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最新热点素材:人民日报最新时评(6.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最新热点素材:人民日报最新时评(6.23)

ID:348279

大小:27.77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6-2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最新热点素材:人民日报最新时评(6.23) 目录: 1、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2、 不想流浪,也不要流量,“大师殉网”为哪般? 3、 以法治建设守护美丽中国 4、 为全球抗疫注入温暖的力量 5、 维护国家安全立法,香港主流民意越来越期待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葛其恒 人民日报评论   半山腰突遇大雨,往山顶走,顶风冒雨;向山下跑,风缓雨舒。此时,应该继续上 山还是下山?“向上继续攀登!”登山专家给出的答案,令人意外,却有其道理。事实 上,去往山顶,虽然顶风冒雨,却不会有更大危险;而往山下跑,风雨虽减弱,可万一 遭遇山洪泥石流,后果不堪设想。风雨过后,青山叠翠、彩虹似练的绝美景色,正是对 逆风雨而行登山者的最好奖励。   当困难挡道、步履坎坷,当山重水复、歧路徘徊,我们不妨从攀登中借鉴破解困境、 滋养信心的办法。攀登每向上一步,意味着迈过了一级困难,离目标更近了一步。攀登 每向上一步,也意味着境界水平提升了一步,逐渐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攀登可以克服困 难、可以摆脱羁绊、可以快速突围,所以攀登总能给人以巨大的方向感、前进力和面向 未来的希望。如若遇围困时停留原地消极等待或者调头折返,看似躲过了困难,实际并 没有取得任何进步,因为困难依然在那里。   攀登之路虽然更为艰险,付出的汗水也更多,却是突出重围、实现目标的制胜之路。 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我们党在 20 世纪五六十 年代作出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重大决策。当时的中国经济实力 和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党中央决定自力更生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最终,“两弹一星”横 空出世。无论是面对革命困境还是面对发展难题,我们党历来都是坚守初心、不畏艰险。也正因为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所以我们才不断赢取“到处莺歌燕舞,更 有潺潺流水”的胜利局面。   学会攀登,因为攀登连通着坚守初心、超越自我的精神追求。山再高,往上攀,总 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攀登不同于悠然散步、肆意奔跑,无论多么艰险 都要朝着登顶目标行进,这必然需要忘我无我的奋斗和坚守初心的态度,不为美景所惑、 不为情绪所扰、不为孤独所烦,全身心沉浸于征途。步履在攀登,身心同样在攀登。理 想信念坚定、精神上不“缺钙”,实践行动中才经得住各种考验。正所谓:“志之所趋, 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善于攀登,因为攀登体现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决心意志。越是攀登险峰,越是 需要坚毅果敢的勇气,呼唤攻坚克难的能力。攀登中的每次抬脚都是一次挑战,行至险 要处,甚至每跨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牺牲,唯有逼迫自己、激发潜力,才能刷新攀登高度。 为了在同新冠病毒“赛跑”中抢救更多生命,湖北武汉在全国支援下仅用两周时间就建 成两所应急医院、仅用三周时间就建成 16 所方舱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伟大斗争实 践充分表明,只有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才能战胜磨难、跨过磨难,收获更大 的进步。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攀登上去了才算是进步,不断攀登才不会 退步。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攀登不止,中国必将更加自信地屹立在世 界东方,中国人民必能抵达更加美好繁荣的广阔天地。 不想流浪,也不要流量,“大师殉网”为哪般? 石羚 都说“人红是非多”,对于沈巍而言,不如说是“网红是非多”。从接触网络的那一 刻起,沈巍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不单单是指他从流浪汉变为网络主播后的身份变 化,也不单单是说从破衣烂衫、蓬头垢面到条件优渥、衣冠楚楚的生活巨变。更为关键 的是,身为流浪汉的他,还可以通过关门闭户挡住携“长枪短炮”慕名前来的粉丝。但 是,当他成为主播时,种种隐私被暴露在网络空间中,生活彻底失去了原有的节奏。对于“触网”,沈巍一开始是被动的。之所以被人冠以“流浪大师”之名,正是因 为他在街巷拾荒却又能引经据典的“扫地僧”形象,具有足够的反差感与话题度。哪怕 与他并不熟识,也并不妨碍网文作者通过添油加醋的叙事、怀才不遇的臆想、民间大师 的标签替沈巍“发声”,为自己谋利。然而,当沈巍成为一名拥有百万粉丝的主播时, 不实评价愈演愈烈。美化魔化者有之,自说自话者有之,沈巍无法左右如潮水般袭来的 网络评价。 成为主播后的沈巍,完全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禁止剃胡子,因为这是大师的标签; 奔波各地,连看报纸的时间都没有;请题字、约吃饭甚至拜干爹,线下空间被挤占殆尽。 在网络推手和观众粉丝的裹挟下,沈巍身不由己。直播温情关注少了,真诚讨教少了, 蹭热度多了,被消费多了,他成为这场直播游戏中的最大商品。卖人设、夺眼球的网络 营销策略,附着于直播产业之上的一整套生产流程,使得真实的人格让位于预定的人设, 使得自由的选择成为被迫的行动,让沈巍深感“肉体不再流浪,精神开始流浪”。 正如沈巍所说:我明明是抱着善意进入网络,却被整得遍体鳞伤。他把粉丝称为 “网亲”,希望大家成为相互关爱的亲人。但事与愿违,从私人聊天记录被发到网上, 再到被人偷拍诬陷“私下分赃”,再到任何行为都可能无端被“喷”,网络暴力使得初涉 主播的他备受打击。他试图用同样的善意与生活逻辑来应付崭新的事物,没想到网络世 界和生活世界的差距浇灭了他的热情。屏幕背后的不友好、不真诚,比身体的劳顿更令 他难堪。 有人认为: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说直白一些就是:你既然挣了钱,身不由己就是 必要的付出。但应该看到,在网络世界,随意虚构、给他人泼脏水、泄露他人隐私,在 任何时候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进一步说,网红明星不能因为工作具有公共属性就需要 让渡所有的隐私权、安宁权。无论是沈巍,还是大衣哥、跳舞夫妻,他们生活中与公共 利益无关的部分,理应得到尊重。忽略“大师”“网红”的人设,真正将他们当做一个 个活生生的人,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个人选择,这恐怕也应该成为观众和网友的基本共 识。 沈巍至今仍记得一位老奶奶,她经常和当时还是流浪汉的他聊天,在孙子生日时端 来一碗面条与他分享。而成为主播后,身边的人来来往往,却几乎没有人像这位老人一样真心把沈巍当朋友。从这个角度看,尽管我们不知道沈巍当初选择“触网”的初衷, 但他急流勇退的勇气令人钦佩。回归生活,找回自我,去感受美好,不失为一个明智的 选择。 流浪汉被捧上神坛,是因为特立独行的选择被人解释为反对世俗的精神,是因为 “流浪大师”成为一些人拒绝奋斗、远离都市的情绪出口。与其将似是而非的愿望投射 在沈巍身上,不如将他当作一面自我反思的镜子,想想如何在虚拟空间保持一贯的生活 逻辑,如何面对他人的期许与潮流的裹挟,如何在网络世界中保持自我……这或许比消 费“流浪大师”更有价值。 这正是:身在陋巷,不改其乐;知进知退,方为智者。 以法治建设守护美丽中国 竺 效 人民日报评论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民法典,在侵权责任编中增加规定生态环境损 害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并明确规定了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规则。这一关于生态环 境损害救济的实体规范,具有开创意义,既是我国民法典立法智慧的集中体现,也反映 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需求和期待。通过民法典进一步健全我国生态法治,不断完善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仅将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大助力,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侵权行为,侵害的不仅是普通民众的生命健康权、财产权等, 也会对包括环境在内的一系列公共利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长期以来,我国环境治理 中存在“企业污染破坏、广大群众受损、全社会埋单”的困局。如何以法治的手段督促 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落实主体责任,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自觉,是环境治理以及相 应法治建设的重点任务。近些年来,从逐步建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制度规范,到不断 完善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再到此次民法典的明确规定,我国环境治理的制度框 架和法治环境日趋成熟,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 治理基本架构越来越健全。   实际上,完善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和制度,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罚”,而是为了 督促各方面力量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共建美丽中国过程中更好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其中,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不久前,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生态环境损 害赔偿磋商十大典型案例,涉及非法倾倒、超标排放、交通事故与安全事故次生环境事 件等多种情形,覆盖了大气、地表水、土壤与地下水等环境要素,为探索生态环境损害 赔偿体制机制提供了较好的实践借鉴。有参与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企业感慨,磋 商的过程不仅是一次警示,也是一次教育,对企业实现绿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长远来看,运用司法、执法等手段严厉惩戒破坏生态环境的侵权者,很大程度上 只是兜住了底线、避免了最坏的结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各方的主动参与和自 觉行动,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久前的世界环境日期间,全国各地以“美丽中国, 我是行动者”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从评选“2020 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百名最 美生态环保志愿者,到组织孩子们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距离观看珍稀动植物标本,再 到组织志愿者清理长江江面垃圾、向过往船只发放环保倡议书,建设美丽中国正在转化 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对此,每个人都义不 容辞、责无旁贷。 为全球抗疫注入温暖的力量 张 凡 人民日报评论   指尖轻触,就可以为全球抗疫贡献一份力量。不久前,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与世界 卫生组织联合发起的“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团结应对基金·中 国行动”大型公益筹款项目在北京启动。这一项目通过近 20 家全国互联网公益平台, 面向公众开放筹款,旨在汇聚更多爱心,为全球抗疫助力。   当前,人类正经历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疫情突如其来,世卫 组织从一开始便与各国一起并肩作战。从向各国通报疫情信息、发出疫情警报,到为应 对疫情提供技术指导和战略建议;从为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协调物资供应,到加快推进 研发疫苗、诊断工具和治疗药物……世卫组织在每一个关键时间节点,都本着科学态度, 及时提出了专业建议,很好地履行了应尽职责,为领导和推进国际抗疫合作作出了重大 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正如国际人士指出的,“面对疫情大流行,世卫组 织在国际协调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世卫组织为全世界拯救生命提供了支持”。  有专家提醒,只要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没有控制好疫情,病毒就会向全世界蔓延。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公共卫生体系薄弱,有的非洲国家甚至全国只有一台呼吸机, 帮助他们筑牢防线是国际抗疫斗争重中之重。今年 3 月份,世卫组织发起“团结应对基 金”项目,鼓励个人、企业和慈善机构捐款,主要用于援助非洲等卫生系统脆弱的国家。 这些捐款,将会帮助那些拼搏在一线的卫生工作者获得急需的防护装备,帮助医护人员 和社区获得科学的防疫信息,帮助那些最脆弱的国家拥有发现、跟踪病毒的能力……可 以说,“团结应对基金”是世卫组织为更好协助各国应对疫情而采取的紧急措施,是为 挽救人类生命而作出的积极努力,理应得到国际社会支持。 “支持世卫组织就是支持国际抗疫合作、支持挽救生命”,这是全世界亟待形成的共识, 也是中国积极践行的理念。一直以来,中国都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行动,坚定支持世卫组 织在国际抗疫合作中发挥领导作用。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已先后向世卫组织提供了 5000 万美元的捐款,设立了 20 亿元人民币抗疫合作专项基金,并向世卫组织和各国提供了 大量物资援助。此次启动“团结应对基金·中国行动”,也是中国进一步支持世卫组织 的务实举措,承载着中国共同护佑各国人民生命健康的真诚愿望,彰显着中国推动构建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推动全球抗疫合作的责任担当。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定支 持世卫组织工作,与世界各国携手同心、共克时艰,为彻底战胜疫情而倾尽全力。   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面对这场严峻的全球健康 危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强大的世卫组织。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 “这个世界并不缺乏工具、科学知识或资源来避免大流行疫情的威胁,但缺乏对使用现 有工具、科学知识和资源的持续承诺。”疫情以生命为代价告诫我们,无论哪个国家或 是哪个人,都需要以守望相助展现人间大爱,以风雨同舟汇聚同疫情斗争的磅礴之力。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团结应对基金·中国行动”启动以来,已经有众多网友积 极响应,献出爱心。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照亮银河。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善心和 爱意汇聚,为全球抗疫注入温暖的力量,为挽救更多生命点亮希望之光。 维护国家安全立法,香港主流民意越来越期待 长风 人民日报评论20 日,读罢港区国安法草案说明摘要,有香港市民说,“久违的安全感终于要回来 了”。能否捍卫住安全、能否保护好权利,草案说明一出,一些香港市民心头的隐忧随 即烟消云散。唯有国家安全,才能保障人权。 事实上,草案说明中明确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应当尊重和保障人 权。”一则,草案与国际公约精神相符,依法保护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根据香港特别行 政区基本法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的国际公约》 适用于香港的有关规定享有的包括言论、新闻、出版的自由,结社、集会、游行、示威 的自由在内的权利和自由。二则,草案与国际通行法治原则一致,比如罪刑法定、法无 明文规定不为罪、无罪推定、一事不再审、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和公平审讯等原则。绝 大多数奉公守法的香港市民都不必忧虑,国安立法非但不会损害而且最大程度保障人权。 真正惊慌的是谁?是那些“港独”“黑暴”“揽炒”势力。在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面 前,他们忧心无缝钻、担心被惩治,于是拿“人权”说事。一位律师严词谴责“黑暴”, 而暴徒的“私了”差点要了他的命;无辜市民如罗伯被当街砸死、李伯被点火焚烧,如 此致命的、无情的刀枪棍棒留下了无尽痛楚。倘若他们不暴力触法、没做危害国家安全 的事,何必慌到跳脚?香港市民已经看清了他们的伪装、善变与欺骗,那些似是而非的 观点再难蛊惑人心,那些危言耸听的言论更难奏效。国安立法,对实施危害国家安全行 为和活动的极少数人是高悬的利剑,对爱港爱国、奉公守法的香港广大市民则是人权的 制度保障。 从草案说明来看,所有执法司法行为都会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符合法定职权、遵循 法定程序。“不得侵害任何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是草案中明确规定的。反对派和一 些外部势力惯用污名化、妖魔化之法,去年“修例”时散播“人人都会被移交内地受审 坐牢”的谣言,现又制造“在香港随意抓人,送到内地受审”的危言。中国是法治中国, 国安机构在内地办案要严格依法办事,有严格程序限制,在香港怎会无拘无束?事实已 证明并将持续证明,所有相关的立法、执法和司法行为,都会切实保障香港居民依法享 有的各项权利和自由,符合现代法治原则和精神。 支持国安立法,逐步成为香港主流民意,不少市民甚至翘首以盼。因为过去一年多 来,没有人比香港市民更渴望社会稳定、生活安宁。港铁不能坐,店铺难开张,学校无授课,市民不安乐……很多市民的生活陷入困顿,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得 不到保障。他们期盼有不被黑暴滋扰、安宁生活的自由,有年轻人远离黑暴“洗脑”、 健康成长的机会,有“一国两制”优势更好发挥、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愿景。正如有人说, 有了国安立法,香港人权就打上了“安全补丁”,“一国两制”就装上了“杀毒软件”。 国家安全底线越清晰,香港越安定繁荣,香港的优势越凸显,自由发挥空间越大;安全 屏障越牢固,社会创新活力越强,香港市民的发展权越有保障。 国家已经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香港国安立法也必然会保障人权。正因 为如此,如今的香港市民,多了一份放心,少了一份隐忧,大家期盼国家安全、香港安 宁,更期待香港再出发、风采再焕然。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