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高考作文话题必备: 振兴乡村 留住美丽 记住乡愁
【话题解说】
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使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吸引了大部分的农村青壮劳动力进
城务工,昔日生机勃勃的乡村只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于是老人的养老、就医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安全、心理问题,扶贫问题,淳朴乡规民约的消逝、非物质文化遗产
后继无人的问题等层出不穷;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重污染工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兴起,
尤其是农药化肥的滥用,严重破坏了乡村曾经清新优美的环境,留下了满目疮痍的土地,
也留下了许多因环境污染而患病的农民,还产出了许多残留着农药化肥的蔬菜、水果,
于是环境保护问题、农民医疗保险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接踵而至。如何让乡村青山不
改、绿水长流,留住年轻人迈向城市的脚步,留住全社会的安全与幸福,是当今中国的
社会发展需要攻克的的重要课题。
【立意角度】
1.乡村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2、城市诚精彩,亲人不可抛。
3、人生不该只有城市的霓虹,也应该有乡村的月光。
4、别让留守和空巢成为世袭的。
5、扶贫重在扶“志”,帮困重在传“技”。
6、让青山绿水永存,唤他乡游子回归。
7、淳朴的乡规民约魅力不减。
8、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慢慢消逝,国家、社会应重视,尤其是乡村的年轻一代
应接过父辈们的接力棒,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经典论据】
1、工业给乡村留下的伤痛
六岁的王惠琴闻到的是焦油的气味,不过更危险的是她闻不到的无味气体,那是一
种叫苯并比的强致癌物,超标九倍。离她的教室五十米的山坡上,是一个年产六十万吨
的焦化厂,对面一百米的地方是两个化工厂,她从教室走回家的路上还要经过一个洗煤厂。不过,即使这么近,也看不清这些巨大的厂房,因为这里的能见度不到十米。
村里各条路上全是煤渣,路边庄稼地都被焦油染硬了,寸草不生。在只有焦黑的世
界上,她的红棉袄是唯一的亮色。
被焦油污染的地没办法复垦了,每炼一吨土焦,几百公斤污染物,连着矸石、岩石、
泥土,露天在河边堆着,白天冒烟,晚上蓝火蹿动,都是硫化氢。我们二〇〇六年见过
五层楼高的堆积,有人走路累了在边上休息,睡过去,死了。——柴静《看见》之《山
西,山西》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答复学生关于环境问题的提问
3、乡村振兴的意义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
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
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
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
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
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
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4、乡村振兴的具体目标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标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
到 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
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
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
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
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生
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地
区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到 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
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
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到 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5、乡规民约的消逝
《白鹿原》透视出,曾经维护公序良俗、道德伦理的乡规民约,其威信力和影响力
也在逐渐的衰败和消逝……那些曾经被乡民们熟悉的乡规民约成为了落寂的影子,不再
被提及,不曾被打量。“乡规民约的消逝”仅仅是《白鹿原》这部宏大史实中的一隅,
然而它给我们带来的警醒却不容小觑。面对农村熟人社会,法官不能总成为与社会远离
以保持神秘感和威严性的“孤独的贵族”;法官在处理农村社会乡里乡亲之间关系时,
光靠“坐堂问案”、机械的适用法律和分析证据规则是不行的,无法达到法律效果与社
会效果相统一。或许,法官在坚持依法办事原则的基础上,运用乡规民约、风俗习惯、
道德伦理等易于群众接受的道理说服感化双方,更能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节选自网络文章《乡规民约之殇》
5、乡村食品安全堪忧
2018 年“3.15”曝光的企业名单中山东枣庄康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假冒伪劣饮料,
用一罐添加剂料汁兑出 8000 瓶核桃花生露,根本不含一点核桃和花生,“稳定剂、安赛蜜、阿斯巴甜、山梨酸钾、甜蜜素”等各种香料+两吨水+核桃香精=市场上热销的这款
“核桃花生”;山东溢香园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莲子八宝粥中居然没有莲子。这些假冒
伪劣饮料多半销往广大农村市场,并且广大农村市场上像这样的假冒伪劣饮料还用仿造
名牌饮料的手段,例如将“六个核桃”仿造成“六个纯核桃”、“六禾核桃”、“六仐核桃”
等,以一字之差和几乎完全相同的外观、包装、形象代言等来鱼目混珠,迷惑广大农村
百姓的眼睛,严重危害他们的健康。
【佳作欣赏】
他们
2014 年上海卷满分作文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
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
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
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
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
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
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
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
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
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
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
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
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
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 2008,也是我们的 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
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
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
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农村不是食品安全的法外之地
南方网黄春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方式,用大数据提升监管效能,让消费者买得
放心、吃得安全。希望相关部门落实好对食品药品监管方式的新要求,强化农村贫困地
区食品安全监管,让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无处藏身。”3 月 11 日,全国政协委员、周口
市副市长张广东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历来是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近年来,由于农民收
入低、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加上监管力量薄弱,一些农村成了假货、劣货、过期货的集
散地,不少山寨食品、过期食品堂而皇之地涌进农村小卖部,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现状
令人担忧。当城市食品安全在公众关注下呈现出不断好转的迹象时,农村却正在成为问
题食品的“卸货场”。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过期、变质食品普遍存在,有的甚至公然
售卖假冒伪劣的食品,诸如此类现象,不一而足。
面对农村问题食品扎堆的现状,谁来保障农村“舌尖上的安全”?有人认为,是农
村消费者质量意识淡薄才造成问题食品横行乡里。想想看,似乎有道理,农村人收入普
遍偏低,买东西往往只看价格,问题食品正好“投其所好”,以低廉的价格赢得了农村
消费者的信赖。这样的论点,似是而非。如果政府监管部门能把问题食品从源头上堵住、从流通上截住,农村消费者怎么会有机会买到问题食品?由此可见,问题食品扎堆农村
的主要症结,并不在消费环节,而是在生产、流通环节,监管的空白和疲软才是问题的
“罪魁祸首”。
在农村地区有众多小作坊式的食品加工点,它们大多条件简陋、卫生环境堪忧,既
缺乏保障食品安全的生产标准,又没有足够的检测设备。而相应的小食品店也是星罗棋
布,流动的食品小摊贩更是不计其数。面对这样一种复杂的局面,的确存在着监管难度,
监管之手难以触及每一个角落。
但这显然不应当成为监管不力的理由,农村不是食品安全的法外之地。农村食品安
全工作责任制与责任追究机制是否已经建立并得到了有效的执行?对农村食品生产企
业的生产许可、销售许可、餐饮服务许可等各项许可证的发放与监管是否到位?对农村
食品安全负有监管责任的政府部门是否认真履行了职责?部门之间是否建立了农村食
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有没有形成监管合力?如果面对问题,一味地找客观理由,而不
从职责职能上想办法,农村食品安全就永远无法好转。有关政府部门只有开动脑筋、“对
症下药”,化被动检查为主动监管,想方设法创造有利于监管的条件,才能彰显政府的
责任心。
别让农村成为食品安全的法外之地,道理谁都明白。要想让问题食品在短期内彻底
远离农村,也不实际。从乱到治,需要一个过程。做好农村地区的食品“全链条”监管,
工作量大、难度高,有关部门必须打出一套“组合拳”,推出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强化。
要让问题食品在农村无处藏身,就必须着手强化监管环节、层层落实责任。筑牢农村市
场的食品安全线,进而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问题。
乡村渐次消失 (王克楠)
一
我所在的乡村——河坡老街即将被拆迁,因为她是个城中村。
真的拆迁了。她消失的时候,我也消失了。我在山区一个中学讲课,讲一个月。回
来的时候,她已经消失了。我来到现场,街道消失了,磨盘消失了,老井被建筑垃圾填
满了,到处是瓦砾和乌烟瘴气。这还是老街吗?是我梦回萦绕的河坡老街吗?红的茉莉
花,绿的香椿树,高一声低一声的狗叫,老胡同里的神秘,青砖瓦房里的说古,一切的一切,真的消失了吗?
拆除老房子的那天,我在山区坐卧不宁。我与老房子、老街道有心理感应。晚上和
搞建筑的弟弟通电话,他和许多老街坊在拆迁现场,用眼睛凭吊老街道、老房子的升天。
弟弟说,拆迁是用机械化完成的,具有铁手的特殊拆迁机械,伸着二十几米长的胳膊,
尖刀一般把尖利的爪子扎到老房子和老楼房的肌体,生生肢解了老房子的手脚,剖出了
老房子的心肝肺。整个工地上灰烟弥漫,就如战场上硝烟弥漫,到处是杂乱的破碎的水
泥和瓦砾,老房子在这样的进行曲里灵魂消散。老街坊们看着,看着,默然无声,参加
过淮海战役的周大爷终于坚持不住了,心脏病发作,迅速喊来 120,送到医院抢救。我
多少有点庆幸自己没有在拆迁现场逗留,如果在的话,性情的我一定会嚎啕大哭的。
……
我小心地在老街的躯体上行走,轻轻地,每一处都是她的伤口。终于找到了东河胡
同 8 号,我家曾经的老宅子。眼前的老宅子已经由立体变为平面了,碎砖盖着碎砖,瓦
片连接着瓦片,躺在地上只有空空的轮廓。轮廓里再也找不到八仙桌的具体位置,找不
到院子里棋台的位置。要找,只能凭借想象。曾经实在的东西,现在只能借助想象才能
完成有点悲凉。走着,陡然从碎瓦砾里露出一小块深蓝的东西,像是翡翠,也像是天空,
定睛看竟然是家的门牌,是派出所当年叮叮当当钉到门头上的门牌。我如获至宝,把门
牌捧在手心,小心地抹去上面的灰尘,她已经被碎砖砸得伤痕累累,我依然像是捧着自
己的心脏,回到另外的出租房。
二
河坡老街,一条建村 1000 多年的老街道,一条有温度有弹性的街道。
这个街道里有住户 100 余户,本地的,西部或者东部县份到这里安家的都有。不管
来自哪里,到了这里,就成了一家人。我们家的院子很大,院子里有槐树,槐树上有鸟
窝。我家的北邻张大爷家的院子更大,他家的院子就是一个大菜园,白菜,萝卜,韭菜,
西红柿,菠菜,茄子,冬季消停,夏季开花,应有尽有。他家的菜园就等于我家的后花
园,只要想欣赏,打开后窗就可以。菜园子是蝴蝶的家,因此他家的院子是蝴蝶的王国,
红色的,黑色的,黄色的,当然白色的居多。我家的堂屋的后窗很大,看着菜园的风景,
有时傻傻的蝴蝶就会误飞进来。我小心地捏住它,再把它送出去。张大爷家还有一口水井,井直径有两米多,井口滚圆,清水涟涟。井口上安置有水
车,搅水车浇菜,哗啦啦,哗啦啦。水车的摇把是铁的,哐当当的响,是白昼河坡老街
的田园音乐。当然,能与水车的声音比美的是沁河,沁河很乖巧,在别的地方走弯道,
而到了河坡老街这一截是直道,因此,水利局的人的这里掏了一个涵洞,筑起了一座堤
坝。有了河坝,河从上面漫过,激发水花,河水流到这个地段不唱歌简直无法通行。不
知疲倦地昼夜唱歌,白日稍微模糊,晚上清晰动人。河流的歌打动了东风豫剧团的演员
们,他们总是喜欢起五更,在河坝的这一带吊嗓子,啊……噫……非常有趣。
……
我觉得这条老街道是一棵大树,树杈上结满了各家各户。关门,是一户;开门,是
一家。老街坊们平时做饭吃饭,不是在自己家,而是端着碗串门,或者蹲在自己家的门
口吃,一边吃,一边大声地唠嗑。街道里有了大事,各家出代表坐到一起商议,抓阄表
决,公平公正。如果遇到红白喜事或者是修房盖屋这样的大事,更是全街的大人小孩一
起出动,有力出力,无力出钱,你帮一点,我帮一点,就把事情搞定了。
在人人自危的年代,老街坊们依然缓慢的按照原来的生活节奏生活,政治化风浪对
这条街道影响很小。改革了,开放了,城市要发展,城中村要让路,改造城中村改造抵
达这里时,遇到的“阻力”也最大。老街坊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赔偿的金额上,而是放
在回迁上,如果不回迁,就如断掉了他们生命的根。政府很是理解,把回迁的问题解决
了,街坊们就把精力放在旧物保存上,想保留张大爷院子里的那口荡漾了几百年的井,
想保留街道里唯一的一户秀才人家的门楼,想保留我家院子里上百年的老槐树。最后的
结果,这些东西皆是因为“非文物”,老门楼和老槐树也不是什么名人故居,都不予以
保留。
说实在的,对于我来说,我所想保留的是老街道里的诗意,虽然老街道没有复杂的
风景,只有有太阳和月亮。白天,阳光在街筒子里串来串去;晚上,月光从窗户棱子里
照进各家各户,用光泽滋润炕沿里的梦。老街坊们梦很悠长,很缓慢,影响了街道的生
活节奏,慢条斯理地走,不慌也不忙。街道外面的新鲜气息,常常不能直接影响老街道,
总是拐几个弯,弱化了,滋润了,才能硬性到老街道的生活节奏。
至于什么是文物,什么是名人呢?我的理解是,文物就是凝聚了 1000 多年的人气寄托,名人,就是和谐了上千年的“场”。我表达的太抽象了,说服不过拆迁干部,只
能按照他们说的办。
三
城市正在膨胀,乡村正在消失。我所在的城中村迟早是要消失的,只是我没有想到
来的这样快。
我所在的城市正在迫切需要现代化,需要通过整合房地产来刺激经济的发展。一切
的行为和发展经济有关。在这个城市里行走,好多时候不敢转身,一转身,河流就被钢
筋水泥盖住了;一转身,浑厚的乡村变成白花花的高楼群了。更不要说在许多电视小品
里,乡村被贴上落后的标签,农民被打上落后愚昧的标记。
要进步,就必须有拆迁,我所在城市里的城中村一个个消失了,刘家场、郝庄、焦
窑街、窦庄、建新街、沁河街……一个个村名从城市版图上消失了。……后来,我查了
一下资料,据说整个河北省列入计划需要拆迁的城中村有 634 个,也就是说,634 个村
庄的村名将要从河北版图上消失。那么全国呢,到底有多少个村庄正在消失和即将消失
呢?
……
面对一个个村庄的消失,我观察到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态度不同,20 岁左右的年轻人
喜欢单元楼里的方便,冬天不用受冷,夏天不用受热,四个季节变成一个季节,喜欢享
受煤气和暖气的适宜生活。偏偏老年人不喜欢这个,我的一个本家姥爷是一个老秀才,
他一个彻底的扎根派,他看着村里的鸟儿,看着井里的水还算清澈,过得特别滋润。坚
决不离开村庄。他的枕头边放着《论语》《诗经》,不在这些缺乏现代化设施的老房子里,
他就没有办法生活,整个搬迁的过程,我担心他老人家这关不好过,可是,他偏偏在搬
迁前去世了,驾鹤西去,死得恰如其时。
……
在村庄消失时,几乎是附加性地将月光下审美也一起带走了。霓虹灯营造出城市的
繁荣和迷乱,无法代替原生态的月光。还有与星辰相依的山岚,还有白雾在田野里的舞
蹈。夜境里的乡村即使孤独也让人踏实,而城市繁荣的深处却让人觉得很不踏实。由乡
村和城市作为对比和对照,城市可以有一面镜子。乡村的消失,使得城市成为盲目发展的怪物。我由于工作的原因,走过南方和北方的许多城市,看到了相同的高楼,相同的
建筑形式,相同的小区结构,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国,我很难无法分辨是在古老的城
市还是在年轻的城市
乡村依次消失,我担心的不仅仅是乡村,担心的还有城市。
四
说到乡村,不能不说到庙会,庙会是属于乡村的风景和乡村的文化。并不是每个村
庄都有庙会的,我所在河坡老街没有庙会,但是相邻的刘家场、郝庄都是有庙会的。
于是走亲串友的日子,更重要的还是烧香敬祖、祭祀先人。人类之所以文明,是因
为继承了先人传下来的文化,对自己的先人由衷的崇敬。为了祭奠先人,每到庙会,村
落里往往要集资唱大戏,往往敛戏份子,戏份子敛到谁家,一般不会拒绝的。……戏台
上演的是历史故事百态人生,戏台下是现今活生生的百姓生活,还有捏面人的、吹糖人
的,卖糖葫芦的,祭奠的纸箔,各行营生,应有尽有。
看戏的人多,一张张脸随着剧情而生活不已,台下是人,树杈上是人,离戏台不远
的房顶上也是人。锣鼓家伙一响,三里之外也听得到。这时,我实在无法想象如果把这
样的大戏搬到单元楼该怎样唱,文化是分种类的,离土地近的文化只能在土地上才能滋
润。城市的房前屋后,再没有了可爱的水果和植物的环绕,离开了绿色的包围和滋润,
代之为呆板的千篇一律枯燥的墙,高而发呆的墙壁。在城市,因为缺乏植物陪伴,生命
就变得枯燥了,睁开眼睛,当然知道该去拼搏了,但拼搏的结果怎样,自己并不知道。
走在城市的夜晚,即使是万籁俱寂,也听不到夜虫的叽叽,听不到灵魂的声音。是的,
灵魂缺少了宁静的夜晚,就缺少了反衬的镜子。
拆迁的风声很紧,河坡老街几个老人可能预感到这个街道即将消失,2008 年庙会前
一天,搞了一次全村落的大聚餐。这次聚餐被人称作百鸡宴,其实不止 100 只烧鸡;各
家各户都要带两个烧熟的拿手菜,其实各家拿来的不止是两个,有三个,有四个,有五
个的。桌子有从学校借的,也有各户的桌椅,各种大小不一盘子碟子……仿佛大家预感
到这是拆迁前的最后一次会餐,聚餐组织的很用心,隆重而热烈。为了转移老街坊们的
伤感之情,领头的还从剧团请了唢呐手助兴,街坊们有擅长说唱的,即兴表演,唱的,
说的,聊的,比过节还红火。大家敞开心扉说话,说这些年,说上一辈,说老祖宗怎样从山西洪洞县迁民来到这
里,再没有矛盾,只有说不尽的无限感情。邻里之间过去有点小小磕碰的,都在这个晚
上一笔勾销了。老街坊们的子女也有从外地赶回来的,说着外地的变化,说说平时没有
说过的话,说着自己对这条 1000 多年老街道的感情。可是,谁也不提“拆迁”两个字,
因为那两个字如地雷一般碰不得。,碰就要响,一碰就要伤悲,所以,偏偏不说那两个
字。老街坊们一杯一杯的碰酒,彼此说着掏心窝的祝福;有的男人喝醉了,喝倒了,没
有一个人哭的。我是一个诗人,常常多愁善感,但在这次街坊大聚会没有哭,留着清醒
的头脑去思考过去和将来。
我想到我们的历史从农业文明里走出来的,想到乡村曾经是多少人的精神栖息地啊。
小桥流水,小河潺潺,在河岸浣衣的妇女,冬日的白雪,夏天的蝉鸣,绿阴如盖,鸡叫
狗吠,老死往来。四季分明的气候,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但是不无悲哀的是,看到美丽
的景色正在变成人们的回忆,在中国 960 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蔓延着一个公认的经济现
象:城市化建设正在加快步伐,城镇建设无限扩张,水泥钢筋的高层建筑疯狂的增长。
城市覆盖农村,土地远离人生,祖祖辈辈留下的耕地越来越少。这一切仿佛是告诉人们,
楼盖的越高,离现代化就越近,离人类文明越近。
大拆迁不仅仅是邯郸,不仅仅是河北,是一个全国性的经济现象。凡是古老的城市,
太原、济南、郑州、南京、武汉、重庆……拆迁工作非常密集。拆迁是经济现象,拆迁
更是文化现象,可惜做行政工作的同志往往在前者下功夫大,后者下功夫小或者是忽略
不计了。城市的发展,必然要以消灭村庄为代价吗?据说,在两个最为稳定的现代国家,
英国和美国,乡村并没有随着现代化进程而隐退。我们在消灭城中村的时候,是不是也
该为这些承载着百姓灵魂的地方留下一点印记呢?比如留下一棵树,留下一块碑,留下
一个亭子……让老人们拄着拐杖看老街的时,有个去处;让灵魂升天的时,还能在遥远
的天际看到曾经生活过的一方绿地。
放眼中国的城乡,不仅仅城中村在消失,更多纯粹的乡村也在消失。在整个的中国,
乡村正以所未有的速度从古老的土地上退隐。人的退隐还可以出山,乡村消失了,还能
回来吗。乡村的缺失,带来了相随的文化缺失。世界是多元的,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也
是多元的,缺乏多元,就远离了成熟。城镇化需要发展,人们也需要人文关怀,真的是一个难以两全的难题,但愿有更多的成熟的行政领导人能妥善处理这个课题。
诚以斯言,是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