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高考作文预测:中华精神与民族复兴等 2 篇(预测理由及精点细评)
2020 高考作文预测:中华精神与民族复兴(征文)
【题目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有孔子、孟子等伟
大思想巨匠,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等伟大科技成果,诗经、楚辞等文艺作品,万里
长城、莫高窟等伟大工程;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
形成了小康生活的理念,而且秉持天下为公的情怀。
中华精神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
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某报社开展以“中华精神与民族复兴”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根据这个主题,
写一篇文章,向该报社投稿。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
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
【预测理由】
1、从高考目的要求看:《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秉承“立德树人”理念,“中华
精神”涵盖了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内容,是高中生必备的素养,受到作文命题的
重视。
2、从社会热点来看:疫情来袭,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守望相助,才度
过了国家最艰难的时刻;而 2020 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
更需要新时代青年心怀梦想,投身于强国的建设中。在《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更是对中华精神进行了论述。
【审题立意】
解题:材料围绕“中华精神”,介绍了中国人民在几千年历史中形成的精神品
质,劳动精神、创造精神、奋斗精神、责任担当、梦想精神、团结精神等,正是由于这些精神,给中华民族留下了灿烂的文明。本材料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可写的点
很多。可以直接写中华精神与民族复兴的关系,也可以其中的某一点精神与民族复
兴间的关系。
立意:①中华精神永传承;②传承精神,复兴中华;③青年一代应永葆家国情
怀;④以中华精神筑民族复兴梦;⑤青年一代应具有奋斗精神
警示:本作文题是写主题征文,主题要求突出。贴合时代背景;符合文体特征
【佳作示例】
传承精神,复兴中华
诗人艾青曾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的,
我也爱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丝毫不减艾青的爱半分。我的血管里流淌着的中国人的
血,我的骨髓里镌刻着中国的印记。时代的列车载着我们飞驰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
征途上,一路随行的,还有我们的中华精神。(以名句开篇,引出中华精神)
我追寻你精神的源头,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卷帙浩繁的古籍中;我感受
你精神的内涵,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那些巧夺天工的古代建筑工程
和伟大的科技成果中;我展望着你光辉的未来,从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社会地位的
逐步提高中。今天,我们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接近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梦想,那是
中华精神给予我们的底气。(分析中华精神的源头以及内涵)
中华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它见证着中国的历史,
也为民族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基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勤劳精神,“海
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和气魄,“人心齐,泰山移”的守望相助,“面向未来,
面向世界”的梦想和追求。这些精神如汩汩清泉,静静地在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
积累、沉淀。于是文明有如孔子、孟子等思想巨匠,发明有如造纸术、火药等科技
成果,文化有如《诗经》《楚辞》等文艺作品,建筑有如长城、莫高窟的工程,观
念有如小康生活的理念、秉持天下为公的情怀,这些灿烂的文明以外显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把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梦想深深地植根在这片精神的土壤里。
(中华精神在历史中的表现形式)
中华精神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的情感,也是每个人立身于世的准则,它为民
族的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与
人之间的物质有可能会有差距,但是它绝不会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在漫长
的历史中形成的中华精神经历过岁月的洗礼,是人民生活方式、理想信仰、精神观
念的文化浓缩,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中国之所以能用最
短的时间阻止疫情的蔓延,是众志成城的家国情怀、守望相助的共同体意识在助力。
当祖国奔向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途时,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有创新,努力奋
斗,也赋予中华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中华精神对个人情感需求的作用)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当大学村官秦玥飞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山村
的小路上,当杜富国将双自己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装进双肩包时,我知道,
我们离中国梦更近了。时代的风帆早已扬起,千千万万的青年一代,应自觉把个人
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用中华精神武装自己,将实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时代赋予青年
一代的责任。(中华精神对青年一代的意义)
时代不会辜负每一个具有中华精神的人。时代的列车仍在前行,让我们挺起自
己的脊梁,继续风雨无阻,高歌前行。(回扣中心论点)
总评:本文是主题征文。从文体结构上来说,文体特征鲜明,征文的主题要求
突出。从内容上来看,围绕“中华精神与民族复兴”的主题,阐释两者的关系,既
关注历史,也关照现实。从文字表达上来看,讲求字词推敲,句式变化多样,以及
名句的准确运用都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和可读性。
2020 高考作文预测:科学防治疾疫,中国创造奇迹(时评)【题目设计】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央决策部署下,42000 多名医护工作者紧急
从全国各地驰援湖北,与湖北和武汉人民一起吹响了武汉保卫战的“集结号”。为
了记录下白衣天使逆向而行的英勇形象和摘下口罩后的动人瞬间,中央指导组宣传
组策划发起“影像记录工程”,为每一位援鄂医护人员拍一张摘下口罩瞬间的肖像。
中国摄影家协会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从 2 月 21 日开始,持续奋战 40 多天,
最终拍摄完成 42000 多张照片,覆盖 98%的援鄂医护人员肖像。影像真实地记录下
这 42000 张照片诞生的过程,将医护人员“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形象定格为永
恒,揭示了中国之所以能在这场关乎全人类的疫情防控中决战决胜的基因和密码。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
①就此次拍摄行动,给某报“战疫人”栏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时评。
②这些影像资料已经剪辑成一部题为《见证》的 20 分钟时长的纪录片,请你为
此片片头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声情并茂的片头词,或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影评
推荐同学观看此片。
③拍摄组负责人李舸说,在这批援鄂医护人员中,80 后是“主力军”,他估计
占总人数一半左右。而 80 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约占七成。请以“前波与后浪”
为题写一篇驳斥“一代不如一代”习惯性偏见。
④记录片以“疫情结束之后,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采访了不同的医护人
员,他们回答的都是一些生活小事,如孝顺父母,照顾小孩,找个男友,等等。请
问疫情过后,你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请以“疫情过后,我要做的事情是……”为
题写一则不少于 800 字的日记,记录你的心迹。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预测理由】
此次几乎涉及全球的疫情,其量级不同于往年的一般时事热点,其当量不亚于
一场世界性的战争。笔者认为,高考很难绕过去。从内容上看,几乎无所不包,歌颂医护人员的牺牲精神,谈论疫情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大考(多难兴邦、亡羊补牢)
的见解,讨论此次疫情发生后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武汉疫情爆
发时国内外不同人群的反应(华人华侨、留学生等海外人员四处筹措物资寄回祖国,
多数国家捐款捐物,但同时也有杂音,如许可馨等留学生出言不逊,一些政客将疫
情政治化、对中国污名化等),建议抗疫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形式上看,时评、
请战书、慰问信、日记、通讯(一般消息、人物特写、报告文学)、抗疫故事(记
叙类)……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写,因此,备考时必须做到有备无患。(注:微信
公众号“高中名师大讲堂”2-4 月份有大量疫情推文,可关注)
【审题立意】
此则材料,没有审题难度。参考立意:①见证(用原题,重在揭示战胜疫情的
基因与密码);②见证·铭记;(事件的意义)③岁月静好,是有人替人负重前行;
(感恩)④舍小我成大我,弃小家为大家。(医护人员的精神)
【写作警示】
疫情问题比较敏感,不要犯政治性错误。在行文时,不能对其他国家与地区的
疫情表露出漠不关心或幸灾乐祸的情绪。
【佳作示例】
见证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疫情当前,尽展医者情怀。“影像记录工程”——
为每一个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拍一张摘下口罩瞬间的肖像,既是对出生入死的征战
者的铭记,也中国人民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抗疫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中国精神、中国智
慧、中国力量,以及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的见证。(总起:材料引出论题,统摄下文)
疫情肆虐,请愿出征,援鄂医务人员向死而生的行动,见证的是中国精神。团
圆饭来不及吃,春节红包来及发,亲戚朋友来不及走访,相亲见面来及赴约……将
结婚日期推迟,将小孩托给父母照管,将个人的病痛隐藏,将红手印的请战书呈
上……与疫情赛跑,与病毒竞速,与死神抗战,是每个医护人员的天职,因而 42000
人中有耄耋之年的钟南山等老院士,有不惑之年的圣医妙手,有而立之年的骨干医
生,更有后生可畏的 90 后、00 后等后起之秀。他们“名编医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千千万万怀抱“舍小我成大我,舍小家顾大
家”中国精神的平凡英雄,逆向而行,勇赴生死,汇聚成荡涤宇宙的磅礴的中国力
量,才能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取得在武汉战场乃至整个中国战场抗疫战疫的全面胜利。
(分论点一:通过医护人员论证中国精神是取得抗疫胜利的基础)
精准施策,科学防治,见证的是中国智慧。“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截止到 6
月 16 日,全球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突破 812 万,累计死亡病例超过 43.9 万例,感染
人数屡创新高的根本原因,是多数国家无法在民命与经济二者之间作出正确的取舍。
而我国政府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果断决策,精准施策:果断使用
老祖宗留下的防疫法宝,“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以时间换空间,以
惜牺牲短期的经济利益,换取人民群众长久的生命安全。坚持科学防治,手段上高
科技尽出,AI、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红外测温等,尽显身手;临床上中医为主,
西药为辅,中西医辩证施治。灵活运用多种战术,倾全国之力投入武汉打攻坚战、
阻击战,其他地区打防御战,全国动员打全民战。从“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到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每个阶段都算无遗策。(分论点二:通过科学防治论证
中国智慧是战胜疫情的重要手段)
统一指挥,集中调度,执行有力,上下同心,见证的是中国之治。欧美诸国
人口少,有更为完善的医疗机构和更为先进的高科技,亦有无数像中国一样具有职
业精神、舍生忘死救助病人的医护人员,为什么感染人数呈几何级增长,尤其是美
国感染人数已突破 200 万,死亡人数超 10 万,并引发全国性的暴乱?缺乏的是中国
之治的优势——举国体制。所谓“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 “抗疫战争”
打响后,党中央一声号令,从城市到乡村,从公共场所到居民小区,14 亿人全面
动员、全民参战。一夜之间,1000 万人口的武汉封城做到滴水不漏,全国 60 多万
个社区隔离闻风而动;一省包一市分工负责,即时到位;十天建起上千床位的雷神
山火神山医院,以及大量的方舱医院;10 天核酸筛查检测 1000 万人。试问,除了
中国,放眼全球,谁还能创造此等人间奇迹?(分论点三:通过对比分析论证中国
举国体制是战胜疫情的关键法宝)本应是“山川异域,风雨同天”,可而今却是“东边日出西边雨”——世界多
国还在饱受疫情之苦,我国已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我们见证了人间奇迹的同时,
切莫忘记曾经的伤痕累累,必须铭记那些为了我们的岁月静好而负重逆行白衣战士、
平凡英雄,特别要庆幸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总结:通过苦乐不均的现实,回扣题
旨,呼吁作结)
总评:本文运用总分总的写作结构,从医护人员、科学决策、举国体制等角度,
论证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以及中国体制的优越性,是中国人民取得这场
战疫胜利的根本保证。既歌颂了医护人员的自我牺牲精神,又对广阔的社会背景进
行更深层次的剖析,使得中国取得战疫的胜利更有理有据,意义更加深远,影响更
加巨大——紧扣材料中“将医护人员‘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形象定格为永恒,
揭示了中国之所以能在这场关乎全人类的疫情防控中决战决胜的基因和密码”这一
主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