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耕读兴文化,脱贫奔小康,你是乡村阅读榜样吗? 阅读写作导写练
导语
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少农村实现了从泥巴房到砖瓦房,从泥泞不平
的小路到平坦舒适的水泥路,从靠井喝水、靠山吃饭到自来水天然气入户等转变,农民
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巨大的飞跃。然而新农村的建设并不会止步于此,让村民实现精神生
活的质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如何让阅读走进乡村,将知识带入农田,是让书香
飘满山水田园的重中之重。
山水田园氲书香
(题目即论点,饱含诗味。)
①最近,以“耕读传家兴文化 脱贫攻坚小康年”为主题的 2020“新时代乡村阅读
季”,让更多人把目光投向了乡村阅读推广。当袅袅书香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标配,在
一些乡村地区,阅读对不少村民来说,还是有些距离。
(由最近举行的“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引出目前乡村地区的阅读现状。)
②最新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不同介质阅读率和阅读量远远高于
农村居民。以图书阅读率为例,城镇居民为 67.9%,比农村居民高近 20 个百分点。如何
消除阅读与村民的“疏离感”,提升他们的“阅读力”,引领乡村阅读风尚?
(现实性分析。由城乡阅读差距引出如何推进乡村阅读的问题。)
③精准对焦阅读需求,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图书资源下沉到
田间地头。但送书不能一送了之,还得持续关注村民的借阅率、图书的打开率,提升服
务效能。乡村广袤,人们的阅读口味各不相同,它们生长在田间地头的作物里,流淌在
孩童放学路上的欢声笑语间,绵延在老人摇着蒲扇讲述的故事中,因此,乡村阅读需要
因地制“异”,跟上时代发展的加速度。也因此,乡村阅读季推动新兴阅读与传统阅读
交融结合、线上活动与线下推广相互促进,借助互联网,在田园里传递书香。
(解决方法一:精准对焦阅读需求,推动新兴阅读与传统阅读交融结合、线上活动
与线下推广相互促进。)④促进乡村阅读,光靠资源下沉还不够。图书触手可及不难,让村民有意愿去翻阅
却不易。将废弃的老房子改造成公共文化场馆,让爱读书的村民带着大家一起感受阅读
乐趣,孩子们在茶余饭后埋头捧着新绘本……依靠阅读场景的拓展和读书氛围的营造,
村民与书香的距离自然越来越近。
(解决方法二:通过拓展阅读场景、营造读书氛围,拉近村民与书香的距离。)
⑤这样的良性互动,也吸引着更多社会力量投身乡村阅读的蓝海。人民阅读和阅文
集团进行合作,共同建设数字农家书屋,推动下沉市场阅读领域拓展,海量的数据库,
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丰富乡村阅读供给,有效填平城乡之间的信息沟壑。类似的探索和
尝试,为的都是拓宽书香流动的通道,提升知识分享的流速,努力让阅读成为村民的日
常。
(解决方法三:通过吸引社会力量建设数字农家书屋等方式,拓宽书香流动的通道,
提升知识分享的流速,让阅读成为村民的日常。)
⑥生活离不开书香滋养,“乡村+阅读”还可能释放意想不到的效应。在浙江一处古
村落,重峦叠嶂间藏着个文艺的书店。这是实体书店在乡村衍生出的新形态:既是售卖
图书和特色文创产品的场所,也是村民阅读和活动的公共空间,还是吸引游客体验乡土
文化的展示厅。一处文化景观,多重融合效应,节节攀升的“阅读力”有益于吸引外界
注意力、抬升乡村发展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实实在在的活力。
(实现“乡村+阅读”的重要意义:吸引外界注意力、抬升乡村发展力,实现农村
经济、阅读双增长。)
⑦今天,当我们在乡村推广阅读、传递书香,盼望的不仅是书本的流动、书屋的开
放,更希望由此带动乡村生活的提质升级,在山水田间编织出令人向往的美好与幸福。
(照应开头,提出希望。)
【时代警语】
今天,当我们在乡村推广阅读、传递书香,盼望的不仅是书本的流动、书屋的开放,
更希望由此带动乡村生活的提质升级,在山水田间编织出令人向往的美好与幸福。【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乡村 ,人们的阅读口味各不相同,它们 在田间地头的作物里,
流淌 在孩 童放 学路上 的欢 声笑 语间, 在 老人摇 着蒲 扇讲 述的故 事
中, ,乡村阅读需要因地制“异”,跟上时代发展的加速度。
A.广袤 生长 绵延 因此
B.广阔 成长 绵延 所以
C.广阔 生长 延伸 因此
D.广袤 成长 延伸 所以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班级要开展一场辩论赛,辩论主题是“应该将阅读推广的重心放在提高城市居民素
养上,还是提升乡村人民的基础知识上”。正方支持“要放在提高城市居民素养上”,反
方支持“要放在提升乡村人民的基础知识上”。假如你是反方代表,请以反方代表的身
份写一篇辩论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不少于 500 字。
【相关链接】
高瑞兰:在乡村推动阅读
阅读,能给留守儿童带来什么?这个问题,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学区上罗小
学教师高瑞兰整整思索了 20 年。20 年来,她执着地带着孩子们阅读,从绘本到文字书,从校内走向大自然,就像呵护幼苗一般,一点一滴陪伴着他们茁壮成长。
高瑞兰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完小,全校学生 95%以上是留守儿童,许多还是单亲
孩子。这些孩子长期处于缺乏家庭情感呵护的环境中,出现的亲情缺失、性格孤僻、抑
郁等问题,一度让家长和学校陷入“困境”,很多孩子在本该读书的年龄早早地流入了
社会。
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高瑞兰先从绘本入手,从讲故事、读故事做起。孩子们酷
爱阅读绘本,学校仅有的书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高瑞兰就自掏腰包购买绘本。通
过网络资源,她还积极争取“担当者行动”等公益组织的支持,不断给孩子们补充图书。
不仅是阅读,高瑞兰还引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她带
领学生亲近大自然,春游、野炊,观察植物,以游戏的形式,体验书本中的精彩故事,
绘制风景画。在高瑞兰的引领下,如今,阅读已经成为上罗小学的特色品牌,阅读课成
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夏洛的网》《草房子》《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这些书就如一
只只航行在海上的小舟,在孩子们的手中“漂流”、停靠。有个学生的奶奶告诉高瑞兰,
通过阅读,孩子变懂事了,放学后不再跑出去干坏事了,邻居也不来告状了。孩子一到
家就拿出一本书坐在院子里看,有时边吃饭边看书,看到高兴处,还会把有意思的讲给
她听。
这是农村留守家庭中最亮丽、最迷人的风景。通过几年的阅读实践,高瑞兰惊奇地
发现,孩子们的内心好像有种东西被点燃了,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留守和单亲的孩子
个个都变得阳光、自信,很多从学校走出去的学生仍在坚持阅读,许多学生的文章经常
见诸报端。
她曾经带过一个学生,五年级时因父亲在煤矿打工出事,整天忧郁悲伤,课间经常
流泪,成绩一落千丈。高瑞兰选了《马提与祖父》《天蓝色的彼岸》等儿童小说和他一
起读,当他读完这些书后,慢慢变得开朗起来。有一年暑假,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高
瑞兰还专门带他到厦门看到了梦寐以求的大海。现在,这个学生就读于高中,是师生公
认的品学兼优、阳光开朗、善良懂事的好孩子。
2016 年,在哈达铺学区校长马继忠的鼓励和支持下,依托公益机构,高瑞兰发起成立了哈达铺学区读书会。读书会甫一成立,就吸引了 40 多位教师,其中还有慕名而来
的其他学区的教师。
哈达铺小学语文教师屠海霞是最早加入读书会的教师之一,也是学校里不折不扣的
“读书达人”,家里的藏书达 2000 多册。从起初“不会带语文课”到现在的语文名师,
可以说,屠海霞是靠读书“起家”的。谈及读书给自己带来的改变,屠海霞两眼放光:
“走进阅读,也让我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一本本的书教会我怎么和孩子沟通,遇到事
情不再生气,而是动脑筋用另一种友善的方式解决。”
屠海霞说,以前自己没有阅读习惯,后来在高瑞兰的推荐下,从《幸运的内德》等
绘本开始,逐渐迷上了阅读。有时候走在路上,偶尔脑袋里会呈现出孩子的一个话题或
是一句话语,都不由心中发笑。“阅读让我变得自信,就感觉自己是幸福的,也是快乐
的,整个人也显得充实而精神。”屠海霞说。
对学生教育方式的改变,也使屠海霞对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她说:
“从绘本到整本书,再到日有所诵,我只想让孩子们吸收到更多的营养来滋润美好的童
年。”
今年 6 月,读书会组织第四次线下读书沙龙活动。说起当时的情景,刚加入读书会
的牛家学区牛家小学教师高春兰激动地说:“看着老师们抢着发言,听着他们的分享,
好像内心有种东西被点燃,也启发了我对教育教学的很多思考。感谢读书会,让我有了
全新的改变!”
在高瑞兰看来,让更多的教师和孩子们受益,是成立读书会最朴素的出发点,也是
她一直坚持的动力所在。“真不敢想象,没有阅读,留守儿童的明天会是怎样?我最大
的愿望就是,无论这些孩子将来从事何种工作,阅读将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高瑞兰说。
每想及此,她的脑海里总会泛起这样一幕:黄昏,幽静的农家小院,一个小男孩静
静地坐在小凳子上,捧着一本书完全沉浸在夕阳的余晖中。偶尔,男孩会转过头向身边
的爷爷奶奶说一段书里的故事,小院回荡着欢快的笑声……
来源:2019 年 11 月 07 日《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