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倒计时:“蹭”中见人情,“蹭”中见世态 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点评)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蹭”原有摩擦之义,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如今,“蹭”又有了新含义,成为很
多人的喜好。蹭流量乐在其中,蹭热点乐此不疲,学知识可蹭课,沾口福则蹭饭。
蹭中见人情,蹭中见世态。
你对生活中的“蹭”有什么样的观察和感受?
请就上述材料写一篇记叙文,自拟题目,不少于 800 字。
审 题 指 导
限制性
1.材料内容的限制。材料所给的“蹭”的含义由几个方面构成,就“蹭”的原有之
意和新含义来说,题目强调的是新含义,即“蹭”在生活中的四种表现;“蹭中见人
情,蹭中见世态”一句则又暗示考生不要简单停留在表面现象进行论述,而要对社
会现象进行深度思考。
2.审题立意的限制。材料中指出“蹭”在生活中的四种表现形式,也就意味着我们要
在以这四个为代表的生活范畴中来理解“蹭”,而不能够从其他方面或角度来理解;材料
中还指出了“蹭”的理解方向,也就意味着审题立意时要从人情和世态两个方向对“蹭”进
行有机关联、综合、提炼,不可忽略限制,随意为文。
3.任务指令的限制。对“你对生活中的‘蹭’有什么样的观察和感受”的准确理解,
首先应该在行文的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即凡进入到文中的观点、事例、
情感、思想皆应着“你”之色彩;其次观点产生的源头应该是“生活中的‘蹭’”,而不是
其他;最后还应注意对“观察和感受”的理解,“观察”需表现出生活中“蹭”的样子,
“感受”需表现出其背后的情感内涵和价值。这几个方面是一个有机关联的整体,缺
一不可。4.文体表达的限制。本次作文文体限定为记叙文,即要在记叙文的范畴内进行
写作,切忌文体不明,或者表现为其他文体。表达方式的运用方面要优先选择记叙、
描写和抒情。
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开放性。总体来看,作文材料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动词“蹭”,
这个动词的主语和宾语以及其他成分都是不确定的,可以选择的余地比较大;生活
中可“蹭”的范围非常广泛,考生可选择的对象很多,其背后的人情世态也是丰富多
样的,可选择性很强。
2.联想和思维的开放。材料中所提及的有关“蹭”的观察都是生活范畴中常见而
又普通的小事,与之相同或者类似的事情和生活经验还有很多,考生都亲身经历或
者间接接触过,因此考生可以充分运用相类联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等进行思维
发散,并进行选材和剪裁,同时也有利于展现考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记叙行文的开放性。考生可以讲述故事,也可以写记叙性的抒情散文,这为
形象思维能力强、文学表达水平高的考生预留了足够的展示空间。在记叙时,相关
的艺术角度可以因文而变,还可以灵活运用描写和抒情等表达方式。
本次命题是材料+任务指令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和 2019 年高考的北京卷
作文试题“2019 的色彩”类似,考生必须围绕材料内涵和具体指令来立意行文,深
入挖掘,合理类比和联想,精准完成任务指令。
从材料的内涵来看,要通过展示生活中“蹭”的现象引导考生去思考丰富的人情
世态及其所蕴涵的情感和价值。“蹭流量乐在其中,蹭热点乐此不疲,学知识可蹭
课,沾口福则蹭饭”,四种生活中的“蹭”之现象,基本可以囊括为衣食住行的方方
面面,范围极其广泛,极其富有时代特色和气息,而且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可以
迅速地调动考生的写作激情,让考生有话可说,不至于陷入或窄或宽的写作困境中
难以施展。“蹭中见人情,蹭中见世态”暗示“蹭”的外在形态不是写作重心,“蹭”背
后的人情世态才是重点。这也恰恰是任务指令设置的匠心所在。开放和限制有机结
合、共同作用,让考生在思维的层叠起伏中去体会写作的魅力。 从任务指令上来看,在典型的任务指令的基础上,增加了任务的数量和种类。
以规定文体要求写成记叙文的形式收缩任务指令的具体指向,给考生提出了更精确
的任务指令,拓展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范围,从指令的角度对考生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打破了议论文一统天下的局面,更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的写
作素养。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集中在家庭层面,通过“蹭”来展现亲情。
2.集中在社会层面,通过“蹭”来展现友情、社会温暖等。
3.兼顾“蹭”的道德层面中的积极一面,对其消极一面进行批判。
……
偏题立意:
1.无内涵——停留在生活中的吃喝玩乐等表层,缺乏深层的指向和探究。
2.文意浅——只顾叙述事件,呈流水之态,无深度思考。
3.文体乱——罔顾任务指令,轻则文体不明,重则写成议论文。
4.抛开生活中的“蹭”,随意立意。
……
佳作展示
真情“蹭”中现
余婧怡
中国有句俗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可出嫁了的妈妈和姑姑却总是回
娘家“蹭饭”,小时候呢,我总以为“蹭饭”只是为了饱一饱口福;渐渐长大了,我才
明白,蹭饭像一条线,将出嫁的女儿和父母串联在一起。这条线也有一个特殊的名
字,叫作亲情。
妈妈总爱去姥姥家“蹭饭”。小时候,每逢周末,我和妈妈总少不了去姥姥家大“蹭”一顿,金黄的馍片,喷
香的羊肉,热气腾腾的火锅……这些都是我幸福童年中最难忘的部分。那时的我总
天真的以为,劳累了一周的妈妈需要在周末走出厨房,一边休息一边大饱口福。就
连每次问及这件事情时,她也总是笑而不语,直到那一次,我才真正明白。
那是一个阴雨天,父母争吵的声音伴随着雨声蔓延。受气的妈妈拉着我走出了
家门。那是一个星期六,为了不让姥姥操心,我们意外地没回姥姥家。在那通打给
姥姥的电话里,或许是妈妈心中的委屈通过电话线,滴在了姥姥的心头。那天,姥
姥执意要求我们回家吃饭。饭桌上,没变的是翻腾的火锅中翻滚的青菜鱼肉。可气
氛却是一反常态的沉默;妈妈在火锅热气中泪流不止,姥姥没说一句话,只是不断
地向妈妈碗中夹菜,泪水滴在妈妈碗中,也打在姥姥心上。在桌旁,我渐渐理解了
“蹭饭”的意义。
姑姑也很爱“蹭饭”。
以前姑姑出嫁时,在院里泼一盆水的,是爷爷;后来,姑姑回家“蹭饭”时,准
备一桌好吃的饭菜的人也是爷爷。听爷爷说,小时候,爸爸和姑姑总是为一个鸡腿
打架。那时候穷啊,能吃上鸡腿多不容易,现在富裕了,可姑姑却出嫁了。后来,
每次姑姑来“蹭饭”,爷爷总会焖一整只鸡在家等着姑姑。在爷爷得癌症那几年,姑
姑“蹭饭”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饭桌上少不了的就是焖鸡。再后来,爷爷癌症复发,
身体虚弱,姑姑几乎每天都在家中陪着他。她见证了爷爷的生命由健康走向虚弱,
见证了爷爷由活着慢慢走向死亡。姑姑在爷爷的葬礼上哭喊着:“从此以后我再也
没有爸爸,我再也没法吃到您做的焖鸡了。”那时我才明白了,“蹭饭”是因为自己
还有一个家,是因为还有爱自己的人存在。
在出嫁的女儿看来,“蹭饭”的短短几小时,就是自己与父母情感沟通的难得机
会。无论是“蹭饭”的女儿,还是被“蹭饭”的父母,亲情永远不会因为女儿的出嫁而
削弱或改变,而那个能“蹭饭”的家,是亲情永远的避风港和安神湾。
“蹭饭”是一条线,在亲情中串联。我以后也要常常回娘家“蹭饭”。
老师点评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恰似在说亲情的无迹可寻,却又无处不在;时时萦绕
在心间,刻骨铭心在心头。本文以“蹭饭”为线索,赋予亲情最温暖的表现形式,构
思巧妙,情真意切;精心剪辑妈妈和姑姑的“蹭饭”经历,记叙完整,详略得当,描
写细腻,合理想象,形象生动,催人泪下。语言表达简洁准确,精彩的心理描写与
恰到好处的抒情相得益彰,堪称佳作。
相关时评
善待“蹭读”就是留住“真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司马童
在世界读书日(4 月 23 日)来临之际,实体书店的经营状况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留住书店,已然是人们共同的呼声,但其背后的潜台词是实体书店无奈的困局。随
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和书籍购买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再加上电商
低价竞争和盗版书的恶意搅局,不少实体书店面临着生死困境。(4 月 21 日《南
方日报》)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捧卷而阅、书香氤氲,既是一股文化清
泉的滋润,更是一道美妙引人的风景。而近年来,由于店铺租金的不断上涨,人工
费用的日益攀升,再加上“买书”“看书”习惯的推陈出新,各地实体书店越发显得举
步维艰,似乎进入了生存的“死角”。“留住书店”当然发自肺腑,但更应考虑的是:
如何去“留”?怎样才算与时俱进、“留”得高明?
从来的说法都称“文无定法”。大大小小的实体书店,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点缀
与衬托,无疑需要全社会的积极扶持和共同呵护。业内人士认为,实体书店已然经
历了柜台时代、超市时代和配套时代这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买书人收获了更多
阅读的空间和时间。然而,时移世易,随着网上购书和电子阅读的“攻城拔寨”,传
统书店又不得不继续寻求变革,以期在现代人的阅读需求和消费习惯之间,找到一
种新的可持续的结合点。应该说,现在一些真正有发展前景的实体书店,早已放弃了“以不变应万变”的
固有模式与思维,而是潜心谋划起从单一商品到以图书为核心、延伸至文房、美术、
紫砂、翡翠、培训等多元业务,从传统销售到专注文化,从“卖书”到“卖文化”,从“经
营文化商品”到“经营文化理念”等的全方位“变身”。在我看来,这绝非“胡子眉毛一把
抓”,而恰恰是给“实体书店”注入更多更新内涵的必然转型。
的确,比起过去实体书店里的“进来就是买书客”,如今书店里的一番常见景况,
则往往是“蹭读”的挺多,而掏钱买书者却可能很少。但即便如此,我以为“蹭读”也
是读——真心诚意地善待了这些“蹭读”者,其实就是用一种书香文化,牢牢“黏”住
和“留”住了“真读”的种子。换言之,这样的“真读”客引得越广、聚得越久,实体书店
来日方长的生存发展,也就有了不可忽视的基础“书粉”。
善待“蹭读”就是留住“真读”。一方面,“蹭读”也是一种人气的凝聚和捧场,有利
于将喜欢阅读、翻书而读的人吸引到一起;再一方面,实体书店的多元经营与销售,
也就有了近在咫尺的依托和客源。现在有些书店,利用自身的独特氛围,常会定期
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人们在漫步于书海的同时,还能体验到各式各样的
文化互动,进而促使实体书店获得长足发展与进步。这么一想,所谓的“蹭读”,也
分明是一种“互蹭”和“互助”了。
“蹭读”不算蹭。在实体书店的“保卫战”中,或许很难做到单方面的挽留与不舍;
然而,有了“蹭读”即“真读”的互利思维,想来是能启迪一些书店经营者,在努力因
应时势、求变求存的同时,有必要做到尽快更新“卖书观”,着眼长远地专注创新于“书
文化”。
蹭天灾热点既不个性不光彩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韩亚聪
无底线蹭热点却戳到公众“痛点”,做出这样的“奇葩事”从来不乏其人。近
日,想蹭台风“利奇马”热点的个别演艺界人士,就被舆论“上了一课”。先是艺
人薛某爬上被洪水淹没一半的电线杆,并配文“通告途中”,接着又有安徽淮北的
一支乐队被曝出命名“利奇马”。可以说,为了蹭热点,总有些人完全不顾“吃
相”。超强台风过境,房屋被毁城市被淹,有人受伤有人遇难,对于灾区人民而言,
这是他们人生中极其灰暗的时刻。每当这时,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救灾场面总能
温暖人心。
而就在全国多地进入抗台抗洪的“作战状态”时,明星用爬电线杆证明自己很
忙、很会玩,乐队以台风名命名并公开通告、表演,这种博眼球、吸流量的方式显
然既不个性也不光彩。
灾难发生时,我们不苛求每个人都挺身而出、冲在一线,也不希望社会氛围因
灾难而变得死气沉沉,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能无底线地将灾难作为“调味剂”,去调
侃、去借力。尤其是影响力颇大的明星,更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起码的公序
良俗。
尽管有专家表示,台风的名字均为公开发布,公众可以使用,但如果以造成重
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利奇马”命名乐队,并进行公开宣传和商业表演,显然
是对遇难同胞和一线救援人员的不尊重。往长远看,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
虚张声势的标新立异下,必定难以行远。
无论是明星还是乐队,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应该比常人更懂得规范
自己的言行,更懂得尊重公众的情感。可以说,在这个“成也流量、败也流量”的
时代,靠蹭热点尤其是灾难的热点来博取关注,即使得到了名气,也是恶名、骂名,
毫无疑问是得不偿失的。
巨大的舆论洪流里包裹着浩大的民意,在天灾当道、伤亡惨重时,即便是自认
为打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蹭热点的“擦边球”,既是公共素养的缺失,也可能会伤害
公众情感。
既然蹭天灾热点既不个性也不光彩,那些蠢蠢欲动者不如收起自己的欲望和侥
幸,毕竟,一个人的影响力和好名声不是蹭蹭热点就能建立的,需要点滴积累,也
需要时间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