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素材时评:冒名顶替上大学,高考公平岂能儿戏?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高考作文素材时评:冒名顶替上大学,高考公平岂能儿戏?

ID:348771

大小:26.18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7-0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高考作文素材时评:冒名顶替上大学,高考公平岂能儿戏? 1、冒名顶替,高考公平岂能儿戏? (人民论坛)近日,高考“落榜”16 年后,山东冠县人陈秋媛(化名)打算报考成 人教育学校,但在信息填报时却发现,“陈秋媛”已经在山东理工大学就读过,并顺利 毕业,而学信网上的“陈秋媛”,照片栏上则是另一个陌生女孩的头像,陈秋媛这才发 现自己被他人冒名顶替上了大学。随后,山东省冠县人民政府通过其官方网站通报,关 于媒体报道的冠县“一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确有其事,顶替者系冠县某街道办事 处工作人员,目前已被停职,事件涉及详细信息正在调查中;山东理工大学也发布公示 称,已按程序注销顶替者学信网学历信息。 寒门学子十年寒窗苦读,却一朝被顶替,16 年后的真相大白,对于一个曾经满怀期 待却“名落孙山”的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这不仅仅是上大学被人顶替,更是本该 被知识改变的人生被别人顶替了。16 年后,陈秋媛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农家生活, 而顶替者却捧上了铁饭碗。学历可以被注销,顶替者可以被停职,但陈秋媛被耽搁的青 春、改写的命运,又该如何补偿? 教育的威严容不得任何人的轻蔑和践踏,高考公平不可儿戏。类似陈秋媛事件的高 考造假舞弊行为,并非个案,“仝某往届生变应届生”、3 年前河南沸沸扬扬的“王娜娜 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以及 2009 年的“罗彩霞案”等多个案件,每一起被披露的事 件,都引发着全社会的关注和强烈谴责。然而,这些案例只是被发现的,而对于那些没 有发现的,又会有多少?对于许多平凡家庭来说,高考仍然是现在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捍卫高考公平,是全社会的期盼。 高考不公平事件的发生,绝非一两个人能操作,不能仅仅停留在注销学籍、停职检 查这样的层面,而要搞清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深挖不公平背后的参与者,深究隐藏 在事件背后的违法行为和可能存在的违纪腐败问题。如果背后的操作者总能一次次全身 而退,高考不公平“系统”就仍会存在,那将会有更多学子会面临高考的不公平待遇, 会有更多人的人生被偷换。 制度不该容造假发生,确保高考公平,应当将监督关口向前移。“仝某往届生变应届生事件”牵扯出多个部门相关人员,并已依法进行处理。要通过案例警示各部门,一 切要以规章制度办事,凡是触碰教育底线的,都应持零容忍态度。各部门相互监督,相 互提醒,严格压实高考各个环节,自觉公开相关信息,接受大众监督,把高考公平摆在 台面上。 高考体现的是教育公平,篡改他人命运,触碰教育红线,不仅应该受到道德谴责, 更应该受到法律制裁。然而,我国刑法目前还没有针对冒名顶替行为的条款,因此对于 破坏公平者,无需承担刑事责任,而受害者得到的补偿相对于损失也微乎其微。要完善 相应的法律法规,拉上高压线,让高考公平从源头得以捍卫,让更多人能通过教育和读 书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能牢牢握住属于自己的人生。 2、“冒名顶替”入学案纠错本不该那么难 (新浪时评)为什么长达 8 年的时间,一个本没有多么复杂的问题却始终无解。对 其中疑问应该有个明确说法,这既是对当事人麻巧珍的交代,也是对舆论的必要回应。 内蒙古女孩麻巧珍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在她临近大学毕业时,来自山东的“高考移 民”许娟娟冒用她的身份信息,从内蒙古考入了位于山西的中北大学。从得知身份被冒 用后的 8 年间,麻巧珍不停奔波,问题始终没有解决。2016 年年初,尽管她从公安机关 拿到了户籍被许娟娟冒用的证明,但由于学历无法认证,麻巧珍无法考取行业相关的资 格证书,也无法考研。 “李鬼”冒名“李逵”后,“李逵”遭殃,却纠正无门,奔波 8 年无果,这究竟是 谁的问题? 近年来,有关冒名顶替上学的事件不时被曝光,以更改姓名冒名顶替的不当手段达 到上大学之目的,不惜伤害社会和他人利益,不惜以身试法,引起公众义愤。 这不由让人联想起真假王娜娜案,苗娟冒名顶替王莹莹上大学案,王欣冒名顶替王 红上大学案等。这些冒名顶替上学事件,暴露出了招生考试工作存在的漏洞以及权力介 入招生考试过程,为违法违规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尤其让人不能理解的是,类似麻巧珍“冒名顶替”案件多次发生,查实后更改难, “难于上青天”,无不凸显“纠错机制”的缺失。有关部门有必要反思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充分运用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堵上漏洞。 本来问题不复杂,只要有关部门及时按照纠错程序纠正就可以避免后续更多的麻烦。 可就此次麻巧珍事件来说,从得知身份被冒用后,8 年间,麻巧珍不停奔波于内蒙古财 经大学、中北大学、乌海市公安局、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山西省教育厅、教育部…… 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学历仍然无法认证,一个人的前途就这样被耽误。 这其中,到底是部门间的协调不畅通酿成了这次“闹剧”,还是有人故意不作为、 乱作为,有关监管部门是否涉嫌监管不力,为什么长达 8 年的时间,一个本没有多么复 杂的问题却始终无解。 再者,冒名顶替肯定牵扯到档案造假,冒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上大学,不可能一个人 就办成,背后有没有推手,有没有利益纠葛的猫腻,类似问题都应该有个明确说法。这 既是对当事人麻巧珍的交代,也是对舆论的必要回应。 3、顶替上学绝非个例,苟晶一事让人震惊 (社会时评)十年寒窗苦,只盼他朝中。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变命运,这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如果你不是一个家境艰苦的 农村人,恐怕你很难明白对于很多寒窗学子来说,上大学就是人生某段特定时期唯一能 够看得见光的出路,而且也是整个家庭的希望。希望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就 像黑夜之灯。 最近苟晶事件震撼了全国,“顶替上大学”这一暗箱操作让全国人民都大开了眼界。 不禁让我都感到不可思议,果然这世界上只有你不敢想的,没有人不敢干的。 这件事里让我吃惊的原因有三点:一、高考这么严格甚至有些神圣的事情里居然能 被地方学校及官员任意践踏,匪夷所思,拥有什么样权力、平时得多么嚣张跋扈的人才 敢如此任意践踏别人的人生,而且是两次高考。二、顶替苟晶的竟然是自己班主任的亲 女儿,从古至今,见过蛮横、不学无术的,但从未见过如此不耻的老师。孩子是花朵, 老师是园丁,我们把最好的赞美给老师,老师哪怕还有一点师德也做不出来这等事啊。 三、事到如今,八十老朽,仍不知悔改,还妄想遮天蔽日!不仅害了别人,自己女儿的 一生也是被安排的,失去选择自我人生的权利。苟晶说想用这件事告诉人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里面还真不 是小善小恶了,可以说毁人一生。 有些评论里说到:老师已高龄,苟晶如今生活也不错,为何非要一追到底,这不但 让当年老师那一群人没办法再做人了,自己也不可能上大学,于事无补,给人留一线, 才是修养。对于这些评论,我们只需要做一种假设,一切都明了。如果你的家人被人谋 害了,说三天、一个月或者数年都无所谓,这个犯人平静的过着生活,上老下小,你怎 么做?法律怎么做? 犯罪就是犯罪,不可饶恕就是不可饶恕。公平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4、为啥清一色都是农家子弟? (天涯时评)山东济宁苟晶近日爆料称,自己两次高考都被冒名顶替。学习成绩班 级靠前的她,1997 年被班主任邱老师把自己的档案、入学通知书等转给了女儿,1998 年高考又疑似被顶替,模拟考试第四名的她只考上了一所自己并没有报考的外省中专学 校。 山东聊城参加中考的王丽丽 1996 年被陈某顶替。陈某不仅直接去报到入学,还把 王丽丽原先所报的专业也给改了。 山东冠县农家女陈春秀 2004 年高考被陈某顶替。陈某顺利毕业后顶着陈春秀的名 字一直在体制内顺风顺水。 为什么都是山东?在媒体不断爆料下,令人蹊跷的“冒名顶替上大学”数量在山东 瞬间达到 242 例之多。也就是说,有 242 个人因此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们的 人生际遇也随之改变。这在“孔孟之乡”号称读书第一的山东,将会是多么的悲剧人生! “卿本将心向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苟晶同学冒名顶替操纵者是其班主任,为 孩子有一个好未来而做出欺师灭祖恶行。今天媒体跟进曝光,这位如今已耄耋之年的人 民教师,会不会在行将就木时,灵魂深处产生稍许忏悔,我们实在难以预测。事情已过 去了很久,但受害者如何才能讨回公道,得益者如何受到应有惩罚,那份迟到的正义, 如何才能慰藉“读书改变命运”的寒门学子?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假如不是一场意外事件,20 多年前高考冒名顶替事件谁会知道?假如没有媒体曝光,这个社会谁会关注此类事件?假如没有网 络自媒体穷追不舍爆料,又哪能牵扯如此庞大的灰色产业链? 一、为什么受害者都是清一色农家子弟?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中国农民最高理想。几辈子吃苦受累攒成唯一愿望, 就是子孙能够跳出农门出人头地。今天的山东 242 例高考冒名顶替事件,中标的几乎都 是农家孩子,这无异于又在中国农民受伤心灵上撒了一把盐。 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落后——“三农问题”也许是这个国家永远的痛。农 民确实很穷,但农民的子女就活该被人顶替吗?农民确实很老实,但农民就活该被人欺 骗吗?农村确实很落后,但翻翻北上广深手牌,谁的祖辈又不是从农村来的呢?可为什 么被冒名顶替的全是我们农民后代,难道是算准了农民好欺负吗?被剥夺的机会,被改 变的命运,被践踏的公平,农民的命运还有比这更惨的吗?! 都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但无论如何,21 世纪人才为大的今天,农家少年被 偷走的时光不能倒流,贫穷人家被置换的人生也无法复位。这帮天煞的家伙,以卑劣手 法抢走农村孩子求学的机会,不仅无视法律法规,也是在践踏寒门学子继续拼搏的信心, 进而掐灭了贫困家庭改变命运的希望。 二、为何教育公平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从孔夫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私塾开始,到魏晋南北朝“唯才是举”选贤用能, 再到隋唐科举成型,最后明清科考完善,2000 多年中国选人用人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 源。所谓士农工商阶级固化理论,“学而优则仕”永远寄托着普通草根的梦想。而这种 “阶级的流动”恰恰是依靠学校教育和科场考试来维系的。倘若古代科举制、现代高考 制,没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那么出身、家境、财富不公,会禁锢住一代又一代人的 命运。 弗洛伊德事件——“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近来在美国引发掀然大波。客观来说, 中国人的理想信念还远远没有达到美国人高级意识境界,我们所关注的还停留在衣食住 行等初级物理阶段。你的命,我的命,他的命,通过高考恰恰能够改变我们每个人的命 运。教育公平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而类似高考、自考、研考这样的全国性考试,恰恰是 今天国人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做生意需要本钱,财富上我们拼不过富二代;找好工作要拉关系,权力上我们斗不 过官二代;购房娶妻生老病死,前世命定我们赢不了白富美。那么剩下的还有什么?唯 有高考制度,我们还可以命运一搏改变人生。教育公平或许是这个国家、这个时代,草 根屁民最后的公平底线。而这恰好印证了岩松那句话: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嘛? 三、教育腐败如何根治 苟晶被冒名顶替,堪称比杜娥还冤。“作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损人利己的班主任 30 年来享受着教女有方、为人师表的尊荣;“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出身寒门的苟女士 则历经了高考落榜、仕途失意、坎坷多舛的命运。山东近来爆料的 242 起中高考冒名顶 替事件,引发广泛舆情,甚至连一向高大上的人民日报也坐不住了,人民日报发表署名 微评:中高考冒名顶替无法无天,欺人太甚! 中国人特有的忍辱负重,即便万事不平,或许都能容忍,唯教育不公,那是容不得 的。因为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它是无数学子前行路上坚守的唯一信仰,也是 寒门子弟奋斗进阶的唯一途径。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国度,“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从来都是民间最高奋斗目标。 在美国,小布什的儿子可以去做木匠,奥巴马的女儿可以去摆地摊,但中国某些官 员的子女是绝对要接受最好的教育,上最好的名校,甚至留学西方的,这其中是否蕴涵 着教育腐败利益链? 也许就是高考“防洪堤”。一旦崩塌,老百姓一切希望就此彻底掐断了,那接下来 会发生什么?! 四、为什么高考“法无定论即可为”要缓行? 中华文化以儒学为正统,山东 242 名高考学生被冒名顶替事件,倘若搁在古代,结 果会如何?自隋唐开科 1400 年以来,科举考试成为维护中华国体和政体的不二法门。 这事要是落在明太祖朱元璋手上,至少 10000 颗人头要落地!即便晚清时代,科考舞弊 也是仅次于谋反的重罪,咸丰年间的一次科场大案,甚至多名一品大员都被腰斩! 最近的人大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 中找到依据。但对于高考冒名顶替问题,却是语焉不详。即便是《刑法》,也只规定了考试作弊罪,但对冒名顶替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条款。这就成为法律不健全的漏洞,或许 这些冒名顶替家伙正好是钻了法律空子。 “法无定论即可为”,或许可以作为挡箭牌。然逍遥法外可以掩盖一时,但纸是终 究包不住火的。其实,虽然高考冒名顶替没有入刑,但普遍的关系网调查,连带关系人 员追索却是有法可依的。比如渎职罪、行贿罪、受贿罪,只要层层追查,违法者肯定跑 不掉的。高考人才选拔一条龙,从户籍篡改,到考场作弊,到招生做局,到投档行骗, 到最后分配造假,这么长的一条舞弊链条,难道会查不出蛛丝马迹? 今天山东爆出 242 例高考冒名顶替事件,扩展到全国会有多少?高考 40 多年,此 类事件究竟有多少?其背后隐藏的是富人对穷人的剥削,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压榨,是 有权者对无势者的欺凌,更是对教育公平最无声而最刺耳的嘲弄。 小结:高考在中国堪比一场战争,中国农民忍辱负重,把最后的希望寄托于未来教 育,教育公平关系到每个草根未来。倘若作恶者逍遥法外,没有严格的刑罚惩处,倘若 高考“防洪堤”彻底坍塌,那么这个社会没了信用底线。 5、治理冒名顶替事件开学报道要甄别把关 (三湘时评)2016 年普通高校招收的新生陆续开始报到入学。为做好新生入学复查 和学籍注册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 2016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 通知》,要求认真开展新生入学资格复查。 《通知》指出,高校要对新生报到所需录取通知书、身份证、户口迁移证、高考加 分资格证明等材料与考生纸质档案、录取考生名册、电子档案逐一比对检查。对享受高 考加分照顾的新生、自主招生新生及通过有关专项计划录取的农村和贫困地区新生进行 资格复核。要组织专家组对艺术、体育专业和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录取新生 开展入学专业复测。对存疑的考生,要认真与生源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核实,严防冒名 顶替和资格造假。 高考是国考,全国人民高度关注,引一发而动全身。新生报名入学是最终结果,领 导特别是一把手要负责任,编织招生录取的纪律网络,让招生录取的权力在规章制度的 笼子里运行。秋季开学,到底有没有假冒被录取的新生报名入学,高校一定要严格报名手续,加大力度审查甄别,一定要把握好材料关卡,严防新生入校后更改姓名,严防领 导干部打招呼,防患于未然。 《通知》对冒名顶替入学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 《通知》强调, 对通过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方式骗取高考加分资格、录取资格或冒名顶替入学的新生、 未按规定公示有关资格身份的新生、未经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办理录取手续的新生以及其 他违规录取的新生,一律不予学籍电子注册,并报告有关部门倒查追责。原则上各高校 要在 9 月 30 日前,将本校新生入学资格复查情况报告属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本校主 管部门。 近些年来高考招生中的冒名顶替事件触目惊心,激起了民愤。如湖南 2009 年查处 的顶替罗彩霞上大学案件,河南 2016 年查处的“王娜娜被冒名顶替上大学”案件。两 起案件都对当事人进行了严厉的处分。“王娜娜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中 13 名相关责 任人受到严肃处理,3 人涉嫌违法已移交司法机关。 最近,邵阳市新宁县拟任副县长学籍造假一事,被网友举报后查实。8 月 30 日下午, 邵阳市委组织部通报市委研究决定,取消冷立群副县长候选人提名资格,对其违纪违规 行为依纪依规予以严肃处理,对档案审核把关不严启动追责程序进行追责。经初步查实, 冷立群存在冒用他人初中学籍参加中专入学考试,被录用到原邵阳农校就读并获得中专 学历,还存在档案填写不实和不如实向组织报告有关情况等问题。 冒名顶替案件是怎样发生的?牵涉到考生信息、档案材料、户籍资料、大学新生审 核等几道关卡,不是一般的人是难于上青天的。冒名顶替上大学,是对高考招生公平正 义的严重蹂躏,是严重的招生腐败现象,不严惩不足以平息民愤。 杜绝高考招生中的冒名顶替现象,要各部门联手,共同围剿。关键在于正本清源, 要从高考招生的源头入手,考生学校要保护好考生信息,维护好每一个考生的权益。考 生分数是考生的劳动成果,不能侵犯,不能出售考生分数。招生部门要一身正气,保护 好考生档案资料,档案资料是考生的唯一,不能转让出去。公安户籍管理部门是执法单 位,不能帮助犯罪分子偷梁换柱。社会上办假证件的,不能见利忘义,不能见钱眼开。 责任要条分缕析,落实到人,谁出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严重者依法查处。 高考招生要杜绝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要高举反腐倡廉的利剑!要运用一案双查的追究责任办法,对党政一把手、纪检书记施加压力,动员百遍不如问责一次。 《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和学 籍电子注册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职能部门和专人负责责任制。对工作不实不 细、将违规招收的学生留在学校造成不良后果的,高校要承担直接责任。省级教育行政 部门要加强指导、检查和监督,督促高校严格执行招生和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维 护和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维护和规范高等学校办学秩序,维护和保障学生的权益。做 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依法依纪严肃处理。眼下,大学新生报名入校, 高校一定要认真学习有关法规、政策,运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理论武器,睁一 双火眼金睛,防止冒名顶替现象在自己的眼皮下滋生。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