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高考作文写作:陪读之风盛行,是爱还是伤害?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点评)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昔孟母,择邻处。”孟子的母亲为使孩子拥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曾两迁三地,
煞费苦心。时下,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一些家长也开始“迁徙”。孩子备战高考,父
母全职陪同;孩子报考艺校,母亲天南地北地陪考;甚至孩子上大学,还有父母租房陪
读……陪读,成为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社会现象。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由国内
到国外,父母陪读者都不罕见。陪读,究竟是在帮助孩子,还是在伤害孩子? 陪读,究
竟是拖累了家长,还是成全了家长?
正在求学的你是否有亲人陪读?如果有,请给他们写一封信,明确表达你对其陪读
支持与否。如果没有,请你以校园小记者的身份向校报投稿,结合所见所闻所思,自拟
标题写一篇评论。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格式和文体特征;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说明:
本题来自 2020 河南省南阳市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请关注
“新课标大语文” 微信公众号。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关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1. 真实情境的限制。本次作文材料所给的真实情境是,社会上家长陪读现象愈演愈
烈,要求正在求学的你就这一现象谈认识。所给材料的主体是陪读现象,这也是立意行
文的基础和出发点,写作时要从所给情境出发,谈自己对材料中相关家长陪读行为的认
识和理解,感触与思考。
2.典型任务的限制。本次写作的典型任务是:要求考生对“陪读”这一普遍现象谈
认识与思考。具体问题情境为:陪读,究竟是在帮助孩子,还是在伤害孩子? 陪读,究
竟是拖累了家长,还是成全了家长?
考生如有亲人陪读,需以在读的身份,写一封信给陪读亲人,明确表态是支持还是
反对。如没有亲人陪读,考生要以校园小记者的身份写一篇评论;需明确自己校园小记
者的身份,写作对象为校报编辑和读者。考生不得写成其他文体。
3.价值取向的限制。材料先引述历史上孟母曾两迁三地的事例,表明父母教育子女
的“苦心”,在一定程度上对父母的初衷进行了肯定。接下来介绍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
的陪读现象,从“全职”“天南地北”“甚至”“愈演愈烈”等词汇可以看出,命题人只
是否定一些极端的陪读现象,对陪读这一现象并未做“非此即彼”式的二元对立思考。
从肯定孟母的做法到发出对现代社会中家长陪读的感慨,命题人是在引导考生对陪读现
象做深入思考,而不能对其简单赞成或批判。
开放性
1. 写作角度是多元的。对于材料所述的陪读行为,考生既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从
支持的角度,可以感谢成长中有父母的陪伴。从反对的角度,可写有一种爱叫作放手,
也可写用独立拥抱成长等。从“利”的角度来讲,当下诱惑太多,学生自控能力较差,
陪读可以减少孩子犯错误,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等。从“弊”的角度来讲,陪读可能会
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副作用”,如孩子可能会产生“能力缺失症”“精神缺钙症”等,
不利于对孩子自立、自理能力的培养;此外,陪读是家长把教育看成孩子成功唯一之道
的表现,不惜代价只求孩子金榜题名,这种以“高投入”渴求“高回报”的心理,容易
让家长内心失衡,也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2.文体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按照要求,考生可以给陪读的亲人写一封信肯定或规
劝其做法,也可以局外人的身份写一篇评论表明自己对陪读这一现象的看法。具体行文时,考生可以记叙陪读的点滴经历,也可以抒发陪读中的亲子深情,还可以生发议论、
讲述道理等,表达方式可以灵活多变。
解题
这是一道社会热点+应用文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的主体是当今社会愈演
愈烈的“陪读”现象,着重考查考生对这一热点现象的认识与思考。第一段材料分为三
层,先引述孟母两迁三地的事例,引出父母教育子女的话题;接着历数时下父母为了教
育好孩子所采取的不同形式的陪读;最后抛出问题,围绕陪读对学生和家长的利弊影响
来设问。这也是本次写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审题时要格外关注。第二段主要是明确了
写作任务,要求写一封信或“评论”。写作时要能从材料出发,谈自己对“陪读”这一
现象的认识或思考,并要注意从书信和评论中任选一个文体进行写作。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有一种爱叫放手。
2.用独立拥抱成长。
3.请让我经受风吹雨打。
4.陪读之风不可取。
5.莫长陪读之风,当立自强之志。
6.陪读诚可贵,自立价更高。
7.该“放养”时莫“圈养”
8.您的陪伴,我的温暖。
9.成长路上,感谢有你。
……
偏题立意:
1.教育是一门艺术。(立意宽泛,未突出对待“陪读”的态度,缺少针对性)
2.可怜天下父母心。(偏离题意,将重点放在了“父母心”上)3.我们是否需要陪读?(未明确态度,未完成写作任务)
4.男儿当自强。(将重点放在了“自立”方面,未突出对待“陪读”的态度)
5.陪读折射社会竞争阴影。(偏离题意,未突出“陪读”的利弊,将重点放在了“社
会竞争”上)
……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订购《材料备考和思维备考 3》
范文展示
拒绝陪读,独立成长
杞县高中三(17)班
张梦溪
亲爱的爸爸妈妈:
展信安好!回首过去,感谢你们在我求学过程中对我的陪伴和爱护。你们的陪读,
让我感受到父爱的深沉和母爱的细腻。但是,今天我想告诉你们:我要走出温室,在阳
光雨露中独立成长。
为了让我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为了你们的宝贝不被伤害,你们和很多家长一
样,克服困难,不计代价,选择了陪读。但你们却不知这种做法无形中让我对你们产生
了依赖,弱化了我自身独立成长和面对困难的能力,因此我想说:拒绝陪读,我要选择
独立成长。
拒绝陪读,走出温室。
岁月匆匆如流水,光阴百年不待人。我早已不再是那个需要你们呵护的温室中的花
朵。唯有去历经风雨,去历经磨难,去感受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方可长成参天大树,挺
立于大地之上。泰戈尔曾说:“只有经历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爸爸妈妈,我已长大,应走出温室,去迎接
属于我的路途上的阳光和雨露。
拒绝陪读,卸下包袱。
爸爸妈妈,每次看到你们日渐消瘦的面庞,我的内心都在隐隐作痛。还记得吗,初二那年,为了让我能安心学习,妈妈特地辞掉工作,从外地回来,每天专职陪护我学习。
从此,家里只有父亲一人挣钱养家。春节时见到了爸爸,他的鬓角又多了一些白发。我
知道为了我,你们愿意付出一切。可是你们的辛苦却在无形中给我造成了压力,形成了
包袱。爸爸妈妈,请相信我,我已长大,我想与你们分担这个家。拒绝陪读,还轻松生
活于你们,也会使我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岂不是一举两得?您说是吗?
拒绝陪读,独立成长。
有人说:“虽然成长伴随着痛苦,但我们还是得成长。”成长之路虽然坎坷,但我
还是要去接受,要去面对。希望你们不再像大多数家长那样继续陪读,而是试着放手,
让我亲身去感受这大千世界。这样,我才能在风雨里像个大人,在阳光下像个孩子一般
成长。同样,我选择独立成长,就应该不惧沿途的风霜,勇敢无畏地去闯荡。
人只有经受磨砺,方能成为伟器。你们还记得乐嘉老师带四岁幼女徒步穿越沙漠的
故事吗?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既然选择拒绝你们陪读,就该独自勇敢
地翱翔。这样即便处于荆棘密布之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在这世间自由翱翔。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逆风的方向,才更适合飞翔。愿世间的磨砺,让我早早生出
翱翔的翅膀。希望爸爸妈妈可以理解我,我已长大,请放手吧,让我在阳光雨露中独立
成长!
顺祝冬安。
您的女儿拜上
2019 年 12 月
点评
本文立意准确,能抓住材料核心,表达自己对“陪读”这一现象的认识与思考,中
心明确。所选写作任务明确,以书信体的形式写给正在陪读的亲人,身份明确,情真意
切,格式规范。分论点排列整齐,层次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因为是写给自己的
父母的一封信,若能融入一些生动具体的细节或事例,效果会更好。
下水文 有一种爱叫伤害
黑龙江大庆市第四中学
齐志伟老师
世界上有太多的伤害都是以爱的名义发生的。记得《囚绿记》中的那株常青藤吧,
正是作者对于绿植那近乎偏执的爱让它失去向上向阳生长的权利。有时就是如此,我们
以爱之名,却伤害人于浑然不觉间。正如当今愈演愈烈的中国大迁徙——家长陪读,家
长不求回报、不问值得与否的付出,其实正在某种程度上伤害着孩子。
家长希望如“孟母三迁”一般,借由陪读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于是我们看
到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学校附近总有一个特殊群体,上下学时间他们倾巢出动,准时
护送、接送孩子;为孩子准备好一日三餐,恨不得将饭送到他们嘴前;为孩子清洗衣服,
以致连一双袜子都舍不得让孩子洗……如此种种,家长简直费尽心思,尽其所能,为孩
子打点好一切,不求孩子感激涕零,只求他们能安心学习,有所进步。这样的家长变成
了“全职保姆”。于是我们会发现叫醒孩子的不再是闹钟,不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而
是家长小心翼翼的呼喊;父母所做的一切也不再让孩子感恩铭记,反倒变得理所当然。
面对孩子的成绩下降,面对孩子的突然生气,家长打骂不得、劝慰不得,即便是苦口婆
心的教诲也无力回天,甚至还常常要吃闭门羹。
如此陪读,我们宁愿不要。
如果陪读是一家人“屏住呼吸”、默默隐忍,唯恐因家长的一句错话影响孩子的心
情,进而影响学习,那么这样的教育环境必将是压抑的、不健康的。对家长来说,这简
直是拖累;对孩子来说,这更是伤害,这样的环境只会助长孩子的消极情绪,不利于其
成长。当然陪读也不该是家长一天天在孩子面前絮叨,数落孩子的不是,全天候对孩子
的秘密监视,让孩子失去自由成长的空间。
父母以为爱就是承担所有,放弃原则,容忍一切,却不知道到头来还是对孩子造成
了伤害。
“有害”的陪读,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成长的空间,压抑的氛围犹如一触即发的战争,
不利于孩子阳光性格的养成。我们万万没有想到,我们苦心培养出的孩子,除了学习尚
可,其他方面的一切素养可能为零。当父母不在身边时,他们不会照顾自己、不能养活自己。习惯了父母为其打点好一切的他们,如何能在社会立足?如何能让自身变得强大?
这样的陪读不过是以爱之名的伤害。
陪读是静静的陪伴、轻轻的夸赞,是天晴时抱出孩子的棉被,在温煦的太阳下轻轻
拍打,拍出细细的浮尘,让夜归的学子嗅着好闻的太阳味道安然入睡;陪读是与孩子一
道学习,一道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是在孩子最无助时为其指明方向,默
默鼓舞,共渡难关;陪读是在有家长陪伴的日子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之爱,让他们不再
孤独,内心温暖,学会感恩,学会报答。如此,你一点一滴的好,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真正的陪读绝不能流于形式,而一定要深入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