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备考:关于“文化自信”作文素材
1. 自 古 以 来 , 中 华 民 族 就 以 “ 天 下 大 同 ” “ 协 和 万 邦 ” 的 宽 广 胸 怀 , 吐 纳
八 面 来 风 , 自 信 而 大 度 地 开 展 同 域 外 民 族 的 交 往 交 流 , 谱 写 了 万 里 驼 铃 万
里 波 的 浩 浩 丝 路 长 歌 , 创 造 了 万 国 衣 冠 会 长 安 的 盛 唐 气 象 。 敦 煌 文 化 , 历
经 千 年 岁 月 , 依 然 生 动 诠 释 着 中 华 民 族 兼 容 并 蓄 、 博 采 众 长 、 开 拓 进 取 的
文 化 自 信 。
2. 在 长 期 演 进 过 程 中 , 中 国 人 形 成 了 看 待 世 界 、 看 待 社 会 、 看 待 人 生
的 独 特 价 值 体 系 、 文 化 内 涵 和 精 神 品 质 。 比 如 , 中 华 民 族 保 持 着 海 纳 百 川 、
开 放 包 容 的 胸 襟 气 度 ,认 为“ 万 物 并 育 而 不 相 害 ,道 并 行 而 不 相 悖 ” ,主 张“ 和
而 不 同 ” “ 求 同 存 异 ” , 倡 导 不 同 文 明 和 谐 发 展 、 和 平 共 处 , 等 等 。 这 些 思 想
体 系 和 精 神 追 求 , 是 “ 我 们 区 别 于 其 他 国 家 和 民 族 的 根 本 特 征 , 也 铸 就 了 中
华 民 族 博 采 众 长 的 文 化 自 信 ” 。
3. 文 化 是 一 个 国 家 、 一 个 民 族 的 灵 魂 , 文 化 兴 国 运 兴 , 文 化 强 民 族 强 。
文 化 自 信 是 一 种 更 基 本 、 更 深 沉 、 更 持 久 的 力 量 , 没 有 高 度 的 文 化 自 信 ,
没 有 文 化 的 繁 荣 兴 盛 , 就 没 有 中 华 民 族 伟 大 复 兴 。 文 艺 是 时 代 前 进 的 号 角 ,
最 能 代 表 一 个 时 代 的 风 貌 , 最 能 引 领 一 个 时 代 的 风 气 。 一 言 以 蔽 之 , 文 艺
是 绝 佳 的 精 神 食 粮 , 触 及 人 的 灵 魂 , 给 人 以 价 值 引 导 、 精 神 引 领 、 审 美 启
迪 。
4. 文 化 是 一 个 国 家 、 一 个 民 族 的 灵 魂 , 文 化 兴 国 运 兴 , 文 化 强 民 族 强 。
没 有 先 进 文 化 的 积 极 引 领 , 没 有 人 民 精 神 世 界 的 极 大 丰 富 , 没 有 民 族 精 神
力 量 的 不 断 增 强 , 一 个 国 家 、 一 个 民 族 不 可 能 屹 立 于 世 界 民 族 之 林 。5. 3000 多 年 来 ,一 代 代 中 国 学 人 焚 膏 继 晷 、兀 兀 穷 年 ,用 智 慧 、汗 水
和 家 国 情 怀 破 译 了 神 秘 甲 骨 文 中 的 “ 文 明 密 码 ” , 让 汉 字 散 发 出 强 大 的 文 化
感 召 力 和 民 族 向 心 力 , 为 中 华 文 明 走 向 世 界 发 挥 了 无 可 替 代 的 作 用 , 成 为
今 天 中 华 民 族 文 化 自 信 的 坚 硬 磐 石 。
6. 当 今 世 界 , 国 与 国 之 间 的 较 量 , 越 来 越 多 地 体 现 在 文 化 软 实 力 的
较 量 上 , 这 样 的 形 势 倒 逼 着 我 们 , 必 须 坚 定 并 增 强 文 化 自 信 , 传 承 和 发 展
中 华 民 族 优 秀 文 化 , 积 极 吸 收 和 借 鉴 其 他 民 族 的 优 秀 文 化 成 果 。 一 句 话 ,
就 是 用 更 有 力 的 传 承 发 展 , 让 中 国 文 化 软 实 力 更 硬 、 更 强 、 更 精 彩 , 不 断
展 示 中 华 民 族 的 文 化 自 信 。
7. 我 国 传 统 文 化 经 过 几 千 年 发 展 , 不 断 融 合 不 同 时 期 中 华 民 族 的 文 化 ,
形 成 了 兼 容 并 包 的 文 化 体 系 。 而 中 华 文 明 也 是 四 大 古 文 明 中 唯 一 没 有 中 断
的 文 明 。 时 至 今 日 , 传 统 文 化 已 经 成 为 中 华 民 族 文 化 之 根 、 民 族 之 魂 。 实
践 也 充 分 证 明 ,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是 中 华 民 族 的 力 量 之 源 、 情 感 之 源 、 动
力 之 源 和 信 心 之 源 , 是 中 华 民 族 实 现 伟 大 复 兴 的 精 神 保 障 。 对 每 一 位 中 华
儿 女 来 说 , 在 新 时 代 就 要 更 加 深 怀 自 信 , 理 直 气 壮 地 传 承 好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 不 断 铸 就 中 华 文 化 新 辉 煌 。
8. 事 实 上 ,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早 已 走 向 世 界 , 越 来 越 受 到 国 际 社 会 认
可 。我 们 还 要 深 怀 自 信 ,在“ 不 忘 本 来 ” 的 基 础 上 ,充 分“ 吸 收 外 来 ” ,推 动 文
化 交 流 , 消 化 吸 收 外 来 文 化 之 精 华 , 使 之 融 于 民 族 文 化 之 中 , 成 为 民 族 文
化 的 一 部 分 。 唯 有 这 样 , 才 能 更 好 地 “ 面 向 未 来 ” 。
9. 树 立 全 球 意 识 、 世 界 胸 襟 , 倡 导 海 纳 百 川 、 兼 容 并 蓄 , 主 张 以 我 为
主 、 为 我 所 用 , 在 比 较 、 对 照 、 批 判 、 吸 收 、 升 华 外 来 文 化 的 基 础 上 , 推
动 中 华 文 化 “ 走 出 去 ” , 使 中 华 文 化 更 加 符 合 当 代 中 国 和 当 今 世 界 的 发 展 要
求 。10. 顺 应 时 代 大 潮 ,提 升 文 化 自 信 ,坚 决 防 范 和 抵 御 各 种 腐 朽 落 后 文 化
的 侵 蚀 , 才 能 确 保 文 化 安 全 。 善 于 用 战 略 的 思 维 、 发 展 的 眼 光 来 审 视 文 化
建 设 , 用 先 进 文 化 去 占 领 每 一 个 阵 地 , 才 能 让 文 化 糟 粕 失 去 生 存 的 土 壤 。
11. 有 人 将 文 化 比 作 一 条 来 自 老 祖 宗 而 又 流 向 未 来 的 河 ,其实 是 在 说 文
化 通 过 纵 向 传 承 和 横 向 传 递 , 生 生 不 息 地 影 响 和 引 领 着 人 们 的 生 存 与 发 展 。
传 承 和 发 展 文 化 是 每 个 人 的 事 。 只 有 我 们 每 个 人 都 保 护 文 化 财 富 、 创 新 文
化 发 展 、 涵 养 文 化 自 信 , 审 美 情 趣 、 传 统 气 质 、 民 族 精 神 才 能 在 新 时 代 发
展 下 去 。
文化自信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
陈先达
今天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说到底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在民族遭遇危机时,文
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精神支撑。提倡文化自信决不是搞文化民粹主义,它的立
足点是促进中华民族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化是一种正能量。现在对文化的使用相当泛化,官场有官场文化、商业有商业文
化、企业有企业文化、学校有校园文化。可以说,社会种种行为都贴上了文化标签,几
乎有什么活动就有什么文化,把文化、亚文化、反文化都塞进一般文化中。建设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需要正确理解文化的本质,区分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
文化是一个整体,是一条长河。这个整体的构成是可变的,否则就不是有机整体;
长河是流动的,有河源有河流,有源无流就会干涸。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既
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时,应重视处理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否定
传统和凝固传统都是错误的。没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就会干涸断
流。传统文化之所以不可能全盘继承,正是由于文化自身的有机性。例如,在传统文化
中,应区分智慧力量、生活方式、道德与风俗习惯,它们在文化整体中的可变性是各不
相同的。智慧力量是超越时代的,具有永恒性和传世性。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经典著作
中的智慧都具有超越性,可以反复为后人提供智慧力量。而生活方式会随着生产方式和
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文化中,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也是多变的。没有不变的道德观念
和风俗习惯,但在变化中又有不变的东西,这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
继承传统文化应提倡中国的传统节日,沉迷于西方的节日是不可取的,因为节日是
民族特性的象征。比如,水是人的生命之源,因而才有泼水节,云南的傣族和缅甸的傣
族都有泼水节。又如,火是相当重要的,不仅西方有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神话,中国的彝
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都有火把节。体现民族特性和民族认同
的节日,应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留和爱护;但不能提倡陈风陋俗,如古代的葬
礼、婚礼以及相关观念都需要除旧布新。
提倡文化自信应重视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今世界,文化问题不仅
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精神黏合剂,没有文
化认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国家和民族认同,就不可能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文化是软实
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上没有话语权,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文化是承载民族精神的载体,没有优秀文化支撑,就不可能具备由优秀文化
传统所凝聚的民族精神;文化是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最重要的途径,一个民族没有文化
的发展和传承,必然走向没落。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重视自己的民族精神并以优秀文化传统来培育自己的人民尤其
是青年人,就是强化民族团结、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历史一再证明,一个文化认同
感强的民族,往往能够抵御外来侵略,保持民族和国家团结,不容易被外来势力所分裂。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一直维持团结统一,靠的就是由文化认同而产生的伟大民族精神。有
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即使有分裂也是暂时的。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心向祖国、热爱中华
民族,也是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民族精神作用的结果。当代世界的矛盾和战争并不是产生于文化差异,而是根源于霸权和利益的对抗。历
史证明,相同文明的国家可能发生战争,而不同文明的国家也可以结盟。两次世界大战
以及当代现实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本文是作者为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文化自信
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书撰写的自序,发表时有删节)
“魔熙先生”:践行新时代青年文化价值内核
来源:北国网
新时代下,具有创新意识的呈现方式更能获得用户青睐。比如今年播出的明星纪实
真人秀《奇遇人生第二季》,以无剧本无套路的拍摄方式,保证“深夜综艺”的精品治
愈;明星社交实验节目《仅三天可见》记录姜思达与明星嘉宾为期三天的相处过程,挖
掘当下年轻人的社交心态……而《魔熙先生》在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社会人文情怀融
入新时代综艺内容中的同时,更兼顾了综艺节目的娱乐性与体验性,将“玩,我们是认
真的!”节目 slogan 贯彻到底,让更多的年轻一代从兴趣出发,了解历史,传承文明。
从今年的总体表现来看,经过市场的探索和观众的选择,综艺节目越来越贴近真实
的生活,明星用平等的视角与观众对话,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事实上,除却精美的画
面、内蕴的文化、创新呈现等重要因素,《魔熙先生》最重要的成功之处在于在节目创
作的过程中,营造并呈现了一种流行文化下的思想深度:处于新时代新时期新潮流文化
下的当代年轻人,既留恋引以为傲的斑驳历史文明,又关注当下时代生活的细枝末节。
在每期节目的最后,《魔熙先生》都会抛出一个聚焦年轻群体正在热议的社会思考话题,
解读潮流背后的文化赓续,展现新一代年轻人的独立思想和态度。
在同期个人微综艺节目的横向比较之中,《魔熙先生》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文
化内涵节目。
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很快,值得人们深思、细细品味的优秀文化正在流
失。《魔熙先生》镜头语言颇有讲究,叙事节奏娓娓道来,内容底蕴夯实,代入感很强。
用户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可以与内容主题产生共振,从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下来,从而关注生活本身,关注自我。《魔熙先生》每期一个主题进行文化再创新体验,让用户在
观看过程中感受到更加舒适、愉悦的视听盛宴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国优秀文化发
扬传承。《魔熙先生》正在用自己创新的节目理念,践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用
具有时代情怀的内容底蕴传递文化自信,让用户在观看节目内容的同时能够食髓知味,
推动中国文化创新走出国门,共同感受中国文化发展的汹涌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发展
2016 年 10 月 20 日 03:37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这些重要论述把文化自信提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彰显了当前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责任与担当。
我们有必要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可贵的精神品质。坚定文化自信,对于高扬国家、民族和人民
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对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进而实现“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是汇聚中国力量的源泉。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人民构
建精神家园、增进思想认同的基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
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天,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改
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繁重艰巨,迫切需要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坚
定的信心、进取的勇气和创新的活力,最大限度统一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和行动,汇聚
起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篇章的强大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是做好价值引领的根本。文化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没有文化自
信就不可能有价值观自信,就不可能做好价值引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根基,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认同的基础。当前,面对价值观念
日益多元的新形势,面对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不断渗透的新情况,如果我们丧失了文化自信,就很容易失去方向、失去自我,就无法对人民群众做好价值引领,无法打牢人
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构建好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坚定文化自信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需
要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特别是要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出来,
把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展示出来,把中国老百姓真实、生动、鲜活的形象展示出来。
讲好中国故事,文化自信是基础。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
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创新中华文化元素、文化形象、文化符号的表达方式,
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
我们有底气坚定文化自信
指出:“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
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
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与
充足底气。
我们的底气来自 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 5000 多年的文
明发展进程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
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铸
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和展示
的文化精神、文化气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泉。今
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全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努力实现创造性
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扎实推进,中华文化必将创造出新的
辉煌。
我们的底气来自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我
们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培育了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伟大的革命精神,形成了特色鲜明、奋发向上的革
命文化。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诞生了八一精神、方志敏精神、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
作风等一系列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党孕育和发展革命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回顾历
史,正是这些革命文化为我们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今天,蕴涵着中国人民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百折不挠等崇高品质,彰显着
人类优秀精神、理念和情怀的革命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
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的底气来自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源泉。只有大力弘
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
力、感召力、影响力,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创造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迎来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孕育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和精神,为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和底气。
我们有能力坚定文化自信
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
立。”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充实文化自信的底
蕴,打牢文化自信的基础。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夯实文化自信的价值观基础。坚定文化
自信,首先必须坚定价值观自信,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需要加强理论武装工作,结合正
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认真学习
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江西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思
想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
量,进一步加大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的宣传力度,
继续发布“诚信红黑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
会的一种底色、一种基调,打牢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朱万曙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要让每个中国人都对中华文化有更为
全面、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将文化自信厚植于每个人的心里。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
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
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首先,要知晓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树立
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现在,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家底还知之不深。
举一个例子来说,许多人从课本和老师那里知道了安徽省全椒县有个吴敬梓,却不知道
全椒县还有个薛时雨。吴敬梓因为创作了《儒林外史》而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但
薛时雨的作品因为没有进入课本和课堂而不为人知。薛时雨既是一位官员,还是一位诗
人,写了不少诗词,有《藤花馆诗删》留存于世。类似薛时雨这样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
留存的作品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盘点。事实上,还有很多文化内容,包括物质
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
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其次,要挖掘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
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
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
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
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
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2008 年,云南就发现了彝族文字的
旧抄本《董永记》,将其翻译成汉语后发现,它在情节上与汉语唱本有一定区别,对于
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只
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最后,要研究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对待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方针,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途径。当下,很多地方都
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字进行深入解读。
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
还有一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
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
树立文化自信。
以人民为中心铸牢文化自信
作者:罗嗣亮(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何以能够自信?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深入探讨中
国共产党的文化理念,尤其是其所蕴含的人民性特质。
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时代的文化既不能脱离当时的经济基础,也不能脱离当时的
政治制度,其往往反映一定阶级的诉求并体现意识形态属性。正是在此意义上,毛泽东
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
的问题。”为人民大众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
来, 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国共产
党人文化理念的重申。
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意味着把人民大众当作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意味着文化发展
应当基于人民生活。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由贵族为主体的旧
文化向人民为主体的新文化转型。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就通过举办工人读
书班推行平民教育,陈独秀则鲜明提出要推翻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
抒情的国民文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
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
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教
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改革开
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
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进入新时代,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
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由此可见,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原
则的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推动发展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植根人民生活的沃土。
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文化工作者只有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才能切实担负起新的
文化使命,进而铸牢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只有当人民大众成为文化价值主体、文化表现主体
和文化实践主体,他们才会由文化的局外人变为文化的守护者。早在革命时期,中国共
产党就致力于扫盲、文字简化、文化普及和动员,引导人民大众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和实
践者。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广大工人、农民成为文化的主人,在学
习本民族文化和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同时,他们守护着社会主义制度赋予的文化权
利和文化身份,守护着我国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记忆,这种对自身文化身份和血
脉的认同,强化了对本国文化的自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繁
荣发展,新的文化作品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某些偏颇。如不少影视作品充
斥着宫廷斗争的情节和帝王将相形象,较少出现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工人、农民、
知识分子和党员干部的身影。可以说,关于文化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的重要判断,既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人民性思想一脉相承,也有着重要的现实针
对性。用高质量文化成果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指
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随着人民美好生
活需要日益广泛,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为文化工
作者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
满了铜臭气”;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告诫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耐得住
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必须认识到,文化市场
上的票房、上座率等销售数据并不必然反映文化自信状况,真正的文化自信只能建立在
用高质量的而非低俗、媚俗的文化成果切实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处理好文
化与市场的关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才能以高质量文化成
果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让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只有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我国文化
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更加彰显。为此,要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深化
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
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
动。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并在此过程中,在文化资源配置和项目建设上向农村、基
层倾斜,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
提升贫困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
人民日报:激发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
王宇燕
经济建设能使一个民族壮大,军事建设能使一个民族强大,唯有文化建设才能使一
个民族伟大。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更需要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锻造文化自信
的生命力、找准文化自信的落脚点。文化犹如一个生命体,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着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明
延续至今而依旧富有生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向往,归根结
底也在于牢不可破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信是理论自
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我们需要在更深层面去思考、去重视。
文化自信的根基在哪里?在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
漫漫人类文明史,数个文明古国相继衰落,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自强不息,靠的
是独具特色且不断创新的优秀传统文化;世界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一面面红旗
在疾风暴雨中褪色,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高高飘展,靠的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
人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成功嫁接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就在庆祝建党 95
周年之际,山西运城市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上千名共产党员自发组织近万人民群众,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自制了一面篮球场大小的党旗,开展了一场“享党福,感党恩,
跟党走”的群众活动,它生动表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旦和民族传统文化嫁接成功,
就必然根深本固,枝繁叶茂、花红果硕。
文化自信的生命力在哪里?在亿万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实践中。
把握和审视中华文化,需要在世界文明的大视野大格局中汲取营养,也要赋予新时
代鲜活、生动的内涵。具体到社会治理层面,既要珍视制度文明、坚守治理理念,又要
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运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早有“这里最早
叫中国”的美誉,也有被称为“德圣”“孝祖”的虞舜故里,“百善孝为先”的观念沉
淀在当地群众的内心最深处。建立德政墙、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开设德孝大讲堂,组建
德孝志愿服务队等,一系列创造性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让群众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取得
文化共识和价值共识。这表明:我们党完全有能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推进其创造性转
化和创新性发展;人民群众也十分乐意在实践中积极推进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相结合。
文化自信的落脚点在哪里?在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
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
演一场历史悲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哺育着一个民族的成长时,也滋养着文明的进步。具体到运城,一方面通过弘扬德孝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凝聚力、促
进了转变作风,让群众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另一方面,用文化建设带动经济建设,实
现了经济的逆势而上,财政收入也快速增长。我们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一个重
要方面是在文化传承上不丢传统精髓、在多元交流中汲取外来精华,为迈向未来提供源
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经济建设能使一个民族壮大,军事建设能使一个民族强大,唯有文化建设才能使一
个民族伟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更需要夯实文化自
信的根基、锻造文化自信的生命力、找准文化自信的落脚点,一个无愧于人民、无愧于
时代的中华民族,才更有吸引力、更值得尊敬。(作者为山西运城市委书记)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化自信”三喻
金苍
从海昏侯的马蹄金到故宫的石渠宝笈,博物馆一票难求,人们在与文物的对话中感
受历史;从《大圣归来》到《大鱼海棠》,电影院人头攒动,一年 440 亿元票房堪称奇
迹……
这只是当代中国文化场景的两个“特写镜头”。近年来,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公
众拓展了心灵空间、构筑起精神家园。“由人化文,以文化人”,人与文化的互动生长,
正是一个最好的注脚,印证着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的判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
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何以自信?有三个比喻,值得沉思。
文化,可喻之为河。有源头活水,有支流汇入,一路奔腾向海,会穿行峡谷掀起巨
浪,也会途经平原静水深流,沉淀下河床,滋养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机。理解文化,
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势、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赓续文化的基因。
对于我们,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孕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百年来上下求索,形
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涵养我们文化最肥沃的土壤、最充沛的水源。源通流畅、源远流
长,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
文化,可喻之为山。壁立万仞,挺拔巍峨,为地之锁钥,为天之柱石。山中既有大
树参天,也有溪流边野花烂漫,可曲径通幽,更可登临远望。把握文化,就需要把握其
高远之处、其仰止所在,才能在高天厚土间树立文化的坐标。
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划定时代的价值航标,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中
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流淌于历史与现实的精神潜流。奇伟瑰丽、高迈超绝,这是我们
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万川涌入,涓流汇集,因包容而成其大,因丰富而成其广。
可载大舟,亦可浮一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发展文化,
就需要发展其多元、多样,其宽容、宽广,才能在兼容并蓄时更新文化的血脉。
对于中国,历史之船已经驶入“世界历史”的广阔海洋,“文化的对话”成为必然
和必须。一方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也要以中国文化丰富人类文明的基因库。不拒
众流、扬帆出海,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前行方向。
河、山、海,是“应然”境界,“实然”却常遇尴尬。或是矮化、僵化传统文化,
解构、消减革命文化,截断了河流的脉络;或是抱残守缺、食古不化,既不“引进来”
也不“走出去”,封闭了海洋的疆界。复兴之路上,增强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远。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
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
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
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论文化自信》简评:促进文化自信
江畅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近年来,
文化自信成为我国思想理论界、学术文化界乃至举国上下都十分关注的重要话题。沈壮
海撰著的《论文化自信》(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对文化自信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
阐述,政治站位高、思想理论性强,有助于人们深化对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认识,从而
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该书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什么是文化自信、为什么要
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文化自信的价值支撑、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等问
题进行深入阐述,对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文化强国、话语体系等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对一些人在文化自信问题上存在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作了澄清和辨析,有助于
消除影响文化自信的一些思想观念方面的障碍,具有较强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