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倒计时:于风雨中,坚守气节 ——“西南联大”作文解析及范文点评
一、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西南联大旧址立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之阳记述西南联大建校始末
及历史意义,有“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
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
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等内容。碑
之阴是联大学生投笔从戎、征战沙场的八百多名学生名单。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二、作文审题
第一遍,通读材料,了解梗概。西南联大碑文,材料作文。
第二遍,分层品读,概括要点。主要品读第一段。
①西南联大旧址立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第一层:总领文段,亮明
话题:联大纪念碑)
②碑之阳记述西南联大建校始末及历史意义,有“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
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联合大学初定校歌,
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
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等内容。(第二层分说:碑之阳的内容)
③碑之阴是联大学生投笔从戎、征战沙场的八百多名学生名单。(第三层分说:
碑之阴的内容)
第三遍,理性分析,确定立意。 第二层写联大人能文的一面,篇幅多,详写,是重点;第三层写联大人能武的
一面,略写。
第二层中的一类词是文化/文化力量,二类词是流难之苦辛、不屈之壮志、胜利
之期望。因此扣住“文化”,添加动词,即成一类观点(坚守文化,传承文化,坚信文
化,文化救国,等);第二层中的一类词是投笔从戎、征战沙场,合起来即“武力救国”。
就全文看,合并起来,互补即可:文武结合,全力救国;传承联大精神,齐心
协力救国。
其他关键词:救国 报国 爱国 逆境 等,均可,不易跑题。
三、范文赏析
范文一
笔戎共存,方可救国
赵润珂
为保护青年手中的笔,西南联大成立;为保护中国领土,八百多名学生投笔从戎。
从笔到戎,是为救国,戎装虽强,也需要背后文化力量的支持。由此观之,惟有笔戎共
存,才可救国。
(一)
笔中出文字,给人信念。
笔下淌出的,是心灵与精神。精神是肉体最坚不可摧的外衣。小时候读《安妮日记》
时总在想:“若是安妮不坚持写日记,她会不会看见阁楼外的蓝天,走出被纳粹追杀的
阴霾?”安妮每天把自己藏在阁楼里的心情记录下来,这既是抒发,又是鼓励,这笔下
的文字给了她坚持躲藏纳粹的信念与希望。
就像西南联大的成立初衷:保护文化。因为笔下的文化,才是驱人心魔给人信念的绝
佳途经。
(二)
戎中展实力,提供保护。
戎中包含的,是民族强有力的抵抗。电影《无问西东》中的沈光耀就是西南联大中投笔从戎的一员。他坚信:“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给出的真
心、正义、无畏和同情。”可是,他如何去给?他在一次日军轰炸后找到了答案:穿戎!
在废墟中,他看见被炸伤的孩童,他想到了自己强有力的体魄,他决定用这一实力保护
他们。于是他从戎,因为戎强,国才强,戎是对百姓提供保护的最好途径。
西南联大的学子,从戎者多达八百人,可见他们深刻意识到戎的重要,也让众人意
识到:拿笔的手,也可握枪!
(三)
笔戎共存,实为上策。
若有笔无戎,纵使鲁迅先生写下再多文章,也无济于事,因为人们全都斗志昂扬,
却连最基本的抵抗都没有;若有戎无笔,纵使有十位彭德怀将军领军作战,也无力回天,
因为人们全都奋力挥枪,却连最朴实的、传送信念的诗篇都没有。所以说笔缺不得,戎
也少不得,那就不妨笔戎共存。
而眼观当代,文化便是笔,科技便是戎。笔戎共存,刘慈欣做到了,他用《三体》
实现文化中融合科幻,用文字提醒国人穿好科技这件戎;林鸣做到了,他用港珠澳大桥
实现中国文化寓意与技术衔接,用科技呼吁人们握紧手中的笔。如此看来,甚好。
笔戎共存,方可强国、救国。愿当代青年握笔穿戎,蓄势以待,一触即发!
点评:
“笔戎共存,才可救国”,可知作者对材料分析得很透彻,审题非常到位。笔中出
文字,给人信念——戎中展实力,提供保护——笔戎共存,实为上策。文章层层递进,
逻辑性强。《安妮日记》《无问西东》《三体》等典型素材的运用,打通了思维的脉络,
恰到好处地印证了观点。第三部分运用了假设论证,充满思辨色彩。
范文二
于风雨中,坚守气节
朱宸嘉
那是风雨飘摇,山河血染的年代。在枪林弹雨中,在强敌外辱的逼扼下,西南联大南迁求存,不肄文化傲骨,不辍学育之耕。是于风雨中坚守气节,铸就了不屈的精魄。
是对气节的坚守,让三校团结互助,保一方学育净土;是对气节的坚守,让联大
弦歌不辍,续我文化泓流;是对气节的坚守,让青年致学以勤或投笔从戎,挺立民族傲
骨。
于风雨中坚守气节,是流淌在华夏儿女血脉中的信条。
(一)
于风雨中,坚守气节,不侮心中壮志。
天凝地闭,荒徼阻隔,苏武卧草啮雪,誓死不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强权逼
扼,浊流当途,文徵明毅然拂袖而去,不与贪官污吏行蝇营狗苟之事;山河破碎,家国
不复,文天祥不从名利之诱、威武之欺,誓“留取丹心照汗青” 。
是对气节的坚守,一以贯之。不折辱于名利,不畏惧死亡,以道殉身,以身殉道。
(二)
于风雨中,坚守气节,为国献注热血。
“万物尽秋气,一室难为春。”小我之存必寄迹于大家。不惧千两真心微不足道,不畏
满腔热血付诸东流,为国坚守。
黄大年抛弃国外优越的研究条件与物质待遇,只身回国研制关乎我国地质资源安全的地
球深处探测仪;王继才与王仕花夫妇守岛三十余年,为保海疆国安;邓稼先倾注一生,
助力我国核事业的史诗突破。深知流年不安,风雨阻泽,他们为国坚守,这是责任与担
当的升华,牺牲与奉献的外化,家国情义的凝练,是崇高的气节大道。
“我们躬耕于黑暗,侍奉于光明。”艾吉奥·奥迪托雷曾说道。在风雨飘摇中的坚守,
是永远怀抱热望,抛却自欺欺人的忧惧,“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踽踽独行,对光明和希
冀的颂歌。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正如乌尔曼所言,怀抱对气节的坚守,青年将拥有恒久的蓬勃之力,锐意的新生之奋,
为己、为家、为国谱就华章。
赤县神州,九省七镇,千般风雨,万般霓虹。当于风雨之中,守气节大道。简评:
文章紧扣材料,引出观点,旁征博引,句式铺排,极有气势,读者君读之诵之,可感受
其英雄之气,在驰骋纵横。
小女子有大格局,宸嘉是也。
四、拓展欣赏
1938 年,在中国西南边城昆明,诞生了一所特殊的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并而成,这就是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仅仅存在了九年时间,
但是其成就与光辉,已经逾越了时代和疆域的界限,成为奉献给整个世界的丰厚遗产。
毕业学生 3882 人,却走出了 8 位两弹一星元勋、2 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政宁、李政道)、
173 名两院院士、100 多位人文大师。
当象牙之塔的师生真正走向战乱中国,在跨越湘、黔、滇三个省份,行程三千
多里的行走当中,他们真正了解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和人民,他们的意志得到磨砺,
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以升华。这次行走成为了联大师生的共同精神财富,“刚毅坚卓”
得以成为联大校训。而这四个字,正是联大师生在昆明办学八年的写照:他们经历轰炸、
贫穷、病痛,却从未间断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