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高考作文素材时评:规则关系到商业、民典法、乘车、疫情
1、在商言商
非教培机构标注贫富的理由
(人民网)近日,四川成都一教培机构在孩子信息单上标注穷富,为客户画像,三
六九等区分学生的现象引发网友热议。
自古以来,“有教无类”被视作教育行业奉行的原则,对孩子标注穷富精准画像的
行为折射出的是对教育本质的错误理解,也折射出教育行业的乱象。
不仅是校外培训机构,一些家长反映即使在公办学校也存在这种戴有色眼镜看人的
情况。如果说这不影响后续资源分配和对学生的关注,恐怕难以让人信服。
一些人士时常为这些行为进行辩解,有的认为教培机构本身以盈利为目的,在商言
商,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并深度挖掘用户的需求合乎商业逻辑,因此一些人把此次涉
事机构的问题归结为保密工作没做好;有的则认为这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
境,让同等类别的学生在一起学习能够避免攀比带来的心理落差。
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是对教育初衷的严重误解。教育公平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
缩小贫富差距,缩小家庭先天造成的影响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而如今,为了赚钱可
以明着暗着维持甚至扩大这种差异,于教育而言无疑在扩大不公平,于市场而言则是一
种用户歧视。
实事求是的说,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教育恰恰应当尽力抚
平这种差异。课外教培机构,既然收取了学费就应当对所有学生提供一致的服务。在此
过程中,不应该也不允许把关注点聚焦在学生家庭条件等与教学无关的因素中。对用户
需求的挖掘应当通过优质的服务实现,如在深入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发展潜质、
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性地为家长提供不同的教育选择,以此激发消费潜
力。说白了,教培机构只能提供参考,而无资格作出划分。
课外教培机构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教育的市场化激发了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市场规则要服从于教育初衷,唯
有聚焦学生教育本身,行业才能获得健康发展。
2、学生报名标注穷富如此“潜规则”当止
(北青报)不久前,成都家长张女士为孩子报了一个绘画班,然而报名后,张女士
无意中发现该机构在孩子的信息单上标注了“家住白河左岸,经济条件欠佳”。看到这
行备注信息后,张女士心里很不舒服,认为机构有歧视学生之嫌,随后要求退费。(6
月 23 日《成都商报》)
这件事的结果可以说是两败俱伤:家长感觉受到了歧视,愤而要求退费退学;而培
训机构也为此流失了学员,同时随着事件被曝光,后续可能会给培训机构的形象和信誉
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的是,任何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报名信息背后被标注
“经济条件欠佳”,都会感到不满。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在招生过程中备注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很常见,
甚至说已经成为招生时的“标配”。只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下,培训机构都不会把这样
的备注信息让家长看到,新闻中这家培训机构的失误只是“保密”工作没做好而已。
培训机构之所以这么做,主要目的是根据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来分析家长的购买力、
挖掘家长的消费潜力,以便更好地向家长推销他们的各种培训课程或项目。为此,很多
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和家长打交道的时候,往往会暗暗观察家长开什么车、背什么包
等等,后期还会通过询问家长是否做生意、家里是否有保姆、孩子谁在带等相关情况了
解家长的经济实力。
从在商言商的角度来看,培训机构这么做,似乎无从指摘,但是身为教育培训机构,
即便是盈利性的商业机构,依旧和学校一样肩负着育人的责任。根据家长的经济情况把
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显然不符合教育的本意。既然教育培训机构能够通过穷富把学生分
为三六九等,那么为了留住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培训老师在授课中就会流露
出某种倾向性,重点照顾富有的学生,使被标注为“经济条件欠佳”的学生受到冷落,
乃至受到伤害。参加培训的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学生,其正处在心理敏感期,成年人对他们的“另眼
相看”,极有可能会对他们带来伤害,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便一些
校外培训机构给学生标注穷富,希望培训老师不要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某种倾向。将销售
和教学分开,特别是在保障培训机构利益的同时,注意呵护学生和家长的自尊心。
3、以人民为根本,让民法典为美好生活保障
(人民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
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它的通过标志着我国从民事单行
法时代迈入民法典时代。对于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来说,民法典的颁布更重要的在于对我
们日常生活的保护和规范,这是一部为美好生活保驾护航的法律,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质
量不断提升。
“小区业主权益怎么维护?”“套路贷了怎么挽回损失?”这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
的事情,民法典都有细则进行解释,公民的合法权益可以得到最大的维护。而这正是我
们党和国家一贯以来坚持为人民服务,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最生动体现。民法典也将成为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成果体现,更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体现,这是一个
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必须更好的推广落实。
要把民法典落到实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无疑是重要的行动力量。民法典
关系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想群众更多的知晓,首先就是要做好宣传教育。民法典的
细节很多,党员干部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首先吃透法律的精神,要先明白民法典
包含了哪些内容,民法典制定的背景和体现的法制原则。在引导群众学习了解民法典过
程中应该想办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传,让群众更加简单明了的知晓民法典和每
一个人的关系,发挥普法工作实效。
民法典的制定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理念,这一理念应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
长期的坚持。未来我们国家还要制定和完善很多的法律,但是无论哪部法律都必须把群
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复杂,但
是基于民法典的精神来维护群众利益是国家法制建设的进步。特别是对于从事法律工作的党员干部来说,坚持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这一基本原则既是法治精神的要求也是党和人
民要求。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最终要群众感受到民法典的意义,能够真正的发挥民法典的
作用,关键在于实施。这不仅仅体现在立法、司法、执法等环节和程序中,更是要每一
位公民、每一个民事法律主体参与其中,要人人都尊重法律、敬畏规则,提高我们的法
律素质。各级党组织必须将民法典贯彻到底,党员干部既要带头守法,更要公正执法、
严格司法。这考验着我们国家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也对国家综合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
要求。
民法典与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内涵十分的丰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
刻理解。在新的时代,我们会遇到新的挑战、新的难题,但是我们只要坚持依法治国,
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就一定会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4、乘车小陋习 安全大隐患
(北青报)乘坐机动车坐在后排座椅也要系安全带?最近,媒体在调查中发现,不
少市民对于乘坐机动车后排要系安全带的法规竟然毫不知情。
后排乘车人不系安全带是司空见惯的乘车陋习。说到交通陋习,首先想到的往往是
开车陋习的危害性,比如开车看手机、疲劳驾驶、超速驾驶等,对乘车陋习的危害性却
认识不足,拿乘车陋习不当回事。就说乘车后排不系安全带行为,绝对不是不值一提的
小问题,一旦发生交通事故,系不系安全带就是直接关乎生命安全的大事,由此引发的
悲剧太多太多。
文明驾驶、文明乘车是构建文明交通秩序的重要基础。要让人们养成文明驾驶、文
明乘车的良好习惯,化解之道除了强化交通安全教育外,关键是对交通陋习进行重罚,
用严苛的制度法规倒逼文明驾驶、文明乘车,让人们能自觉遵守交规。中国早已进入汽
车社会,但一些人规则意识却很淡泊,开车和乘车陋习具有普遍性,所以,对开车和乘
车陋习进行处罚的力度只能强化,不能减弱。
乘车小陋习,安全大隐患。切莫心怀侥幸不系安全带,一旦发生悲剧,再多后悔也迟了。
5、“一米线”也是文明线
(人民日报)“有序排队,间隔一米”“请在一米线外等候”“因为爱你,离你一
米”……“五一”假期期间,从有序开放的景区,到开展促销活动的商场,许多人流量
大的公共场所纷纷设置“一米线”标识,并用广播等方式,温馨提示公众不扎堆、不聚
集、不拥挤。特殊时期,保持适当距离,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一米线”可
谓是健康线。
“一米线”并非新事物,早已有之。在银行柜台,在车站售票窗口,在超市结账
台,不少地方都设有“一米线”的提示标识。这既是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考虑,也是规
范公共秩序的需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遵守“一米线”规则,更加有助
于营造安全、舒心、有序的公共环境。可以说,“一米线”也是文明线。
前不久,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像公
共场所“设置‘一米线’等文明引导标识”这样在疫情防控中推广开的好做法、好习惯,
被纳入条例、受到群众欢迎。每个人都是疫情防控的一道防线,也都是文明的践行者。
人人都牢记规则、遵守秩序,就能让文明成为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