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想拿高分?审题立意是关键!送你 10 种审题技巧
导语:作文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关键,但很多同学多会发生作文离题的情况,所以
作文审题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亲们一定得确定最佳立意再动笔哦~今天就给大家整理一
下关于高考作文的身体技巧,希望亲们认真阅读,学以致用~
审题立意十法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
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
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
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
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
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
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
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
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二、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
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 1】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
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
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
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
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 1】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
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学生可以立
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材料 2】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
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
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
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
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
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
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分析 2】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
“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
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
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三、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
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
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
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
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
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
五角星。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
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四、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
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
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
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
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
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
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
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
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
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
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
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五、分析关系法
【材料】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
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
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分析】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
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
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
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
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
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六、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
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
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
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
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
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分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
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
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
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
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
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
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
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
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
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七、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
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
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
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
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 1】2002 年 8 月 20 日,3000 多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大会开幕式。
在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华夏古国召开这样的大会是我们祖国的一大盛事。大
会名誉主席——97 岁的陈省身教授坐在轮椅上发言时,身边的国家领导人欠身为
他调好麦克风。陈省身在发言时含蓄地说:“中国数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会颁发了数学领域与计算机理论运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奖“菲尔茨奖”与
“内万林奖”。三位获此奖项的都是“老外”,他们都只有 36 岁,全是 1966 年出
生的。
【分析 1】这则材料,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法进行立意。(1)从主席欠身为陈
省身教授调整麦克风的细节出发立意——我们国家以及国家领导人非常尊重知识
和科学,对科学家更是充满无限敬意。(2)从获奖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
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我国还需要再次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3)从
三位获奖者全是 36 岁的角度立意——我国在科学领域也要“年轻化”。
这样提炼出多个立意后,学生应该择优进行写作。
【材料 2】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
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
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
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分析 2】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
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
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
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
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
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
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
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八、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
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
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
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
“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
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
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
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
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
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
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
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了枪……
【分析】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
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
定如下立意。
(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
诚。
(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
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九、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材料 1】
一、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当断臂的维纳斯出现在
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趋之若鹜的好事之徒。他们提出了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
奇思异想。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一种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二、有一次,记者问棒球明星史蒂夫•加里威:“你从来没有哭过吗?”史蒂夫
回答说:“是的,我从不掉泪。”记者又对他说:“我认为你倒不如像大多数人一
样,有时不妨也掉掉泪,这样才能证明你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喜怒哀乐的人,
一个感情丰富的男子汉。”
【分析 1】这两则材料表面上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一分析,学生就会
发现,它们在本质上有许多相同之处。显然,材料一中的好事之徒和材料二中的记
者都是求同心理在作怪。这就是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据此学生可以确立这样的立
意:(1)做事要克服求同心理;(2)不可用狭隘的经验看待世界和生活。
【材料 2】
(1)①马克思 23 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 21 就著文批判
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 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 26 岁主编《湘江评
论》。⑤徐特立 48 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2)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
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
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
也记不起来了。
【分析 2】(1)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
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
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 48 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
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
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
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
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
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
养良好心理素质。
十、寻互补法
【材料】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分析】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
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
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
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
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高考作文审题特训
此部分建议大家看题目后先自己分析题意,然后再看思路引导。
一、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和以往的材料作文有所区别,提供的材料将更为广阔,便于考生
多角度立意,也留给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
1、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爱好虚名的人认定“别人的行为便是他自己的幸福”,爱好享乐的人认定“他
自己的感觉便是幸福”,但拥有智慧的人则认定“为自己的行为才是他的幸福”。
——玛克斯·奥勒留《沉思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
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引导〗写作文的关键在于审题立意,而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对玛克
斯·奥勒留的睿智之语的准确而深刻的把握。材料所呈现的是三种人不同的幸福观:
爱好虚名者,自己不愿付出努力,却常常窃取和占有别人的成就,并把这样做视为
一种幸福;爱好享乐者,以自我为中心,不管他人感受,“自己的感觉便是幸福”。
这里,一个“但”字峰回路转,标举言说者的观点:只有为自己的行动才是幸福。
拥有这样观点的人才是拥有智慧的人。
联系我们的生活,各色人等比比皆是。作文旨在引导树立健康正确的幸福观,
切中当今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可以让中学生在写作训练中经历一次幸福观的教育:
远离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淡漠,抛弃“自我就是一切”的私欲,用行动
写就最美的语言。完成对幸福的青春注解。那么,倾情的付出,真切的关爱,踏实
的行动等,就是真正的幸福,就应该是本文写作的主旋律;而自私的占有、不假思
索的享受等,自然就是远离的主体和批驳的对象。所以,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最
值得一用的表达技巧应该是对比,在对比中呈现各自鲜明的特点,在对比中传达自
己鲜明的价值取向。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
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还有人说,痛而善言,这是一种人生智
慧。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②不少于 800 字;③不得套作,不得
抄袭。
〖思路引导〗这是一道观点型的材料作文题。该题其实就是要求围绕“如何面
对痛”这个核心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这类题型在审题时要注意仔细分析,对比
解读,综合辩证原则。
人生在世,难免经历种种的痛。痛是普遍性的现实。现实生活中,痛客观存在,
不可避免,所以,如何面对种种的痛才是思考的重点,由此也引出了如何面对痛的
三种言论。看到痛的客观存在,更要思考痛的不同层次。“种种的痛”,包括个人
学习、生活、工作产生的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阵痛,也包括国家、民族、历史和
现实中的痛。对痛的不同理解,反映了考生思维的深浅、视野的大小。
“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是本能。在承认痛的客观性后,面对痛的一
种途径,是直接说出来。这是面对痛的普遍做法,是条件反射式的本能。这样的本
能反应往往是释放痛感、宣泄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正如伤心的人哭过了会平静,
郁闷的人在倾诉之后会平和。因此,“痛了,就直接说出来”有其可取之处。
“痛而不言”体现人性的坚强。“痛而不言”和“痛了,就直接说出来”形成
对比,“痛而不言”是自己一人承担、解决,这体现了人性的坚强。痛有外在施加,
也有内在产生,但面对痛的是自己,解决痛还得依靠自己。不唉声叹气,不怨天尤
人,不愤愤不平,不自暴自弃,而应坚强地面对。但,一味地痛而不言,会让人对
痛感麻木、灵魂僵化,以致最终屈服于现实压迫,逆来顺受。辩证地看待“痛而不
言”,体现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痛而善言”是一种人生智慧。这句话既和前两者形成对比,又对前两者进行
补充,不仅要说出来,而且还要善于去说,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对此,重点在什
么是“善言”,它怎么凸显智慧……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言既可以理解为言语。
也可理解为文字,更可理解为行为,因为肢体语言也是言的一种。一连串的肢体语
言整合在一起,就是行动了。因此,面对痛为何要善言,善言如何体现,应是考生
思考的重点。通过分析和对比解读后,对题目形成了这样的认识:人生在世,痛是客观存在
的,无需逃避,而应面对。面对痛有不同的做法,一是直接说出来,释放痛感,宣
泄情绪;二是痛而不言,坚强面对,但对于痛也不能麻木,甚至逆来顺受;三是痛而
善言,恰当地用言语、文字、行动表达痛感,既不麻木于痛,也不鲁莽冲动,而是
善言。同时,考生要想写出一篇立意深远、思想深刻的文章,还要注意两点:一是
不能仅仅罗列人生中的种种痛,而应写出对痛的思考,以及面对痛的做法;二是不
能仅仅局限于个人之痛,而应延伸至对社会阵痛,国家、民族、历史与现实之痛的
认识与思考。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一辆不知从何处开来的公交车里,坐着一位妈妈,怀里抱着一个小女孩。橘黄
的灯光,空荡荡的车厢,不知开往何处的公交车。一个画外音说:“每个人的一生
好像一部电影,他是他那部电影的主角。他以为自己也会是别人电影里的主角,其
实不过是一个配角——也许只有一个镜头,更可能自己的片段还被剪掉了。”“比
如这对母女,”画外音接着说,“这女孩肯定是妈妈一辈子的主角,可是几十年后,
在女孩的电影里面,妈妈的角色还有多重要呢?”
阅读这则材料,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
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得
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引导〗作文材料提供的思考是辩证而多维的。材料展示的镜头和画外音,
犹如黑白电影一样,舒缓柔和,但却直击人心灵的柔软角落:不知从何处开来,又
将开往何处的公交车,喻指的其实是熙熙攘攘的纷纭世界;橘黄的灯光下,空荡荡
的车厢,恰如空落落的心灵的荒原。画外音揭示出这幕人生戏剧的核心:没有永远
的主角,没有永远的配角,主角与配角之间,总在无声无息的爱的传递中悄然发生
转换。
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因为觉得自己的角色、位置不如意的郁郁不乐者,因为
自己春风得意、顺风顺水的志得意满者,在名利高峰和深谷走马灯转换的心理失衡
者。喜剧刚上场,悲剧又赶趟,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感激荡之后,在这样的理性思考之后,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就会扇动
起来,与之相关的故事、情感,与此相关的思考,自然会奔赴笔底,写一篇阐释主
角与配角的辩证关系的文章,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吗?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作家梁晓声目前在谈到中国现状时,说:“现在有三个中国。一个是数字中国,
也就是官方说法中的中国:高速、高铁、高楼、GDP、国家实力、外汇储备和富豪
榜;一个是网络中国:很多人都不快乐、郁闷、愤怒、骂娘、嚷着‘撕毁一切’;还
有一个是身边的中国:也就是每个人每天过的日子,相比从前,确实是好些了。只
有三个中国叠加在一起,才是真实的中国。”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 800 字;③不得套作,不
得抄袭。
〖思路引导〗在世界政治与经济都经历快速“全球化”的时代,一个迅速发展
与崛起的中国,势必特别吸引世界惊奇的目光,而国人在经历了 30 余年的改革开
放后,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扬眉吐气的感觉和富足快乐
的美好,让每一个中国人都重新找到了一种昂首挺胸的感觉。应该如何看待国家的
以往发展和成就,该以怎样的眼光和心态展望国家今后的发展?
题目呈现的梁晓声关于三个中国的观点,可以给我们带来清醒的认识:第一个
中国的主要特点是“高”“富”和“实力”,从官方视角展现出飞速发展所取得的
辉煌;第二个中国的主要特点是“很多人不快乐”,从百姓视角发现了存在诸多具
体的社会问题;第三个中国的特点是“相比从前,确实是好些了”,从冷静客观的
旁观者角度,通过比较得出一个较为可信的结论。三者相互“叠加”,便构成了一
个全面完整的中国形象。
材料的核心是不能片面地看待日前的中国,不能一味地赞颂(护短),不能一味
地批评,也不能一味地只跟从前比,而应当把数字中国、网络中国和身边的中国联
系起来,全面看待与评价,这也是审题时要清楚看到的审题方向。如果展开写全面
看待社会和生活也算合题,但若单写一个中国,则属偏题。二、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
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
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大。
1、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法兰柯以斯·戴拉罗希弗卡尔说:“每个人都抱怨自己的记性不佳,但没有人
抱怨自己的判断力不佳。”
乐思哲以为:“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越客观越好,有时你要相信你的判
断。”
请以“判断力”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
歌)。
〖思路引导〗本则作文材料,以两个名句呈现,第一句以一个“但”字作转折,
强调人应该“抱怨自己的判断力不佳”;第二句则在先否定一种情形之后,强调人
们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两个句子共同的指向是每个人都要有判断力,都要相信自己
的判断力。
作文即以“判断力”为话题,其指向性已在材料里表明:对自己的判断力,我
们应该有自信。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既可以判断力的有与没有、佳与不佳为线索叙
述故事,写成意蕴深长的记叙类文体;也可以什么是良好的判断力、怎么具备良好
的判断力为论题,写成立论合理、论证有力的议论文。
此文审题、立意、构思与写作,不仅对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是一次严格的考查,
对人格的培养和良好的判断力的养成,也是一次上佳的机会。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 分)
19 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在《自我之歌》中说:“我,惠特曼,一个美
国人,一个粗鲁汉,一个世界。”
请以“我是一个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思路引导〗材料是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的《自我之歌》,在简单与直率
之间,展现诗人极具时代特点的浪漫主义色彩:“我,惠特曼”是自我的率直介绍,
没有出奇之处;“一个美国人,一个粗鲁汉”是诗歌的第一次提升,将自己与自己
的祖国相联系,将自己的性格做了耿介的概括。最值得玩味的是最后一次大胆而完
美的跳跃——“一个世界”,在豪壮和浪漫之间绽放哲思的花朵:每一个人都是一
个独特的世界!你完全可以引以为豪,引以为傲。
作文命制以此为发端,将“我是一个世界”作为写作话题,就是让学生在写作
过程中真诚面对自我,走向自我,认识自我,进而提升自我。让单调的人生变得绚
丽,让灰暗的人生绽放明媚,让不够自信的自我拥有强大……结构上,可以将自我
的天地与他人的世界比较映衬,可以将自我的现实与想象和规划比较而行……情感
方面,“我的世界”可以简约,但一定不能简单;“我的世界”可以卑微,但一定
不能卑下,喜悦、豪壮应该是本文的主旋律,反思展望,可以贯穿全文。体裁上,
叙述则以真情打底,抒情则以叙述为基,议论当以条理和缜密为骨……有真情,有
思考,就能写出好文章。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英国作家约翰·罗斯金的一首诗《痕迹》是这样写的:“把每一个黎明看作你
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做你生命的小结,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都能为自
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和你心灵得到充实的痕迹。”痕迹是一种经历,
是一种见证。
请以“痕迹”为话题,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选材,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引导〗这是一个极富韵致的作文试题,可以让写作者在审题立意中怡情
立志,并得到心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