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时评学写作:2020高考时评素材整理---李子柒
加入VIP免费下载

跟着时评学写作:2020高考时评素材整理---李子柒

ID:348744

大小:25.32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6-3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跟着时评学写作:2020 高考时评素材整理---李子柒 1 别急着否定李子柒也别匆忙定义农耕生活 中国青年报 在网红经济的时代,争鸣总是不断存在。 近期,关于美食博主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讨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 觉得,李子柒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 迎合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负面文化输出。 不得不说,这个说法也是一种刻板印象,是简单粗暴的贴标签。中国的农耕生 活就一定是落后的吗?先不讲人们靠着农耕才能饱暖,就是农耕生活所催生的乡土 文化,隽永恒久,显然也和落后挂不上钩。 长久以来,关于乡村的记忆沉淀在一代代国人的血液里。在纸质出版的时代,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梁鸿的《出梁庄记》书写和 传播了中国的乡村。 然而,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进入互联网社会以后,关于乡土中国的叙 事似乎变少了。这也造就了信息的断层,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中国的农村只有 破败、古老、落后的标签。 此前,一些残酷的底层物语、回乡记不断冒出,不可避免地带有外力造成的偏 见,本质上仍旧是将乡村妖魔化、污名化。在短视频时代,以李子柒为代表的短视频创作者,将镜头再次对焦到了这片更 广袤的土地上。因为具有农村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这些短视频创作者对乡村题 材的把握更加得心应手。中国的农村除了“社会摇”和“土味喊麦”的生猛鲜活,也可 以是一人一桌,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田园诗意。 春华、夏耘、秋实、冬乐,怡然自得。李子柒等人的短视频里记录了古老的“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式的田园生活,唤醒了大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让生活在都市 丛林中的大众获得喘息。 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之间的淡漠疏离逐渐消融,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与鳞次栉 比的白墙灰瓦之间的偏见隔阂逐渐拆解。因此,不管是中国的年轻人,还是外国的 网友,被李子柒的乡村短视频吸引,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当然,说实话,将文化输出的宏大概念扣在一名女子身上,显得扣了顶大帽子。 文化输出是一个持续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仅仅一个李子柒,肯定无法代表全部 的中国乡土文化。可喜的是,她的视频语言也是一种传播方式,我们不必急于否定 这种多元化的传播。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乱花渐欲迷人眼,文化输出再用老套路已然行不通。而以 李子柒为代表的短视频创作者,提供了读懂乡土中国的年轻化渠道。这是鲜活的, 张扬的,有温度又充满生命力的表达。不同于套路新闻稿,不同于场景宏大的宣传 片,这种理想生活的呈现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所以,与其纠结于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一下,怎 么样才算是文化输出。或者说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李子柒在 YouTube 平台的粉丝量已经高达 735 万,这个庞大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被中国乡村风貌与习 俗所吸引的受众。外国网友的追更与喜爱,已经印证了这种方式的成功。毕竟,如何重新认识真正的当代中国农村,在新时代需要新的答案。乡村的原 生态之美,动人心魄,雨后山林、农耕日常、酿酒品茗,是视频,也是现实。我们 可以重新发现乡土中国的美好,也可以自信地对外展示中国农村的形象。所以,别 急着否定李子柒的文化输出,也别匆忙定义中国农耕生活的落后。 2 李子柒为何能走红海外 《光明日报》 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又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一则因为她在推广非 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贡献,荣膺由成都文旅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二则因为 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 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 五月琵琶熟,她摘来制成琵琶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 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 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 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 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 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 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 她只是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 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 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 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 恰无”的规律。如何让一种文化理想精准落地另一种文化土壤,让不同文明之间实 现交融和对话,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孤芳自赏,这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 化之间的异同。在李子柒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剖析出诸多为世界各国文化广泛接 受的价值理念,如仁爱、勤劳、勇敢、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性别平等,这也是她能 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向,我们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 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 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 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 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在翻看李子柒的视频时,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让笔者印象深刻:她将捕获的小 龙虾中还没长出大钳子的小虾扔回池塘。细节之处见用心,短视频内容创业者千军 万马,她能从中脱颖而出,想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2 李子柒是一个“生活镜像”而非“文化英雄” 新京报 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最近成为话题人物。 有媒体报道她在国外社交媒体吸粉 735 万,受到了国外观众的热捧。而关于这一现象是否为“文化输出”,引发了舆论热议。 李子柒在国外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与国内网友看到的并无二致,甚至连英文 字幕也没有配,但还是“征服”了世界网友。那些不分肤色、语言的人们在其短视频 内容的留言中,给予了她足够多的赞叹与祝福。 李子柒“破圈”,源于国外网友的惊诧 这是李子柒首次“破圈”进入公众话题中心。此前她虽然是一位热门博主,但更 多时候还是活跃于固定的粉丝群当中,这个粉丝群虽然也足够庞大,但在传播上还 是有诸多的限制性。 然而,李子柒在国外的成名,打破了这种限制性,大家发现,原来这位生活在 四川大山中的女孩,身上具备了那么多可供挖掘的闪光之处。 但需要特别观察到的一点是,李子柒是因为成功在国外聚集了批量粉丝,才得 以拥有了“解读价值”。 在此之前,国内网友更多还是把她当成一名励志对象来看待,童年时父母离异, 与奶奶相依为命,但却精通手工、农活,把日子过得充实而精彩。直到被赋予“文 化输出”的符号之前,李子柒都还是一名把自己经营得很好的视频博主,而非一位 “文化英雄”。 这次李子柒走进话题中心地带,源自眼光的差异。也就是说,外国的网友通过 李子柒造茶、造纸、搞活字印刷、织造蚕丝被等,惊讶地发现在一个人身上,竟然 可以拥有如此强大的生活能力和不凡的生活追求,而中国的网友在同样被李子柒吸 引时,却没有从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等高大的角度去评判。所以,这次李子柒身上有了“中国的月亮外国圆”的传奇气质,这种传奇色彩, 很大程度上是外国网友对中国的陌生造成的。 李子柒是一个理想化的镜像 从现实逻辑来看,一个人不大可能拥有如此众多的才能,尤其是每项才能的展 示结果,都能达到令人赞叹的地步。但视频制作与社交媒体传播,为打造这样的“全 能人才”提供了可能。 无论是早期李子柒的单打独斗还是后期摄制团队的参与,都在使李子柒作为一 个形象而沾染了程度不同的创作性,网友喜欢看到这个形象与故事,是因为大家在 李子柒那里找到了自己愿意看到的外在与内涵。 李子柒是一个镜像,在这个镜像中,她实现了同龄人所没法拥有的梦想。比如, 她可以居住在仙境一样的自然环境里,各种美味食材信手拈来、应有尽有,不用长 途跋涉穿越城市打卡上班,没有老板的指令与同事之间的压力,一切看上去都是那 么的随心所欲…… 但众所周知,每个人呈现出来的生活,与背后的生活真相是不一致的,甚至可 能是截然相反的,仅仅凭借李子柒的视频,就将其理想化、完美化,是一厢情愿的。 同样,通过李子柒这个镜像,人们也看到了自身生活的平凡、庸俗、焦虑。但 是,李子柒是一个遥远的存在,身份、距离、空间的隔离,使得她并不能成为人们 身边一个值得嫉妒的对象,而是一个安全的梦想承载体。 通过追随李子柒、分享李子柒包括消费李子柒,大家都找到了一个合理表达内心的出口,李子柒的出现,使得大家在对这个世界发出抗议声音的时候,也可以不 是愤怒的,而是安静的、平和的。 李子柒具有不可复制性。国内视频平台曾有李子柒的模仿者,被讥讽为东施效 颦。粉丝在捍卫李子柒的唯一性,如同捍卫童话的纯洁感。这表达出一种隐秘的担 忧:事实上我们并不愿意李子柒普遍存在于每一个镇、每一个县、每一个大中城市, 当“李子柒”越多,就意味着现有生存方式将会被更大地否定,也标志着人们主动或 被动选取的生活方式的失败。只有一个李子柒就够了。 所以,“李子柒”整体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包装很好的“产品”。李子柒并不直接推 销以她名字命名的各类产品实物,而是“生活方式”先行,产品队列随后,但显然前 者更具“卖点”。 以李子柒为核心的内容创作,的确是赏心悦目的,但要清楚地知道,这种赏心 悦目价值的成立,建立在受众内心的某处空洞被填补的基础上。如果自身拥有或者 享受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李子柒的吸引力便会下降不少。 李子柒的作品,相信依然会有人喜爱,因为在她身上,被投射了诸多的希冀, 人们需要这种希冀带来的照耀。而因为她作品所独有的特色,她也被附加了很多额 外的符号。但我们也无需用这些符号绑架或捧杀李子柒。 让李子柒做李子柒就好了。 4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李子柒” 中国日报网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最近成为话题人物。有媒体报道她在国外社交媒体吸粉 735 万,受到国外观众热捧。李子柒在国外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与国内网友看到 的并无二致,甚至连英文字幕也没有配,但还是“征服”了世界网友。而关于这一现 象是否为“文化输出”,也引发热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时此刻,也只有这个成语最能概括李子柒了。无论是 自己种菜种花、做传统美食,还是酿酱油、熬红糖、编背篓,视频中的李子柒都保 持最大程度的语言克制,偶尔会用几句四川话与外婆作简单交流,但粉丝数却呈现 直线上升。截至 2019 年 12 月 5 日,李子柒在某境外视频平台上的粉丝数是 735 万,且这个数字还在飞速增长中。在该平台上,李子柒每个视频的播放量都在 500 万以上,堪称传奇。 “李子柒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满足了人们在诗意中寻找文化原乡的精神需求。 大凡了解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真实的中国农村生活并没有像李子柒视频描述的那 样唯美、典雅,但在现代社会消费文化大潮下,人们开始追求传统、回归自然、寻 找乡愁,为日益物化的心灵寻求诗意栖息之所。古色古香的景观、自然采摘的食材、 古朴简单的炊具、传统繁复的工序、充满仪式感的手作……李子柒的视频恰恰呈现 了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三种关系: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满足人们“虽 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情愫。 对李子柒展示的并非农村真实图景而进行非议的人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应该向世界展示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无疑,中国是立体的、多维的,有现代化 大都市,也有传统农村。农村生活也是多元的、丰富的,既有沿海地区的新农村, 也有西部的偏远农村;有的在工业化浪潮中跨入城镇行列,与城市生活差距不断缩 小,有的远离尘嚣,依然保持着农耕传统。李子柒所呈现的,则是中国古代文人向 往、讴歌的田园生活,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即使不完全是现代农村图景,至少在历史轴线上看,也是真实发生过、非虚构的。用它作为素材,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并 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它不是唯一的。当众多中华文化符号像拼图一样拼在一起,一 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便跃然纸上。 “李子柒现象”还是一个传播学上的“麻雀”,值得传播行业认真“解剖”。草根出 身的李子柒,没有显赫的背景和深厚的学识,仅凭个人之力(后期有小团队),短 视频产品短则几分钟、长则十数分钟,没有大团队参战、大成本投入的大制作,甚 至连英文字幕都付诸阙如,低成本制作却能在海外圈粉无数,能级不比传媒巨头逊 色,说明了什么?文化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那些充满人性关怀、给人精神愉悦的文 化作品,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与作品主题是否宏大、制作是否大气并无直 接关联。有时候,那些习惯于宏大叙事、满足于空洞说教的大制作,其效果反而不 如接地气、有灵气的小制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子柒作品,胜在人性化与 诗意化,而这恰恰是现代人心灵所渴求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面貌美丽动人、中国精神气象万千,要让全世界都听 到中国故事、听清中国声音,只有一个李子柒是不够的,需要更多“李子柒”脱颖而 出,用心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输出,让世界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 中国。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