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高考作文终极押题:完善自我,不断探索等2则(附:命题预测、立意点拨)
完善自我,不断探索
【命题预测】
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大圆圈比小圆圈掌握的知识要多一点,但因为大圆圈的圆周比小圆圈的长,
所以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比小圆圈大,因此更感到知识的不足,更需要努
力学习。
以上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 800 字以上的作文,不
能脱离现实,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能抄袭、套作。
试题分析
本材料属于哲理性语段,要审好题目,需要准确理解材料中涉及到的重要概念
及其象征意义。材料中主要涉及两个对象:“大圆圈”和“小圆圈”。“小圆圈”
代表着知识较多者,而“小圆圈”则正好相反。由此造成结果的不同,“大圆圈”
更感到知识的不足,更需要努力学习。此外,材料中的“周长”也是正确审题的关
键因素。“周长”可指所处的高度、地位、身份、名望、荣誉、责任、人类社会的
发展与进步、文化的融合以及精神的自由。本文可写作的角度很多,“大圆圈”的
态度是已知的,可供自由发挥的是圆圈的周长和“小圆圈”的态度,还有对大圆圈
做法的赞同或否认等。
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角度一:从肯定“大圆圈”行为的角度展开。周长越长,得到的越多,“与外
界空白的接触面就大”,视野就会越开阔,就会更加努力,永无止境的去追求。可
写立意有“不断探索不断成长”、“越探索越成长”、“探索中成长”、“追求卓
越”、“勇于探索”等。也可从“大圆圈”获得的结果出发展开思考。无论促使大
圆圈努力的理由是什么,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完善自我。归根结底,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探索,都是为了成长,生命源于探求,浩荡壮丽,看不到尽头。可写
“生而为人”、“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生命源于探求”等。
角度二:从“大圆圈”行为的原因角度展开。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
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
就越多。一个人越是处在高处的位置,视野就会越来越宽。只有具备了更多的知识,
才更能感到知识的不足,更需要去努力学习和追求。可就“知识越多越无知”为角
度展开,也可分析“知识有限与认识无限”的辩证关系、还可从“认识自己的无知”
“发现自己无知正是有知的表现”等角度立意。
角度三:从否定“小圆圈”的角度展开。“小圆圈”和“大圆圈”相比,有了
点成绩就自我满足,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坐井观天。获得的知识较少、
视野也较为狭窄,这不利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应该勇敢走出狭小的
天地,不断拓宽视野,在付出努力的同时不断体味人生的意义、享受成功的喜悦。
可从“拒绝坐井观天”“走出狭小天地才会豁然开朗”“固步自封只能导致毁灭”
等。
经典素材一
曾获“中超最佳教练”称号的中超辽宁宏运队主教练马林,是诸多中国本
土教练中成功的典范。他长期担任亚足联的讲师,国内教练想具有执教资格,甚
至都要由马林来授课。这样的称号也更激发了马林学习的欲望,他说自己随着学
习时间越来越多,就越来越有兴趣了,就知道了自己更多的不足和无知。在自己
钻研的过程中,有时候有体会了,有时候就会觉得这个体会不完美,就又要否定
自己。因此学无止境,需要不断、永远地学下去,这更促使着他不断努力和进步。
素材点拨:这个素材是一个新颖的、现实性很强的正面素材,在洋教练充斥
的中国足坛,本土教练的崛起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此素材可作为“知识有限与认
识无限”、“知识越多越无知”、“认识无知”“发现自己无知是有知的表现”
等立意的素材。经典素材二
素材二:二十世纪初,德国青年医生埃尔利希幻想用一种魔弹去射杀人体内
的病菌。经过一番探索,他决定先用一种锥虫作为魔弹射杀的对象。实验虽使患
病的小白鼠活了 60 天,但最后还是失败了。但他没有停止探索,1907 年他从化
学杂志中看到一篇文章:一位医生用名为“阿托品”的药物治疗非洲流行的一种
昏睡病,结果使人患昏睡病的锥虫被杀死了,但病愈后却带来了失明的后果。能
不能把“阿托品”的化学结构改变一下,使它只能杀死锥虫而不致损害神经呢?
埃尔利希经过 606 次试验,终于制成了治疗昏睡病的有效药剂——砷凡纳明(又
称“606”),为人类发明了第一枚神奇的魔弹。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同学们并不是很熟悉,但也不会陌生。作为诺贝尔奖得
主,一定有其过人之处。埃尔利希坚持探索,终获成功。可写立意有“越探索越
成长”、“探索中成长”、“追求卓越”等。也可写“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生命意义在于探索”等立意。
2020 高考作文押题之张开怀抱,彼此理解
【试题背景】
长期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始终致力于发挥好负责任大国作用、
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出了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
但仍有少数国家坚持冷战思维、零和思维,拒绝国际间的合作,阻碍世界发展进
程。尽管世界各国有分歧矛盾,也免不了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
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我们只有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
同存异,才能建设美丽世界,开辟出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命题预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1955 年 4 月 18 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对新中国外交有着特
殊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
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举行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大会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代表在
发言中表达了对和平友好的诉求,但有的国家代表攻击共产主义,有的则表示了
对中国的疑虑,会场的气氛越发紧张。周恩来决定放弃阅读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
在发言中,周恩来强调“求同”而不是“立异”,主张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
的存在并不妨碍亚非国家求同和团结,并表示中国准备在坚守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与亚非各国建立正常关系。周恩来充满智慧地进行阐释和解惑,用平等的态度来
平息争论,赢得了各方的尊敬和赞同,一举扭转外界对新中国的偏见,会议气氛
也产生了积极的变化。
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
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立意点拨
本题为材料作文,文章叙述的是历史事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周恩来总理 “求
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不仅可以在我国的外交政策上起到作用,而且在国际外交思
想史上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求同存异,方能共同促进,实现双赢。因此本题的核
心立意就是“求同存异”。【优秀立意】1.求同存异,实现双赢 2.异中求同,
寻求最大公约数
素材化用
事例一:零和思维与正和思维零和思维是一方得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吃亏,竞争者
此消彼长,得失相加,总数为零的博弈,在零和思维中双方是没有合作机会的。正
和思维是一种积极的、面向目标的、力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并促使事物朝着有
利的方向转化。正和思维会使人在逆境中更加坚强,在顺境中脱颖而出,变不利为
有利,从优秀到卓越。事例二:中国移动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携手做大 5G“蛋糕”
去年 11 月 15 日,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 2019 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
发表了《共绘 5G 新篇章,共赢智慧新未来》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他呼吁期
待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共谋发展,努力寻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扩大共赢的
利益交汇点,携手做大 5G“蛋糕”,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中国移动也将进一步
加快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搭建更多高质量平台,开放能力、输出资源、共享成
果,既全力做好“自己的事”,也用心帮好“伙伴的事”。
【素材化用】
要做到“求同存异”,首先要正确理解“求同”。“求同”不是墨守成规,
也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寻找共同思想、共同利益,寻求最大范围认同。
“求同”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交流中化异为同,逐渐形成共识。中国移动期待和自
己的竞争对手共同合作,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携手做大 5G“蛋糕”,既全力做
好“自己的事”,也用心帮好“伙伴的事”。这样,在“求同”中既借力实现自
身发展,也成就它方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