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大”与“深” ——“汉字之美与汉字传承”作文解析(附:精点细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汉字的“大”与“深” ——“汉字之美与汉字传承”作文解析(附:精点细评)

ID:348276

大小:136.61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6-2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汉字的“大”与“深” ——“汉字之美与汉字传承”作文解析(附:精点细评) 话题是汉字,新材料作文。 三读法审题。 第一遍,通读材料,了解梗概。 话题是汉字,新材料作文。 第二遍,分层品读,概括要点。 主要是主体段的品读概括。 材料共四则,围绕“汉字”这一话题展开。 第一段引用古籍中的记载,介绍汉字诞生之时的天地异象,强调汉字的神奇。 第二段借印度领导人之口写中国的伟大和汉字的美好。 第三段写日本某位名人对汉字的高度评价。 第 四 段 则 指 出 当 代 社 会 一 些 网 络 游 戏 和 个 人 博 客 中 出 现 了 一 种 特 殊 的 文 字 “火星文”,且这种现象成蔓延之势。结合现实情况可知,一般认为“火星文”不值得肯定,因为其有违汉字的纯洁性和汉字使用的规范性,是对汉字的不尊 重。 第三遍,理性分析,确定立意。 整体而言,可以分两层,第一层是前三段,写汉字之美;第二层是第四段, 写有人在亵渎汉字。 由此,汉字很美,故要传承汉字,立意已出。 出现的问题: 1.扣住了汉字,却没扣住汉字之美,或扣住了汉字之美,没提及传承汉字文化; 2.举不出例子来,或举出的例子是文学之美,而非汉字之美。 推荐标题: 1.小小中国字,泱泱大国情 2.尊重汉字,保根固源 3.品味汉字之美,书写传统文化 4.品中国汉字,传文化之魂 5.品汉字之美,传汉字之韵 6.汉字之美,华夏之根 7.汲汉字智慧,取护汉字清源 8.传承汉字,守护汉字 考文赏析(一) 汉字的“大”与“深” 司润明 中国的汉字,随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历经风霜变革,不断成熟演化。一个个汉 字,不仅仅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它更有着深刻的内涵和载着一个文明的体量。汉 字的大与深,书写了我们璀璨的文明,更造就了我们丰富的精神世界。(由材料自 然引出话题和观点,扣题紧,观点明。) 汉字之“大”,在于它的包容与意象丰富。(对总论点展开论述,阐述汉字之 “大”的内涵。) 《春秋纬元命苞》载,仓颉穷天地之变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 潜藏。汉字是象形文字,如“日”就由“⊙”变化而来,形似太阳;而“月”就由 “”演变而来,犹如一轮弯弯的月亮。从甲骨文到金文,再从小篆到隶书,从楷书 到行书,经过世代相传,才有了今天汉字的龙飞凤舞、遒劲有力、博大精深。而汉 字的演变,又与它的包容有关。假如汉字没有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与其他外来文 化相融合,恐怕也早与那其他三大文明一样中断于历史长河。 汉字之大,更在于它意象之丰富。印度前总理对他的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 伟大的国家,它的每个字都是一首美丽的诗,优美的画。”正如中国古代的诗歌, 言有尽而意无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无言独上西楼,月如 钩”。“孤”、“独”二字,仿佛使人置身于长江畔、西楼上,孤寂开阔之境,亡 国抑郁之愁,令人回味。 (将材料一二灵活地运用开来,扣题很紧。几个汉字例子,论述了汉字包容与 意象丰富的特点,典型有力,语言优美,同时也照应了材料中所说汉字“如诗如画” 的特点。) 汉字的“深”在于它的智慧与想象的丰富。 汉字的智慧,在于它的微言大义,充满思考与智慧。《左传》中郑伯“克”段 于殷。一个“克”字,左丘明的态度跃然纸上。段乃郑伯之弟,但郑伯放纵他犯错, 不仅没有规劝,而是用了假装糊涂和欲擒故纵的计谋,早就做好了杀弟逼母的打算。 而孔子的思想讲究的是兄弟间的仁爱,不能放纵他犯错,更不能杀了他,故在此用 “克”字加以描述。 汉字的“深”,在于它丰富的想象。“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 也。”大鹏像羊角一样盘旋而上,飞向天空,借着六月的大风南下,庄子以他雄奇 瑰丽的想象,向人们传达着万物皆有所待的深刻哲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作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带领读者的 思绪飘向远方……(本部分照应材料三,所用例子精美,很好地展现了汉字的智慧及想象之美。) 传承汉字的“大”与“深”,需要人们心存敬畏,规范使用。 《江南时报》中的现象,是一种变相对生僻汉字的“弘扬”,它追求的是表面 的引人注目和所谓“旧字新用”。但短期利益的背后终究会引导人们错误的理解与 认识,导致汉字的传承畸形与不可控的走向。传承汉字要有一颗敬畏之心,如“汉 字听写大会”“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宛如一股清流,带给我们文化的涵养与 精神的升华。(照应并分析材料三,联系现实,反对亵渎汉字,呼吁我们要心存敬 畏,传承汉字。)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宝库,更是世界文化的宝藏。我们要学习,更要继承与发 扬它的“大”与“深”,让它历久弥新,在新时代散发着更耀眼的光芒。(简短明 晰,收束全文) 名师点评: 本文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两点:一是扣材料非常紧,且将材料作为 素材灵活地用到了各个论证的环节中去,做到了让材料充分地“发光发热”;二是 汉字例子似信手拈来,可见积累颇丰,字句间充满了对汉字的热爱。 考文赏析(二) 汉字之美,华夏之根 李嘉豪 天地之变,仓颉创文字;华夏之根,汉字美如诗。泱泱千年古国,皇皇万里神 疆,诞生了华夏之根——中国汉字。 《春秋纬元命苞》载,创字之巨变;海外各国赞赏言,汉字之智慧与想象力。 汉字是华夏之根,更是如今中国所骄傲递出的自信名片。(由材料一,引入话题 “汉字”,并亮出观点,照应标题。) 汉字之美在外,形为画,律如诗。“东临竭石,以观沧海。”汉字形式优美,具有对称之美。正如印度前总理所 说:“中国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优美的画。”古往今来,它是无数“仁人 志士”的“上下求索”。它是一代大家王羲之,在书法的道路上推敲打磨,力求精 益求精,让汉字书法攀上高峰;它亦是拼音之父周有光,为汉字推广,他在音律中 浅斟慢酌,求索出合乎中国人的音律,为汉字锦上添花。倘若没有对汉字形式的追 求,中国汉字何以从甲骨,小篆,到隶书,楷书的演变?倘若没有对汉字的一份热 爱,何以“幸甚至哉”,唱响汉字之歌?汉字之美,正是它的如诗如画才让国人如 此陶醉,才使之成为中国名片,汉字得以享誉世界。 (好美的文字!先是用简洁的语言亮出分论点,照应材料二;然后用优美的语 言展开了对汉字外在美的论述,其中灵活地引用名言,最为优美,可见作者运用文 字之灵巧与用心;假设论证的运用,引人思索,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汉字之美。) 汉字之美在内,意若火,境若风。 “汉字是智慧与想象力的宝库。”汉字是象形字,既体现了古人的想象力,又 将智慧蕴藏其中。它可以是梅开林间的傲骨,零落成泥的余香;它也可以是《赤壁 赋》的豪迈,《石灰吟》的清冽;亦是负荆请罪的勇敢,逆流而上的执著……中国 最宝贵的民族精神,亦体现在这方正汉字之中。汉字是华夏之根,于破土之中现节 气,于方寸之中明精神。“一日看尽长安花”,汉字意若盛火;“又见西风”,汉 字境若徐风。中国的智慧与想象力,竟在汉字之中如此明亮,可谓“君子藏器于 身”,汉字美在精神。(由外而内,照应上一部分,论述仍然严谨,语言精彩依 旧。) 汉字是华夏之根,是国人的骄傲。但据《江南时报》报道,有类似乱码的“汉 字”在网络游戏和个人博客蔓延。这不禁提醒我们,保护汉字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亦是每个人的义务,更是我们永续中华之根的美心与精神。(联系现实,指出问题 所在,呼吁我们要承担起保护汉字的责任。) 汉字是中国最珍贵的财富之一,愿我们每个国人携起手来:弘扬汉字之美,护 佑华夏之根。让汉字之美吹拂华夏盛世几千载!让汉字之美立根万里国疆安如山! (整散结合,完美收官。)名师点评: 本文语言优美,流畅自如。灵活运用积累的文句,引用处熨帖得体,玩名言于 笔端。 本文逻辑清晰,论述严谨。由外而内谈汉字,由材料内而材料外,自然拓展出 来汉字素材,若潺潺溪水,自然流淌。 考文赏析(三) 尊重汉字,保根固源 刘晨晨 每个汉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撇一捺流畅大气,一横一竖刚直有力。然而现 在网络上出现一种现象,用乱码似的“火星文”标新立异,让汉字变得尤其奇怪, 失去了它们原本的含义。我认为,当持敬畏之心,尊重汉字,保根固源。(由材料 自然引出话题,语言优美,观点明晰。) 汉字是民族的根,我们要了解汉字,尊重汉字。 “仓颉穷天地之变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历经千年风 霜与沧桑,汉字也同我们的民族一起蜕变成长。它的模样在使用中简化,更便于生 活中的使用。汉字的发展史,亦是民族的发展史。看到甲骨文,我们便能联想起 “尔卜尔筮”的占卜,看到繁体字,我们眼前便能浮现七八十年代的上海街头。 汉字,在生活中太平凡也太常见了,以致我们往往忽视了它的美好。印度前 总理曾语重心长地对他的女儿说:“每个汉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 你要好好学习。”日本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井深大也曾说:“汉字是智慧和想象力的 宝库。”正是我们的汉字之美让他国领略到中国博大精深的魅力。别国尚且知道欣 赏汉字的意蕴,那我们又如何能够肆意改编捏造那些不通道理的句子呢? (分论点简洁明晰,主体论证部分充分运用了材料内容,并延及课内所学, 学以致用。) 汉字是文化的源,我们要尊重汉字,传承汉字。古人创作一首诗,在“推”和“敲”的使用上都要斟酌再三,而今却有人刻意 选择音近的字而全然不顾文字背后的含义,岂不是本末倒置?汉字代表的是一种长 期演变而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正是丰富的意蕴让它多姿多彩。“木叶”与“树叶” 仅一字之差,包含的意义却大不相同,“恨”也有遗憾和怨恨的差别,用心品味就 会发现汉字的世界妙趣横生。不要贪图新奇去标新立异,汉字的文化本就极具魅力。 (课内的几个例子,简单明了,切中肯綮,较为典型。) 不少人提笔忘字,不少人不愿写字,写信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有人唱衰汉字。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则为我们展现了对待汉字的正确态度,浅斟慢酌中品味汉字, 关注汉字背后的文化与典故。汉字是文化之源,我们要在尊重中传承并发扬汉字。 (联系现实,传承汉字文化,若能再照应开头的“火星文”,逻辑上会更严谨。) 汉字之美,美在结构,半包围全包围包罗万象;汉字之美,更美在情,字字可 珠玑,字字皆有情。我们要尊重汉字,保根固源,传承汉字,让汉字之花欣欣向荣。 (句子整齐,倡议有力,照应标题,可谓豹尾。) 名师简评: 一篇优秀的考场文:灵活运用材料,概括得当,运用合理;论述语言优美,课 内折射课外,散句中见整句,严谨中见典雅。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