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走进百姓生活 提升文化自信 阅读写作导写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阅读与写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走进百姓生活 提升文化自信 阅读写作导写练 导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领路人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 述。他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 文字都活起来。”“活起来”告诉我们,这些文化遗产能够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中。 文化遗产不应只是少数专业工作者呵护的对象,不应“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融入社 会生活,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其价值。它们曾有辉煌的过去,也 应该有闪光的现在,还要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 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题目运用祈使句式,彰显情感与态度。) ①透过一块屏幕,在北京“寻访千年运河”,去广东“穿越古今 漫游岭南”,到甘 肃“一眼千年 云游莫高”……6 月 13 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随着这个日子日益临近, 各地纷纷推出线上活动,让观众在云端就能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开篇由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各地纷纷推出云端体验活动引出论题。) ②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海上花园”鼓浪屿, 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一时的景象,但一定能在历史风貌建筑散发的闽南韵味、南 洋气息和欧陆风情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交汇;置身唐代名刹大雁塔,我们可能无 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二圣三绝碑、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 略唐代的盛世辉煌;走近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我们不一定能体验到汉 代鎏金工艺的精湛,但一定能在汉代养蚕缫丝之繁盛的故事中,了解先人开辟丝绸之路 的伟大壮举。放眼神州大地,人文胜迹总是满载历史,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 有故事。我们理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重要性分析。举例论证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 ③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 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 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 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 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重要性分析。道理论证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载体。) 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那也恰恰说明,它与现代生活, 是有距离的。如何缩小这一距离,让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 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物品,这也正是需要持续用力的地方。这些年来,从《我在故 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热播,到创意视频“文物戏精大会”刷屏,再到 《故宫日历》、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信笺等文创产品热销,这类文化现象也从侧 面说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 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保护文化遗产措施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缩小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⑤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 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 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故宫开发的文创产品频频卖断货,当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 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 历史记忆。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 未来。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这恐怕 是擦亮文化瑰宝的必经之路。 (保护文化遗产措施二:使其参与到日常生活中,成为日常所需。) ⑥值得高兴的是,遗产日期间,多家网络平台将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一边是 古老的文化遗产,一边是新兴的互联网业态,非遗“触网”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 以融入当代生活。而这,也正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 (重申观点,呼应题目。指出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景及意义。)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时代警语】 “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 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让文化遗产与 生活相遇,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这恐怕是擦亮文化瑰宝的必 经之路。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 的基因。而文明底蕴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不仅建构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 为民族的发展壮大、生生不息提供深厚滋养。 A.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 养,还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 B.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建构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 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 C.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 民族的发展壮大、生生不息提供深厚滋养。 D.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新时代领路人曾经说:“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激活其生命力, 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 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请结 合这段话写一篇不少于 300 字的短文,谈谈你的理解。 【相关链接】 留住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与魂 2020 年 6 月 13 日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各地围绕“文物赋彩全面小康, 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主题开始先后举办异彩纷呈的活动,以文物增强文化自信、点亮人 文城市、提振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非遗传承进校园社区等不同形式,传播加强文 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意义。 作为国家文化建设重要主题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近年来更加着意使公众成 为活动的主人,将国家行动转化为每一个国民的文化自觉。以营造出保护文化遗产的良 好氛围,提升国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 众所共知,中国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各族人民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可移 动和不可移动文物存世浩繁,非物质文化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世界少有。这些文化 遗产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流淌不息,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激扬向上的活力维 系中华文明绵延不断,这是中国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更是在世界上引以为豪的 瑰宝。 崇德向善,明德惟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滋养着每个 中国人的精神基因。新时代领路人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 更持久的力量。”只有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 荡中凝聚力量、站稳脚跟。在当下移动通讯和数字化的大趋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承尚需不断创新 传播方式,以遗产日活动为契机充分展示、彰显,培养下一代人的中华文化情怀。让优 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将古代经典作品网络化并免费传播,让优秀传统文化这棵大树在儿 童和青少年心中根深叶茂。 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展现的是“活色生香”的真善美,传承的是继往开来的精 气神。近年来宁夏等地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大受欢迎,这种鲜活的、生动的体验和实践, 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悄悄扎进了学生的心里,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开始生根发芽。这种在家国情怀和社会关爱教育、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等方面的经验都 值得总结和推展。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核包涵文化复兴,中华 民族文化的复兴必将深刻影响中国发展的高度、深度与广度。我国目前已建立起较为完 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意识已 深入人心,逐渐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铭记历史面向未来,留住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与魂。每一个国人都要善于从中 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继承中讲创新,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动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更加彰显影响力、凝聚力, 永葆青春活力,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历久弥新始终熠熠生辉。 来源:央广时评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