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面对大学”作文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作文题目】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五四”运动北大学生走上街头为国难疾呼,到今日哈工大“龙江二号”卫星微
型相机拍摄地月合影;从八十多年前西南联大大师云集、培育英才,到今天我国高等学
府遍地开花、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总是站立在社会和历史的潮头,引无数青年学子心
心向往。
作为一年后即将迈入大学校门的你,对大学生活有何期盼?对大学教育有何看法?
请结合现实,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
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
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属于材料作
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
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
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
之中。
【审题】
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过程:本次作文材料从历史纵向角度,展现了大学和大学生在中华民族历史发
展进程中精彩表现和作用,关键词可以很容易就提取出来,那就是“大学”。因此,只要围绕“大学”来写都是合题的。
但是,如果只是从个人角度,泛泛而谈对大学生活的期待和展望是不够的,只能作
为及格层次进行评分。
当然,如果从这个方向写作但能展现文采和思想深度,也可评优。
材料中“大学总是站立在社会和历史的潮头”这一说法,提示考生应该有历史观和
社会视野,应该联系大学和大学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担当,思考大学的
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能站在这个层次进行立意的,可以评为优秀。
从文体要求来看,“对大学生活有何期盼”适合用演讲稿、书信等形式写作,“对大
学教育有何看法”应该用议论文形式写作。
另外,要注意的是:考生在写作时,需要注意 “结合现实”这一内容要求。所以,
评分时对言之无物或在故纸堆里打转、缺乏现实针对性的作文,应降低层次。
【立意】
1、大学之大,在于大师;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3、大学之大不在名,而在精神;
4、承大学之道,育一流人才;
5、大学只为学术而生吗?
6、摒弃华堂大厦,着力精神涵养;
7、明大学之道,扛青年之责;
8、不忘学业精,砥砺精气神;
9、乘时代长风,迎大学之新;
10、学之所长,国之所需
例文:
《大学教育,望之、往之》
尊敬的主编:您好!
收到您寄来的《大学视角》杂志邀稿申请后,我万分感谢您的青睐。作为即将高中
毕业的青年学子中的一员,对子那令我心驰神往也令我崇敬严肃之地——大学,我想浅
诉一些看法与期盼。
大学教育应成为德育的活泉。古《大学》有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座好
的大学,必有德育之行蔚然成风,必有践行操守与维护底线的信仰深入人心。犹记复旦
大学中一化学高材生因与室友争执而跨越德行操守底线而投毒饮用水的新闻。更是让人
反思当下教育德行的的贫瘠与只重学术的教育“痞子”。梁启超曾言:“虽植德殊渺,
尤教子孙以敦厚退让。”大学作为顶端教育基地,更应将人之本善理念深入学子思想,
借托儒学之道,将尊孝、礼廉、敦厚等德性外化于学子之行,育全面发展,为国奉献之
才。
大学教育应在学术领城包容借鉴,打通国门。大学虽融合了众多学术资源,拥有强
硬的教学技术,但若只在一所大学内做学术研究,难免有局限象牙塔内自观自鉴之弊。
如今,中国融科大、浙大、南大、复大、交大所长,求同存异,贯彻了“合羹之美,在
于合异”。将大学间良好资源互通,无疑让大学学子接受到更好的学术教育,占据前沿
地段,成为英才。当然,打开国门,中外交流的教育方式也是让学生与国际接触,正如
杨振宁曾于西南联大接受教育,在国外进行研究,将中西教育成果撷取。因此广开国门,
包容互鉴的教育风尚正是我未来所期盼的。
大学教育更应为国计,为国先。大学教育后走入社会的青年,汲取过的便是他们的
价值观和行动指南。正是有蔡元培的爱国教育,五四北大学生敢于为国呐喊;正是哈工
大鼓励科研为国计,龙江二号得以成为地月交流的桥梁。如今,各高校的“强基计划”
为国先,为祖国培育建设园,提升综合国力的人才。“受堂烛而照一室,受光照而亮四
方”,大学资源来源于国家,那么大学教育应盛出国家栋梁之才,更重要的是,爱国的
崇高价值观。
未来当我叩开大学的大门,在教育高地里我希望,获“儒学”释己身,得“内道”,
释己心。在包容开放的学术领域认真研讨,掌握奉献国家、出己力的本事,尽中华之栋
梁青年之强国复兴之责!一位青年:XXX
XX 年 X 月 X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