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作文冲刺:作文人物素材全方位解析(附:人物用法解析)
席慕蓉
她,曾被张晓风盛赞“像开在后院的一株小花,纤弱而洁白”;她,将自己对生命
的体会和思考,杂糅在文章中,文笔剔透灵动,如芙蓉出水;她,饱含对生命的挚爱真
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她就是当代诗人,散文家,画家——席慕蓉。
有人曾说,“诗人是人类的感官”,而席慕蓉正是这样的诗人,极其敏感,极其敏锐,
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一代人的爱与愁。那些被我们遗落在漫长岁月里的精细幽微的情感,
被她雕琢成了错彩镂金的诗句。
情 深 ,不 著 一 字,尽 得 风 流
席慕蓉的作品里最值得称道的便是她诗歌里的情感,尤其是“爱情”和“友情”这
两大永恒主题。古往今来,无数人曾歌咏过爱情、友情,席慕蓉却依然能不落窠臼,书
写出澄澈灵动又缠绵悱恻的字句。
台湾诗人痖(yǎ)弦曾这样评价她:“现代人对爱情开始怀疑了,席慕蓉的爱情观
似乎在给现代人重新建立信仰。”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
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含著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我曾踏月而来/只因你在山中”
她的文辞总是隽永婉转,由此还引发颇多趣事。在《莲的心事》中,她用这样清隽
悠长的笔调来描绘莲:“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饶有意味,某位《傲慢与偏见》
的译者就将这部电影中的经典台词 “I have no fear or worry, Kingston.(我没有担心和
害怕。)” 翻译为 “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恐怕正是席慕蓉淡雅剔透的文字触动了
译者,使他将这首诗化用在这句台词翻译当中,可谓巧妙。
用法解析:适用于珍视青春、爱情、友情,艺术与情感,文学创作等主题,如 2012
年江西卷《你拥有什么》。示例:
我们所拥有的东西绝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真正能够伴随我们一生的往往是更深层次
的情感和精神。因此在漫漫时光中,我们所需要珍惜的并不是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外物,而是我们所拥有的能力、知识与情感。正如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曾这样写道: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知道时光的涵意,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珍惜。这世间并没有分离与
衰老的命运,只有肯爱与不肯去爱的心。”
乡 愁 ,五 更 惊 梦,憔 悴 斯 人
席慕蓉全名穆伦·席连勃,意思为浩荡江河,而“慕蓉”二字便是“穆伦”的音译。
她出身于蒙古王族,外婆是一位蒙古国的王族公主,父母均为知识分子,这为席慕蓉带
来了相对优良的家庭氛围。童年时期,席慕蓉随着父母一路辗转重庆、香港、南京、上
海、台湾等地。正是这段颠沛流离的儿时生活,深深影响了席慕蓉的为人处世和写作风
格,造就了她挥之不去的故乡情怀。
在 46 岁那年,席慕蓉第一次踏上故土——蒙古高原。虽然直到晚年才真切地接触
到故乡,但她非常关心整个蒙古文化和精神的延续与发展。席慕蓉说:“一直以来,关
于北方族群的文学创作是断裂的,关于回鹘、突厥、蒙古等民族的诗歌创作也是不完整
的,与拥有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学相比,这不能形成中国民族文学铜墙铁壁般的延续。”
席慕蓉也为那片故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从《格尔丹》《哲别》《锁儿罕·失剌》
到《写给海日汗的 21 封信》,中年以后,“乡愁”成了她创作的另一动力。而她的写作
风格在深情婉约之余,也逐渐变得更加深沉开阔。
用法解析
适用于思乡,乡愁,民族文化等立意。如 2013 年湖南卷《闯荡/归家》。
示例:
无论我们到哪里闯荡,归乡的冲动和对故乡的眷恋都是我们难以摆脱的乡愁。中国
人好像生来就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我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同时我们也依恋土地。席
慕蓉曾在《时光九篇》里表达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余生将成陌路,一去千里。在暮霭
里向你深深俯首,请你为我珍重,尽管他们说世间种种最后终必,终必成空。”按照席
慕蓉自己的话来说,“乡愁是一种偏执的爱惜。”已然成为体内最深刻的文化基因。人 生 ,倒 酒 即 尽,杖 藜 行 歌
从无垠的蒙古草原一路到宝岛台湾,席慕蓉的情感、文风总在变化。她不像李白、
辛弃疾那样豪放不羁,“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她不像杜甫、贾谊一样主
动担负时代的重担,关心民生疾苦,悲天悯人,忧国忧民。她写道,“我只是个戏子,
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她也不像李商隐、温庭筠那样,辞藻华丽,秾艳精
致,而只执着于最直接、最真切的情感,“所有的悲欢都已化为灰烬,任世间哪一条路,
我都不能与你同行。”
这就是席慕蓉,如果要说她跟哪位中国古代的诗人最为相似,那也许会是李清照。
她们一样敏感细腻、满腹才情,她们一样心中有着少女的诗篇,将“语尽而意不尽,意
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极致,也一样在经历过人生的悲哀和沉郁之后,迸发
出沉郁磅礴的歌吟。
你很难用所谓什么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来严格划分席慕蓉的作品,但是她那种敢于
直面悲欢、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自始至终贯穿在她的每一篇作品当中。
用法解析
适用于善从生活细节感悟人生,品性淡然,人间有味是清欢等立意。如 2015 年浙
江卷《文章和人品》。
示例:
笔下有道德文章之人,心中常怀良知璞玉,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的人品性格是可以从他的思考和创作中略窥一二的。真挚如席慕蓉,字里行间皆
是对生活独特的细腻感知。
经历过生活的悲痛和苍白,她仍认真而努力地热爱生活:“其实,岁月一直在消逝,
今日的得总是会变成明日的失,今日的补赎也挽不回昨日的错误,今日朦胧的幸福也将
会变成明日朦胧的悲伤,可是无论如何,我总是认真而努力地生活过了。”
席慕蓉所写的文字,就是她在生活中所捕捉到的种种细腻幽微的情感,她所心心念
念的高原之上、蓝天之下的故土,还有她对整个民族艺术和文化的关怀与思考。在她的
诗里,你总能遥遥地想起薄妆浅黛羞回头的姑娘、群岚之上或隐或现的明月、古寺青灯
里僧人的木鱼敲响、阖眼静坐焚香……沈从文
至真至善:沈从文的人性观
沈从文最重要的文学价值,就是在文学史的长河中以他的才情打造了一个独特的湘
西世界。在这个湘西世界中,人们有着美好、健康的人性,比如纯美的少女萧萧、三三;
善良仗义的船总顺顺、天保傩送兄弟。沈从文说:“我要建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
是人性。”他笔下的人物,永远是那样澄澈而不染尘埃的。沈从文认为,是城市异化了
人性,使人们失去了本真的善良和活力,所以,他还有一类描写城市的作品,用以和湘
西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比如《八骏图》,讲述了八位被学院体制禁锢的大学教授的堕
落生活。在当下社会,沈从文对道德的坚守,值得我们尊敬。
另外,沈从文对故乡湘西的景物描写、风俗描画可谓出神入化,宛如天成。(关于
这一点,请大家留意纸条君之后将推出的《边城》解读详讲文章哦~)这在当时新感觉
派小说盛行的上海,可谓一股清流,得到了读者的关注与喜爱。其实每一位作家都有其
独特的个性,比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张爱玲笔下的十里洋场、莫言的高密东北乡……
他们是文学卷帙中的一颗颗明珠,同样闪亮,而各放异彩。
【用法解析】
适用于坚守良好道德与纯洁的人性、独特个性气质等作文立意。如 2017 年全国卷
一《中国关键词》。示例:然而,这些属于中国的关键词中也有些刺目的字眼,如“食
品安全”、“空气污染”,向我们彰明了重申社会道德的重要性。我不禁想起沈从文笔下
的人物,想起他“建一座希腊小庙”的呼告。在他的湘西世界中,有不染尘埃的三三,
有助人渡河不收分文的爷爷,有慷慨义气的船总顺顺……这世界,该多些道德的光芒,
洒遍黑暗的角落。
勇气与真诚的力量
沈从文是一个勇敢的人,凭借这份勇敢,他得到了他此生至关重要的财富:成为作
家、收获爱情。
年轻时的沈从文在湘西地方军队就职,军中不良风气甚多,让他觉得难以融入,于
是,他勇敢地选择了去北京闯荡。沈从文当然知道,自己的“北漂之路”会遇到许多艰
难险阻:自己学历不高,又资金不足。但在这段日子里,他半工半读、努力写作,终于闯出了一条自己的文学之路。
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出身高贵,教养极高,她的父亲张吉友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又
因为投资教育、结交名流而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那时,张兆和与沈从文在课堂相识,
她容貌气质俱佳,身边不乏优秀的追求者。然而,那时的沈从文刚刚在文坛崭露头角,
又兼性格内敛,出身寒微,带着“乡下人”的标签。尽管两人处于不对等的背景中,也
依然没有挡住沈从文热烈的爱情,他依然鼓起勇气向心上人表露了自己的心声,这实在
是一件勇气可嘉的事。
除了袒露真情的勇气,沈从文最终能打动张兆和的,还是他的真挚与坚持,他在苦
苦的思恋中为张兆和写下了几百首情书,语言唯美,又带着真挚的哀愁。最著名的,莫
过于那段:“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
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正如普希金遇到了冈察洛娃,开始了他文学创作的“波尔金
诺之秋”。沈从文也在这段真挚的爱恋中留下了众多扣人心弦的文字,其小说《三三》
正是为张兆和而作。
【用法解析】
适用于勇敢、真诚与坚持等作文立意。如 2013 年全国卷一《经验与勇气》。示例:
有时,我们的生活正是需要一点这可贵的勇气。年轻时除了理想一无所有的作家沈从文,
勇敢地离开湘西军队,赤手空拳到北京寻找文学之路,并得到了文学界的认可。后来,
他虽然性格内敛,又与张兆和身世差异极大,但面对自己此生心爱之人,沈从文态度明
确,不曾掩饰与犹豫,也绝不自卑自弃。那一封封真切动人的情书,正是他勇气与真诚
的最好记录,也正因如此,沈从文获得了佳人的青睐,成就了民国时期的又一爱情佳话。
是勇气,成就了沈从文的辉煌人生。
勤学博览,一以贯之
令人难以相信的是,沈从文这位享誉中外的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在刚开
始写作时只有小学学历。1915 年,13 岁的沈从文先后在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与文昌
阁小学学习,1918 年小学毕业后,他便入伍做了部队文书。但是,勤奋聪慧的沈从文从
来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来到北京后,他没有经济来源,但坚持去北京大学旁听,接受
文学知识的熏陶。之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以及丰富的才情与故乡经验,陆续在《晨报》等重要刊物上发表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牧歌”创作风格。到了 1930 年,沈
从文进入青岛大学执教,1938 年又成为西南联大教授。有了高校这个舞台,他的学习进
步更加便利了。晚年的沈从文仍在坚持学习研究,而且从文学转为历史文化,体现出更
广阔的学术视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社科院从事古代服饰研究,历经 15 载,创作
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毛主席曾说:“活到老学到老。”沈从文的一生,正是这句箴
言的真实写照。
【用法解析】
适用于博学广纳,坚持学习等作文立意。如 2012 年福建卷《运动中的赛跑和人生
中的赛跑》。示例:冯骥才说:“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
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韶光堪怜,我们每个人的生
命都是有限的,重要的是如何不使之虚度。沈从文开始写作时只有小学学历,但他坚持
利用身边一切资源继续学习,在他有限的生命中不停地充实自己,成为了作家、历史学
家、考古学家,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度过了有
意义的一生。
叶圣陶
升学率大小不是教育办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我们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社会
主义国家合格的公民,四化建设各个方面的人才;进大学是成才的一条道路,可不是唯
一的道路。所以孩子进不了大学,千万不要责备他们。
——叶圣陶
爷爷是很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人,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无论什么年代,在重
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他都会像一个战士那样站出来,无所畏惧地用他的笔做武器去战斗。
他的这些思想来自于他朴素善良的家庭,来自于他阅读的古今书刊,来自于他在中学受
到的革命的启蒙教育,来自于他结交的那些朋友,更来自于风起云涌的革命时代。在我
们眼里爷爷爱憎分明,他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无论在什么年代,爷爷都在关注着祖国
和人民,都会讴歌为祖国和人民做出牺牲的勇士,都会怒斥敌人和社会上的丑恶现象。
——摘选自澎湃新闻《叶小沫忆祖父叶圣陶:他不在意子女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兴
趣》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范家大院范仲淹铜像 原图 cr:澎湃新闻
范仲淹出身穷苦,当了大官,却从未理直气壮地要给自己、给家人什么补偿,他对
物质的要求很低,要求家人也这样,一心只为国家、百姓着想。他对“小我”与“大
我”、“物质”与“精神”、“享受”与“奉献”的处理,为后世景仰。史载,范氏家风清
廉俭朴、乐善好施。《宋史·范仲淹列传》上是这么说的:“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
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
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
闻者,皆为叹息。”
——摘选自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范仲淹的经历告诉你:贪不贪,不看出身看"三观
"》
周恩来
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花下树前,仿佛
你仍在我们中间。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认
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
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你,不仅是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国家的人民服
务,而且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世界的和平,一直跟人民并肩战斗。
——邓颖超《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
1976 年 1 月 8 日,周恩来总理在京逝世,享年 78 岁。周总理的一生,鞠躬尽瘁为
人民,两袖清风公仆心。今天,让我们一起,缅怀敬爱的周总理。
▌关怀电影艺术
从剧种到每部影片都应有不同的风格。
——周恩来
你可能不知道,周恩来总理被赞为“艺术总理”,他对文艺工作的关怀,对人民的
精神生活的关注,与作家艺术家的交流,在中外文艺史上是罕见的。 “大跃进”时期各制片厂为响应文化部的电影跃进会,提出要两三个月完成一部
故事片,要制片厂产量成倍增长的跃进计划,还提出国庆献礼片拍摄的任务,搞得十分
紧张。
当时周总理正患病住院接受治疗,通知了几位电影界的同志开会,谈谈他对电影的
看法。他指出,创作方面,要有独特的风格。国庆献礼片一定不要贪多,以思想性为主
导,但也要讲究质量和艺术性。越剧近年的退步,大概是别人批评它单调,就把自己的
风格抛弃了。
在遗产与创造这个问题上,周总理提出一个方向性的意见:一方面要相信“古代总
有一些好的东西值得继承”,另一方面,“也不能排外,闭关自守”,搞复古主义,“外国
好的东西也要加以吸收,使它融化在我们民族的文化里。”
对创作既要求细致不粗制滥造,又不能求全;创作要有独特风格,还要懂得兼收并
包。周恩来总理以科学的态度,从领导的角度,为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总结具有长远指导
意义的文艺辩证法思想。
▌发展体育事业
国民教育莫不以发达身体、陶冶性情为第一要务,智识以启发尚次之。
——周恩来
周恩来就读的是一所仿照英美教育模式开办的私立学校,主张教育救国。
周恩来很赞同南开教育的“三育竞进”。他认为学生在学校的责任应该是“读书、励行、
健身”,身体好与学习好、思想好同等重要。强国必须健身,健身为了强国。因此不管
是在国外勤工俭学,还是在国内抗战时期,周恩来都不忘锻炼强身。
建国后,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时刻把人民的体质和健康放在心上。他
十分重视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认为体育锻炼是增强人民体质,改善人民健康状况的重
要手段,“只要坚持开展体育运动,5 年、10 年、15 年,中国人民的体质就会大大改变”,
才能谈得上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当时我国运动技术水平很低,运动员出国比赛成绩不佳,周恩来客观地分析了体育
的现状:“今后两三年内,我们不可能在国际比赛中得到多少冠军,因为没有经常锻炼
的基础。”1961 年,周恩来同陈毅、贺龙一起到北京工人体育馆观看乒乓球训练,鼓励运动员
说:“要努力为国争光,打出水平,赛出风格;让他们不要背思想包袱,戒骄戒躁,胜
而不骄,败而不馁,眼光要看得远。比赛就同打仗一样,胜败乃兵家常事,二者是辩证
统一的。”
周恩来以其亲身参加体育实践和对体育丰富的理解和认识,指导新中国体育事业的
恢复和发展。他的指示和论述,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建设。
▌理性婚恋观
夫妻“八互”精神:互敬、互爱、互助、互勉、互信、互慰、互让、互谅。
周恩来与邓颖超相识于 1919 年天津学生“五四”爱国运动期间。那时的周恩来还
主张独身主义,直至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有了崭新的婚恋观,他向邓颖超倾吐了热烈
的爱情,从此开始了他们整整半个世纪的恩爱之情。邓颖超说:“我们是根据我们的革
命事业、我们的共同理想相爱的,以后又发现我们有很多相同的爱好,这也是我们生活
协调、内容活跃的一个条件。”
周恩来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一直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邓颖超在
《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中提到:“我们之间的书信,可以说是情书,也可以说不是情
书,我们信里谈的是革命,是相互的共勉。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因此,
我们革命几十年,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悲喜分担,有时战斗在一起,有时
分散两地,无畏无私。在我们的革命生涯里,总是坚定地、泰然地、沉着地奋斗下去。
我们的爱情,经历了几十年也没有任何消减。
我们一直是坚持把革命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事
情、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二位……在革命之花开放的时候,我们的爱情之花并开了。”
“既有世俗夫妻之爱,又有共同事业追求,将二者完美结合的独特的革命家的婚
恋观。”朴素而深刻的婚恋观,正是周恩来婚姻幸福的决定因素。
▌政府管理智慧
我们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不是泄气,而是戒慎恐惧。
——周恩来
“戒慎恐惧”,是周恩来一贯的管理智慧。“戒慎恐惧”源于《礼记·中庸》中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意思是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慎,在人
听不到的地方也常唯恐有失。
随意性和急躁冒进,是政府管理的大敌。在治理黄河中,周恩来针对黄河自然情况
的复杂性和治理的艰巨性,反复强调:“谦虚一些”,“谨慎一些”,“不要急躁”,“要兢
兢业业地做”。
周恩来抓“两弹一星”项目时,将“戒慎恐惧”的思想方法具体化为“严肃认真,
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工作方针,镶嵌在“两弹”试验基地的戈壁
滩上。这十六个大字刻在“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和每一个工作者的心上,是各个基地尖
端试验工作的座右铭。
周恩来的“戒慎恐惧”思想方法,避免了决策失误,避免了奇灾大祸,避免了巨大
浪费,是出色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
英姿笑貌,已成遗容,伟词宏声,犹在耳中。
缅怀总理,盛世已如愿,仍不忘初心!
袁隆平
记者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
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 900(超优千号)”,15 日在河北省硅谷农科院超级杂交稻示范基
地,通过了该省科技厅组织的测产验收。平均亩产 1149.02 公斤,即每公顷 17.2 吨。创
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
——10 月 16 日《科技日报》
袁隆平(1930 年 9 月 1 日-)生于北平。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中国杂交水
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说:
“我有一梦,叫做‘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
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
从 1964 年开始,袁隆平 50 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
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使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 300 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 500 公斤、700 公斤、800 公斤。
今年,袁隆平又创出了两个新纪录:一是水稻亲本去镉技术获得了突破。此项镉元
素剔除技术将扭转我国部分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的趋势。二是“海水稻”亩产达 620
公斤。“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并非直接生长在海水里,而是在海水经过的土
地种植,具有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三大特性,因此可让荒地变为良田。
▌不畏艰难,将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
为了杂交水稻事业,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视科学为生命。刚开始研究
时,许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
苦。”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的威胁、上千次的实验失败,都动摇
不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必先强种。袁隆平深谙这个道理。
▌以实践求索真理、验证真理,不断创新
科学家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
并能验证真理。袁隆平常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
和书本里面是种不出水稻来的。”
袁隆平认为,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
新。先后成功的“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
从平均亩产 300 公斤左右提高到 500 公斤、700 公斤、800 公斤的水稻产量,就证明了
这句话。
▌淡泊名利,树立正确的”身价观“
作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杂交水稻培
育技术更是“摇钱树”,袁隆平完全可以凭借这些跻身富豪之列。甚至有机构评估“袁
隆平”这个名字的品牌价值高达千亿元。
但袁隆平表示,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不错,我身价值 1008 亿,
可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没有。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 6000 多元的工资生活,已经很满
足了。”
▌甘为人梯,追求全球合作共赢
育人如育稻。除了研究水稻种植技术,处理各项科研事务,袁隆平还会授课分享杂交水稻培育经验。今年 10 月,就有 21 位来自泰国、埃塞俄比亚、印度等国家的“洋学
生”来华学习绿色超级稻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和高产栽培等技术,并顺利毕业。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袁隆平就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
分送给全国 18 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
科研是一项漫长的工作,也是一种成功率很低的事业。受不了贫穷,耐不住寂寞,
就搞不了科研。袁隆平出生在北京,本可以在大城市找一份舒适的工作。而他却执意报
考西南农学院,为改变中国人民缺吃少穿的局面贡献一份力量。大学毕业以后,他来到
湖南一所地处山区的农业学校,一边教书,一边研究杂交水稻。几十年呕心沥血,终获
成功。
远大的梦想,不能脱离面临的现实。个人的梦想,最好与时代的需要挂钩。在独立
创造中奉献社会,在个人追求中服务大众。我们的时代,也需要更多的人像袁隆平一样,
热爱科学,矢志发明,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类实现梦想。
——摘自长城网《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
王国维
说起《人间词话》,可能有些同学不太清楚,但如果说起“人生三境界”,恐怕不少
人都能立马吟出以下三句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
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人生三境界”定义就是出自王国维的著作《人间词话》。今天,纸条君就为大家介
绍一下王国维先生。
一代宗师,灿然有光
王国维先生,汉族人,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yú),初号礼堂,晚号观堂,
又号永观,谥忠悫(què),1877 年 12 月 3 日生于浙江省嘉兴海宁,1927 年 6 月 2 日于
北京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而死。
王国维先生一生自辟蹊径,跳出前人窠臼,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
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王国维先生早年追求新学,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
想的影响,把叔本华等西方哲学美学观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在文学和美学研究上,他创作出以《人间词》和《人间词话》为代表的融通中西、
承前启后的理论巨著。
在史学研究上,王国维先生的成果主要收集在《观堂集林·史林》中。王国维先生
结合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传统和西方实证主义的科学考证方法为“二重证据法”,以地
下的材料(考古)与地上的材料(文献)的印证比较来考证古史,在甲骨文、汉晋简牍、
敦煌文书文物、古代北方民族和辽金元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哲学研究上,王国维先生以西方哲学问题作为出发点,以西方哲学模式为依托来
整理中国古代哲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20 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雏形。
王国维先生成长于中国传统学问和西方学问接触碰撞的时代,他以自己的方式把东
西、古今学问共冶一炉,不固守前人的路,力主创新,走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研究
道路。
适用主题:继承发展,创新,扬弃,如 2015 年福建卷《路》。
秉性耿介,不畏权威
在 1892 年考上秀才之后,王国维在与学友的聚谈中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清代汉学家
们研究学问的“正途”——考据学。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
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根本方法是“实事求是”、“无证不
信”,即从广泛的资料中收集证据,并检验不利于此证据的种种假设。但王国维的这种
学问趋向对其作八股文、考取功名毫无裨益,因此受到他父亲王乃誉的坚决反对。
当十八岁的王国维撰文批驳晚清大儒俞樾的《群经平义》时,这种来自父亲的反对
达到顶峰。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学问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
戏曲、诗词、小说、书法,可谓博大精深,一时无两。王父认为论地位、资望、学问和
文章,俞樾绝不是王国维这样的“后生小子”所能质疑的。
但在王国维看来,学问面前应不分尊卑,一视同仁,不是凡是前辈大师就评论不得。
所以王国维依然坚持对俞樾进行批驳。
王国维对前辈大师俞樾的批驳虽然是少年习作,难免气盛,但也已经显示出青年王
国维不畏权威,坚持学问面前是则是,非则非的正确观念以及敢与名人争高下的勇气。
适用主题:不畏权威,坚持己见,平等等立意,如 2018 年全国卷二《战斗机痕迹》。王国维故居娱庐
坚贞不移,孑然独立
王国维自幼受中国传统教育培养,中国传统学问根柢深厚。虽然后来追求新学,又
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但王国维对中国传统文化依然保有脉脉深情。1923 年
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选拔海内硕学之士,王国维经升允推荐,到北京充任溥仪的南书
房行走(相当于现在的“机要秘书”),得以整理大内各种珍藏。
1924 年冬,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
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后来王国维出任清华教职。
在受西学浸染极深的清华校园里,王国维先生依然顶着一条辛亥革命后重续的辫子,显
得那么不合时宜,那么卓尔不群。
在王国维投昆明湖自尽后,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是以死为中国传统文化招魂,故“惟
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鲁迅也曾评
价王国维说:“王国维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王国维先生的辫子的意义应该是他对所珍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念,是脉脉深情的
具现,而应该不是为了溥仪而留——溥仪的辫子己经剪掉了。作为与现实生活抗衡的文
化品格象征,作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体现,这应该才是王先生的辫子存在
的意义。
适用主题:中国传统文化,坚定不移,独立自由等立意,如 2015 年上海卷《造就
和谐自我》。
看完王国维先生的故事后,不知大家有什么感想呢?各位现在是否也会对学习或生
活上的某些东西不离不弃、坚定不移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