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高考作文最后押题及范文:守住我们民族的根
2020 高考将如期而至,今年高考热点纷呈,如何把握热点,成为人们,特别是考生
关注的问题。推出作文最后押题预测,希望这临门一脚,能给你带来些许惊喜!
主题、守住我们民族的根
每当圣诞节的时候,到处都可以看见缀满饰物的圣诞树、各式各样的圣诞老人,圣
诞节如一股旋风席卷了大街小巷,就连学校也无法幸免,校门口,五彩斑斓的圣诞贺卡
比比皆是,同学们也早已谈论起圣诞节出游或送礼的话题。然而,就在一个多朋前,中
国传统的重阳节却无人问津。也许,每一位同学都能背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
少一人”,但重阳对于我们来说,似乎只是一个遥远又陌生的名词。
纵观古今,历代的文人雅士、墨客骚人,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无数千古名篇。王安
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文秀的“节分端午自谁方,万古传闻为屈
原”、欧阳修的“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些诗文脍炙
人口,质朴而又浪漫,雅俗共赏。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我们的传统节日正是这根与魂的凝聚,
每一个古老节日的背后,都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一份份美好动人的情感、
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传奇、一个个亘古不变的情结,一种种支持着中华民族脊梁的精神,
被一代代中国人不断传承、光大,进而又揉进中国千年的文化脉膊中。可如今,我们的
民族文化却被渐渐淡忘。中秋的月亮再明亮也不如圣诞的彩灯夺目,重阳的菊花再绚丽
也不及情人节的玫瑰娇艳。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横平坚直的方块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宫商角徵羽的千古佳音,诉说着华
夏儿女的剑胆琴心,诗词歌赋、科技教育、典章制度、文化遗存、传统节日……这些意
味深长的文化符码,筑起了中华民族雄奇天下的精神长城。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的'交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
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文化,各具特色,交相辉映,使世界多姿多彩,我们借鉴
和吸收西方文化是无可非议的,但关键的是我们不应全盘吸收,有精华就意味着糟粕的存在,我们更不能盲目的追赶潮流而淡化甚至丢掉民族的传统。当人们在那并没有我们
信仰的教堂互相拥挤时,我不知这究竟有何意义?难道他们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日益拥挤
时,我不知这究竟仍何意义?难道他们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日益空虚的内涵,毫不痛心?
如果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而无动于衷,那谁来挑起未来中国的大梁?
“夫寿陵余子之学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固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三千多年
前,庄子普用“邯郸学步”的故事训示后人。如果,将来的中国真沦落到寿陵余子一般
的地步,那真就成为我们这个常以五千多年历史自夸的泱泱大国,我们这些长期沉醉于
文明古国光环下的炎黄子孙的莫大的悲哀!
不久前曾到我校演讲的杨叔子院士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
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
自垮。”所以,对于我们灿烂的文化,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不发扬她,我们更没有理
由抛弃她!
一个民族想要昂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传统文化必将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资本,
而如今,我们的这笔财富已大量流失。不过,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们中学生是祖国
未来的栋梁之材,我们必须紧紧守住我们的民族传统。终有一天,我们能放声向世人宣
告:我们是骄傲的炎黄子孙!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自身做起,共同守住我们民族的根与
魂!
押题指数:★★★★☆
写作素材
历史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独一无二的;无尽的 5000 年,中华民族的国家屹立在
世界的东方。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载体的记忆,它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
文化“根”和“灵魂”。从文化遗产的遗产,到保护自然遗产;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和利用,到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活力..自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
文化和保护自然遗产有效地促进了保护我们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新成就。时代赋予我们
保留文化根源,保护国家灵魂,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带来新的荣耀,滋养人心,是我们的
重大责任。 心脏有很高的标准才能远离它。必须建立保护文化遗产的科学概念。对于各级
党委和政府来说,要加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计算文化账户,
社会账户,长期账户,不仅要落实安全管理责任。还要继承文化遗产。收集,研究,展
示,维修,存储和电源的许多其他方面。对整个社会来说,保护文化遗产是为了保护过
去的辉煌,保护今天的资源,保护未来。它是保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断增强保护
文化遗产的意识,不断培育和尊重文化遗产。并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合理使用也是对文物的保护。保护文化遗产不应局限于文物的本体论。它还应
致力于挖掘其文化价值,为社区建设,城市建设和文明发展提供营养。作为文化遗产的
保护和传承,我们应该坚持创新转型,创新发展,激活文化遗产的活力,博物馆收藏的
文物,广袤的土地上的文物,以及古代的文字。书籍是“现场”。它将为人们提供正确
的精神指导和强烈的精神动力,使保护结果更有利于人民,珍贵的遗产将代代相传,并
将得到更新和更新。
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中华民族就不会有伟大的复兴。一个国家的复兴需要强
大的物质力量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要与时俱进,
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珍贵遗产的
传承必然会唤起中华民族的崇高骄傲,聚集和摇摆着伟大复兴之旅!
范文展示一
如何守住我们民族的“根”
“申遗”成功后的首个端午节,恰逢足坛盛事世界杯。有人熬夜看球,有人探营世
博,使得古老的节日略微有些尴尬。除了被媒体屡屡提及的传统习俗,又有什么新元素
可以注入端午,拉回年轻人的心?(6 月 16 日,中国新闻网)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然而,对大多数民众,尤其是年轻一
代,对端午节防疫祛病、避瘟驱毒、赛龙舟等历史由来,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传统内涵,
则知之甚少,端午节仍然只意味着“吃粽子、赛龙舟”,民俗文化传承将面临“断层”
的危机。民间传说认为,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纪念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
刚正不阿的气节,过端午节,不仅寄托了我们对文化先贤的纪念,也寄托了我们对人间充
满正气的美好祝愿。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形式上虽为划龙舟、吃粽子,但在本源上却蕴
含着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端午节不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
史底蕴,还是一种文化积淀和遗产,即使是到了今天,还有更多的现实意义。
如今,端午节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表明了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这实际是在
文化的潜意识的层面,唤醒和重温了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端午节的传统节日文化,围
绕赛龙舟、采艾蒿、登山踏青等活动,社会公众有目的地参与,不但活跃了社会气氛,
而且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然而必须承认,现在我们对端午遗产的研究与认识还很不够,此渊源久远、内容丰
富的民间习俗,其真实的文化内涵和外延则逐渐被我们淡忘,端午节一定程度上“沦落”
成“吃粽子节”和“端午前夜狂欢节”。而且现代经济裹挟商业潮流,将一切不合理性
标准的习俗、活动冲决荡涤,一些商家借端午节拿粽子说事,甚至出现了“天价粽子”。
而传统端午节被重视的程度逐渐变小,甚至被“边缘化”。
复兴传统节日,传承、保护和创新传统节日文化,把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彰显出
来,这是把传统节日发扬光大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每个中华民族儿女应尽的职责。
如何发掘传统节日新的内涵,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韵味?笔者觉得,一是需要政
府主导、全民参与,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部潜力,给传统文化节日注入现代元素;二是,
注重媒体宣传,全民族的自觉和行动,营造良好的端午文化保护氛围;三是,加强活动
展示。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和端午节日,组织开展端午文化保护的展览、演出、论
坛、体验等活动,不断增强民俗文化保护意识。只有这样,传统节日才会适应社会群体
心理需求,才会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同。(刘 力)
范文展示二
过“洋节”的同时也要守住文化之根
每年到情人节的时候,身边的朋友们都会以各种方式来表达对这种节日的欢喜,各
种秀恩爱,各种刷屏,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胃口,也往往提前数日便开始了节日营销,
但是不难发现也有一部分人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类“洋节”的抵触。究竟该不该过
情人节这类的“洋节”,每个人对这个话题都“很有话说”,笔者认为,“洋节”可以过,
但请不要忘记我们自己的节日就好。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不少“洋节”涌入
中国,并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其中情人节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了,而年轻人
绝对算得上是情人节的主力,像情人节一样的“洋节”之所以回会受到如此的推崇和喜
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相比较中国的传统节日,“洋节”在表达情感上更加直接,而
每当这类洋节来临,商家的不遗余力的炒作,也是造成近些年来情人节这类“洋节”热
的重要原因。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
“魂”,情人节这类“洋节”的本质同中国传统节日一样,其中都寄托了人们心中想要
表达的情感,希望以一种方式展现出来,这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中国的七夕节,其本质意义与西方情人节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在表达形式上
相对委婉一些,而像父亲节、母亲节这些西方节日与中华民族孝老敬亲的优良美德也是
不谋而合的。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包容性是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文
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民族精神之一,所以对待“洋节”,我们应有一颗包容的心,要能
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但是,由于一些商家的炒作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刻意传播,让“洋节”的热度几欲超
过我们的传统节日,并出现过度消费的现象,从而失去了其本身所包含的蕴意。因此,
笔者认为过“洋节”并没有错,但是要把握好度,这样才能让其过得真正有价值、有意
义。同时,在面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时,不能因此失彼,要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
作为己任。
一言以蔽之,“洋节”也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也好,都应把握好其本质内涵,
过得有意义。在包容其他文化的同时,也要守住我们自己的“根”和“魂”。(长江网网
评员: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