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高考作文写作:“诗人之痛”作文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加入VIP免费下载

直击高考作文写作:“诗人之痛”作文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ID:348262

大小:22.18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6-2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直击高考作文写作:“诗人之痛”作文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作文审题与构思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 春·长沙》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 读了以上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 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文题解析】 试题要求“以其中两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即要求作文立意能兼涉两则名言。兼涉 方式不外两种。 第一种,是让两则名言的观点在文章中连续出现。比如: 虽然人生短暂,“譬如朝露”,但我们仍要勇奋力拼搏,“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以下优作中的《诗人之痛》就是采取了这种构思方式,借文人仕途之痛把苏轼和陶 渊明串联了起来。 不过,由于四则名言是在不同情景下表达的不同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直接串联的余 地很小,而如果直接并举,成文又难免割裂。所以不推荐这种写法。特别是平时练习, 要多尝试下面一种立意方式。 第二种,是从选取的两则名言中自行提炼一个话题,从而立意写作。提炼方式又有 两种: No.1 取其同即发现两则名言的相同(相似)点,加以总结形成立意。举例如下 ①+②:“去日”“记否”都在留恋过去 ——立意:感慨逝去是文艺的永恒话题。 ①+③:“朝露”“烟雨”都说人之脆弱 ——立意:用诗歌消解愁苦是诗人的智慧。(如以下《浮生高歌》) ①+④:“对酒”“丘山”都是逃避现实 ——立意:人们都在渴望逃离现实的困扰。 ②+③:“谁主”“谁怕”都有自信自足 ——立意:唯有豪情在,世事无可忧。 ②+④:“中流”“丘山”都在介入自然 ——立意:在拥抱自然中获得人生的从容。 ③+④:“竹杖”“丘山”都带出世情怀 ——立意:放弃世俗欲望,回归本真境界。(如以下《一丘一壑也风流》) No.2 辨其异 即找到两则名言的矛盾(争议)点,加以总结形成话题,在比较中选择一则名言的 观点作为立意,或提出自己的观点作为立意。而找到不同点的前提是锁定相同的区域, 所以争议点往往可以在之前那组立意的基础上形成。举例如下: ①+②:“朝露”与“浪遏”,一消极,一积极 ——话题:回首往事让人消沉还是给人力量? ①+③:“苦”与“轻”,一沉重,一旷达 ——话题:个体的渺小让人沉重还是让人洒脱? ①+④:“去日多”与“无适俗”,一哀吾生须臾,一愤举世皆浊 ——话题:困扰来自生命的短暂还是个性的不容? ②+③:“遏飞舟”与“任平生”,一反抗,一顺受 ——话题:我们的能动性,是改变世界还是改变自己?②+④:“主沉浮”与“爱丘山”,一进一退 ——话题:在逆境中,是奋身进取还是抽身退守。(如以下《“主沉浮”与“爱丘 山”》) ③+④:“芒鞋”与“丘山”,一近一远,“任”与“爱”,一随一求 ——话题:隐逸,在心境还是在环境,在自得还是在追求? 相比之下,“辨其异”对材料分析得更加细致,挖掘得更加深入,但需要更多的思 考步骤,如果不能挂靠到自己比较熟悉的话题上,难度就特别大。这次写作,有些文章 把握到了名言的争议点,但在之处差别后,不能进一步比较剖析从而得出自己的取舍判 断,而是止步于现象,以两可作结,比较可惜。 【优秀作文看这里】 诗人之痛 王芊芊 毕飞宇在《小说课》中提到,不同于西方诗人为诗而痛,中国的诗人是为仕途而痛。 我们的中国诗人写诗歌,是痛的,但痛到极致,反生出坦然与自然的率真。 初读东坡的《定风波》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少年心性,总觉世上有好多风景 可看,自然认为这“一蓑烟雨”是闲情、是乐。殊不知,这“一蓑烟雨”是诗人头上的 剑与刀,句句是痛,字字是悲。而这痛不仅仅是东坡的痛,还是古今所有文人的痛。 这种痛可以归为一句“空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曾开。”中国的士子,先是文 人,再是诗人。仕途得意,那便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仕途失意, 即有“长笛一声人倚楼”。士子、文人、诗人的多种身份,使得他们的诗歌不再是单纯 的诗歌,其中蕴意太多,以今人眼光是看不完全的,他们写爱情不是为了写爱情,他们 写香草美人也不是为了写香草美人。他们写天地万物、人情百态,最终只余下一句:我 什么时候才能做宰相啊! 可是,诗歌是社会的产物,诗人却是自然的孩子。不然,一个满腹官场风云、污浊泥淖的人,如何能写出如此有灵性的诗句?当然,诗中完全规避官场的人也有——“少 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他完全是自然的孩子。可是啊,直到魏晋不也只出 了一个陶渊明吗? 即使诗歌无法脱离仕途,我们后人在研读诗歌时看见的也不能仅仅是仕途与痛。那 一蓑风雨,烟雨是痛的,极致的痛之后就是坦然了。现实如《青衣》中“命中八尺,你 难求一丈”般无奈,也仍有《布莱克·沃滋沃斯》中以四分钱贱卖诗歌的诗人关注着一 棵芒果树的姿态。余华《活着》的书序中有言“没有希望的社会中从不曾真正绝望”, 所以啊,在痛过之后那一蓑烟雨仍是闲情的,他确实不怕“竹杖芒鞋轻胜马”,诗人是 坦然的,当然,是带着痛楚的坦然。 孟德斯鸠不是说过:“人在苦难中更像是一个人”吗?世上真正伟大的文艺都是描 写苦难的,诗人在烈火般的尘世中将诗磨成一柄利剑,洞穿了自己的胸膛,而剑光的余 温尚在,照亮后来者的路。 诗人之痛是幽微的,所幸后来者也有痛,而痛是可以开出花的,所以肉体凡胎也能 永恒不朽。 浮生高歌 赵寻 “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 日本俳句大师小林一茶写下这样的句子,古往今来,多少迁客骚人发出“人生苦短” 的慨叹,但这里的两个“然而”,又透露出了怎样的留恋与旷达。 既然人生苦短,不妨以豪情高歌。 当孟德置于“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境地之时,纵是一时凄怆,仍有“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的壮语,自是一世之雄;当苏子遭贬,前途晦暗,亦发出“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之语,终是名垂后世,这蜉蝣一生,俯仰之间,已为陈 迹,坎坷艰辛不可避免,那么这份旷达胸襟则是焕发人生意义不可或缺的钥匙。 诗仙写道“天地一逆旅,万古同染尘”,我们的光阴本就是弹指而逝的。旷达之人首先意识到此,但他们决不拘于“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的虚无感伤,而是基于 苦短岁月之上,屹立起新的思考,人生几何?我们存在一场的意义在于何处?卡尔维诺 在《不存在的骑士中》给出了一个答案:是心中那份开阔与豪情给予了本不存在的骑士 一个实在的灵魂,让一副空空的盔甲在凡人的一生中拥有了意义,无论是对酒当歌的一 生,还是一蓑烟雨的一生,都是面对时光洪流一份豪情的解答。 即使如此,迷惘仍在,谁又知道自己澎湃的火焰不是将熄未熄的烛火一点,尤其是 在四笼的黑暗之中呢?但是,没有这一点火星,会将永远困于灰暗的迷雾之中,重病的 约翰施特劳斯也曾筹备在所剩无多的时光里与战后维也纳的萧条中,一年多都未交上乐 稿,但音乐家旷达的天性让他再次高歌,《蓝色多瑙河》欢快的旋律流淌出,不仅是自 身的释然,更是给全民族的振奋,站在每一片苦痛的沙漠,与虚无的黄昏时,拿出坚定 的勇气,吟啸徐行,大笑着燃起内心的火把,以豪情冲破桎梏。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那么便以旷达为欢,行走过这一生吧,山头斜照自会迎来,我们的名字不会是露水 一闪。 一丘一壑也风流 李思齐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不仅《诗经》,想来用“思无邪” 拟人之真情无华,直抒不矫也是再恰切不过了。如此,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与陶 渊明的“性本爱丘山”般的豁达与真率不失为一种洒脱与淡泊了。 人们自古即对洒脱与淡泊怀着敬仰之心,将其视为清正、高尚的人生态度,从而突 显自身气质品性的高洁,“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屈原的孤傲狷介非他人可拟, 也更是他一生愤懑而身后满名的原因之一。世间不乏洒脱不羁之人,“契阔死生君莫问, 行云流水一孤僧”,生死未可知,只道一身行衣,于苍茫天地间隐匿了踪迹。“天子唤来 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若是寄情于酒,行舟流水,纵是天子来唤又何妨?此般脱 俗心性,着实难得而令人钦佩。如此说来,若是心无杂念,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使心得悠然畅快,便是一丘一壑 也风流了。 然而真正的洒脱淡泊做起来又谈何容易?又有多少人真的在人间游戏,愿意秉烛夜 游?或许大家不愿做的,是锦衣夜行罢了。苏轼曾道:“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 清明。”忧思感慨不言而喻。人生这盘错综的棋局,或许对弈中早就弥散在似花似雾的 心境里了。“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人纵有 百般清雅自许,终究是情放不下,像锁盘困住了人的心。又或许留恋世俗的荣华与地位, 割舍不下,如此这般,洒脱快意便无从说起。当然,人之常情自是要有,可若是被物欲 牵绊,人生便要沉重许多了。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沉溺于对虚幻浮华的追求,为自己谋取利益,终归会 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的墓志铭而言:“我们顺流而下,却如同逆水行舟,不断退 回到过去。”或许将这一切看淡一些,去更远大的世界赏陌上花,观锦鳞游泳,则会拥 有更宽大的胸怀与气魄,是以包容一切的不圆满。 “竹杖芒鞋轻胜马”,望去,“一丘一壑也风流”。 “主沉浮”与“爱丘山” 杨昊文 古往今来,志气满腔渴望建功立业者数不胜数。革命领袖毛泽东的一句“谁主沉浮” 问得掷地有声,豪迈之气毕露。然而,“性本爱丘山”的五柳先生却远离尘世,置功名 于身外。 “主沉浮”与“爱丘山”的矛盾从来没有停过。岳飞的一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 谈渴饮匈奴血”是个人志向与家国情怀最好的融合,留得名垂青史;范仲淹发出的慨叹 “忧国忧民”是把个人利益上升为社会利益的崇高境界,为后人所景仰。与此同时,“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贫乐道,看破红尘代表的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 “不知东方之既白”的苏轼更是将“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浑洒得淋漓尽致。在罗 马东征的铁蹄已经踏入家门时,阿基米德还沉浸于真我的世界;法家纵横家激扬文字时,道家却在“无为而治”中骑青牛而梦蝴蝶。 何为其然也?有些志在千里之士对隐士嗤之以鼻,隐者也在为这污浊的政治摇头不 已。这是人们不同志向的碰撞,价值观的碰撞,东西方的碰撞,农业文明与海洋、游牧 文明的碰撞,兽性与人性的碰撞。 志异使之然也。每个人的追求不一,价值观不一,家庭条件与教育背景不一,注定 使人们在“沉浮与丘山”的选择中有所差异。 文明使之然也。东方的农耕文明主流思想崇尚安居乐业,崇尚和谐,而非西方游牧 文明与海洋文明崇尚的冒险精神。随着民族战争,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造就了 价值观的交融与合璧。自此,“沉浮与丘山”的选择日益复杂。一部分人用温和的人性 对事,此即丘山,一部分人用人性净化后的兽性对事,此即沉浮。 虽说矛盾不止,但碰撞中交融再齐同向前才是上策。兽性并非贪婪、残暴,而是人 性的本原,可以提倡。人性亦无可非议,性本爱丘山是净化心灵的上上策。这种人性路 线的抉择,亦并非两条平行直线——它们可以有交点。如果东征的罗马士兵没有把长矛 刺入阿基米德的胸膛,这将是丘山与沉浮最好的交融。 我们可以“百战穿金甲”,亦可以“一蓑烟雨任平生”。无论是金甲还是蓑笠,穿出 自己的体温,便是最好的选择。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