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倒计时:2020 年合肥三模作文“高度”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
【原题呈现】(2020 年合肥三模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75 年 5 月 27 日,中国登山队登顶珠穆朗玛峰,采用传统测量技术,首次精
确测定珠峰海拔高程为 8848.13 米。
2005 年 5 月 22 日,中国采用传统大地测量与卫星测量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严
密计算,确定珠峰高程 8844.43 米。
2020 年 5 月 27 日,中国珠峰测量登山队采用各种最新科技方法进行第三次测
量。据推算,珠峰实际是以每年 4.4 毫米的速度在“长高”。世界之巅今年有多高?
世界瞩目的数字即将公布。
一座山峰,一种人生,一个时代......都有着各自的高度。同时,人们对于这
一高度的认识和把握也在不断变化。如何定义或重新定义这一高度,需要有求真务
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永不止步的追求等。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
感悟。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材料分析】
就完整的写作材料看,它由三个部分组成:话题情境,提供写作的范围;任务
情境,写作的角度;要求情境,作文的共性要求。其中,话题情境材料由三段非连
续性文本构成,围绕 “珠峰测量及高度”的主题,从不同的时间节点介绍相关信
息。从三个材料的内容看,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手段得出不同的结论:
1975 年 5 月 27 日——传统测量技术,高度 8848.13 米;2005 年 5 月 22 日——传
统大地测量与卫星测量相结合,高度 8844.43;2020 年 5 月 27 日——各种最新科
技方法进行测量,每年 4.4 毫米的速度“长高”,即将公布结果。珠峰还是珠峰,
世界之巅的位置无可撼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在环境的变化,以“运动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哲学观审视,看似静止的珠峰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位置
的变化,高度的变化,外在环境的变化。面对时时发生变化着的事物,人们对它的
认识不可能停留在原始静止的层面,也应该以运动发展的眼光对其进行重新审视。
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事物真实的面貌。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地
改进。这样,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才能越来越逼近真实。当然,要做到这些,首先
需要人类有不断突破和超越的精神,以及付诸行动的勇气。认识到变化的存在,以
行动去感受和体验变化,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继话题情境材料之后,任务
情境提供了大段的概括总结性文字,四句话包含四层意思:“高度”的内涵——一
座山峰、一种人生、一个态度等等,人们对“高度”的认识——时间环境的变化而
不断发生改变,定义“高度”关涉的条件——求真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
永不止步的追求等,由此引发的思考——你的思考和感悟。有外延,有内涵;有形
式,有内容;有材料本身,有写作指向。很显然,这些是准确写作的关键。如果说
前面的材料是由头,即提供话题和现象,那么这一部分则是由现象过渡到本质,揭
示现象背后的意涵,而这才是写作材料的要义所在。至于要求情境,它对标题、角
度、立意、写作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和字数等作出明确规定。其中,“围
绕材料内容及含意”是重点,必须遵循。
【写作指导】
今年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 60 周年,也是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
峰高程 45 周年。这种作文素材真正体现了写作“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贴近人生”的指导精神。也正是有了现实而真实的情境,才会立足现实主动地思考,
进而有所发现,才能解决问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务驱动
型作文写作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这一写作精神的彰显。
通过上面对三个情境材料的分析可知,话题情境提供了写作的话题范围,三个
时期,三种方式,三个结果,由此可以推出隐含的信息——运动时时发生,对事物
的认识也应该以运动发展的思维进行观照。而由话题情境材料的现象推演出的任务情境,已经从个性的——珠峰高度的测量——拓展到对共性本质的认识,即不仅一
座山峰的高度在不断变化,人生的高度、认识事物的态度等都会随着外在环境和自
我内在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然,要实现这些,首先需要生命主体要有一种敢
于怀疑既定结论,挑战自我的精神。这才是本则写作材料蕴涵的真正意旨,也是写
作需要挖掘和体现的内容。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条件,做同样一件事——实地测量
珠峰的高程,依靠的精神品质和意志力——求真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永
不止步的追求。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高山,这座高山也有自己设定的高度。随着
阅历的增长,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这座山的高度也在适时改变。从某种程度上
说,这座高山其实就是人生的目标,就是一种人生的追求。人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
过程,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设定的目标一个个地
突破和超越,才能不断地进步,才会立起一个个新的人生的高度。写作时,立足材
料,从表象中发现本质的东西,由现实的珠峰上升到人生的“珠峰”,这样才贴近
命题人的本意。而要求情境中的“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是一把尺子,不能弃之不
顾。当然,立足材料,并非拘泥于材料,在材料里打转转,应该入乎其内,出乎其
外,适时从材料里走出来,观照生活、关注社会和人生,这样的作文才有情有味有
色彩,才富有现实气息。
【范文示例】
山高人为峰
陈昕衍
站在世界之巅,你成为世界的最高峰。占据了高度,目之所及、耳之所闻也随
之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不仅仅是物质和肉体的,更是思想和精神的飞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要饱览风景,登高方可望远,这样才会欣赏更
多的奇花异草。对个体生命而言,身体的高度是有限的,之所以能够“一览众山”,
源于“凌绝顶”。登临山巅,借山之势增加了自己的高度,开阔了视野。“君子性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要借山之势增加自己的高度,前提是能够登上高山之巅。
只有这样,才能“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人是肉体和精神的复合体。“吾生亦有涯”,作为肉体的存在,生命的长度有
限,没有谁能够延长,“而知亦无涯”,作为社会性的精神存在,人的思想不是固
定和封闭的。在无涯的精神王国精耕细作,思接千载,视通八级,不仅可以开阔视
野、增长见识,更能够拓展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井底之蛙”安于现状时,它只陶醉于井口的风景,在它的眼中世界只有井口
那么大。如果不满足于井底单调而枯燥的生活,跳出枯井,被光怪陆离的世界“俘
获”,它才真正意识到曾经的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从田间到沟渠,从江河湖泊到苍
茫大海,随着视野的变化,自己的高度也在不断地变化。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不
可能踏千山涉万水,但并非意味着只能困守在一隅,仰望一爿苍穹。“树挪死,人
挪活。”以“娜拉出走”般的决绝从狭小的圈子里走出去,不仅是肉体的出走,更
需要精神的超越。告别过去,新的环境,新的目标,占有新的高度,体验不同的生
活,经历不一样的人生,才会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当然,对原有高度的突破不是盲目的率性而为,应从自身实际出发。“人往高
处走”,这是人类的共性,但对个人而言,每个人心中设定的高处不同。有了高处,
该怎么抵达,同样需要精心的准备。珠峰的高度在不断的变化,人类对其高度的测
量也在不断的改变。
从 8848.13 米到尚未公布的数据,从传统的测量工具到各种高科技测量手段,
不仅仅是数字和手段的改变,更是认知的突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高山,如何
一步步登顶,求真务实,像希绪弗斯推着石头般一点点前移,永不止息方可抵达。
【名师点评】
文章严格遵循考场作文的体例和要求写作。从谋篇布局看,文章结构灵活,一
些过渡词与过渡句的使用使文章成为有机整体。遣词造句时除了理论的分析,恰当
地引用名言警句,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和生动形象性;从思
想深度上看,文章抓住“高度”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浅出地分析,在准确解释其表
层意义的同时,更挖掘其蕴涵的深层意义。这样,实体的“高度”借助多层次的分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其象征意义随着呈现出来。一篇应景之文,严格按照
“驱动任务”的要求,构思立意,多角度阐释,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