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地铁上的读书人--他手里那本书正在发着光(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 年 4 月 23 日“世界读书日”,一则题为“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他手里那本
书正在发着光”的新闻引发热烈反响。网友感叹:在上下班高峰时逼仄的地铁环境里,
哪有空间给人读书?又有谁能静下心来读书?记者认为,虽然和低头玩手机的乘客相比,
在地铁上读书的人确实是少数,但拥挤的车厢里、换乘的扶梯上手不释卷者不乏其人。
很多时候,我们批判人们浮躁不读书,成为手机控,只是因为自己在低头看手机,忘记
抬头。质疑者却表示:看手机也可能是在阅读电子书籍。难道“纸质书=经典?电子书=
垃圾”?读印刷本的就一定是精英,看手机屏的就一定是屌丝?这些新闻里是否存在一
个对“读书”形式的误解?
对于上述现象,你怎么看?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
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一则有关地铁上读书的新闻引发热烈反响:网友的感叹、记者
的肯定、质疑者的反驳,这些不同的声音构成材料的真实情境。思考时,考生需要始终
紧扣这一真实情境,否则容易偏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本道作文题的任务驱动指令为“对于上述现象,你怎么看”。首
先,“上述现象”限定了考生在写作中的思考范围和方向,即要立足材料内容反映的现
象阐述自己的看法;其次,写作中所阐述的看法是针对材料中网友、记者或质疑者关于
“地铁上读书”这一现象所持的不同态度,考生可据此确定立意、完成作文。这两点在
行文过程中必须得到合适的、明确的体现,缺一不可。
3.价值判断的限制。虽然材料中记者和质疑者的观点有相左之处,但他们都没有否
定读书,质疑者质疑的是新闻里可能存在的对“读书”形式的误解。但对材料中网友质
疑地铁读书的观点,须选择反驳的立场。
4.思维限制。本道作文题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及综合能力,质疑者与记者的观
点相左,但考生不管选择哪一方的观点,都应当能够在比较思考中确定立意,以此展开
行文。
5.写作要求限制。文体要明确,由于材料引导考生思维的是几个问句,因此考生应
明确表达自己的看法,写成议论文更合适。
开放性
1.立意切入角度是开放的。材料的侧重点是由“地铁上读书”这一现象引发的热议,
其中提及读书环境、自身要求和读书形式三方面的观点,考生可按照任务指令选择其中
一个方面阐明看法,只要能综合材料内容及观点态度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即可。
2.论证选择及写作取材的开放性。材料所提供的情境是考生完全能理解的,考生可
以联系情境内容触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选材论证,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与体验,广泛思考,合理生发。
3.价值取向相对开放。考生可以站在记者的角度,肯定读书行为,批评低头玩手机
的行为;也可以站在质疑者的角度,对手机阅读持肯定态度,对新闻里存在的对“读书”
形式的误解做出批评。
解题
本题为情境设置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考查考生对“地铁上读书”这一现象
的认识和分析能力。题目设置了明确的写作指令,考生可根据这些写作指令来完成写作
任务。情境指令:针对“地铁上读书”的现象引发的热议;文体指令:文体要明确,以
议论文为佳;内容及主题指令:结合材料内容中的现象及观点态度,深入思考,阐述自
己的看法,表现主题。
材料中,针对“地铁上读书”的态度和看法,三方面的观点指向性明确,引导考生
从中进行比较、思考、权衡,从而确定立意。在写作过程中,考生须结合材料内容,从
中找寻并确定思路。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读书,让嘈杂的环境得到净化。(否定网友的观点)
2.陶醉在书籍中的人,岂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否定网友的观点)
3.做一个静心的读书人。(记者角度)
4.手机阅读也是读书。(质疑者的角度)
5.手机阅读,让手机也发光。(质疑者的角度)
……
偏题立意:
1.“地铁上读书”,读的是什么?(审题不清,没有抓住材料的侧重点)2.如何看待“地铁上读书”的现象?(立意模糊不清,没有按照题目指令来写作)
3.“地铁上读书”不可取。(与题旨悖离,材料中并未否定“地铁上读书”的现象)
……
下水文
让手里的书发光
王碧蕾
经常听到有人说,想要静下心来读本书,但要做的事情总是太多,环境总是太喧嚣。
其实我想说,真正决定静心读书的人,怎会因为外物的干扰而放弃?那些在地铁上、在
拥挤的车厢里、在换乘的扶梯上手不释卷的读书人,不都是在繁忙的日常中挤出时间来
阅读的吗?他们手中捧着的一本本书,正散发着耀眼而富有魅力的光芒。
请翻开书页,让手里的书发光。
平日里随身带上一本书,闲暇的时候、等待的时间翻阅几页,嗅着淡淡的墨香,饱
读其中的美好文字,让自己的心灵在这繁华喧嚣的浮世得到涤荡,何等美好,何等惬意!
相比那些一有空闲时光就刷屏的手机控,他们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众所周知,犹
太人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 64 本。他们的阅读时间从何而来?——
街头、地铁上、咖啡馆,甚至在很多需要等待的场所,总会有许许多多认真阅读的人。
他们珍视书籍如生命,不放过任何空闲时光,用全身心去阅读,终铸成一个无比优秀的
民族。
反观身边的“低头族”,为自己“充电”的读书者太少,用手机消磨时光者太多。
可悲可叹!当然,也有人会质疑反驳,看手机也可能是在阅读电子书籍。难道读印
刷本的就一定是精英,看手机屏的就一定是屌丝?的确,当下的阅读形式不拘一种,有
人更喜欢通过手机或其他形式的电子产品进行阅读,这样似乎更方便。但我更愿意选择
阅读纸质的书籍。无论是在安静的环境还是在喧嚣的空间,翻开一本纸质的好书,有淡
淡的墨香为你提神,有优雅的文字为你提供精神寄托,更有触摸得着的纸张让你的心灵
感到充实而踏实。这诸多好处,哪是一部手机能做到的?
读书可以为我们的精神补充营养。读书可以医愚,读书可以明智。毛泽东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富兰克林也说:“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在当前社会加
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多读书,常“充电”,用书籍丰富自己,才能让我们
尽可能快地紧跟时代的步伐,才有机会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打开书页吧,趁青春年少多读书,让我们手中的书本散发出耀眼而有魅力的光芒,
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