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高考作文写作:教育须有方,为这位母亲点赞作文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孩子对妈妈说不想上学,捡瓶子也能养活自己。这位妈妈很淡定地同意了,并帮他
向老师请假 3 天。孩子一上午,捡瓶子赚了 1 元。“妈妈,我渴了,能给我买水喝吗?”
“你可以用自己的钱买。”妈妈的拒绝温柔又坚定,终于赚到了 2 元!孩子买了一瓶矿
泉水,可肚子咕咕直叫。一直到天黑,孩子终于“捡”够了买一个馒头的钱,狼吞虎咽
地吃了。
第二天,“妈妈,我要不去上学吧?”“你要为自己的话负责。”捡就捡!孩子一脸
倔强,凭着之前的经验,很快吃上了馒头。
第三天,孩子几乎在哀求妈妈要去上学。“真的吗?如果你做出了这个决定,就要
负责。”“真的,我一定好好上学!”
第四天,无须妈妈催促,孩子早早背上书包,好像从来没有这么迫不及待。
阅读材料,对于妈妈和孩子的言行你有什么感触?请就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
看法。要求:自定立意,角度自选,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
于 800 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作文材料给出的真实情境是妈妈教育孩子的一件事,叙事以对
话的形式展开,“不想上学”的孩子最终负责地选择“要上学”。材料中的问题在生活中
并不鲜见,贴近考生的生活和心理。题目要求考生就自己对妈妈和孩子的言行中感触最
深的一点谈看法。立意时必须紧扣妈妈和孩子的言行来确定,脱离即为跑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对于妈妈和孩子的言行你有什么感触?请就感触最深的一点
谈谈自己的看法” ,也就是说“妈妈和孩子的言行”是行文立意的基础,谈看法则要
选择议论文,这是试题给考生限定的典型任务。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以对话为主体展开叙述,但字里行间暗示着命题者的情感
倾向和价值取向,妈妈教育的智慧、孩子做出上学的选择都是命题人所肯定的。这是试
题中隐含的价值取向,考生立意时不可违背。
开放性
1.写作角度开放。“对于妈妈和孩子的言行你有什么感触?”考生可以从妈妈的言行
出发,写妈妈的教育智慧;也可以从孩子的言行出发,写感悟、成长、负责等主题;或
者从整体角度谈看法。
2.立意角度开放。就自己感悟最深的一点谈看法,考生对于材料引发的感触点可以
有多种,不同的人感受自然不同,能得出更多的立意选项。考生只要围绕对妈妈和孩子
的言行感悟生成立意即可,立意空间是开放的。
解题本题属于叙事类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内容是孩子不想上学,母亲运用教育
智慧教育孩子的故事,意蕴丰富。题目要求考生就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审题时可以采用由果溯因法,就不同的对象追溯原因,从而得出不同的道理。或者抓住
材料关键词进行立意,再兼顾引导语的任务要求选择写作点,选择空间比较大。如从孩
子的角度,立意为上学就是对自己负责,上学才能承担人生责任,人生才会完美等。若
从父母的角度,则可立意为适时放手,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教育孩子要有智慧;给孩
子成长的空间;父母爱子要为之计深远等,其他符合材料内涵的立意也可以。写作时一
定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真实感受。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教育要掌握方法,循循善诱。
2.爱子要为之计深远。
3.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4.上学就是对自己负责。
5.教育孩子要有智慧。
6.孩子不想上学,让他在实践中选择。
……
偏题立意:
1.人应承担责任。(和上学、教育问题无关)
2.实践出真知。(立意泛化,针对性不强)
3.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偏离材料,断章取义)
4.生活来之不易,应好好学习。(需要论证的对象并非生活)
5.上学之苦少于生活之苦。(只停留于浅层面)
6.尝试不一样的人生。(材料中心不是“尝试”)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订购《材料备考和思维备考 3》
下水文
为妈妈的教育智慧点赞
郑晶晶
孩子不想上学,妈妈欣然同意,出乎常人意料;孩子达成所愿,却又要求上学,妈
妈棋高一着!这让我想起最近网络上疯传的一个视频:一个 10 岁的孩子半夜被扔在车
站“要饭”,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扔他在车站的是爸爸,原因是
他的作业没写够。
很明显,材料中的妈妈和视频中的爸爸做事的初衷是一样的,然而,这位爸爸的教
育目的却未必能够实现。前者理性温和,后者简单粗暴;前者显示的是教育的智慧,后
者透露的是教育的无奈。对比之下,我们自然要为妈妈的教育智慧点赞!
首先,她懂得包容,能够尊重孩子的个性,给孩子选择和尝试的权利。
当孩子说出不想上学时,妈妈同意时的“淡定”体现的正是她尊重孩子个性和思想
的明智与包容。生活中有多少父母面对孩子的质疑和抗拒时能如此“淡定”?家长们恐
怕早已怒目相向、厉言指责,甚而拳脚相加了!毕竟,即使封建专制早已不在,但很多
父母仍认为自己的威严不可挑战。
其次,妈妈的教育智慧还在于不是简单的“放手”,而是“巧放手”。
草原上才跑得千里马,花盆中长不出参天松;孩子需要自由的天空,不能让孩子在
温室中枯萎。这些话早已被众多家长们烂熟于心,然而教育的关键还在于分寸的拿捏,
“放手”若成“撒手”,孩子也可能成长为李天一,无法无天;也可能会狂言“我爸是
李刚”,坑爹坑己。父母该学习材料中的妈妈,学会“巧放手”,把家庭教育的智慧变成
线并握在手中,让孩子成为春风中的风筝自由飞翔。这里的分寸就藏在“淡定的同意”
和“温柔又坚定”的拒绝中。
这位妈妈还懂得教育的智慧在于润物无声。
雨过无痕后的生机常常在你不经意时萌发,材料中的妈妈用了几句话,牺牲了看似
让人心痛的三天学习时间,却教会孩子要对自己的话、自己选择的事负责;教会孩子生
活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的,当你走近它、体验过它后,才会知道何去何从。我们常说,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要像春风化雨,而家庭教育何尝不是如此?
父母与孩子间的教育故事天天都在发生。父母们每天焦虑地学习育儿理论,希望做
一个称职的父母,却总免不了“不学习母慈子孝,一学习鸡飞狗跳”的尴尬局面。真希
望天下的爸爸妈妈们都能像材料中的妈妈一样,教导孩子时懂点智慧,用个巧劲儿。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个棵树,用一朵云
去催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一种理性,一种智慧,温润如
玉,柔和如春,为妈妈的教育智慧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