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高考作文写作:关于“常识”的写作指导(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直击高考作文写作:关于“常识”的写作指导(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ID:348213

大小:18.17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6-2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直击高考作文写作:关于“常识”的写作指导(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原题呈现】【衡水中学 2020 届高三联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古人通过对物候节气的观察,总结出“清明前 后,种瓜点豆”;《诗经》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大火星出现在西边天空,天 气开始转凉;婴儿成长也有“先会走,再会跑”的说法。而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时,医学 专家的一句“你在家里不是隔离,也是在战斗!闷两个礼拜,病毒也要被你“闷死’了”, 更把复杂的医学专业知识表达成为风趣的常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亿万人民居家隔离。 从事实来看,常识的背后常常蕴含着道理和科学规律。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材料分析】 该写作材料是中规中矩的任务驱动型写作素材,有具体的话题,即写作情境,有由 写作情境衍生出来的驱动的写作任务,即问题情境,有共识性的写作要求,即规范情境。 就完整的写作流程而言,三种情境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既有具象性的个性化要求,也有宏 观性的共相要求。写作时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不至于偏题、走题。就提供的写作 情境材料看,其所给出的真实情境的主题信息是强调常识在生活、社会和人生中发挥的 重要作用。从语义上分析,材料从两个层面提供立意的思考维度:一个是从远古的日常 生活和典籍,即古人通过观察物候来安排耕作,《诗经》中记录了人们通过观察星辰来 判断天气的角度;一个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婴儿的成长总结出成长的顺序。不论是 史料典籍,还是日常生活,这些都说明无论是在传统文化里,还是身边最常见的生活现 象中,都蕴含着常识,而且都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列举了两个方面包含常识的材料之 后,接着把视角投向现实生活,举出医学专家把复杂的专业知识表达成风趣的常识,变专 业为寻常、化抽象为形象,使得人们易于接受。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些事实无不说明 “常识的背后存在着某些道理和科学规律”。从语义上梳理了材料蕴涵的意义,明确了写作话题的范围和指向。作为写作材料, 准确理解它的意思只是写作的前提,通过浅层意思的理解搞清楚内隐的意思,及其隐含 的关系是写作的关键。综合分析材料可见,不论是书籍资料的记载,还是日常生活,都 在强调一个事实,即常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我们应该懂得常识,应意识到常识在现 实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只有认识和尊重常识,并以之服务于生活和社会,才会避免一 些不必要麻烦的发生。很显然,认识常识、重视常识、利用常识是写作重点关注的内容。 厘清了话题情境材料的内容,明确了写作的方向。至于由材料“驱动的写作任务和要 求”,只是宏观性地作出规定,并没有具体的细化,这为写作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 【写作指导】 常识,指普通知识,即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 包括生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作技能、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 识等,一切基于敬畏自然。写作材料从理论和生活两个层面对常识进行了形象化的解释, 说明了常识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而从深层意义上分析,材料至少包含了 两重思辨关系:“常识”自身的特点——常见却重要,因此作文中使用的素材要能体现这 一特点;“常识”与道理和科学规律的辩证关系。常识的背后常常蕴含着道理和科学规 律,道理和科学规律也可以用常识表达出来。按照这样的思路对材料进行深度挖掘,“清 明前后,种瓜点豆”,说明耕作要遵循节气,其意在强调做事情应该遵循事物的规律,不 能“违背农时”;“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即认识事物、解决问 题时应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先会走,再会跑”,事物 的发展有顺序性,不可舍本逐末,要循序渐进;“把病毒闷死”说明要隔离,要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要区别对待,不可能千篇一律的一刀切。 读出材料背后隐含的深层意义,以及各自的侧重点,为写作的立意构思奠定了基础。 综合来看,可以从多角度进行立意,如“常识不可轻”,即常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常识中有‘理’”,即拨开现象看到本质的东西,认识事 物和看问题不能仅止于表象;“‘常’之识,‘理’之趣”认清现象和本质,从常识中 发现情趣和理趣;“重视常识,尊重科学”,即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按照规律办事;“观生活常识,学科学规律”,常识是长时间的生活经验的积淀,凝结着先人的智慧,善于 通过现象看本质等。写作时可以抓住一个方面,也可以把个性的材料进行共性化地提炼, 萃取出共性的进行写作。既然材料是写作引发的原点,所以构思立意必须立足材料划定 的范围。当然,立足材料,并非意味着拘泥于材料,应该把视角投入到社会生活之中, 围绕“常识”这个核心选择视角“独抒性灵”。写作过程中,在关注生活、社会和人生 的同时,适当地兼顾材料。只有这样,作文才不至于给人造成游离材料之感。 【范文示例】 常识为导引,规律应遵循 “大道至简,大巧若拙。”平凡中孕育伟大......精简的语言蕴涵的是智慧。不论是自 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许多看似稀松常见的事情,它们表现出来的特质不仅仅是个性化 的,更带有共性的意义。也正是这些共性的框定,它们的存在与发展才不会出现旁逸斜 出的状况。 自然物语,人情世态,虽然呈现的方式不同,但是它们之所以按照各自的程式存在 与发展,其实背后都有一双巨大的隐形之手在掌控。这双大手从显性上看只是习以为常 的现象,而从本质上说则是一种不可抗拒、不可违背的规律。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云 卷云舒......这些看似自发性的生命展演,其实它们的荣枯涨落聚散,并非无序的散乱呈 现,而是随着天体的运动不断发生着改变。没有宇宙引力的作用,万事万物不可能生存, 寒暑易节、斗转星移也不可能发生。 自然风物的变化对世人来说只是寻常之景,而隐于背后的则是共性的本质存在。自 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是这样。人类社会从荒蛮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发达,既是生产 力的发展和科技的推动,也是社会自身规律发展的结果。从刀耕火种到隆隆的机器轰鸣, 从农耕文明步入科技文明,一些看似简单不过的现象,其实内里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对这些道理的认识和了解,除了依存于现象,更要回归到事物自身的规律上。 作为社会性的生物,人类行走于世,被各种现象包围着。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时,对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前提。遵循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才不至 于走很多弯路。“清明前后,种瓜得豆”的“不违农时”,才不会“饿殍遍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才没有冻馁之苦。日出月落,白天与黑夜的交替,世间万物生长的 节序才不会被打乱;一日三餐,是人活着的基本保证。活着是前提,温饱是保障,发展 是根本。“只有解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求,人类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神创造。” 不过,对事物的认识,对规律的掌握与运用,不是“直奔主题”即可实现,而是需 要借助常识的牵引。“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不论是从一般到特 殊的演绎性认知,还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性认知,要准确地了解,依托常识不可忽视。 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重视常识,遵循常识背后的规律,这样才能攻破一 个个堡垒。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