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高考作文写作:东三省三模:大学生就业,何去何从?导写(附:详解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直击高考作文写作:东三省三模:大学生就业,何去何从?导写(附:详解及范文) 作文题【2020 东北三省三校三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就业选择不仅关系到大学毕业生的发展和前途,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 会稳定。目前大学生中出现三种就业选择:去最有“钱途”的地方,于是薪酬高的 大城市、大企业成为首选;去最能施展才华的地方,于是更看重专业对口、创业环 境、职业发展空间;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于是去基层、去边疆、去农村。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对就业选择的思考出发,比较上述三种选择,阐述你的看 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情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国家认同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主要谈及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问题,呈现三种不同的就 业观。一为“钱途薪酬”,一为“个人前景”,一为“祖国需要”,不同的就业选 择,需要考生结合自身思考,权衡选择,阐述看法。这是行文的具体情境,考生需 要在这样的情境限制下完成写作。 2.典型任务的限制。考生要“比较上述三种选择”,不可只选一种或两种,不 及其他。在对三种就业选择进行比较时,需要结合材料的具体语境,体现自己对就 业选择的思考,选择的依据应当是“大学毕业生的发展和前途”“国家的经济发展 和社会稳定”,这二者不可完全割裂。“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一提示语提醒 考生应写成议论文。 3.价值判断的限制。“就业选择不仅关系到大学毕业生的发展和前途,更关系 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仅……更”使前后呈现递进关系,这体现出 命题者鲜明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考虑个人发展与前途无可厚非,但更要想到国 家发展、社会稳定这样一个更高层面。这就引导考生在就业选择时不能只重“钱途” “前景”,更要想到祖国、社会,将个体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之中,将“小我” 融入“大我”之中,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在对三种就业选择进行比较时,考生必须在论证时阐述 对三种就业观的看法,最后表明自己的观点。在阐述过程中,考生可以见仁见智。 “比较”之余,考生也需要权衡选择,表明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可着重阐述其中之 一,也可结合三则就业观建立起彼此的联系。例如考生可谈“扎根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自我价值;也可谈“钱途”不及“前途”,而心中若装着国家 的发展前途,会更有利于才华的施展。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在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时,可援引事实,支撑 论点,素材丰富;也可阐释道理,对比论证,个人对于就业选择的立足点不同,思 考的方向自然不同,尤其在对三者进行比较时,考生可根据个体经历、自我选择等 有所侧重地来写。 解题 这是一道有具体情境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价值观和理性思 维。考生行文时需要根据情境,结合任务展开写作。三种不同的就业观体现不同的 人生选择、不同的价值判断,考生要在权衡比较中做出选择,是只为“钱途”,还 是着眼长远,为个人前途而谋划,还是要为祖国的需要,考生在论证时要有所侧重。 结合材料中的价值判断限制,考生在选择时既要体现“小我”,更要体现“大我”, 可以施展才华,但更要心系国家,有所取舍。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只为“钱途”,实无“前途”。 2.心怀“大我”,才美尽现。 3.国之所需,我辈“前途”。 4.国之所需,心之所向。 5.心怀担当,扎根基层。 6.青春奉献祖国,书写时代风采。 …… 偏题立意: 1.就业选择的重要性。(片面理解材料) 2.人生在于选择。(脱离材料具体情境,空谈“选择”,流于话题)3.只陈述三种就业观,并未比较,也未体现个人思考。 …… 下水文 国之所需 心之所向 齐志伟 柳青在《创业史》中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的确如此,面临不同的就业选择,我们又当如何权衡? 是看重“钱途薪酬”,还是关注发展空间、施展个人才华?抑或放弃这些,到祖国 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责任在心,心怀家国,国之所需,心之所向。 毕竟,只重薪酬,不过是眼前之计,钱财为生活所需,但绝不能成为毕生的唯 一追求。如果就业之时,为了高薪酬,到大城市、大企业中去,难免局限了自己。 人生触手可及,目之所见,即为未来,独为了“钱途”而打拼岂不失去了真正“前 途”。前途无限,施展才华,注重专业对口、发展空间,实现个体价值,无可厚非。 但这毕竟是“小我”层面上的实现。如若每一个人只想着个体价值的实现,就业时 更看重创业环境、发展空间等,那么偏远之地又有谁肯去建设?每一个人都想成为 国家发展成果的直接享受者,谁又会成为国家发展的建设者、成果的贡献者?所以 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层面来看,每一个“小我”的实现都离不开“大我” 的贡献,只有心中装着祖国,将个体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之中,“小我”融入 “大我”之中,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需要我们放弃舒适,胸怀大局,听从号召。20 世纪 50 年代,一批交大人响应党的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 从此扎根西部,建设西部,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经过数十年的筚路蓝缕、 几代人的薪火相传,完成使命。他们才是真正奉献自我,升华自我,尽显个人风采。 后辈当以之为榜样,国之所需,心之所向。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艰难困苦之中拼搏奋斗,实现自我价值。“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只有经受淬火锻打,才能增长本领,积淀自我,不 断向上发展。清华毕业的大学生干部乐焰辉说,“基层经历让我从‘嫩肩膀’变成 了‘铁肩膀’,让我在接地气中有了打胜仗的底气”。正是坚持在基层积蓄力量, 不断奋斗,历练自我,方才拔节抽穗,倾听生命之声。如今又有多少 90 后毕业生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条件非常艰苦、师资极其缺乏的农村偏远地区,扎根基层,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以梦为马烛照学子,为农村孩子点亮希望之灯。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淬火锻打,放弃舒适,心怀“大我”,满腔赤诚。不 求薪酬,不问前程,只求以己之力,虽微弱,却足以“撼动”山河,用青春和热血, 冲锋在前,发光发热。愿如此选择,此生无憾!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