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高考作文写作:以海之浩瀚,迎狂风骤雨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
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阅读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触发考生联想和思考的是材料中的四句话,审题立意时一定要
先明确材料含意,最后一句“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是材料的的重
心所在,激发考生思考大海历经风雨而不改顽强本色的深层寓意,具有浓郁的人文与哲
理内涵。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写作即为偏题或跑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本题的任务指令首先要求考生根据“以上材料”的寓意去确定
立意,这是审题立意的基础;其次,写作时要以材料为触发点,写自己的联想和思考。
材料是有寓意性的,考生要能够深入挖掘材料的寓意,联系社会人生,合理展开联想和
思考,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3.价值判断的限制。通过材料中的“大海”“风狂雨骤”“小池塘”“依旧”等词语,
可以看出命题人对大海勇敢、坚韧精神的赞美。考生要认识大海的壮阔、深邃、包容,
在行文过程中要褒扬大海经得起风浪、在风雨中成长、在磨砺中不断壮大的精神,以及
不惧风浪、敢于竞争的意识。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立意角度是多元的,可以侧重写大海的博大、包容、坦荡,
也可以侧重写其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的精神。考生在行文的过程中可以深入剖析其中一
个或几个方面,既可以站在个人的层面来写,也可以站在国家的层面来写。对个人而言,
磨难是人生成功的良伴,挫折是造就人杰的摇篮。风平浪静之时,闲庭信步;风狂雨骤
之时,不惧浪涛。任何时候,只有面对风雨无所畏惧,才能迎来雨后彩虹。对国家而言,
面对风险挑战时,我们更要以坚定的信心、智慧的谋略,劈波斩浪,让中国经济进入更
好的发展轨道,迎来更光明的发展前景。
2.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可以由大海联想到个人的成长,坎坷、挫折、不幸、磨难
等在所难免,人要能够遇事不惊、看淡荣辱,养成坚韧、包容的性格,在风雨中搏击,
不断强大自己。还可以由大海联想到我们的国家,虽经历了许多考验,却依然可以向更
好的前景发展,保持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底气和定力;也可以写中国经济在风雨中成长、
在磨砺中壮大,以及在此过程中,中华民族表现出的强大凝聚力、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等。
3.文体的选择是自由的。对于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的要求,若侧重
“思考”可以写成议论文,发表看法,谈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认识;若侧重“联想”则可
以联系生活中的故事,写成借事说理、表达感悟的记叙文。
解题
这道题材料很短却意蕴丰富,着重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和探究能力。考生要善于分
析材料的寓意,把握住“大海”博大、坦荡的性格,深入挖掘“大海”不惧风雨、勇敢
面对和接纳一切的深层寓意。考生可在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上展开联想和思考,以展现
思维的深度或广度。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搏击风浪,成就博大。
2.海纳百川,亦纳风浪。
3.风浪也成就大海的博大。
4.以海之浩瀚,迎狂风骤雨。
……
偏题立意:
1.大海与池塘。(材料的核心概念是大海和风雨的关系)
2.保持大海的风平浪静。(审题肤浅片面,未能领会主旨)
3.大海。(只有概念,没有立意方向)
下水文
以海之气魄,迎接风浪
张俊梅我们惊叹于大海无边的壮阔、海波不兴的深邃、气吞山河的气势;我们也敬畏于大
海不惧狂风骤雨,在风浪中依然葆有本色的坚韧品格。
大海的波澜壮阔、深邃无比,启示我们也要有不惧风雨、勇敢前行的力量。
人生旅途既有一马平川的平坦,也有险象环生的暗礁;既有阳光明媚的愉悦,也有
阴雨连绵的愁思;既有站上云端的志得意满,也有掉入谷底的惨淡凄凉。我们需要的是
一颗淡定从容的心,能够在风平浪静时笑看云卷云舒,赏岁月静好;在风浪来临时勇敢
搏击,尽显英雄本色。经得起风浪,忍得了磨难,受得了荣辱。在风雨中成长、在磨砺
中壮大。泰戈尔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
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让人生在苦难中起舞吧。”
海纳百川,亦纳风浪,风浪不能掀翻大海,恰恰是风浪成就了海的博大。
2018 年 11 月 5 日,新时代领路人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
演讲。他说: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 13 亿多人口的大市场,有 960 多万平方公
里的国土,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
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
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 5000 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
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中国经济,犹如壮阔的大海,有着永恒的空间。
多年来,中国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经济体系,她有强大的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有
在不利条件下从容应对、谋求更好发展的智谋和韧性。海纳百川的包容,使我国在与别
国的协调配合中,让更多国家的人民都享受到全球化发展的红利,也使我国经济在行稳
致远的路上越走越好。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让沿线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倡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筑美好家园,这些举措,彰显着中国大海一般广阔的视野和胸
襟。
中国就是这片大海,有着“不拒众流”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品格,并成就了其
自身的广阔和深邃。而中美经贸摩擦就像一场狂风骤雨,虽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却并不
能使中国人害怕,中国勇敢地接受了这一挑战,风浪亦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
中国就是这片大海,经历过风风雨雨,战胜过险滩暗礁,从而更加博大、浩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