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中学高考押题:“劳动课程”实施,乐观否?(名师解题+写作指导+满分样文)
01
高考押题作文
适用地区:全国卷地区,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天津等自主命题地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
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的重要内容。《意见》还明确,中小学要对学生每天课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大中
小学每学年设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
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劳动周,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
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走
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有人认为,劳动教育势在必行,孩子的素养需要全
方位提升;有人认为,所谓的劳动课程不过是走走形式,无法落到实处;也有人认
为,如果没有切实的评价体系做保障,这仅仅是一个口号……
对此,作为一名青年学生,你对“劳动课程”实施方面有怎样的认识和看法?
据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
02
名师解题 读懂材料
“劳动”是近两年的热词,去年全国卷就要求写作倡导“劳动”的演讲稿。而
今年,国务院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示,要将劳动
课程纳入大中小学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育人体系。而且还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和评价建
议。但是对于“劳动教育”的落实情况,大家说法不一,莫衷一是。有的秉持乐观态度,有的则比较消极。对于这样的现状,需要有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可供
决策者参考与采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倾向和重点。
03
审题立意——指导写作
对于“劳动教育”的课程预想和实施,家长们是如何看待劳动教育课程的呢?
调查发现,参与问卷的全体家长均赞成劳动教育课。其中 88%的家长非常赞成,认
为学生不仅要学习好,还得多劳动,全方面培养;5%的家长表示赞成,但认为学生
在学校可多劳动,在家不强求;还有 4%的家长虽赞成,却认为当学生课业繁忙或
正处于升学季时,劳动难免造成孩子分心,可以忽略劳动教育课。也有的家长表示
劳动教育课要避免成为形式,避免变成家长需大量时间配合的课程。数据显示,绝
大多数人还是赞成劳动教育的。毕竟核心素养的提升,必须学生经历劳动的技能和
历练。但是对于劳动教育的安排,各有各的看法。学校劳动,家庭劳动,社区服务
等,各种类型的劳动项目,个人的意见都有所不同。而意见不同之处,是我们可以
去探讨和纠偏的,也是文章可以深入下去的视角。
04
示范标题——开拓思路
1、《践行“知行合一”》
2、《劳动必修课 必修应必考》
3、《劳动课,是徒劳增负吗?》
4、《劳动,不才是核心素养吗?》
5、《“劳动”是一种刚需》
6、《非“劳动”无以致远》
7、《“劳动”课程改革,还需创意举措》(后附满分范文加名师点评)05
时事热点——链接现实
1.劳动课程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课
小学生不会剥煮熟的鸡蛋、不会拿扫帚扫地,大学生让家长定期到校洗衣服、
请家政公司来宿舍搞卫生……在部分学生和家长眼里,劳动无足轻重。半月谈记者
走访多所大中小学了解到,不少学校没有开设劳动课程,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
课程,但常常纸上谈兵、形同虚设。
2.强调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
《意见》依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将劳动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相应地
将劳动教育分为生产劳动教育和非生产劳动教育。考虑到劳动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
可行性,《意见》又将非生产劳动教育分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
前者注重在学生个人生活自理中强化劳动自立意识,体验持家之道,这也是学生健
康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后者具有较强的时代特点,注重利用知识、技
能、工具、设备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特别是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
会责任,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例如:强调高等学校“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
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三类劳动教育内容不
同,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从总体上看,三者都很重要,不能偏废。
3.“劳动教育”纳入评价体系 初中生须做家务赚积分
“以前没有‘劳动实践’这个内容,今年增加了,在社会实践维度中占 15 分。”
某市新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从 2020 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实行,目前只针对初
中学生。据介绍,“劳动实践”含家务劳动和学校劳动。家务劳动指买菜、做饭、
洗碗、拖地、分类倒垃圾、整理房间、照顾老人小孩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实施
时,由家长拍照,学生上传照片到综评平台,每次劳动上传 1 张照片,每张次记 1
分,该项赋分累计不超过 5 分。学校劳动由学校导入学生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劳动
实践情况记录,该项赋分累计不超过 10 分。各校根根据规定,“劳动实践”纳入
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维度积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主要有两个用处,一是作为初中毕业的认定依据;二是作为普通高中招生依据。普通高中招生时,因综合素
质评价结果而不能毕业的学生不予录取。
06
名言佳句——联想生智
1.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 ——卢梭。
2.至于我,生来就为公众利益而劳动,从来不想去表明自己的功绩,惟一的慰藉,
就是希望在我们的蜂巢里,能够看到我自己的一滴蜜。 ——克雷洛夫
3.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的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享
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 ——休谟
4.脱离劳动就是犯罪。 ——列夫·托尔斯泰
5.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活着的
和死去的)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
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过多的劳动
而难以忍受。 ——爱因斯坦
07
满分范文——名师评点
“劳动课程”改革,还需创意举措
(镇海中学 高三学生)
之前,教育部对外公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增补内容如是,“普通高中应在原
来科目基础上开设劳动课程,共 6 个学分,为必修学分。其中志愿服务 2 学分,在
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 40 小时;其余 4 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
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事例引入,开门见山,引出本文中心论点)
“劳动课成高中必修课”,一片哗然,引发了热议。当然,各种声音,甚嚣尘
上。有人认为,这是意识到要从根子上去培养学生,五育并举,劳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有人不置可否,认为缺少了评价措施,劳动就是盖个章、弄个证明的事情,
好比大学想让毕业生落实“就业”,有的是路子,到头来居然还形成了产业链。
(列举不同意见,引导读者思考)
近年来的教育改革,纠偏了唯分数论的风气,着实是一好现象。但是直接将劳
动课纳入必修课程,会不会徒然增加学业负担呢?如果升学率只是学校关注的唯一
指标,没有配套的高考改革,会不会仅仅还是个口号?事实上,多年以来,没有指
挥棒的导向,很多好的创举会沦为“空文”,比如大学里的劳动实践课,集体拔草
就算是必修学分了。(“为什么”人们对这样的改革有所顾虑)
对于学生来说,劳动课难以考核,那么所谓的劳动证明就成了“鸡肋”。为了
达到一定的劳动时长,势必要打卡留有痕迹,于是将目光从劳动本身转向如何获取
劳动证明,以致所谓的劳动实践都浮于形式。另外,从获取志愿劳动的途径而言,
不免会产生教育公平等问题。在资源和途径等方面,也许城市里的学生志愿服务的
选择会更多,而农村的孩子即使劳动时间久、任务重,但因为证明材料问题而陷入
尴尬的境地。所以,在劳动考核上,还具有许多难以操作的问题。(从实际问题入
手解释“为什么”该项改革仍然存在问题)
对于学校而言,在开设劳动课的时候,在硬件和软件上,是否有相应的配套设
计呢?毕竟,劳动课注重于实践,光光在课堂里多上类似于班会课一样的“劳动
课”,或者称为“劳动动员课”,怎么可能培养出劳动意识呢?(设问引入,引人
思考,提出措施,论述“怎么做”)
将劳动课纳入高中必修课的良好初衷,还需要很多接地气的举措,否则很难扭
转当今高中生劳动锻炼缺失的事实。其间,还要顾及到高中生群体的特性,也要顾
及到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劳动。有人提出,人工智能才是必修课,像浙江省考查信
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才是真正的必修课创举。毕竟人工智能是我们应对未来生活必
须的劳动生存技巧。也有人建议,像如今的地摊经济,能否真刀真枪地去体验一番
接地气的销售,养成一点买卖的技巧。在劳动中观察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体验
劳动。总之,将劳动的意识扎根于心,落实到行,路漫漫其修远兮。(总结全文,
升华中中心论点,提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有画龙点睛之感)名师阅卷评点
这篇习作,从社会热点开始,将当下最关注的教育改革的内容作为文章的靶心,
进行聚焦论述。在论述的时候,他能考虑到将社会上对这一热点现象的不同声音,
将主要观点进行梳理。
然后,在本论部分,从三个视角展开论述。教育部门的视角,学生个人的视角,
以及学校课程的视角,从三个方面,以仔细的社会观察,把呈现出来的问题做了陈
述。文章的最后,他明确肯定了教育改革对以往劳动锻炼缺失的风气进行了纠偏,
但对于将劳动课程落到实处的问题还是保持审慎的态度,而且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
设性意见。全文理据充分,说理脉络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