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美》知识梳理+原创作文设计+范文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925 年起先后
赴英、法等国学习,获博士学位。1933 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
授。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毕生从事美学教学与研
究工作。重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等,并有多种美学
译著行世。
朱光潜在 30 年代至 40 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
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
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1950 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
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60 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
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作品内容简介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态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园里有一棵古松。
木商看它是做某事值几多钱的木料,这是实用的态度。实用就是对于维持生活的环
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
实用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实用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人们的注
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
植物学家想到它归到某类、某科,这是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纯粹是客观的、理
论的,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索真理。科学的
态度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
高目的,人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
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这是审美的
态度。观者的注意力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
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
的特质。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美的用处。真善美三者具备才是完全的人。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于饮食男女之
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
宰,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这漆黑的太空者,全来思
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
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常觉到农人的
生活真是理想的生活,可是农人自己在烈日寒风之中耕作时所尝到的况味,绝不似陶渊
明所描写的那样闲逸。
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
出事物本身的美,一定要从实用的世界的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
的形象,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适当的距离”意思是,艺术一方面要能使
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
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因为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一件本来
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堆远一点看,往往可以看见很美的意象。
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
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
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移情作用就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
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
二、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
希腊女神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与快感
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它有两个要素:
一、意象和实际人生之中有一种适当的距离。我们只观赏这种孤立绝缘的意象,一
不问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如何,二不问它对于人的效用如何。思考和欲念都暂时失其作
用。
二、在观赏这种意象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于无意之
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
站在以上观点,美感和快感很容易分别。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
要求的满足。看血色鲜艳的姑娘,可以生美感,也可以不生美感。满足性欲需要的是快
感,把她当做线纹匀称的形象看,这是美感。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
后才回忆起来,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最易引起快感的东西不一定就美。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美感与联想
联想,就是见到甲物而想到乙物。甲唤起乙的联想不外起于两种原因:或是甲和乙
在性质上相类似,例如看到春光想起少年,这叫类似联想;或是甲和乙在经验上曾相接
近,例如走到赤壁想起曹孟德或苏东坡,这叫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有时混在
一起,比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记得绿罗裙”是因为罗裙和他的欢爱者相接
近,“处处怜芳草”是因为芳草和罗裙的颜色相类似。
意识在活动时就是联想在进行,所以我们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联想。
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
形式派的标语是“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
朱光潜赞成形式派的主张,他认为联想是知觉和想像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像,就不能离开联想。但是我们通常所谓联想,是指由甲而乙,由乙而丙,展转不止的乱想。
就这个普通的意义说,联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
思考。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最易使精神涣散,
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面去。
联想大半是偶然的,比如看一幅“西湖秋月”的画,有人想到雷峰塔,有人想到同
游西湖的美人,这些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这都是持实际人的态度,在
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灵魂在杰作中冒险
考证、批评与欣赏
考据不是欣赏。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
身。
批评也不是欣赏。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
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有一种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
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
生命。
印象派的批评可以说就是“欣赏的批评”,但印象派往往把快感误认为美感。
总之,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
情人眼底出西施
美与自然
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于形象
的直觉,形象属物,却不完全属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
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
一、最简单的形相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形相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
体。
二、心灵把混乱的事物综合成整体的倾向却有一个限制,事物也要本来就有可综合
为整体的可能性。许多艺术都应用规律和节奏,而规律和节奏所生的心理影响都以无意的预料为基础。
自然美,就是把自然艺术化了。
“依样画葫芦”
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自然美的难,难在件件都合式。高低合式的大小或不合式,大小合式的肥瘦或不合
式。所谓“式”就是标准,就是常态,就是最普遍的性质。自然美为许多最普遍的性质
之总和。就每个独立的性质说,它是最普遍的;但是就总和说,它却不可多得,所以成
为理想,为人称美。人物都以常态为美。
写实主义是自然主义的后裔。自然主义起于法人卢梭。他以为上帝经手创造的东西,
本来都是尽美尽善,人伸手进去搅扰,于是它们才被弄糟。人工造作,无论如何精巧,
终比不上自然。自然既本来就美,艺术家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摹仿它。
此观点有两弊端:第一,艺术的最高目的既然只在模仿自然,自然已经美了,又何
必有艺术了呢。如果秒肖自然是艺术家的唯一能事,则寻常照相家的本领都比吴道子等
画家高明了。第二,美丑是相对的名词,有丑才能显出美,如果自然全体都是美的,那
看自然时便没有美丑的标准。
写实派以为美在自然全体,只要是葫芦,都可以拿来作画的模型;理想派则以为美
在类型,画家应该选择一个最富于代表性的葫芦。
朱光潜的观点:
一、自然美可以化为艺术丑,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
二、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件事,艺术的美不是从摹仿自然美得来的。
我们说“自然美”时,“美”字有两种意义。第一种意义的“美”就是上文所说的
常态,例如背通常是直的,直背美于驼背。第二种意义的“美”其实就是艺术美。把自
然加以人情化和艺术化。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艺术与游戏
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二者的相似点:一、像艺术一样,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儿
童拿竹扫帚玩骑马的游戏,小孩子心里先印上一个骑马的意象,这个意象变成他的情趣
的集中点(这就是欣赏)。情趣集中时意象大半孤立,所以本着单独观念实现于运动的
普遍倾向,从心里外射出来,变成一个具体的情境(这就是创造),于是有骑马的游戏。
二、像艺术一样,游戏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儿童拿竹扫帚当马骑,心里完
全为骑马这个有趣意象占住,丝毫不注意他骑的是竹扫帚而不是马。
三、像艺术一样,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你如果在竹
扫帚上扯去一条竹枝,那就是在他的马身上扯去一根毛,在骂你一场之后,他还要向竹
扫帚说几句温言好语。
四、像艺术一样,游戏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骑竹马的
一方面觉得骑马有趣,另一方面又苦于骑马的不可能,骑马的游戏是他弥补现实缺陷的
一种方法。
游戏究竟只是雏形的艺术而不就是艺术。它和艺术有三个重要的异点。
一、艺术都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不带社会性。儿童游戏时只图自己高兴,并没有意
思要拿游戏来博得旁观者的同情和赞赏。
二、游戏没有社会性,只顾把所欣赏的意象“表现”出来;艺术有社会性,还要进
一步把这种意象传达于天下后世,所以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则必有作品。
三、艺术家既然要藉作品“传达”他的情思给旁人,使旁人也能同赏共乐,便不能
不研究“传达”所必需的技巧。他第一要研究他所藉以传达的媒介,第二要研究应用这
种媒介如何可以造成美形式出来。儿童游戏时对于所用的媒介决不这样谨慎选择。
空中楼阁
创造想象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像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像大半是再现的。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像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像。创造的想
像也并非从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创造的定义就是:平
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创造的想像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意象(比如说鸦)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
它来。这种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
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藉“联想作用”。联想是知觉和想像的
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像,就不能离开联想。
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
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可以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
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托物”。
“拟人”和“托物”都属于象征。所谓“象征”,就是以甲为乙的符号。甲可以做
乙的符号,大半起于类似联想。
象征最大的用处就是把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艺术最怕抽象和空泛,象征
就是免除抽象和空泛的无二法门。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创造与情感
诗人在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联想并不是偶然的,有几条路可走时而联想只走某一
条路,这就由于情感的阴驱潜率。
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
象就是换一种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诗是做不尽的。
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采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
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
力就是情感。
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原本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
有机体,原本看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成不散漫,原来看似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重复。
从心所欲,不逾矩
创造与格律在艺术方面,受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面的。
格律的起源都是归纳的,格律的应用都是演绎的。它本来是自然律,后来才变为规
范律。
和韵存在理由和韵一样,都是顺着情感章句长短、平仄交错的自然需要。
最初的诗人都无意于规律而自合于规律,后人研究他们的作品,才把潜在的规律寻
绎出来。这种规律起初都只是一种总结账,一种统计,例如“诗大半用韵”“某字大半
与某字协韵”“章句长短大半有规律”“平声和仄声的交错次第大半如此如此”之类。这
本来是一种自然律。后来做诗的人看见前人做法如此,也就如法炮制。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然后做到脱格律化的境界。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创造与摹仿
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
各种艺术都各有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写字用手腕的筋肉,唱歌用喉舌唇齿的筋
肉,跳舞用全身筋肉,要想学一门艺术,就要先学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学一门艺术
的特殊的筋肉技巧,起初都要摹仿。推广一点说,一切艺术上的摹仿都可以作如是观。
诗文上的筋肉也可以摹仿,文人重“气”,气与声调有关,声调与喉舌运动有关。
什么叫做“媒介”?它就是艺术传达所用的工具。比如颜色、线形是图画的媒介,
金石是雕刻的媒介,文字语言是文学的媒介。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天才与灵感
“天才”自然有一部分得诸遗传,也有一部分成于环境。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
大,但是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
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我们只须就灵感研究一番,就可以见出天才的完成
不可无人力了。灵感有三个特征:一、它是突如其来的,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
二、它是不由自主的,有时苦心搜索而不能得的偶然在无意之中涌上心头。
三、它也是突如其去的,练习作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兴”也就
是灵感。
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读书
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
有移动或增减。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
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
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艺术的创造之中都
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
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于一般人意料
之外。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清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
道执著,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
原创作文设计
重磅原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蒋勋《品味四讲》: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人都知道,宋代绘画里凡是画亭子的地方,
一定是景观最好的地方,绝对不会随便添加上去。因为这个亭子表示,你人生到了最美
的地方,应该停一停,如果不停下来就看不到美。所以生活美学的第一课应该是懂得停
一下。②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
“慢慢走,欣赏啊!”
③在上下班路上学习、在吃饭时间看视频、出门旅游要不停“打卡”……如今,追
剧时的“倍速模式”(指用户可使用软件加快视频播放速度)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
活方式。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青年称自己过着“倍
速生活”,其中一线城市青年比例最高,达 78.9%。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任务。
①你的表哥在一线城市工作,工作繁忙,压力较大。请你给他写封信,劝他平衡工
作与生活,享受到生活的美学。
②你所在的学校打算进行一次线上辩论会,你认为“倍速生活”利大于弊(正方)
还是弊大于利(反方)。请确定立场,写一篇辩论词。
③你是一名记者,请给某省级报纸旅游专栏就“人们出门旅游疯狂打卡,却不慢慢
欣赏风景”的现象写一篇评论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
现代社会具有快节奏的特点,人们的生活也必然受到其影响。材料三中提到的
“倍速生活”已经成了不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在高速运转的同时,人,也当慢下来。
如材料一所说:“如果不停下来就看不到美。”快和慢,需要达到一种平衡,生活才能
美满。
2.典型任务的限制。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任务”要求考生从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其
一,完成写作任务。“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
体特征”是题目的典型任务,这一典型任务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材料含义,同时要贴合任务指令中的背景,并且符合书信、辩论词、评论文章的格式要求。
3.价值判断的限制。
“生活美学的第一课应该是懂得停一下”“慢慢走,欣赏啊”,这两句是材料的重点,
也明确了题目的价值取向。材料的内容要求考生去发现、去认识、去关注“快与慢”的
关系。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
“生活美学的第一课应该是懂得停一下”“慢慢走,欣赏啊”两句关系到作文的立
意。而三个写作任务有不同的立意角度。可以认为“倍速生活”利大于弊,也可以认为
“倍速生活”弊大于利。可以劝人平衡工作与生活,也可以就“人们出门旅游疯狂打卡,
却不慢慢欣赏风景”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可选择的立意是多样化的。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
生活美学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可以思考人们为什么要“慢慢走”,“倍速生活”
有哪些危害,哪些方面特别需要放慢节奏,人们怎样去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应该说
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
3.文体选择是自由的。
考生可以选择任务一写书信,劝表哥平衡工作与生活,享受到生活的美学。也可
以选择任务二写辩论词,阐述自己对“倍速生活”的见解。还可以选择写新闻评论就
“人们出门旅游疯狂打卡,却不慢慢欣赏风景”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文体选择是自
由的。
【解题指导】
本题属于多任务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形式上与 2019 年全国卷Ⅱ的作文
相似,基于“立德树人”的目标,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快与慢”的关系,深刻思考
人生的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更注重对考生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意识的考查。多任务的
形式给了学生文体选择的自由。同时三个任务都指定了具体的写作情境,考生在写作时
一定要贴合写作背景,符合书信、辩论词、评论文章的格式要求。【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平衡工作与生活,才能享受生活美学
2.“倍速生活”利大于弊
3.“倍速生活”弊大于利
4.外出旅游疯狂打卡源于快节奏生活和民众浮躁心态
偏题立意:
绘画的美,阅读的美。(没有联系三则材料来理解)
(1)书信体格式,包括五个部分如下:
1 标题,标题一般在第一行中间写上“给……的一封信”。
2 称谓,要求写明接受单位的名称、称呼、个人的姓名,一般要在标题下隔两行顶
格写,后加冒号。
3 正文,内容要写得清楚明白,身份明确。用词要热情、自然、贴切、有礼貌。
4 结尾,在文章最后写上一些敬意或祝福的话。如:此致(空两格),敬礼(隔一行
顶格写。)
5 落款,落款要署上写信人的单位或个人的称呼姓名,并署上成文日期。右下角。
(2)辩论稿的写作格式:
1.称谓“对方辩友”(顶格写),另起一行空两格可有简单的问候语,比如“您好”。
2.另起一段言简意赅表明我方观点。
3.正文部分,可设三个驳论点,或反驳其论点,或反驳其论据,或从其论据和论点
的关系上进行反驳,并立足材料,找到合适的论据论证我方观点。
4.最后总结全文,重申我方观点。
名师范文 1
务虚共平衡一色,幸福与圆满齐飞
—— 给表哥的一封信
崇阳一中高一语文组 廖鹏
亲爱的表哥:你好!
很久没有见面了,甚是想念!还记得幼时在乡间,岑寂月圆之夜,你教我徐徐吟
唱:“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在诗意氤氲中,眼见扑腾飞起的萤火虫,
你完成了对我美学的启蒙。在炎炎夏日,你教我念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
样红”,在漫漫暑气中,目睹田田荷叶,灿灿荷花,你让我参悟,生活处处有诗意。
而今,你在一线城市工作。我听舅妈说你工作繁忙,加上成家有了小孩之后,你肩
上的负担更重了,你的压力也愈大了。听说城市里有些年轻人过着“倍速生活”,几乎
每天都把事情安排得满满当当,“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你应该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吧!
表哥,我写这封信给你,是希望你能够平衡生活和工作,不要忘了夏日的绿叶红花,
也不要忘了秋夜的点点流萤。
表哥,多一点务虚,才有诗意氤氲。
王开岭在《再见萤火虫》中言道:“较之现代人的刻板和物理,古人的生活有种务
虚之美。”古人虽也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感慨,然也不
乏务虚的范例。王徽之雪夜乘小船去拜访戴安道,到了门口忽然返航。乘兴而来,乘兴而
归,不亦乐乎。王羲之等兰亭集会,群贤毕至,赏茂林修竹之景,著锦绣灿烂之文,信
可乐也。张岱独往湖心亭赏冰天雪地之景,得一知己,会心而笑,亦是乐事。古人的这
些雅事皆不掺杂功利成分在内,因而纯粹得动人心魄,令我心驰神往。你繁忙的生活也
需要诗意点缀。
表哥,多一点平衡,才有圆满人生。
“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一个速度不断加快的生命,而是速度在加快跟缓慢之间有平
衡感的生命。”蒋勋在《品味四讲》中如是说。凡事过犹不及,只有把握好一个度,才
能圆满。你压力山大,房贷加上孩子的抚养费用,确实是一大笔开支。可是,人才是目
的,而不是手段,不能本末倒置啊!只有你自己每天过得开心而充实,才能更好地工作,
才能更好地陪伴家人。古人云:“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
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你需要,停下来,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一个平衡。
人生当然逃不开眼前的苟且,但是在弥漫的苟且中,也有诗意的璩隙,毕竟如莱昂纳德·科恩所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只要你平衡好工作与生活,
不在“倍速生活”的高速运转中,忘记了自己为何出发,你一定能于忙碌中觅得诗意与
远方。
还在上网课的我忙碌而充实,我也会静下心来阅读名家的著作,为自己构建一个精
神家园。因为我没忘那夏日的绿叶红花与秋夜的点点流萤。表哥,就写这么多了,我待
会还要写网课作业。
祝你
天天开心!
表弟:李华
2020 年 6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