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高考作文写作:如何认知教育上的起跑线和终点线?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直击高考作文写作:如何认知教育上的起跑线和终点线?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最近跟一位邻居聊天,得知她已经给自己的女儿报了课外班,天可怜见, 小姑娘才不到 37 个月,也就是 3 周岁多一点点,就要上 3 个兴趣班,英语、画画、乐 高,分别每周上 2 节课,每节课都要差不多 2 个小时。还没有上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补 课,真的至于吗?这位妈妈说,还不是为了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兴趣班都贵 着呢! 材料二:我到了美国以后,抱着同样的心理,也开始关注各种起跑线。遗憾的是, 我连一个起跑线都没有找到,但是我却看到了很多的终点线。美国基本的成长理论为 “Take your time”(不用急,慢慢来),喜欢的是“Pull Back”(拖后)。我跟不少美国当地 人以及美国的教育机构交谈过,美国为何不重视起跑线?我得到的答复是,美国更看重 的是终点线。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关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主要由两则材料构成。第一则材料主要叙 述国内的一个典型事件: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妈妈花巨资给 37 个月的女儿报 了三个补习班。第二则材料主要是介绍美国当地人及教育机构更加看重的是终点线。两 则材料一则国内一则国外,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并且有机关联,形成了鲜明对比,考生要 在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审题立意,不可脱离材料或另起炉灶。 2.写作任务的限制。本题的任务指令相对比较隐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首 先,材料讨论的范畴是教育方面,这是审题立意的基础;其次,两则材料中国内和国外 教育情形形成对比,考生要在对比中把握命题人的题旨;最后,两则材料体现了对教育 起点线和终点线关系的辩证认识。这几点必须在行文中得到体现,缺一不可。 3.价值判断的限制。通过材料陈述中“天可怜见”“真的至于吗”“遗憾”“更看重” 等词句的运用,以及材料语境所表露出的情感倾向,可以看出命题人对国内“不要输在 起跑线上”的教育心态的质疑,以及对于国外“更看重的是终点线”的教育实践的认可。 所以,考生在行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材料中隐含的对于起点线和终点线的态度。 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开放。题目提供的是两则对比性材料,在立意方向的选择上,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1)中美教育对起跑线的不同认知;(2)中美教育对终点线的 不同认知;(3)该如何认知教育上的起跑线和终点线等。综合来看,以上几个方面的 多种选择及其叠加,可使立意角度的开放性达到最大化,让考生的写作才能得到充分展 现。 2.论证选材的开放。题目提供的情境是社会的焦点和热点,甚至是一部分考生曾经的真实生活经历,可以引发共鸣,据此可以触发考生丰富的联想和感悟。考生可以结合 自身情况,或调取前期文字素材积累,或者提取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深入思考,合 理生发。放眼所及,生活所触,只要是符合题旨的素材均可以通过合理剪裁,为我所用。 3.表达方式的开放。表达方式的选取方面较为自由,据材料要求来看,记叙、议论 均可,后者占优;在表现手法的选择方面,大到记叙、议论、描写,小到各种表现手法, 如能合理运用,均能出彩。 解题 本次命题属于创设情境+内置引导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也可称之为新材料作文。 此类型作文,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材料内涵,找准具体任务指向,并进行合理类比和联想, 精准完成任务指令。 材料主要通过呈现两则具有相反观点的材料,考查考生对教育起点线和终点线的不 同认知和思考。考生可以在综合把握材料的基础上,侧重谈对起跑线的认识,或者谈对 终点线的认识,还可以立足于孩子成长或者教育的本质对二者进行思辨。如何展现批判 性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作文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赢在“起跑线”,不如笑在“终点线”。 2.慢慢走,茁壮成长到终点。 3.科学快速起跑,蓄力冲刺终点。 4.慎重“起跑”,走好每一步。 …… 偏题立意: 1.论中美教育。(泛化了材料的主要内容) 2.重视起跑线,人生更辉煌。(对材料倾向的定位有偏差) 3.落后不可怕。(审读材料不严谨,偷换主题) ……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免费听讲座 还有课程专属优惠券等你来拿 下水文 家长,不用急,慢慢来 付强 看到当今很多的孩子被催着走路、赶着奔跑,脚步由慢到快再到狂奔;甚至连一个 37 月大的小姑娘都需要上 3 个兴趣班,何其悲哉!原因是许多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 线上,可我们反观美国,发现他们更 看重的却是终点线。 其实,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家长,不用急,慢慢来。 一个孩子的茁壮成长不仅需要关注起跑线,更需要“Take your time”,不用急,慢 慢来。 “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中国家长们最典型的想法。可到底什么是起跑线呢? 这个词语最早来源于体育运动,一般是指运动员比赛时起跑的标志线;需要注意的是, 只有短跑才会重视起跑线处的反应和速度,而长跑拼的则是耐力。而孩子的成长却是 “长跑”,小时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习惯,而不是强硬的灌输。教育是一场 持久战,不能让孩子在幼时就耗费太多力气,一旦有了兴趣,学习自然会事半功倍。 真正的园丁不会在意花开的时间,只会耐心耕耘,微笑以待。家长,不用急,慢慢 来。 优秀的家长不是不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而是更看重终点线。“望子成龙,望 女成凤”,这是最多数家长最迫切的期望,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超前起步,从不少 幼儿每天都需要参加各种兴趣班的情形中可见一斑。更有甚者,用冷漠严厉的话语逼迫 孩子,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孩子们已经不知不觉失去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力量, 缺少了成长为参天大树、栋梁之材的潜力。陈丹青曾言:一朵花刚开,别评价,让她慢慢长大。优秀的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 基础;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自信阳光、积极进取,对人生、对未来充满希望。 一棵花树唯有慢养,才会在最美的季节里绽放芬芳。家长,不用急,慢慢来。 “我相信我的孩子会大器晚成”,一位智障孩子父亲的话,让我感动不已。每个孩 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不要让他们在担心、逼迫中急匆匆地向上长,少了 成长中该有的模样。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白纸黑字红分数,还需要大风车棒棒糖布娃 娃,以及尽情的玩耍,更需要满是信任和期待的慢养;你只需要在冬天耐心地等待它积 蓄力量,在春天里浇水施肥,在夏天里修剪欣赏,在秋天里享受收获果实。给孩子一个 慢养的过程,相信在秋天的季节里,一定会收获满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每个孩子都有天赋,我们不仅要关 注孩子的起跑线,更要关注终点线,给孩子一个探索的空间,让孩子在自由探索的过程 中慢慢认识、了解自己、成就自己! 家长,不用急,慢慢来。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