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时评学写作:6 月最新时评选粹及最新时评素材精选
1
《中国青年报》6 月 9 日第 6 版“经济周刊”专版发表文章,题目是《抱团脱贫
三个太湖边小村走出“众村”路》,作者李超。文章说,2015 年年初,江苏苏州某制
衣有限公司急需出让股权,采莲村想要收购其土地、厂房等资产。但因为资金紧张,1200
万元的收购价格让人“犯难”。于是,采莲村和前塘村、灵湖村商量联合投资。一边是
资金存量不足、但有项目的“强村”,一边有资金闲置却无处可用的“弱村”,3 个村
子“一拍即合”。“抱团发展”的模式,不仅仅意味着“人多力量大”,更是盘活了 3
个村发展经济的资源,让“众村”的路越走越宽。
适用话题:脱贫攻坚、创新脱贫
2
《吉林日报》6 月 9 日第 6 版发表文章,题目是《帮“你”没商量》,作者韩雪洁。
文章说,45 岁的肖喜艳是吉林省通榆县边昭镇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性格爽朗的她有
一副热心肠,爱帮助人,特别是竭尽全力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为残疾人点亮希望之
光。“人生应该面对现实,努力过才不会后悔。”肖喜艳愿意用这句话和残疾人朋友们
共勉,她希望更多的残疾人拥有自强、自立、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走出属于自己的精
彩人生路。
适用话题:自立自强、拼搏向上、奉献爱心
3
《贵州日报》6 月 9 日第 7 版“多彩贵州”发表文章,题目是《遵义:产业扶贫带
动贫困人口近 28 万人》,作者钱诚。文章说,眼下,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观坝坝区 3500
亩提早半个月上市的“亮剑黑茄”成了“网红”,各大网站、社交平台都能看到它的身
影。在农村产业革命中,遵义市以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积极培育新品种、引用
新技术、发展新模式,总结出了聚焦坝区建设、聚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聚焦利益联结、
聚焦技术跟踪服务、聚焦产销对接的遵义“战法”,让群众腰包更鼓、口袋更富。2019
年,遵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近 1.36 万元,增长 10.6%,坝区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4300 元。适用话题:产业扶贫、扶贫攻坚
4
《西藏日报》6 月 9 日第 7 版“格桑梅朵”发表文章,题目是《谁知雄鹰翔雪域
——读长篇报告文学》,作者蜀东泊客。文章说,一部部述说西藏的书,为
读者架起一座座通往神秘雪域的桥梁。周鹏程的长篇报告文学《藏地心迹》,通过描写
重庆市委、市政府对口援助西藏昌都市的人物群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援藏工作的
窗口。《藏地心迹》中,援藏干部流汗流血,甚至付出宝贵生命,群雁高飞靠头雁,援
藏工作取得出色成绩与他们密不可分。《藏地心迹》写到的医务人员很多,他们忘我无
私的工作态度,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风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点亮生命的心灯,
援藏教师站在青藏高原这世界屋脊上,用勤奋和汗水铸就平凡生命历程的同时,身负重
托和期望,和孩子们一起为明天的梦想飞翔。
适用话题:无私奉献、舍小我为大我
5
《新华社》6 月 7 日晚发表“新华时评”文章,题目是《艰苦卓绝的伟大历程》,
作者王琳琳。文章指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7 日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
白皮书,真实记录、全景还原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历程,是一份
写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中国答卷”。文章强调,一个国家的人民有多团结,一个
民族的未来就有多光明。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白皮书发出了中国与世界命
运与共、联合抗疫,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主张。当前,新冠病毒仍在全球传
播蔓延。人类唯有战而胜之,别无他路。只要国际社会团结前行,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
界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适合话题:大国担当、团结合作
6
《解放军报》6 月 8 日第 11 版“中国边关”专版发表文章,题目是《祖国最北小
学,来了清华“兵老师”》,作者康子湛、刘坤厚。文章说,东经 123 度、北纬 53 度,
尽管已到小满节气,中国最北端的村庄黑龙江漠河北红村,这里的晨风依旧刺骨。凌晨4 点,刚下哨的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列兵侯国庆披着大衣,在连队学习室的角落,点
起一盏台灯。早上 10 点,一群小学生还在等他去上英语课。想起孩子们晶亮清澈的眼
神,侯国庆一刻也不敢耽误,他必须抓紧时间,赶在起床哨吹响前为孩子们备完课。这
个来自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士兵从没想过,穿上军装的日子,一群小学生会成为自己心灵
深处的一份牵挂和责任。
适合话题:奉献、责任
2020 必备最新时评素材精选
1
你的选择,就是 TA 的模样
新华网
今天是世界环境日,围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的主题,多地开展了丰富
多彩的活动,同时发出倡议、呼吁行动,让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丽中国建设关乎人们的幸福生活。头顶的蓝天、脚下的沃土、远处的山水、
眼前的林木,良好生态环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你的选择,就是山的模样、水的
模样,就是我们生活环境的模样,就是地球的模样。建设美丽中国,要人人参与、
身体力行,做行动队而不是清谈馆。
从身边小事做起,凝聚点滴努力。美丽中国,细节推动。去超市的时候少用一
个塑料袋,在炎炎夏日把空调温度稍微调高一点,外出就餐时自觉进行“光盘行
动”……小事虽小,却足以见大。人人都拿出实际行动,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环保
力量,让生态环境的改善,体现在我们一呼一吸的空气里、在每天路过的那条小河
里、在家门口越来越多的绿地公园里。
从每一天做起,坚持久久为功。美丽中国,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每个人来说,
美丽中国建设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配合战,不止于一时、不限于一地、不囿于
一隅。环境保护,贵在行动,成在坚持。坚持的时间足够长、影响的人群足够多,
才有绿色发展理念的牢固树立、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如果每个人都能担当起该担的责任,让绿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环保成为一种行为方式,中华大地一定能清
水长流、绿意盎然。
美丽中国呼唤全民行动。尤其是在这个特殊之年,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的意义更显非凡。一者,良好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色,在决胜全面小
康之年,更要顺利完成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各项目标任务;二者,受新冠肺炎疫
情影响,各地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压力,随着复工复产、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项目加
快推进,生态环境也面临较大的反弹压力,但不能因为遇到困难、遇到挑战,就对
生态环境保护有所松懈。不久前闭幕的全国两会,也向社会传递出生态环境保护不
放松、不开口子的决心。在这样的形势下,更要全民携手同行,守护绿水青山,共
建绿色家园。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快加入“美丽中国”
行动队,人人各尽其责、各尽其力,用行动点染绿色家园,绘就蓝天白云、繁星闪
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中国画卷。
2
“你学习的样子真美”
人民日报
61 岁的万雪琴,是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老年大学学员。今年 3 月,这所老年大
学开通“空中课堂”,万雪琴第一时间进行了注册。白天要照顾外孙女,她就利用
空闲看时间短、集数少的课;晚上 10 点以后,就看时间长、集数多的课。平均每
天学 3—5 门课,一个多月以来,她已经学完了茶艺、隶书、楹联等多门课程。此
外,万雪琴还给同学推荐优质网课,并组织交流互动,帮助大家增强战胜新冠肺炎
疫情的信心。
荀子《劝学》有云,“学不可以已”。学无止境,而之所以要“劝学”,是因
为养成学习自觉并不容易。每天学 4—6 个小时的万雪琴则相反,她不仅不需要别
人“劝学”,就连女婿“劝她少看会儿”都不听。她说:“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到了这个年纪睡得少,有时间可以多学些知识。”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学一
生而不是学一阵的品质,难能可贵。
近段时间以来,像万阿姨这样走红网络的“学习达人”还有不少。在武汉的方
舱医院,一位年轻人躺在病床上专心看书;在河南洛宁,一个初中女孩每晚去村委
会“蹭网”,不落下一门功课;在湖北五峰,一名小学生在卤味店里的案板下,聚
精会神上网课……一个个动人场景说明,无论身处何地、条件怎样,只要想学习,
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人们汲取知识的脚步。正如网友所说:“你学习的样子真美。”
一个家住珠峰脚下的大二男生,为了不错过每一次和老师“面对面”上课的机
会,每次都要骑摩托去找网络,来回近 6 个小时。学习是自我提高的机会,不浪费
每个机会,就要更自觉一些、更主动一些、更自律一些。认真学习有用的知识,理
应困而学之、学而不厌。
有人说,学习是“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疫情给人们带来了不小冲击,原有
的生活节奏打乱了,原本的学习计划搁浅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人们对学习也有
了新认识:在线教育成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个有益补充,知识供给更丰富、知识获
取更便捷;烹饪、维修、手工等技能增长为生活添加一抹亮色,以劳动乐趣充实身
心。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不是“被迫成才”,而更乐意“自愿成长”,不负居
家时光,用乐观、豁达心态迎接挑战和机遇。
古人云,“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我们的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
就没有止境。每个人都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积跬步以至千里,“人人皆学、处处
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就能早日建成。
3
博物馆可以更亲切
人民日报
受疫情影响,停展 100 多天之后,“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展览重新开放。
这是首都博物馆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展览,深受小观众们喜爱,许多人一看再看。这个展览从策展之初就转换思路,特意请小朋友参与,精心设置了 25 个问题,小
观众们看展乐在其中。
如何让博物馆离观众更近?这个展览给了我们启发。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后,
更多观众走进去参观,不过,这仅仅是第一步。要让观众看得懂、有所得,博物馆
不妨换个思路办展览,注重吸纳观众建议,就能以更开放的心态融入百姓生活。
一般情况下,博物馆的策展人都由专业人士担当,观众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
局面正在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展览在策划之初便充分吸纳观众意见,甚至有一些
展览专门请观众参与策展。专业的内容用观众的视角来呈现,用普通人听得懂的语
言来讲述,从而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比如,浙江省博物馆有一套“自主式策展虚
拟平台”,普通观众也可以当策展人,利用馆藏文物的数字资源,布置一场个性化
的虚拟展览。
营造良好的观展体验也是博物馆努力的方向。“探秘北京中轴线”展览视线设
置比通常低 10 厘米,以方便小观众观展。通过复制藏品,观众可以在触摸、把玩
之间,获得独特的、不同于视觉观展的体验。借助科技手段,博物馆推出有互动性
和参与感的展览,如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 3.0”“心灵的畅想——梵
高艺术沉浸式体验”等,不仅使文物活了起来,更引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
除了千方百计吸引观众走进来,博物馆也在主动“找”观众。近年来,博物馆
纷纷走出去,进社区、进校园,甚至进养老院、孤儿院和偏远农村,将部分藏品搬
出去展览,让那些鲜有机会走进博物馆的公众得以亲近博物馆。这既保障了人们的
公共文化权益,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着人们逛博物馆的习惯。十多年来,广东省博
物馆就坚持实施流动博物馆项目,每年观众达 300 万人次。
从博物馆提供什么、观众就接受什么,到如今观众需要什么、博物馆就提供什
么,博物馆和观众越来越近。恰如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所阐释的:“致力于平等的
博物馆:多元和包容”。我们期待,通过持续创新,博物馆可以常看常新,成为人
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好地发挥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