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高考核心素养主题作文素材包备考——审美情趣
紧扣核心素养
积累作文母题
01
概念解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明确指出:“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
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
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
和升华美等。”落实到作文写作中,审美情趣不仅着眼于对学生欣赏和评价多种艺术样
式之美的考察,更在于对健康审美价值的书写。
02
名句集萃1. 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
——柏拉图
2. 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卢梭
3. 美育是一种性灵的陶冶,是由于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而得到的高格调的生活情趣。这
种欣赏,可以使人了解,在金钱物质之外的、更高的人生境界,不致沉迷于物欲征遂,
也不致斤斤计较狭小的恩怨得失。——罗兰
4. 眼睛如果还没有变得像太阳,它就看不见太阳;心灵也是如此,本身如果不美也就
看不见美。——普洛丁
5. 审美发展和道德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对于美的欣赏可以使人变得高尚起来。美能唤
起人的善良感情,如同情心、忠诚、爱、温柔等。感情会在人的行为中成为一种积极作
用的力量。——赞科夫
03
实用素材
1.京华时报:美育起步,中国才能强大而温润。“富起来的中国人,在世界各地豪
放地买买买,却常常不识美丑但求名牌;去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只会挤在红烧肉和大白菜
玉雕前;在公共场所不守秩序、不顾礼仪,饱受非议。新的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国经济的
调整转型压力,让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渴望培养富有创新创造力的未来一代……不论是
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修复,还是创新创造力的提高,一样都离不开美育。
当年,蔡元培先生曾有‘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
育。爱与美,原本就该是一切教育中最重要的核心。虽然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边
缘化了的美育要重建体系注定困难重重,但只要着手,不虚晃一枪,认认真真建设,便
终有到达与成型的一天。”2.美是自由的。豆瓣评分 9.5 分的陈丹青自述综艺节目《局部》引燃了越来越多观
众的观看热情,弹幕零差评的盛况让很多其他综艺节目望洋兴叹。有人评论说:火的不
是艺术,是对美的追求。节目中,陈丹青借由一幅幅画展开,勾连起背后的人和故事。
带领观众认识了勃鲁盖尔、卡拉瓦乔、维米尔、毕加索、马奈……在他的节目里,没有
教科书式讲课,而是用比较平实的语言,加入自己对画作的理解,同时结合画作的一些
时代背景,带观众了解其中的魅力。很多并不是艺术专业的人依然可以看得津津有味,
正如陈丹青自己所言,这个节目“我是给不画画的人讲的”。他希望这个节目能够被更
多一线城市以外的人们看到,让他们能有机会去领会、接触世界上美好的东西。
3.畸形审美观——“翟天临 2.0”竞获百万声援。艺人仝卓自曝“高考伪造学籍”,
连同其继父在内的 21 人被惩处。违规行为被惩处,恶行被谴责,本应是顺理成章的结
果,然而随着舆论发酵,人们却发现时至今日,仝卓粉丝依然有 270 万之多。在其微博
下,粉丝每日喊冤控评,罔顾法律道义,大骂不该调查仝卓,心疼“崽崽”,诅咒路人,
自始至终对其表现出绝对的包容、理解和爱。虽然我们鼓励言论自由,想在网络上看到
不同的声音,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绝对的恶面前,我们可以助纣为虐。
04
满分范文
《一杯春醪寄余心》
(浙江考生)
唐有刘白堕脱俗隐于市,善酿酒,饮之香美,经月不醒。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
刀,但惧白堕春醪。”一杯春醪,寄着他一生的志趣,一生之作,亦携着你品性高低。
冯骥才曾道:“植物死了,将生命留在种子里;作家死了,将生命留在作品里。”
“言为心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常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或无意的性格流露,或刻意的志节寄托,作品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与广远,承载着作者的追求与修养。
百家争鸣,各有其芳华。若你的歌声不现出你最独特的嗓音,盖只能湮没于喧嚣的
人世。庄子汪洋恣肆,老子凝练沉稳,墨子严密周全,韩非子肃穆苛刻,则《庄子》抑
或《道德经》,《墨子》抑或法家大集,无不承载着其独特见解、个性思考。台湾云门
舞集享誉全球,其舞姿脱俗超凡摄人心魄,而其门下弟子亦无一不是高雅养性之性情中
人。作者与作品如人与影,映照着彼此最真实的内心,而它只有你将最真实的生命投射,
作品才能温润如玉,毫无杂质地现其熠熠光华。
人在成长,作品亦在成长,如影随形中,两者的生命都登上更高山巅。张晓风年轻
时活得像唐朝女子,热烈丰富,文字或“横眉冷对千夫指”,抑或“俯首甘为孺子牛”,
都是其性情之真,与作品携手胁肩,向更深阔的远方迈进。俄国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
的人生起伏,其诗作亦从少女的幼稚转为熟女的沉稳。作者与作品如一对孪生胞弟,在
时光的磨蚀下恣意成长,从一个方面,我们得以窥见另一方的性格。
而元好问曾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格调与其品性的背离,
有时并不是性情相伴,或是作者在作狂野挣扎,或是反其道愈见其力。顾城的诗天真纯
朴,他却亲手杀死妻子;凡·高的画绚丽奔放,他却癫狂割下左耳。我们能说他们的品
性恶劣、思想卑劣吗?当世界以痛吻我,我在报之以歌后,内心的苦苦挣扎或蒙蔽我纯
洁的心,而内心会在我手遗留中卓然于世。卢梭在《忏悔录》中极尽猥琐之能事,而谁
又能否认他卓然脱俗的品性、高雅勇敢的追求呢?作品与人面的背离,实则乃内心更坚
定的追索啊!
当今社会人们热捧的“雅作”,却不知“雅作”之作者粗鄙无知,而耻于那些外表
粗鄙之人,浑不知其作品华美天成、淳朴自然。悲哉!悲哉!而我坚信,那些枯灯夜雨下
的荒江野老,剑指连营而无畏,笔削春秋而令乱臣贼子畏惧,定会与作品一同矗立于民
族之巅。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在这急景流年的时光里,哪一杯才是真正寄余
心的春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