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倒计时:探寻千年沙漠变绿洲的秘密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倒计时:探寻千年沙漠变绿洲的秘密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ID:348817

大小:18.3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7-0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倒计时:探寻千年沙漠变绿洲的秘密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榆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交界处,占地面积 4.22 万平方公里, 早在南北朝时期(5 世纪),毛乌素水草丰茂,是天然牧场,也是匈奴人的政治经济中心; 到了唐朝,由于不恰当的利用,毛乌素开始有了积沙;到了清朝,毛乌素已经形成了广 阔的沙海。因为毛乌素沙漠,陕西榆林素来有“沙漠之都”的称号。 1959 年以来,政府领导当地人民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 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植被扎根,沙土巩固,气候很快得到改善。 如今,毛乌素沙漠绿化面积达 80%,黄河的年输沙量足足减少了四亿吨。毛乌素沙漠的 “沙漠”二字即将成为历史。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方向 自主发展:勤于反思、乐学善学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劳动意识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审题 限制性 1.内容限制。材料作文看似开放,其实限制严格,可谓戴着锁链的舞蹈。本题目由 两段材料组成,第一段介绍了毛乌素沙漠的形成过程和原因;第二段介绍了新中国成立 以来,政府领导人民治理毛乌素沙漠的成就。题目明确了写作内容的指向:“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因此必须综合阅读,读懂材料内容,悟透材料背后的含义,不能断章取 义。本材料看似写治理沙漠的丰功伟绩,实则让考生思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及 当今的生态文明观,其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高度契合。因此考生写作时,应该紧紧围绕人如何与自然相处展开写作。 2.立意限制。题目先列出现象,毛乌素本来是水草丰茂之地,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 发利用,逐渐变成沙漠。考生应该抓住关键信息“不恰当的利用”,思考这种自然开发 行为的背后是怎样的生态理念。其次介绍毛乌素现状,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带领人民用 几十年时间让沙漠变成“绿洲”,生态环境好转。考生应主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 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和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环境转变的背后其实是国 家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考生应该着重写发展理念的意义,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若 一味批判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的行为,或者着重介绍沙漠的危害,或者着重介绍治沙意 义,则属于跑题或者偏题。 3.思维限制。材料第一段谈到南北朝时期的毛乌素水草丰茂,是匈奴人的政治经济 中心;唐朝以后,由于不恰当的利用,毛乌素逐渐形成沙海。这一组对比,突出的是 “生态兴则文明兴”的主题。第二段谈到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如今毛乌素沙漠的“沙漠” 二字即将成为历史,再一次通过与过去毛乌素沙海的对比凸显生态与文明的关系。这是 考生审题和写作时务必要注意的。 开放性 1.思路角度开放。由于每个考生看待问题的思维角度,以及知识储备都不同,最后 写出的内容和文章风格也会有所不同。考生可以围绕生态文明或科学发展的角度写作, 论证方式(道理论证或者举例论证等)自由灵活。 2.文体开放。题目只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并未限定具体文体。考生可以根 据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但综合题目内容来看,写议论文或者议论性的散文更容易得高 分。 解题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性作文,既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也考查考生关注现实,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紧扣时代主流的思想价值理念,让考生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树立“生态文明”观。本材料着重分析了毛乌素沙漠 形成的原因,以及经过治理后的现状。考生在审题时,应立足材料的具体内容,综合材 料,读懂材料背后的生态文明观,联系现实,明确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与材料间的 密切关联。若抛弃材料空想或者臆想,都难成佳作。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科学发展方能长远。 3.生态兴,则文明兴。 4.毛乌素的变迁折射生态和文明的关系。 5.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6.尊重自然,文明源远流长。 …… 偏题立意: (偏题原因:没有综合材料分析,未抓关键,断章取义,任意发挥) 1.人类,请停止伤害自然。 2.沙漠如何变绿洲。 3.论人的主观能动性。 4.人定胜天战自然。 5.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6.地球是唯一的家园。 ……下水文 生态兴,则文明兴 方超 早在南北朝时期,毛乌素水草丰茂,是天然牧场,也是匈奴人的政治经济中心;唐 以后由于不恰当的利用,毛乌素逐渐形成了广阔的沙海。1959 年以来,政府领导当地人 民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如今,毛乌素沙漠绿化面积达 80%。当地农业养殖业良性发展, 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 这一系列巨大变化,无不印证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人从哪里来?人类的起源,是人们关心的永恒话题。现代生物进化论告诉我们,人 类从低等生物进化而来,是自然的产物。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自然息息相关、休戚 与共,构成了一个不可分离的生命共同体。人因自然而生,人在自然中才得以存在。人 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如果无视自然、破坏自然,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 伤及人类自身。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人类曾经因为对自然过度 开发、疏于污染治理导致生态环境衰退,继而引发文明危机的教训也极为深刻。古埃及 文明、巴比伦文明的消亡就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楼兰消失、古格覆亡,也都是当地 生态恶化导致的结果。 无序开发、粗暴掠夺,人类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合理利用、友好保护,人 类必将获得大自然的慷慨回报: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人类治沙彰显了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毛乌素沙漠治理成功,只是新中国治沙历史 的一个缩影。民勤县人民在政府带领下,综合治理沙漠几十年,如今很多地方绿树成荫, 水草丰美,也有效阻挡了周边两个沙漠的交汇,实现了人进沙退。经过几十年治理,曾 经荒漠化的塞罕坝已经成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林场。库布其沙漠的治理,更是被联 合国赞叹不已,被称为人类治沙历史典范。沙漠环境的转变,与中国人民对人与自然关 系的重新认知有莫大关系,也说明生态文明观念已深入人心。 人类文明要想继续向前推进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必须与生态实现良性互动。 我国古代就十分强调对自然的尊重,提出了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思想。 比如,老子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 孔子用“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仁爱态度,表明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吕氏春秋》 批判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的行为,认为那是短视之举;等等。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我 国很早就建立了保护自然的国家管理制度,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做法,从而保证了中 华文明绵延不断、源远流长。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 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 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文明才能源远流长,中华大地才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 清、环境更优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成为现实!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