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六所高校校训 作文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精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为了引导同学们做好人生规划,明确大学求学方向,某高中“追梦”社团举行了一
次以“我心中的高校”为主题的畅想会。会上,下面几所高校的校训引起大家的极大关
注: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北京邮电大学:厚德博学,敬业乐群
浙江大学:求是创新
国家会计学院:不作假账
请从中选择两三则校训,写一篇文章向知心朋友谈谈你的人生规划和价值追求。要
求选好校训,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文题解析
从往年高考和备考的大背景来观察作文题。我们发现它与 2017 年新课标全国 II 卷
高考作文是类似的。从高考作文题的命题方向和内容上说,作文题自然符合“一点四面”
基本原则,指向了校园、社会与人生,引导高三学生关注人生与社会,思索现实与未来,
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向青年们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全国卷高考作文都是
在 “一点四面”的导向和范畴内进行命题,或者侧重“立德”,或者侧重“树人”,或
者兼而有之。细读六个校训,明显和立德树人都有关系,是将传统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对接,也就是高中议论文写作中经常弘扬的思想,例如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关爱他人,修身养德,勤奋创新,积极向上等等。
我们对作文题里任务分析如下:
1.写作话题:从两三则校训中寻找有机联系,谈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价值追求。2.写作身份:高中生
3.受众对象:知心朋友
4.写作目的:写出高中生对未来的人生规划和积极的价值追求。
限定性:“选择两三则校训” ,“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 限定了内容及立意;“向
知心朋友谈谈”限定了写作对象及文体——议论性文体。
开放性:“两三则校训”可由学生自由组合,每位考生可以由此表述自己个人的人
生规划,表明自己的价值追求。
还要注意一些“隐性”的任务。如思辨性、比较性、由果溯因等六大思维要求可能
就隐含在材料或要求之中,你可以想到个人的奋发向上与国家复兴的关系,现在的品德
养成与未来发展的关联,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等等,于是就有了思辨,有了比较。
二、作文立意方向
立意的根据是关键句“请从中选择两三则校训,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和“向知心
朋友谈谈你的人生规划和价值追求”。这两句是提示考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感触,对有
内在联系的校训进行组合,从而体现一种思想精神。但总的立意方向还是如何“立德树
人”,是侧重于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因此考生们首先筛选校训,然后找到其
中关联,然后以和朋友谈心的方式,阐述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价值追求。
(一)单一立意
1.根据“气有浩然,学无止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厚德博学,敬业乐群”
的共同点“努力奋斗”“积极进取、永不满足”和“高尚的德行”来立意;
2.根据“实事求是”“求是创新”“不做假账”的共同点 “求实”“追求真理”
“ 诚信立身”“尊重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 来立意;
3.根据“敬业乐群”“不做假账”的共同点“敬业” 来立意;
4.根据“厚德载物”“气有浩然”“厚德博学”的共同点 “品德、道德、以德为先”
来立意;
5.根据“学无止境”“厚德博学”的相关点 “博学” 来立意;
6. 根据“不做假账”与“厚德博学”“厚德载物”在“职业道德”上立意;7. 根据“自强不息”“学无止境”“求是创新”在“态度与方法”上立意。
(二)综合立意
1.既要博学,又要务实;
2.以德为先,还需博学;
3.将务实与创新结合谈;
4.做个德才兼备的人。
要体现有机的关联。如果仅选择了两三则校训,但并无有机联系,最高不能超过 45
分;如果所选两三则校训,能形成有逻辑、有层次、有深度与广度的联系并有分析,可
上 50 分。如果只引用一则校训或完全不引用校训,最高不能超过 45 分。一定要在情境
中写作。文中出现写作交流的对象(受众),如,出现“你”、 “XX(化名)”、“朋
友”等词语,表明写作的交流对象。否则,最高不能超过 48 分。
这道题既有传统文化的“元素”,又有时代精神。颇有含蓄深刻的意味,考生以平
时的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学积累应对此篇作文基本能够“左右逢源”,任取所需,因而
立意和论证都不难,而且“大有文章”可作。二是有些名言是我们熟悉的,举例析理应
该不会困难。三是材料可以自由组合与选择,且在文体上也放开了(“明确文体”),
有些考生也可以考虑慷慨激昂的抒情言志“说理散文”。
范文展示
学向北冥 心向泰岳
胡循杰
(题目亮明观点,画龙点睛;用“北冥”“泰岳”,体现文化底蕴;句式对称整齐。)
我亲爱的挚友:
你最近可好?
古语云“学无止息。”我遥望漫漫人生之路,曾经顾盼茫然,不知人生之所求。近来偶
然阅得九则校训,有如醍醐灌顶,深受启发,前路的层层迷雾仿若拔开些许,此信便于你
探讨一二。(开始引用古语,增强说服力;简要引用并紧靠材料展开,切入较快。) 校训其一出自清华大学,言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反夏揣摩半响,认为“自
强不息"应是指不断提升自身内涵,多读一本书,多练一门技艺,多学一点知识,应都算
是往自强的路上迈进吧。而“厚德载物”即是在不断使自己变得深刻隽永的同时,也应
修行出端肃包容的品德。品德似海,学识似被海承载的舟,只有个人的品格足够厚重,
才能承托得起同样厚重的学识。因此对于品德的追求,我认为应望向泰岳山巅,立志成
力一个品德高肃端重之人。(对原材料中清华大学校训进行剖析,揭示“自强不息”与
“厚德载物”的本质含义。)
校训其二出自山东大学,言为”气有浩然,学无止境。”此指的“气”我认为同
“德”有许多共道之处,只有德厚气正,才能饱汲学识,]学无止境。而人生的另一重意
义,我认为在于“学”。“学无止境,学无止息。”在我的思考中,“学”指的不仅是
学习知识,还包含了学做人,学品德。书本上的知识无穷尽,生活中的知识也无穷尽。
因此我们在投身于书本的同时也应放眼生活,望向世界。假若把每个人心中的知识与道
理比作一方水城,我想决不能仅满足于“覆杯水与坳塘之上”,而应把目光放向那能承
载数干里巨鲲的浩瀚北冥。(同样对原材料中山东大学校训进行剖析,揭示“气有浩然”
与“学无止境”的本质含义及相互关系。)
因此,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我应兼顾"德”与“学”,以德来包容承载我的所学所
感,又不断拓展延伸我的学识之海。不需要一味追求功名利禄,看重工作的酬劳,而应在
每段生活经历中懂得学习与感悟,以此提开自己的学识与品德。(对以上分析进行小结、
提炼、升华,指出两则校训的关联处就是"德”与“学”的关系。同时指出我们应如何
看待和处理,照应题目。)
古有孔孟诸子德才兼备,既胸藏学富五车的才识,却甘愿清贫一生,尝他人所不能
忍之苦,享他人所不能想之乐。今有鲁迅闻一多等诸位乱世文豪,不为强权所迫,利用自
己满腹经纶点燃思想启蒙之火,做那没有矩火的夜里唯一的光。我想,学与德兼备的最
高境界的体现,就是如此了吧?(进一步古今引证,荡开笔墨分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
说服力。)与其追求薪酬丰厦却枯躁忙碌的工作,不如选择一个薪酬尽管没那么可人,却能有
空间和机会体味生活,充实自我的工作。只有“气有浩然,原德载物”,才能“自强不
息,学无止境。”(联系实际进一步展开谈如何正确对待"德”与“学”的人生感悟。)
人生如旅途,也许短暂,却可让这段旅途尽量变得充实而丰盛。正可谓“人生如
逆旅,我亦是行人。”通过无止境的学扩充自己人生的广度,通过修行端肃包容的品德
来提升自己人生的高度,才可不辜负这场旅行,不枉来人世间走一遭。因此,学向北冥,
心向泰岳,便是我对人生的追求。你又有何感悟呢?(简要总结,进一步点题,前后照
应。)
你的挚友
20 年 4 月留
总评
本 文 选 择 两 则 有 密 切 联 系 的 校 训 进 行 剖 析 , 然 后 以 之 为 出 发 点 提 出 观 点 ,
并 结 合 古 今 , 运 用 引 证 法 、 喻 证 法 等 论 证 方 法 进 行 论 证 , 有 理 有 据 , 说 服
力 较 强 。 语 言 凝 练 , 表 达 流 畅 , 是 一 篇 较 好 的 考 场 作 文 。
商 榷 之 处 有 两 点 : 一 是 关 于 书 信 体 的 写 作 要 求 问 题 。 书 信 应 自 始 至 终 与 读
信 者 有 所 互 动 , 不 能 只 是 写 信 人 的 一 味 说 教 ; 二 是 写 作 的 侧 重 点 问 题 。 本
文 对 两 则 校 训 的 剖 析 过 于 具 体 , 占 去 写 作 重 点 的 篇 幅 , 没 有 必 要 ; 而 联 系
实 际 拓 展 部 分 , 是 文 章 的 重 点 , 本 应 泼 墨 如 云 , 却 惜 墨 如 金 , 实 在 可 惜 。
他校之训,我辈之志
龙明洲
(用对举形式拟题,简洁、有对称之美,抓住“训”与“志”两个关键词,暗示关系)
亲爱的朋友: 展信佳
近日来,新冠疫情的白色恐慌正日渐消退,春天的希望染绿大地,我们也在漫长的
隔离之后在校园重聚,为高考拼搏冲刺。长长追梦途中,我们不仅应着眼当下,更要放
眼未来,明确自己的人生适求。几所高校的校训点醒了我,先认识到自身的无知,方能
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只有潜心求是求知后,才有自我创新的绽放。(以书信形式,有
确定言说对象,从当前新冠疫情形势入题,然后切入校训,引出观点,情境设置自然,
观点鲜明,观点融合了两则校训之间的关系,符合试题任务要求)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与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之
意有异曲同功工之妙。在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面前,有“大鹏逍遥”之志的庄周也不敢
自矜,面对科技知识呈井喷之势的今天,我们更应意识到自己的缺陷。然而,无知令我
们成为知识面前的谦卑者,却让我们勇当遨游学海、破浪前行的水手。承认无知让我们
不再被傲慢束缚手脚,以浩然之气直面无穷无尽的学识海洋;承认无知让我们坦然接下
未知世界的邀清函,不假思索的追寻奥秘。在日常学习中,我们不应满足于对已有知识
的积累与掌握,而应放宽眼界,打开狭隘的心灵充分感受学海无涯的境界。方知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而学习的高楼耸入云天,等待着我们的探索。学海纵无涯,我们探
索的热情与勇气亦无涯。(本段主要论证承认自己的无知,方能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采用对比、比喻论证的方式阐释在新时代我们要承认自己的无知,认清自己的无知,更
需勇于探索,学无止境)
在潜心求是、苦读书籍的过程中,我们如深埋泥土的种子努力的汲取养分,然有汲
取必有萌发,有养精蓄锐的积累必有一鸣惊人的爆发。浙江大学的校训正是把这个过程
浓缩为四个字:求是创新。是的,创新便是一个人思维勃发奔涌的优秀产物。我们看当
百年京张铁路在国人努力下实现立体交汇,创世界铁路设计先河,是创新的结晶熠熠生
辉;我们看到疫区里一座座方舱医院拔地而起,是疫区人员积累经验摩擦出的智慧火花。
人类丰厚的文化底蕴将我们拉上巨人的肩膀,然而我决不满足止步于此。应在前辈们传
授的知识中,深刻挖掘自身意识,寻求创新的途径,不甘于满足过去,做海底迟钝生长的
珊蝴。这是我们青年一代应有的共识(结合浙江大学校训,从求是与创新关系的角度侧
重谈创新的时代意义,使用事实论据典型、合理)。 求学与创新,它们是一条绳梯,我们脚下踩着的是求学的绳梯,它经我们反复锺打、
刻苦磨练,变得结实而劳固;而创新,是我们头上的绳梯,等待着我们创意地编织,设
计,为下一步筹谋。只有两者兼顾,我们才能在风雨中稳步前行,坚定地踏向人生目标。
(侧重论述求学与创新的关系,并阐释两者兼顾的意义,使用比喻论证的方式,说理形
象,有一定深刻性)
亲爱的朋友,我谨以这两条校训与你共勉,愿你我风雨前行,在未来求学路上,既
有浩然前行之勇,又有创新创作之智,以他校之训为我辈之志,创造精彩人生! (照
应开头,照应任务情境要求,语言简洁有力,有文采)
李华
2020 年 4 月 10 日
点评
本文采用书信格式设置情境展开论述,有较明确的话语对象,文章围绕两则校训提炼观
点并分别深入展开论述,观点鲜明,逻辑层次清晰;使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
式使分析说理较深入;文章收尾呼应,结构严谨,语言表达自然流畅,文句有表现力。
不足:对试题要求书写自己“人生规划”任务落实不够到位,文章只是阐释了两则校训
的现代意义,说“公理”多,写个人具体规划设想少,没有把“我”和“我们”区别清
楚;其次,两则校训精神内涵的逻辑关系没有结合自己人生规划阐释清楚,颇为遗憾)
学习无止境,人生当自强
点评人:梁金
(形式上采用回目式标题,内容上紧扣清华大学和山东大学校训,观点鲜明,中心突
出。)亲爱的朋友:
你好!
近来某高中“追梦”社团举行了一次“我心中的高校"为主题的畅想会,引起了大
家的关注,不知你可曾听闻。(以对话交流的口吻切入话题,自然贴切。)其中清华大
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及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的校训给我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同为高三学子的我们,即将面临的高考会是我们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但它
并不是并不是我们人生的最终目标,学习无止境,人生当自强才应是我们的价值追求。
(以“我们”的相同身份和一致的近期目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然后通过“但”这一转
折直接点题,阐明立场观点。)
零零后的我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过的可谓是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甚至出现了一批上学离不开父母,毕业回家啃老的
“巨婴”,我们的人生追求不应当是这样的。古语有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
应当勇于走出生活的舒适圈,面向社会迎接挑战,争做自立自强的新时代青年。(先指
出当下一些青少年人生追求的弊病,再重申自己的主张,通过“不应当”、“应当”的
否肯对比形成张力,为下文的论证奠定基础。)
社会在不断进步,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安于现状,就注定会成为时代的弃儿。(言
简意深,警策人心;置于段首,更显醒目。)这次的新冠肺炎揭示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虽说人类已经能治愈越来越多的疾病,但与此同时,病毒也在不断的进化。如果人类进
步的速度赶不上病毒进化的速度,那我们只能坐以待毙,所以说学习应当是永无止境的,
我的目标不能仅仅是局限于高考,更应放眼于未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才能迎
接人生中更高更险的坎。(以病毒的进化来类比论证,阐明“学无止境”的重要意义。)
而这次疫情的好转,得益于钟南山、李兰娟这些院士夜以继日地刻苦研究,得益于那些
无畏奔赴一线的白衣天使。我们应当以他们为榜样,努力成为像他们一样,有家国情怀、
有责任担当的人。(此处还是应当突出不断学习研究、不轻言弃而自强的精神,“家国
情怀”“责任担当”有乱扣帽子、偏离题旨之嫌。)未来是无法预测的,谁有能保证我
们以后不会面临这样的难题?(反问句式的运用,让文势有了起伏和生趣。)当他们老
去,奔赴战场的就轮到我们了。唯有不断学习,自立自强,才能从他们手中稳稳接住接力棒。(言他人转而及己,回到自身视角,回扣作文题中“向知心朋友谈谈你的人生规
划和价值追求”的要求。)
当下的我们,面对疫情虽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把握现在,坚立“学无止境,人
生自强”的目标,如周总理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名言放在这里引
证,显得牵强。)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个脚印,一步步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为国
家的进步做贡献,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就从现在开始,让我和你携手共进,相信十
年后的我们,一定可以在各自的岗位上大放光彩!(末尾两句未能紧扣校训核心含义展
开,略显遗憾。以呼告的手法收束全文,很有声势和气魄。)
谨以此信与你共勉!
你的朋友:XXX
2020 年 4 月 10 日
总评
文章标题亮眼,书信体格式规范,考生注意到了书信人的身份要求和情境,能自
如运用假设论证、对比论证、引言论证、举例论证等方式分析问题、阐释观点,表达通
畅自然。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论据较为单薄,个别地方语言不够简练。例如第四段中
部分用语稍显累赘,论据范围也仅局限于新冠疫情这一情境,不够典型且显得单一片面,
未能广泛全面地支撑“学习无止境,人生当自强”这一论点。二是结构不够合理。文章
虽然有六个段落,但有首末两段均不到 10 个字,中间的主体段落中,如果能将第三段
分成两段,将“学习无止境”和“人生当自强”有机联系起来,层次鲜明地展开论述,
文章会更为明晰通达。