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时评学写作: 2020 高考必备知名报社时评素材
1
“拍照还是救人”,不应是医生选择题
(来源:燕赵晚报)
7 月 14 日晚上 9 点多,武先生将外婆送到山西文水县人民医院,经过检查
后,老人被送往心内科的重症监护病房内进行治疗,随后被下达病危通知书。武
先生曾 4 次叫人来抢救,医护人员却忙着拍集体照,表示等拍完照再治,前后耽
搁了 20 分钟,老人没能救过来。对此,文水县人民医院办公室主任解释:因为
当时医院要给心内科做宣传册,所以需要照一张集体照。(7 月 22 日 观察者网)
就事论事,既然老人已被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那么主治医生就应知道老人
病情的严重性。如此情况下,不优先处置老人,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而惦记着
去拍照,显然已经违背了医疗规程。更何况,在老人病情再次恶化,家属多次请
求的情况下,主治医生反复推托,前后耽搁了 20 分钟,直至老人死亡。尽管二
者之间并不必然存在直线的因果关联,但推托延误宝贵的抢救机会和时间,与见
死不救没有本质区别,毫无疑问已经严重违背了医疗基本的伦理道德。
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切发生在全体科室人员面前,如果科室负责人甚
至是一般的医护人员站出来提出拍照缓一缓,先救人,或许事情就可以避免,然
而不但病人的主治医生拒绝家属请求,其他大夫也出来阻拦家属。如此场景,反
映出集体对病人生命的漠视,令人心寒,作为医生这种集体无意识显然要比单纯
个别医生的医德缺失可怕得多。
事实上,医生拍照与救人从来都不是选择题。救人不但是医疗必须遵循的第
一优先原则,更是医生从业的基本担当,还外延到个人的社会生活,比如公共场
所急救援手、协助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给予医疗技术援助等,都是医生的责
任担当,是处于矛盾关系的参照系,拍照与救人孰轻孰重,根本无须思考。
当然,医生因为职业作息的特殊性,同在一个科室照张全家福,把所有的人
集中起来很困难,因此医护人员珍惜这难得的机会,从心情上可以理解。但是,机会再难得也得拎得清轻重,大家的时间诚然比较宝贵,但是耽搁了病人的病情,
就会危及生命。再说,机会再难得、情绪再兴奋,也不能耽搁正常医疗。如此说
到底是本末倒置的选择。
即便最终是出于医院宣传的需要,为了展示科室的医疗实力、服务形象,这
么做也是南辕北辙,要知道医疗脱离了基本人性关怀,再高明的技术能力、再先
进的设施设备,其实都是无源之水。如此,照出了好看的宣传照片,反而给恶劣
的医疗德行立此存照。
2
舌尖上的 AI,有没有“妈妈的味道”?
(来源:广州日报)
据报道,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今年年初踏入食品业,与某调料制造商
合作,凭借从数百万个“数据点”采集的数据,帮助后者“利用人工智能学习和预测
新的调味组合,从而更快更高效地探索调味领域”。
中国人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色不过是食物的外观,满足食客的视觉需求,
而香与味才是食物的精髓所在,也是“老饕们”的终极追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
国》提到,“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
浓郁的特殊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
酵’。”
美味的“发酵”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AI 深度介入之后,一切或将改
变。也许若干年后,美食交给 AI 操持,分析、合成、调制,美味便诞生了,人
们再无须花这么多心思去制作具有特殊风味的调味料了。IBM 利用 AI 探索食品
风味,就有这层意思。业界亦有先例:美国一家公司就使用 AI 技术创造了“生蚝
奇异果”这种令人震惊的搭配,这道菜已经成为比利时某餐厅的招牌。
AI 能够做到的,远不止这点。比如,智利科学家团队利用 AI 分析不同食物、
味道、口感的分子组成,并复制它们的分子结构,让人工生产的素食品具备肉的味道、口感、气味,从而替代肉制品;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通过 AI 分析某种
风味食物的生长条件,将这些条件用于其他农作物,帮助这些农作物改善风味;
瑞士一家公司凭借 AI 技术和 DNA 测试推出个性化定制营养指导计划,用户在
家就可以对自己的 DNA 采样,并送至监测公司进行分析,从而帮助用户选择科
学的膳食。可以预见,随着 AI 技术的跃升,它在人类膳食中的应用将更加广阔、
深入,许多场景将超出我们今天的认知。
“食色,性也。”饮食既是人类维系生存的底层需要,也是让人类愉悦的精神
需求,AI 改善食物品质、丰富味蕾体验,有助于提升人类饮食体验。食物也是人
与自然联系最为紧密的纽带之一,直接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AI 介入食物领域,
减少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让人与自然的相处更加和谐。以肉食为例,人类吃的肉
越多,地球的资源就消耗越快,AI 若能够生产让人类普遍接受的替代品,对于节
约资源将有巨大贡献。
硬币的另一面,舌尖上的 AI,还有没有“妈妈的味道”?中国人对食材的要求,
第一条就是真材实料,它不仅是味道保证,更是一种饮食伦理,AI 打造的食物或
调制的味道,即使能够欺骗味蕾,能不能过食客的心理关,还是一个问题。尤其
是粤菜,对食材鲜味有极致追求,AI 想“攻陷”绝非易事。再说,连吃个饭都被 AI
弄得面目全非,体验究竟是美妙还是糟糕,仍不确定。可以确定的是,AI 干预人
类生活应该有个度,以防过犹不及。
3
“职业假笑”,你的笑料,别人的伤口
(来源:钱江晚报)
不是什么事情都能拿到放大镜下审视的,你的有趣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就是苦
难。一个社会同理心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多换位思考,才能更理性地对待形形色
色的社会现象。
据本地媒体报道,这两天,因为一段视频,“职业假笑”迅速上了热门话题榜。
视频的主角是宁波一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收费员,因为在向驾驶员递出票据时露出了机械式的微笑,被车主拍上网,并引发了热烈讨论。据悉,被嘲讽的收费员已
经报警。
正如网友所形容的那样,笑容的确很机械,程序化,可是仔细想想又能理解,
任何一个人身处这样一个岗位,长年累月,面对一辆接着一辆过去的车子,司机,
机械化重复性的劳动、枯燥单调的工作节奏,他的表情有时难免僵硬。这有什么
可质疑的呢?道德化的指责并不适用。
何况,高速公路收费公司一般都规定有一套迎送流程,包含各个手势动作,
必须要做到。比如,有些公司就规定,经过的每一辆车子,收费员都要至少微笑
两次,一次是迎接,另一次是送行。可想而知,面对流量大的高速公路,收费员
一天得微笑多少次。这个略显机械的笑容至少表明,高速公路收费公司对微笑服
务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收费员的执行也是不折不扣的,这里面的诚意相信不带
偏见的人都能看得出来。“前一刻被骂哭,后一刻还得微笑”,看看他的同行的这
句话,就大体上能品味出其中的不易。
职业式的微笑也不是收费行业独有的,我们周围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微笑,某
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职业保护,是情感的一种屏蔽。否则,一天到晚陷于单
一的情绪中,再坚强的人也难免落下心理疾病。
这个道理并不难弄明白,从这个角度说,将这样一段视频拍下,放在网上,
不考虑其背景或者成因,很容易引发过度解读,而这种质疑对当事人而言并不公
平。这次,因为“职业假笑”引发的风波,大多数人持理解宽容的态度,但是仍然
有一些人发出了冷嘲热讽的声音,对当事人构成了伤害,收费员甚至接受了心理
疏导。可见,不是什么事情都能拿到放大镜下审视的,你的有趣对于别人来说可
能就是苦难。一个社会同理心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多换位思考,才能更理性地对
待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
更重要的是,没有人有权利随随便便将一个普通人置于曝光台下。记者采访
还需要征得当事人同意,何况是民间的这种私底下的拍摄,你一声不吭就给弄到
网上去,算怎么回事?而且这种娱乐性的拍摄跟公共利益无关,并不属于舆论监
督的范畴。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
求赔偿损失。目前,这个收费员认为他在努力微笑,结果网上出现嘲讽的声音,
他不愿成为网红,觉得被侵犯了肖像权,已经报警处理。应该支持这样的维权行
为,这个事,虽然尚未造成太过严重的影响,但错了就是错了,不能抱着侥幸的
心理。面对一些不合法的现象,就应该勇敢地说不,收费员拿起法律武器是不想
和稀泥,更是在表明一种态度,尊严和权利不可撼动,这对社会是有意义的。
4
请宽容对待一个受伤的家庭
(来源:钱江晚报)
杭州失踪女童章子欣的悲剧,并没有随着章子欣遗体的找到而告一段落,她
的家人正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新一轮舆论轰炸,充满着话语暴力的意味。
近日,有媒体称,章子欣的家人准备为她举行海葬。相关报道在网上引起了
轩然大波,很多网民对章子欣的家人进行口诛笔伐,发表各种批评意见。比如,
有人认为章子欣是在海里溺水身亡,怎么可以为她举行海葬?章子欣的父亲不得
不公开回应,表示他从来没有说过这番话。可想而知,这些无中生有的消息,给
章子欣的家人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
尤其是,章子欣遭遇不幸的消息刚传来,她的家人还沉浸在悲痛当中,面对
铺天盖地的各种网络传言和人身攻击,换作谁恐怕都难以承受。
章子欣的悲剧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已经成为一个公共事件,许多细节很难
不被放大,接受公众的审视。但是,章子欣的家人不光是一起公共事件中的主要
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这个事件的受害者,他们有自己的苦衷,也会有自己的想法,
不要说他们难以经受得起舆论放大镜的审视,哪怕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有保
护个人隐私的权利,更有权对一些无理纠缠说不。
悲剧已经发生,我们更应抱着同情的态度去看待他们,抱着同理心去更多地
理解他们。很多事情,并不是说隔着一个屏幕就能轻易下结论,给出一个干脆的答案。社会是复杂的,人心也是复杂的,很多事情没有那么严格的界限,甚至也
没有那么多的因果关系。例如,此前有网民批评,章子欣妈妈为何那么狠心,在
章子欣失踪期间来办理离婚手续却不肯见她一面。实际上,她妈妈办理离婚手续
是事前约定,而且她并没有获知章子欣失踪的消息。
在一些不良网络舆论的关注下,这家人现在已经成了“惊弓之鸟”。我看到有
记者披露,章子欣的家人,连记者上门时好意炒了几个菜都叮嘱不要拍照,生怕
被网民误解。我不否认,网民有对这起案件进行评说的权利,但我更想说,以这
种合法的方式去伤害受害者家人是不妥当的。合法的伤害,也是一种伤害。无论
是媒体机构还是网上舆论,报道和讨论的前提都应该是事实,而不能纯粹为了吸
引眼球而胡编乱造。
有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疼,习惯对这个世界指手画脚,这是一种舒服的姿势,
但不能为了自己吐槽吐个痛快,而加重了这家人的伤痛。生活还要继续,章子欣
的家人还有漫长的前路要走。如果有什么可以告慰章子欣的话,我想就是让她的
家人平平安安地度过这段艰难日子,回归生活的日常。
章子欣的爷爷奶奶因轻信陌生人而付出沉痛代价,但信任本身并不是一种错。
信任是这个社会的稀缺品质。如果人和人之间完全失去信任,这个社会又何以为
继?我们要反思的是,如何避免类似悲剧重演,而不是毁掉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