国发展现实进行丰富的展现,认 为李子柒反而为文化输出起到了负面效果。而另一种声音则认为,视频中的乡村太过于 “虚幻”和“理想化”,无法体现出大部分的真实农村风貌。 自媒体人如何扛起“文化输出”大旗? 基于李子柒的影响力,如今已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时代,需要依靠媒体、影视、文化 传播的大力宣传和包装,而李子柒作为一个自媒体人,尽管有说背后存在专业团队加持, 但对于输出中国文化的能力依然存在着质疑,无法做到精准到位,自然难以担起中华五 千年文明“文化输出”的重任。 此外,尽管李子柒在 YouTube 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也只是跟其他中国博主做横向比 较得出来的结论。事实上,目前她的频道离真正的一二线大博主在数据上还是存在不小 的差距,并且也远远没到国外普通网民人尽皆知的程度。因此打上“文化输出”的标签 为时过早。综上,有关“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这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在网络中引发舆 论热议。 02 优秀时评人民日报海外版:李子柒治愈了什么 这几天,一个名叫李子柒的四川姑娘火了。火到什么程度?世界闻名。 她主要是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发布自己制作美食的短视频。几年下来,积累了几千 万粉丝,在国外知名自媒体平台上,她的订阅量几乎和 CNN 差不多。网上制作美食的 短视频多了,李子柒凭什么脱颖而出? 首先,她过手的都是四川农村的家常食物,特色调料,而且差不多每一样都是她从 地里刨出,山泉洗过,炉火炙烧,非常原生态,符合大众对绿色食品的期待。其次,视 频制作精致,不管是雨落屋檐,灶台炉火,还是肩扛枯柴,石磙碾姜,都营造出一种文 静祥和的意境。 这是孟浩然领略过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是陶渊明体验过的“种豆南 山下,草盛豆苗稀”;这是储光羲惊叹过的“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可以说,她的视频,满足了人们对山水田间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在光影流淌中, 观者感受到了一股似乎非常熟悉、但又久未谋面的烟火气、生活味,以至于很多网友关 注李子柒后纷纷感叹:太治愈了。李子柒治愈了什么? 说到治愈,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长眠在纽约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 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特鲁多医生这句话中的第一层意思——治愈,意思是治疗疾病,网友感叹的“治 愈”,含义其实是墓志铭的最后一层意思——安慰。 大家在看李子柒视频的过程中,感到获得了心灵上的抚慰,产生了悦感。这种抚慰 和悦感是怎么产生的呢?还得从她的视频特点——专注,入手分析。 镜头里的李子柒,干什么都十分专注,一板一眼,看上去是那么沉稳扎实,这对于 社会上的一种浮躁之气,颇有静气凝神之效。何谓浮躁? 具体表现很多,比如干事业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总想着一口吃个胖子,以至于不 能静下心来学习、研究,心神不宁,心猿意马,往往导致工作上追求浮夸,生活中热衷 浮华。这种情绪长期萦绕心头,对人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不小。当此际,看到李子柒那 样专注地处理一件事,无异于服用了一剂清凉药,产生类似于禅定的效果,反躬自省下, 得到心灵的净化,内分泌系统就会分泌出愉快的激素,产生悦感,压力得到释放,情绪得到抚慰。 有网友说看后会落泪,也是压力得到舒缓的一种表现,难怪会产生“太治愈了”的 感觉。 都说现代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命体验,新颖的娱乐形式层出不穷,生活质量不 断提升,但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凸显,亚健康、抑郁症、路怒症、暴躁症,过去闻 所未闻,如今司空见惯。人们渴望心灵上的宁静,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期待更多李子 柒式的文化产品,来为我们的生活加点润滑剂。 李子柒为何能走红海外? 光明时评 钟超 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又迎来了舆论广泛关注。一则因为她在推广非物质 文化遗产方面的贡献,荣膺由成都文旅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二则因为她田园牧 歌式的生活在海外圈粉无数,在 YouTube 上获得了逾 730 万粉丝,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 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 月琵琶熟,她摘来制成琵琶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等,无不具有鲜 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 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 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 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 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况味。李子柒 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抓 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内容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 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 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 的文化传播规律。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 的规律。如何让一种文化理想精准落地另一种文化土壤,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 话,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孤芳自赏,这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 在李子柒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剖析出诸多为世界各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如仁 爱、勤劳、勇敢、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性别平等,这也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 因。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向,我们要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曾指出,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 特征。” 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 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 识。 在翻看李子柒的视频时,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即她将捕获的小龙虾 中还没长出大钳子的小虾扔回池塘。细节之处见用心,短视频内容创业者千军万马,她 能从中脱颖而出,想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别急着否定李子柒,也别匆忙定义农耕生活 中国青年报 范娜娜 近期,关于美食博主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讨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觉得, 李子柒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迎合一 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负面文化输出。 不得不说,这个说法也是一种刻板印象,是简单粗暴的贴标签。中国的农耕生活就 一定是落后的吗?先不讲人们靠着农耕才能饱暖,就是农耕生活所催生的乡土文化,隽 永恒久,显然也和落后挂不上钩。 长久以来,关于乡村的记忆沉淀在一代代国人的血液里。然而,伴随着现代化的进 程,特别是进入互联网社会以后,关于乡土中国的叙事似乎变少了。这也造就了信息的 断层,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中国的农村只有破败、古老、落后的标签。 短视频时代,以李子柒为代表的创作者,将镜头再次对焦到了这片更广袤的土地上。因为具有农村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这些短视频创作者对乡村题材的把握更加得心应 手。中国的农村除了“社会摇”和“土味喊麦”的生猛鲜活,也可以是一人一桌,三时 三餐,四季流转的田园诗意。 春华、夏耘、秋实、冬乐,怡然自得。李子柒等人的短视频里记录了古老的“日出 而作,日落而息”式的田园生活,唤醒了大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让生活在都市丛林中 的大众获得喘息。 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之间的淡漠疏离逐渐消融,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与鳞次栉比的 白墙灰瓦之间的偏见隔阂逐渐拆解。因此,不管是中国的年轻人,还是外国的网友,被 李子柒的乡村短视频吸引,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乱花渐欲迷人眼,文化输出再用老套路已然行不通。而以李子 柒为代表的短视频创作者,提供了读懂乡土中国的年轻化渠道。这是鲜活的,张扬的, 有温度又充满生命力的表达。 所以,与其纠结于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一下,怎么样 才算是文化输出。或者说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李子柒在 YouTube 平台的粉丝 量已经高达 735 万,这个庞大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被中国乡村风貌与习俗所吸引的受众。 外国网友的追更与喜爱,已经印证了这种方式的成功。 毕竟,如何重新认识真正的当代中国农村,在新时代需要新的答案。乡村的原生态 之美,动人心魄,雨后山林、农耕日常、酿酒品茗,是视频,也是现实。我们可以重新 发现乡土中国的美好,也可以自信地对外展示中国农村的形象。所以,别急着否定李子 柒的文化输出,也别匆忙定义中国农耕生活的落后。 向世界呈现中国文化之美需要更多李子柒 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火”到了国外。她制作的中国传统美食、工艺等内容,不 仅在国内拥有大量观众,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拥有各国粉丝数量也多达 700 多万。她制作 的视频引发广大外国网友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现象级 话题。 李子柒的视频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她用心呈现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 无论是桃花酒、琵琶酥等美食,还是文房四宝、缫丝、刺绣等工艺,都按照古法流程,一步步精心制作。因为要亲自学习掌握一些工艺过程,一段几分钟的视频常常要拍数月 甚至一年。 李子柒用她的视频,让很多只存留在中国人记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呈现在 人们面前。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继承,李子柒做的正是这样的事。李子柒的 视频,没有过多高深讲解,只是通过中国式衣食住行,体现生活之美好和中国传统文化 之精致。 正因如此,她的作品能跨越地域、超越语言,引发外国观众广泛共鸣。外国网友评 论说:“这简直像是在看国家地理 迪士尼 厨神当道”“她正在教我们认识我们所不了 解的中国”。有网友看了她的视频后表示,很想去中国看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李子柒的视频对外国观众来说,展现出了浓浓的“中国味”“中国风”,展现了勤劳、 朴实、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中国人传统品质,展现了一个美好、亲和的中国形象。李子 柒自己或许并没有对外文化传播的本意,但她不经意成为了这方面的“高手”。随着中 国经济愈加发展,世界各地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愈加高涨。以生动的形式呈现优秀的 文化,以真实的情感打通各国民众共通的心灵,是最好的对外文化传播。向世界有效地 呈现中国文化之美,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 (新华社北京 12 月 12 日电)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