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高考作文写作:人生三乐,孰先孰后?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直击高考作文写作:人生三乐,孰先孰后?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ID:348523

大小:209.7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6-2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直击高考作文写作:人生三乐,孰先孰后?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是有关“乐”的三种表达。 如果把“三乐”进行不同的排序,可能获得不同的关系、意义和境界。比如,有人 把三者排序为“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认为自得才能获得自由,自由才能 知道知足的标准,知足才有可能去助人。 那么,你对“三乐”是怎样排序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 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交代了关于“乐”的三种表达: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 得其乐。并提示考生对“三乐”的排序不同,可能获得的关系、意义和境界也不同。这 是材料给考生提供的写作情境,考生必须围绕“三乐”及其排序展开思考,否则可能导 致偏题甚至跑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那么,你对‘三乐’是怎样排序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认 识?”试题设置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对“三乐”进行排序;二是在排序的基础上亮明自 己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解读自己对“三乐” 排序的根据和理由。这是试题给考生设定的典型任务,考生在行文中必须完成。 3.价值判断的限制。“三乐”之间,并没有上下高低之分,试题要求考生按照不同的 标准进行排序,并谈对自己排序的理解。考生在写作中不可对“三乐”中的某一“乐” 进行过激的、不合情理的批判。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三乐”有多种排序,考生可以自由排列,不同的排序能表达 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传递出对其关系的不同认识和理解,这就给考生立意提供了多个 角度。 2.考生的思维和选材是开放的。围绕“三乐”的排序问题,考生可以展开思维,可 以侧重于谈自己排序的根据,也可以侧重谈对“三乐”间关系的理解。即便同一种排序, 不同考生的解读也是不一样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历旁征博引、自 由选材,进行阐释和论证。 3.切入和行文是开放的。考生可以选择“三乐”中任何一“乐”的角度切入写作。行文中可以按照排序从前到后进行论证,也可以按从后向前的顺序来论证。 解题 本题属于思辨类任务驱动型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引导考 生思考对人生“三乐”排序的问题,其实也是引导考生思考自己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的问题,符合高考“立德树人”的命题理念。 考生在审题立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1)明确概念内涵,不要轻易褒 贬,尤其是“知足常乐”。(2)理性辩证地看待每个概念,“自得其乐”“知足常乐”不 等于停滞不前、不思进取,也不要过度歌颂“助人为乐”比其他二者更高尚;三者间可 解读出多种逻辑关系,比如在“助人为乐”中“自得其乐”等。(3)要有时代观念和责 任担当,谈“三乐”及其排序时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青年身份,结合青年人的责任担 当进行论证,不要陷入单纯论证概念的泥淖。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人生境界,自得为上。 2.推己及人,三乐渐深。 3.知足方自乐,助人更得乐。 4.在知足和助人中享自得之乐。 5.三乐始于知足,止于助人。 …… 偏题立意: 1.助人为乐境界高。(片面侧重其一,没有扣“三乐”排序中的关系) 2.人生三乐,各有千秋。(没有扣“三乐”排序,没有回应写作任务) 3.乐在自得,何必助人。(不符合青年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下水文 内外兼修,知足常乐 汪润峰 不论自得其乐,还是知足常乐,亦或助人为乐,归根结底在一个“乐”字上。快乐, 乃人生之必然追求,不论身份职业、年龄性别。 若要为“三乐”排序,我的答案是自得其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因为人生之乐, 可自内而外,内外兼修,在圆满中方可知足常乐。 人生之乐,必然落脚在内索自身,即自得其乐。 依照钱钟书的理解,内在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倘若不能自得其乐,即便海味山 珍、高宅大屋,也是“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然 而,却也有人具备把忍受变成享受之能,虽则栉风沐雨、餐风饮露、刀兵临身,依然不 改其乐。试问,如果缺少内在的自得其乐,颜回何以居陋巷而不改其乐?如果在意宦海 沉浮,苏轼如何能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自得其乐?故而,人生之乐首先在于自得 其乐,其核心则是精神的圆满,是内心的快乐。也因此,人生之乐,首先在于内索,内 索之关键,自然在于人无论何时何地均能通过内索而自得其乐。 同时,人生之乐,亦能通过助人为乐的方式外求,这便是古人所讲的推己及人之道。 追溯历史,助人之乐很早便体现在《左传》人生三不朽之说中,即“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何谓“立德、立功”?其实质便 是以帮助他人获得快乐。至于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更是强调在“博 施于民而能济众”中获得快乐。此后,助人为乐,推己及人,便是中国文化主流,人生 的价值、人生的快乐,便成为士大夫的主流追求。然而,快乐的外求之道一旦受挫,可 能有“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痛苦不堪,也会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的潸然垂泪。此时,要获得快乐,更加需要向内求索。 内外之间,便是知足常乐的快乐之道。 知足常乐的关键,在于知足。最难把握的,也是知足。刘禹锡陋室一座,却自比为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自诩为“谈笑鸿儒”,做到了知足常乐。诸葛亮开济两朝, 按理说应该满足,然而他却始终不忘北伐,“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什么情况下“足”,什么时候“足”,很难有一个统一的 标准。不过,对于我们时代青年而言,在个人物质条件上,我们需要知足常乐;在建设 国家上,我们当代青年却不能知足,应富有朝气,要主动作为,大有作为。 总而言之,当代青年最理想的快乐之道,便是内外兼修,三乐具备:精神圆满,自 得其乐;投身家国,助人为乐;物质上知足常乐,事业上孜孜追求,享受不知足之乐。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